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

合集下载

评析不同国家的交际礼仪差异

评析不同国家的交际礼仪差异

评析不同国家的交际礼仪差异我国加入WTO已经三年多了,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

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

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

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开端,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中西问候语的异同、原因分析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中西问候语差异的建议。

问候语是一种常见的交际语言,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也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异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中西方问候语在语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问候语通常遵循时间、地点和人物顺序,如“早上好!”,“晚安!”,而英文问候语则更加灵活,有时会省略主语和谓语,如“How are you?”。

中西方问候语在词汇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文常用“吃饭了吗?”、“最近怎么样?”等词语来表达关心和问候,而英文则常用“How are you?”、“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

中西方问候语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中文的“观音保佑”、“菩萨保佑”等。

中西方问候语的不同还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问候语中往往包含了对对方的关心和询问,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问候语中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寒暄和客套。

历史原因:中西方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导致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人际关系和亲情伦理,而西方则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

政治原因:中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体系也存在差异。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注重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而西方则强调民主、自由和平等。

这些因素反映在问候语中,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文化原因: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传承不同,导致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国文化深受佛教、道教等影响,而西方文化则以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为主。

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际语言。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第一篇范文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问候语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不仅仅表达了人们之间的关心与礼貌,同时也体现了各自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从中英两种语言的问候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一、中英问候语的差异1. 直接与间接在中文中,问候语往往比较间接。

比如,我们通常会用“你好”或者“吃了吗?”来开始一段对话。

这些问候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我们的关心,而是通过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暗示。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相对直接。

比如,“Hello”或者“Good morning”等,这些问候语直接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和礼貌。

2. 正式与随意中文的问候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观念,比如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会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更加随意,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问候语。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1. 历史背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这种文化特点也体现在了问候语上。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心和尊重。

2. 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强调的是家族和集体,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关系和地位。

而西方社会结构则更加注重个人,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注。

3. 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与保守,这种价值观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礼貌和尊重。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自由,这种价值观使得他们的问候语更加直接和随意。

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不同。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第二篇范文3W1H和BROKE模型视角下的中英问候语差异及原因3W1H模型,即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谁)、How(如何)的缩写。

而BROKE模型,是背景(Background)、原因(Reason)、对象(Object)、结果(Outcome)、知识点(Knowledge)的缩写。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问候语的背景介绍、文化差异、重要性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背景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和习俗传统。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问候语在表达方式和蕴含意义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

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强调的是个性自由和平等观念。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问候语的使用。

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中西方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习惯于用一些笼统的问候语,如“你好”、“最近怎么样?”等,以示关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问候语,如“How are you doing?”、“How was your day?”等,以示。

使用场合:中西方问候语在使用场合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和日常交往中都会使用问候语,而在西方,正式场合通常使用正式的敬语,日常交往中则使用较为随意的问候语。

蕴含意义:中西方问候语的蕴含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的问候语“你好”除了表示基本的问候外,还包含着关心、尊重和礼貌的意义。

而西方人的问候语“How are you?”则更多地表示寒暄和打招呼,不包含过多的情感色彩。

重要性阐述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互了解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问候语是展现文化特征最直接的方式。

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避免误解和冲突。

问候语也是交流技巧的体现,正确的问候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友好关系。

职场规范也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问候语的使用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

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以说明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重要性。

小王是一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初到英国,他发现英国同学见面时总是用“How are you?”进行问候,而他习惯用“你好”来打招呼。

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

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

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引言文化是一个共同信念(宗教、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和工件(工具、房屋、艺术作品),一个社会成员用来应付他们的世界,然后,我们通过学习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下来。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方面(人的艺术和技术)和非物质方面(一个人的习俗、信仰、价值观和交流模式) 。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

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

中职英语教学中往往对于文化背景这块研究的不是很多。

既然书本中对于我们的学生有这方面的要求,那我们就来做一个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

一、话语语言的问候当你想和别人交流的时候,首先,你必须找到一个共同的你们两个都有兴趣的话题, ,然后你可以自由地交谈。

这样的话题有很多,如天气、人物、地点、就业、业余爱好、兴趣等。

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

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中国人民的观点,那就是,“吃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作为问候语。

显示了他们关心你。

在英语国家,对西方人来说,他们不喜欢问别人谈论这些问题,他们也不喜欢别人问他们这些问题。

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

不是吗?)。

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

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集锦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三、告别语的差异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一位美国人在和他的中国朋友告别时说:“我会保持联系.”可是这位中国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只言片语,便抱怨他不讲信用.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别,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时间不早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认为不礼貌的.。

中西方问候的方式差异英语作文

中西方问候的方式差异英语作文

中西方问候的方式差异英语作文英文回答:Greeting customs vary significantly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reflecting different social norms, values, and beliefs. In Western societies, greetings tend to bemore informal and casual, while in Eastern cultures, they are more formal and elaborate.In Western countries like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the most common greeting is a handshake. A handshake is a firm, brief grasp of the other person's hand, usually accompanied by eye contact and a smile. Handshakes are typically used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or opposite sex, and they convey a sense of equality and respect.In some Western cultures, such as France and Italy, itis also common to greet people with a kiss on the cheek. This type of greeting is typically reserved for closefriends or family members, and it conveys a sense ofaffection and intimacy.In Eastern cultures, such as China and Japan, greetings are more formal and elaborate. The most common greeting in China is the bow. A bow is a slight bending of the head and body, usually accompanied by eye contact and a smile. Bows vary in depth depending on the level of respect that is being conveyed. A deeper bow is a sign of greater respect.In Japan, the most common greeting is the handshake. However, Japanese handshakes are typically much lighter and less firm than Western handshakes. Japanese handshakes also tend to be held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In addition to the physical gestures involved in greeting, there are also verbal greetings that vary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In Western cultures, the most common verbal greeting is "Hello." Hello can be used in a variety of situations, from formal to informal. Other common verbal greetings in Western cultures include "Hi,"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and "Good evening."In Eastern cultures, verbal greetings are typicallymore formal and respectful. The most common verbal greeting in China is "你好" (nǐ hǎo), which means "Hello." Nǐhǎo is typically used in formal situations. Other common verbal greetings in China include "早上好" (zǎoshànghǎo), which means "Good morning," and "下午好" (xiàwǔhǎo), which means "Good afternoon."In Japan, the most common verbal greeting is "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ohayo gozaimasu), which means "Good morning." Ohayo gozaimasu is typically used in formal situations. Other common verbal greetings in Japan include "こんにちは" (konnichiwa), which means "Hello," and "こんばんは" (konbanwa), which means "Good evening."The different greeting custom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reflect the different social norms, values, and beliefs of these cultures. Western greetings tend to be more informal and casual, while Eastern greetings tend tobe more formal and elaborate. These differences in greeting customs can be a source of confus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wh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interact with eachother. However, by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greeting customs of different cultures, we can avoid misunderstandings and build stronger relationships.中文回答:东西方问候方式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中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和信仰。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别与发展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别与发展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别与发展问候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英两种语言体系下的问候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发展及原因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中文问候语较为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敬语和谦辞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谦虚。

如“你好”“再见”等。

而英语中的问候语则相对简单直接,常使用“Hello”“Hi”“Goodbye”等。

中英问候语在话题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中文问候语中常询问对方的家庭、工作、身体状况等,而英语问候语则更注重天气、新闻等公共话题。

中文问候语更加注重时间观念,通常会根据不同的时间段采用不同的问候语。

如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等。

而英语问候语则相对较为笼统,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主要源于两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注重等级观念和群体意识,而英语国家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平等。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因此,现代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简单、实用的英语问候语。

中文问候语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表达情感和态度,而英语问候语则更加注重口语化和简洁明了。

这种语言自身特点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中英问候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独特的特点。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两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和语言自身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英问候语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未来,我们应更加中英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两种语言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问候语作为交际的起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比分析中文和英文的问候语,并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问候方式。

中西方的问候语

中西方的问候语

中西方的问候语在细节和习俗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常见的问候语有“你好吗?”“你吃饭了吗?”“早上好”“晚上好”等。

这些问候语通常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询问对方的饮食起居是一种表达亲近和关心的方式。

在英文中,常见的问候语有“Hello!”“Hi!”“How are you?”“What's up?”等。

其中,“How are you?”是最常见的问候方式,回答可以是“I'm fine”或“I'm good”。

而“What's up?”则更常用于年轻人之间的非正式问候。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问候语都有表达关心的功能,但在具体的使用和习俗上存在差异。

中西文化中问候与告别的区别

中西文化中问候与告别的区别

• 外国人的名字通常分为first name(名)和last name(姓), (也有人把last name称为family name的) 。 • 也有很多人名字中间(在first name和last name之间)有一个到数个中 间名的, 如著名画家毕卡索 (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毕卡索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y Picasso) Pablo是他的first name, Picasso是他的last name, 而中间的那些全是他的middle names. • Mary Joan Shute, Mary是那位老师的名字(first name), Shute是她的 姓(last name) 外国人通常称呼未婚女性Miss, 所以如果这位女老师是 未婚的话, 学生就会称呼她为Miss Shute 。 • Mrs. 指已婚的, 如: Mrs. Smith. 指这是一位嫁给姓Smith的男人的女人, 称Smith太太) (对于婚姻状况不明或不愿提及婚姻状况之女性, 则是称 呼Ms. 如, Ms. Hillton 希尔顿女士, Hillton是这位女士自己的姓)
告别之际,双方说“再见” 告别之际,双方说“再见”,常用语
• • • • • •
1、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亲疏与否均可使用的 、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亲疏与否均可使用的 2、非正式场合,只适用于亲友、熟人之间 亲友、 、非正式场合,只适用于亲友 熟人之间 3、含有下次约会含义的告别 、含有下次约会含义的告别 下次约会 4、对方祝福的话也常用于告别 祝福的话也常用于告别 、对方祝福 5、“代问某人好”的方式作为告别语 、 代问某人好” 6、嘱咐的话也偶尔用作告别语 、嘱咐的话也偶尔用作告别语

浅析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

浅析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

浅析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问候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起点。

中英问候语文化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本文将从问候语的构成、使用场合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对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进行浅析。

问候语的构成中文问候语通常包括称谓和问候语素两部分。

称谓根据不同场合和关系有多种形式,如“老师”、“校长”、“亲爱的”等。

而问候语素则通常由“吃了没”、“好”、“在忙吗”等词构成。

在中文问候语中,称谓和问候语素的组合使用非常重要,需要根据不同的人和场合进行相应的调整。

英文问候语则通常由简单的寒暄和问候短语组成,如“Hello”、“Hi”、“How are you?”。

在英文中,人们往往通过简单的寒暄用语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友好,并不强调称谓的使用。

使用场合中文问候语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在工作场合,人们通常会使用正式的问候语,如“早上好”、“晚安”。

在家庭和私人场合,人们则更倾向于使用非正式的问候语,如“吃了没”、“去哪里”。

在中国文化中,问候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节日、季节和时间段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道贺“新年好”。

英文问候语的使用场合相对简单。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普遍使用简单的寒暄和问候用语。

而在正式场合,如商务会议或晚宴等,人们则使用更加正式的问候语,如“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

虽然英文中也存在一些特殊场合下的问候语,但总体来说不如中文繁琐。

表达方式中文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比较多样化。

在表达对他人的关心时,人们通常会采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询问对方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在中国文化中,面带微笑、语气平和、声音适中也是表达友好和尊重的重要因素。

英文问候语的表达方式则相对简单明了。

在表达对他人的关心时,人们通常会直接询问对方的近况或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在英文中,语气和声音的变化往往不如中文那样受到重视。

不同国家的问候的冲突分析

不同国家的问候的冲突分析

不同国家的问候的冲突分析问候语,又叫见面语、招呼语,它短小简单,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重要交际口语,问候语也可以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尊重。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人们交流时会产生口语交际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例如,汉语中一个常见的问候语是“你到哪儿去?”或是“你干什么去?”,我们可以随便回答,提问者并非真的想了解被问候人到哪儿去或去做什么;如果西方人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往往会不高兴,会认为干涉到了他们的私事。

所以,学习并了解中西方问候语对促进双方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西方问候语的异同㈠问候内容的异同⒈中国人打招呼时常谈论的是吃饭、家庭、收入等话题。

例如,对于很熟悉的朋友,可说:“去上班啊?”“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些问候的目的是为了打招呼,而不是真的想得到被问候人对于此类问题的答案。

而西方人非常注重隐私,当他们面对中国式的问候时,反而会觉得这样的问候太具体并且有干涉隐私之嫌,感到反感,所以西方人见面一般习惯于谈论天气和近况。

比如,英国人见面有时会说“It is cooler today,isnt it?”或者问“How are you?”问到近况时,不需要详细解释,给出准确答案,不涉及对方的隐私。

⒉汉语中见面打招呼的另一个常用方式是就对方正在做的事发问。

例如,朋友在看书,就可以说“看书哪”;西方的问候语中,祝愿性质的问候语比较多,例如,“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

⒊英语中常用的问候语“Hi”相当于汉语的“你好”,但是其意义不如“你好”明确。

㈡问候语中称谓的异同⒈中国的称谓严谨繁琐,而西方的称谓简单多用。

在中国,自古就讲究“长幼有序,尊卑分明”,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如果不讲究辈分,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

而在西方,常用“先生(Sir)”和“夫人(Madam)”来称呼的陌生人。

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未婚女子可称呼“小姐(Miss)”,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Mrs.)”或“夫人(Madam)”等。

【精编范文】中西问候语的差异-推荐word版 (7页)

【精编范文】中西问候语的差异-推荐word版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西问候语的差异篇一: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作者:佚名时间:201X/2/28 18:53:59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连云港外国语学校程塬钦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了解了中西方交谈时候用语的差异,就不会因为不必要的误解,产生尴尬。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对比问候语“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是不会相汇的!”至少,英国短篇小说家吉普林是如此认为。

东方当然是指中国,西方不言而喻,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中国,这个有着5000多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历史上出现很多思想派别,尤其以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广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思想较中国更为开放。

当“保守”的中国人与“开放”的西方人交流的时候,一个问题不可避免,那就是该怎么使用问候语。

事实上,当今东方人与西方人时常碰面。

当他们会面时,自然而然地必须找出一种合适的问候方式。

唉,这就麻烦了!在某个文化里可能恰到好处的事,到另一个文化里,就可能过分踰矩。

因此,最佳的做法就是遵守这个耳熟能详的行事准则:入境随俗。

问候语,我们都知道,又叫见面语、招呼语,它短小简单,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重要交际口语。

语言又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的全息影像,语言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者,问候语亦是表示自己对别人的尊重。

全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00种语言,是不是表达意思的方式和标准都是一样的呢?本文就中国和西方世界的问候语,分为三类做一个比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称谓的差异。

中国人认为,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中国的使用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Sir)”和“夫人(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中英美之间问候的差异

中英美之间问候的差异

\问候语作为人们日常会话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不论第一次见面还是熟人打招呼,通常要彼此之间打招呼,问候的目的则是保持社会接触。

本文从问候称谓、问候内容以及问候句式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探讨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1 英汉问候语的差异人们见面交谈,一般都会先称谓对方。

英汉问候称谓语有着极大的差异。

首先,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英语要丰富、复杂。

例如,汉语中第二人称就有“你”、“您”、“你们”“您们”之分,而英语中只有一个“you”,而且单复数均可用。

一般说来“, 您”是用来称谓比自己较高社会身份地位的人的,而地位较高的人称谓比自己地位较低的人为“你”就可以了。

“您们”是“您”的复数“, 你们”是“你”的复数。

此外,汉语中还有很多用于称谓对方的敬语和称呼自己的谦语。

例如,称谓别人用“先生”、“阁下”、“足下”、“君”等,称谓自己用“在下”、“鄙人”、“弟子”等。

尽管汉语的代词比英语要丰富的多,但是却远远不如英语的频繁。

通过下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1) How are you ? 最近怎么样?(2) How do you do ? 您好!(3) How is your work ? 工作怎么样?(4) How is your family ? 家里都好吧?另外“, 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面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

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刘老”、“张老”、“王老”等。

但是在英语称谓中,就不能用old ,因为“老”在西方文化中是“不中用的”意思,所以英美人特别忌讳别人称自己“老”。

在称谓时可以直接称呼对方“Mr. ”、“Miss”、“Mrs”、或“Madam”。

其次,汉语中,我们经常用“姓氏+ 职业或头衔”来称谓别人,如刘老师、赵经理、张校长、陈工程师等。

但是,在英语中,我们不能说“Teacher Mary”、“Manager Black”、“Prin2cipal Brown”、“Engineer Smith”。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新闻例子(一)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新闻例子(一)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新闻例子(一)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例子1. 礼貌用语的差异•中国:在中国,人们经常使用“您好”、“请问”等礼貌用语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

•西方国家:与中国不同,西方国家的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的问候语,如“Hi”、“Hello”,而较少使用形式化的礼貌用语。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文化中对尊重和隐私的态度不同,中国文化强调对他人的关心和礼貌的表达,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简洁的交流。

2. 谈论个人隐私的差异•日本: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往往避免过多地涉及他人的个人隐私,谈论自己的私事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西方国家: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文化更开放,人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和隐私,这在社交和商业场合中很常见。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个人隐私的态度。

日本文化中的保守和尊重他人隐私的观念,与西方文化中更公开和自由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 谈话中的沉默与间隔•中东:在中东地区,人们往往更喜欢在交谈中保持一定的沉默和间隔,这被视为尊重对方和思考的表现。

•南欧:与之相反,南欧国家的人们倾向于更多地使用手势和身体语言,并保持连续不断的对话。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待交流的态度。

中东文化中的沉默和间隔体现了对话中的尊重和思考的重要性,而南欧文化中的连续对话和身体语言则更注重表达和情感的传达。

4. 言辞的直接与委婉•东亚:在东亚文化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间接和委婉的措辞,以避免冲突和伤害对方的感情。

•美国:与之相反,美国文化中的言辞更加直接和直率,人们更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待冲突和直接表达的态度。

东亚文化中的委婉和避免冲突的倾向反映了重视和谐和关系的重要性,而美国文化中的直接表达则更注重言辞的明确和效率。

以上是一些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例子。

这些差异体现了各个文化对待交流和语言使用的不同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最新文档】中西方问候语差异word版本 (8页)

【最新文档】中西方问候语差异word版本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篇一:中西方问候语差异中西方问候语差异摘要:交际的是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人们交流时会产生口语交际的差异甚至是冲突,学习并了解中西方问候语对促进双方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问候语差异缘由建议引言: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见到朋友或熟人打声招呼,问候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行为。

但中西方的问候用语却有所不同。

不注重中西问候差异,就会产生很多消极的影响,中西问候语出错导致词不达意,或不符合表达的习惯。

未能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我们会造成失误以及不完整的理解或错误理解。

这些我们都应学会避免。

问候语差异中国人见面常说: “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啊?”这些语言形式的功能都是表示友好的问候, 打招呼。

而西方人听到后惊讶, 甚至很反感。

因为被问“Have you eaten your meal? ”好像是被邀请吃饭或约会,他们会抱怨说: “我有钱, 我不要他们请我吃饭。

”而被问“where are you going ?”则好像自己要去一个不该去的地方, 感觉受到侮辱。

因为根据英语交际的习俗文化, 这类句子只能被认为是询问, 而非问候。

这就干涉了受话人的自由。

这种词典意义上的理解在言语交际环境中是远远不够的。

交际中犯文化相关的错误比犯语法的错误更[1]难使人宽容。

中国式礼貌问候比起西方式的要随意些。

基本上遵循贬己尊人准则。

而西方人却有自己一套的寒暄技巧。

中国成年人见面寒暄通常是:“最近忙什么呢?家里可好啊?孩子怎么样?”这些都不可直接译为“what are you busy in? How about your kids?”如果直译,会显得很突兀,西方人也觉得不知所云,甚至会引起困惑和误解。

不了解中方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相反,他们会认为对方在探究自己的隐私,引起不快,所以西方人对这种寒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 How do you do? How are[2]you doing?”在寒暄问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有些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
摘要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问候语都是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礼仪,对于构建延续和谐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差异,问候用语和所用习惯有时也会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列举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对比分析了中西方交往规则的不同,旨在为中西方更好的交流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西;问候语;差异
1.引言
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自古以来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说话讲究“言近而指远”;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思想较中国更为开放,西方人较中国人的内敛而更加率真。

当“保守”的中国人与“开放”的西方人交流时,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的使用和处理问候语。

本文从问候的称谓、问候的内容以及问候的句式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分析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2.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问候的称谓、问候的内容以及问候的句式[1]。

2.1问候的称谓
首先,中国的称谓“条条框框”,而西方的称谓“不拘礼节”。

在中国,自古就讲究“上下、尊卑、长幼”,研究遵守称呼准则,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如果不讲究辈分,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

而在西方,常用“先生(Sir)”和“夫人(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未婚女子可称呼“小姐(Miss)”,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Mrs.)”或“夫人(Madam)”等。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Uncle)”,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Aunt)”。

其次,中国的称谓“不对等式”,而西方的称谓“对等式”。

在中国,属下对上司的称呼,学生对老师的称呼等等,都表现出不对等性。

例如,属下不能直呼上司姓名,只能称呼某主任、某书记等,而上司对于属下的称呼不但可直呼其名,而且还可在其姓前加一个“小”,例如小张、小王、小李等。

这并不是表明歧视,而是一方面体现了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称呼者的礼貌和涵养。

与此不同的是,西方的称呼恰恰是“对等式”的。

例如,在英国家庭成员之间都可以用“You”称呼。

而且,西方人除了几个传统用的称呼――博士(Doc.)、医生(Doc.)、法官(Judge)、教授(Pro.)等之外,对“王老师”、“李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2.2问候的内容
首先,中国的内容是“家长里短”,西方的内容是“谈天说地”。

在中国,对于不熟悉的朋友会来个“点头之交”。

对于很熟悉的朋友,可说:“去上班啊?”“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朋友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而且,这些问候的目的是为了打招呼,而不是真的想了解被问候人对于此类问题的答案。

而西方人非常看重隐私,他们面对中国式的问候时候,反而会觉得这样的问候太具体而有干涉隐私之嫌,觉得会反感。

西方人见面一般习惯于谈论天气和近况。

比如,英国人见面有时会说“It is cooler today,isn’t it?”或者问“How are you?”相当于中国的“吃了吗?”
2.3问候的句式
中国的句式“灵活多变”,而西方的句式“‘一’以贯之”。

在中国,有时候会用感叹句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汉语表达天气不好的时候,常会说到“天儿真不错呀!”或者“天气真糟糕啊!”用感叹句直接表达情感的喜悦与厌恶。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时候汉语还会以一种简短的形式去表达。

例如“嘿”或者“哪天找你玩儿!”而有时候,又会用问句的形式去表现。

例如“这几天忙什么呢?”“现在在哪儿高就啊?”等等。

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句式就是“‘一’以贯之”。

所谓“‘一’以贯之”就是几乎是以一种句式作为问候语,并且回复
的形式也比较固定。

例如:
A:How are you?
B:I' m fine, thanks./I' m fine, thanks, and you?
A:I' m fine, too.
3.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原因可归结为三点,即地理差异、人文差异和观念差异。

3.1地理差异
中国的地理环境可谓是“得天独厚,天府之土”,而西方的地理环境多“四面环海,环境恶劣”。

中国横跨亚欧板块,处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并且气候温和,四季更替,人们靠天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并且这片地足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真可谓是“得天独厚,天府之土”。

因此,中国人见面,常说“吃了吗?”对于这种传统的问候方式,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并且深入人心,其实也暴露了在这块土地上千百年来人们对缺吃少食的恐慌心。

而西方国家一般国土不大,邻居较多,有的甚至四面环海,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政治环境都很恶劣。

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

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所以英国人最常问候的就是天气,人们见面寒暄、打招呼、应酬一般都是先讨论天气。

3.2人文差异
中国的文化属于“由内而外”,而外国的文化属于“由外而内”。

中国对于人品、才能、智慧是评价一个人的中心内容。

这些都属于人的内在,由内再去向外表现其美丽,这属于“由内而外”。

正如我国自古对美女的描写多是“秀外慧中”等等。

而人更偏爱于对外貌、服饰、发型或所有物等方面的内容,对这些方面的言词最为突出。

这些属于人的外饰。

由美丽的外貌、服饰或发型去表现其内在的涵养。

正如英国的绅士一般都是戴着圆顶礼帽、手拿拐杖、鞋子亮堂堂。

从外貌去表现他们的绅士风度。

3.3观念差异
中国的价值观念是“中庸和谐”,而西方的价值观念是“冒险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的,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己要“克己复礼,不喜形于色”,处世则“不偏不倚、公正和谐”。

在一些俗语和民谚中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出头的椽子先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

而西方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一种冒险挑战的思想。

例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4.结论
由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这种差异越来越小了。

但是,由于习惯的原因,这种差异还明显存在。

我们仍然要深入了解东西方的问候语,问候是语言交际的一
种重要形式,这样有利于加强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相互理解和沟通,促进跨文化交际,以便达到更好更顺利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1]王静.关于中美问候语差异的探究[J].新西部.2014(11):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