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
摘要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问候语都是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礼仪,对于构建延续和谐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差异,问候用语和所用习惯有时也会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列举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对比分析了中西方交往规则的不同,旨在为中西方更好的交流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西;问候语;差异
1.引言
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自古以来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说话讲究“言近而指远”;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思想较中国更为开放,西方人较中国人的内敛而更加率真。

当“保守”的中国人与“开放”的西方人交流时,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的使用和处理问候语。

本文从问候的称谓、问候的内容以及问候的句式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分析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2.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问候的称谓、问候的内容以及问候的句式[1]。

2.1问候的称谓
首先,中国的称谓“条条框框”,而西方的称谓“不拘礼节”。

在中国,自古就讲究“上下、尊卑、长幼”,研究遵守称呼准则,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如果不讲究辈分,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

而在西方,常用“先生(Sir)”和“夫人(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未婚女子可称呼“小姐(Miss)”,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Mrs.)”或“夫人(Madam)”等。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Uncle)”,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Aunt)”。

其次,中国的称谓“不对等式”,而西方的称谓“对等式”。

在中国,属下对上司的称呼,学生对老师的称呼等等,都表现出不对等性。

例如,属下不能直呼上司姓名,只能称呼某主任、某书记等,而上司对于属下的称呼不但可直呼其名,而且还可在其姓前加一个“小”,例如小张、小王、小李等。

这并不是表明歧视,而是一方面体现了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称呼者的礼貌和涵养。

与此不同的是,西方的称呼恰恰是“对等式”的。

例如,在英国家庭成员之间都可以用“You”称呼。

而且,西方人除了几个传统用的称呼――博士(Doc.)、医生(Doc.)、法官(Judge)、教授(Pro.)等之外,对“王老师”、“李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2.2问候的内容
首先,中国的内容是“家长里短”,西方的内容是“谈天说地”。

在中国,对于不熟悉的朋友会来个“点头之交”。

对于很熟悉的朋友,可说:“去上班啊?”“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朋友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而且,这些问候的目的是为了打招呼,而不是真的想了解被问候人对于此类问题的答案。

而西方人非常看重隐私,他们面对中国式的问候时候,反而会觉得这样的问候太具体而有干涉隐私之嫌,觉得会反感。

西方人见面一般习惯于谈论天气和近况。

比如,英国人见面有时会说“It is cooler today,isn’t it?”或者问“How are you?”相当于中国的“吃了吗?”
2.3问候的句式
中国的句式“灵活多变”,而西方的句式“‘一’以贯之”。

在中国,有时候会用感叹句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汉语表达天气不好的时候,常会说到“天儿真不错呀!”或者“天气真糟糕啊!”用感叹句直接表达情感的喜悦与厌恶。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时候汉语还会以一种简短的形式去表达。

例如“嘿”或者“哪天找你玩儿!”而有时候,又会用问句的形式去表现。

例如“这几天忙什么呢?”“现在在哪儿高就啊?”等等。

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句式就是“‘一’以贯之”。

所谓“‘一’以贯之”就是几乎是以一种句式作为问候语,并且回复
的形式也比较固定。

例如:
A:How are you?
B:I' m fine, thanks./I' m fine, thanks, and you?
A:I' m fine, too.
3.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原因可归结为三点,即地理差异、人文差异和观念差异。

3.1地理差异
中国的地理环境可谓是“得天独厚,天府之土”,而西方的地理环境多“四面环海,环境恶劣”。

中国横跨亚欧板块,处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并且气候温和,四季更替,人们靠天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并且这片地足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真可谓是“得天独厚,天府之土”。

因此,中国人见面,常说“吃了吗?”对于这种传统的问候方式,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并且深入人心,其实也暴露了在这块土地上千百年来人们对缺吃少食的恐慌心。

而西方国家一般国土不大,邻居较多,有的甚至四面环海,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政治环境都很恶劣。

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

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所以英国人最常问候的就是天气,人们见面寒暄、打招呼、应酬一般都是先讨论天气。

3.2人文差异
中国的文化属于“由内而外”,而外国的文化属于“由外而内”。

中国对于人品、才能、智慧是评价一个人的中心内容。

这些都属于人的内在,由内再去向外表现其美丽,这属于“由内而外”。

正如我国自古对美女的描写多是“秀外慧中”等等。

而人更偏爱于对外貌、服饰、发型或所有物等方面的内容,对这些方面的言词最为突出。

这些属于人的外饰。

由美丽的外貌、服饰或发型去表现其内在的涵养。

正如英国的绅士一般都是戴着圆顶礼帽、手拿拐杖、鞋子亮堂堂。

从外貌去表现他们的绅士风度。

3.3观念差异
中国的价值观念是“中庸和谐”,而西方的价值观念是“冒险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的,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己要“克己复礼,不喜形于色”,处世则“不偏不倚、公正和谐”。

在一些俗语和民谚中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出头的椽子先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

而西方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一种冒险挑战的思想。

例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4.结论
由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这种差异越来越小了。

但是,由于习惯的原因,这种差异还明显存在。

我们仍然要深入了解东西方的问候语,问候是语言交际的一
种重要形式,这样有利于加强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相互理解和沟通,促进跨文化交际,以便达到更好更顺利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1]王静.关于中美问候语差异的探究[J].新西部.2014(11):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