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学期安乡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下学期安乡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出卷人:龚德国
一、语言的运用(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盘桓.(huán)吃饭防噎.(yē)险衅.(xìn)锣鼓喧阗.(tián)
B.埋.(mái)怨心惮.(dàn)远役讥诮.(xiāo) 日光翳翳.(yì)
C.蓬蒿.(hāo)宇文懿.(yì)范央浼.(měi)太子洗.马(xiǎn)
D.祚.(zuî)薄彤.(tïng)云密布泠.然(líng)锱铢
..(zīzhū)必较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喝彩孤癖捉狭鬼哀声叹气
B.消谴锁呐笑咪咪兴高彩烈
C.注销文身家具店瓜熟蒂落
D.干燥蟪蛄入场券桑隅非晚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之类的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____”,叙离情不离“____”;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叫“付梓”“杀青”。
②《三国演义》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传奇,那些____的英雄壮举,只有放在与命运抗争的大背景下来看,才更显得____。
“秋风五丈原”将这种反抗命运的悲剧渲染到了极点:“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
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这就是令杜甫感叹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A.柳岸灞桥春花秋月可歌可泣慷慨激昂
B.春花秋月柳岸灞桥可歌可泣慷慨激昂
C.柳岸灞桥春花秋月慷慨激昂可歌可泣
D.春花秋月柳岸灞桥慷慨激昂可歌可泣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已有一部分进了博物馆;其余部分,也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快进博物馆了。
B.为什么非要诉诸法律来解决呢?我可以跟大家讲讲我的心情。
我也是走投无路,逼上梁山
....呀!
C.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
....的事。
D.老厂长为人大气,待人和蔼,战战兢兢
....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工作,深受全厂职工拥戴。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有看清楚呢。
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
唐
人诗云:“山远始为容。
”我以为树亦如此。
①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②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
③寓所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
④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
⑤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
⑥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A.③②①④⑥⑤
B.②①④⑥③⑤
C.②⑥③⑤①④[et]
D.③②①⑤④⑥
二、文言文阅读。
(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一10 题。
吴山图记(明)归有光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令之于民,诚.重矣诚:确实,实在
B.亦被.其泽而有荣也被:蒙受
C.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胜:风水宝地
D.君今去.县已三年矣去:往,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高第召人为给事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飞是巨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D.因.命余记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8.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B.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C.屈原放逐/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
D.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B.文章谈了县令的贤与不贤对老百姓的关系,又用苏轼和韩琦的故事为例,目的是说明贤能之官吏自然会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
C.作者用心雕饰文字,写得清新淡雅,细腻描绘了吴县的山水,又将深意寓于山水之外,构思非常精巧。
D.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
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0分)
( 1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4 分)
译文:
( 2 )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3 分)
译文:
( 3 )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3 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7分)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遭贬柳州后的柳州刺史任上。
(1)春天应该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季节,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四两句将环境景物和诗人内心情感结合得自然无痕,请以“乱”字为例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李密《陈情表》)
(2)渔歌唱晚, ;雁阵惊寒, 。
(王勃《滕王阁序》)
(3) ,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四.现代文(论述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15题。
(10分)
《诗经》与《伊利亚特》战争审美倾向之比较倪乐雄
把《诗经》中的战争题材诗篇同《伊利亚特》作一比较,明显会感到东西方两大民族对战争审美的旨趣迥然相异。
战争审美倾向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联系着历史文化背景,并由这种背景所决定,另一方面联系着艺术领域里战争题材作品的特征和风格,并给以直接的影响。
多少年来,北方各部落一波一波不断地涌向希腊半岛,人口与生存空间的冲突显示出尖锐性,使地区保持着一股强大而持续的对外扩张力,直到亚历山大远征东方,这股力量才得以彻底释放。
这种环境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法则,各民族、部落的关系完全由暴力来决定,即使是平等的关系,也是力量的平衡所致。
战争暴力既是获得生存权利的第一工具,又是保持独立地位的唯一手段。
汉民族因生存空间的幅员辽阔,虽偶有扩张性战争之举,然而极其有限。
农耕社会追求安宁和谐的生活境界,这种生活秩序又被道德伦理所肯定。
战争掠夺从根本上与农耕生活的秩序相悖。
因此,从社会控制角度而论,战争是维护农耕社会秩序的最高手段,并在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决不可能产生以对暴力的崇拜为核心的极端的尚武精神。
只能产生以“禁暴除乱”为目的、包含生活与伦理的合理性在内的一种有节制的尚武精神。
所以,古希腊民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力”;汉民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德”。
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必然转化为一种战争审美意识。
古希腊民族尚“力”导致了对战争作无理性节制的纯粹审美观照,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
汉民族尚“德”导致了具有道德节制的战争审美意识,对战争进行有限的审美观照。
首先表现在艺术家们对战争题材的选择上。
《伊利亚特》所渲染的故事取材于一次征服性质的战争:特洛伊战争。
历代诗人们对这次战争倍加颂扬和夸张,并将其神化,层累地堆聚成一部史诗,世代传颂。
《诗经》大都选择保家卫国性质的战争作为题材。
那些为数极少的征服性战争也仅仅为维护中原地区正统地位的等级秩序。
因为这种等级秩序在当时看来是维护中原农耕生活秩序所必需的。
在军人形象的塑造方面,区别更明显。
由于古希腊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力”,战争审美的本质便是对力量的赞美,所以勇武有力成为塑造典型的最高原则。
而汉民族在军人典型的塑造上,着重于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所讴歌的人物大都是勇武和
仁厚的结合。
因此,《诗经》反映了一个特征:汉民族的伟大军人形象既是有德的君子,又是杰出的战士。
“荷马史诗”中的伟大英雄却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丝毫感受不到“东方式”的仁厚德性。
在战争场面描述上,由于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伊利亚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血腥的战争场面作精雕细琢,对残酷的厮杀场景给予尽情渲染。
反观汉民族,所持的是一种有节制的战争审美意识,故而《诗经》对残酷的血腥场面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战争情景的展示大都侧重军威气势的威武雄壮。
在对战争双方关系性质的构成和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显著的差异。
《诗经》里战争双方一律构成一种“不对等”关系,即东方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的对抗(或者说“东方式”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对抗)。
《伊利亚特》则不然,冲突双方构成一种“对等性”关系,诗人们对战争的双方一视同仁,一样地歌颂赞美,一样地同情怜悯。
1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汉民族与古希腊民族具有不同的尚武精神。
B.古希腊所崇尚的平等与现代人崇尚的自由是相同的。
C.《伊利亚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血腥的战争场面作精雕细琢,《诗经》则没有战争残酷场面的描写。
D.在军人形象塑造方面,汉民族比古希腊民族成功。
E.《伊利亚特》中战争的双方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14.对首段画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同的战争题材作品往往反映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B.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着不同的战争审美倾向。
C.一个民族的战争审美倾向对其战争题材的作品有影响。
D.战争题材作品的特征和风格受到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15.在作者看来,东西方古代两大民族的战争审美旨趣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20分)
缅怀丰子恺老友朱光替
子恺是受“四人帮”残酷迫害者之一,含冤去世已一年多了。
他在我心中仍然活着,他是个令人难忘的人。
我认识子恺还在半个世纪之前。
江浙战争把我在上海教书的一个学校打垮了,夏丐尊把我介绍到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英文,那里同事的有夏丐尊、朱自清和丰子恺等人,我们课余闲暇时经常在一起吃酒聊天。
我至今还记得子恺酒后面红耳赤,欣然微笑,一团和气的风度,这时他总爱拈一张纸乘兴作几笔漫画,画成就自己制成木刻,让我们传观,我们看到都各自欣赏,很少发议论,加评语。
当时我们向往教
育自由,为着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久就相继跑到上海去创办一所立达学园和一所开明书店,并筹办一个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刊物《一般》。
我们白手起家,经常欣然微笑消闲自在的子恺也积极参加筹备工作,我才看出他不只是个画家,而且也是肯实干的热心人。
但是在繁忙中只要有片刻闲暇,我们还保持嚼豆腐干下酒谈天的老习惯,子恺也没有忘记他的漫画和木刻。
我常用“清”“和”另个字来概括子恺的人品,但是他胸有城府,“和而不流”。
他经常在欣然微笑,无论是对知心的朋友,对幼小的儿女,还是对自己的漫画和木刻,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爱无嗔,既好静而又好动,没有一点世故气。
他是弘一法师的徒弟,在人品和画品两方面都受到弘一的熏陶。
我在白马湖时,弘一也偶尔来看望他。
也曾一度随弘一持佛法吃素。
抗日战争胜利后,弘一去世,子恺还不远千里由贵州跑到西川嘉定请马一浮为他的老师作传。
当时我也在嘉定,乱离中久别重逢,他还是欣然一笑。
我从此体会到他对老师情谊之深挚。
解放后不久,他和我都当了政协委员,他每逢开会来京,相见仍是“欣然微笑”,可是最后一次他的健康和兴致都己不如从前,尽管我们两人是同年,他的“黄昏思想”已比我浓得多了。
后来他和我一样受到“四人帮”的无情打击,他的受到人民喜爱的漫画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现在重见天日,我这个后死者只有缅怀他在世时那种忠实于艺术和忠实于师友的风度,不禁有人往风微之感而已。
我先从子恺的人品谈起,因为他的画品就是他的人品的表现。
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刨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子恺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他的胸襟,他的言论笑貌,待人接物,无一不是艺术的,无一不是至爱深情的流露。
他的漫画可分两类,一类是拈取前人诗词名句为题,例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冷玉笙寒》《黄蜂频扑秋千素,有当时纤手香凝》之类;另一类是现实中有风趣的人物的剪影,例如《花生米不满足》《病车》《苏州人》之类。
前一类不但有诗意而且有现实感,人是现代人,服装是现代的服装,情调也还是现代的情词;后一类不但直接来自现实生活,而且也有诗意和谐趣。
两类画都是从纷纭世态中挑出人所熟知而却不注意的一鳞一爪,经过他一点染,便显出微妙隽永,令人一见不忘。
他的这种画风可以说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妥帖结合。
子恺的文化教养是既广且深的。
他早年学过西画,所以懂得解剖和透视。
他到日本留过学,接触到日本的浮世画和日本文学,曾翻译过一些小说,晚年还译完《源氏物语》这样的巨著。
不过形成他的人品和画品的主要还是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他熟悉中国诗词,又从弘一学过书法,下过很久的功夫。
他告诉过我,每逢画艺进展停滞,他就练写章草或魏碑,练上一段时期之后,再回头作画,画就有些长进,墨才“入纸”,用笔才既生动飞舞而又沉着稳健,不至好像飘浮在纸上。
从子恺的例子我才开始懂得中国“诗画同源”和“书画同源”的道理。
子恺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漫画家和木刻家,他对画艺的功绩,将来历史会有公论。
我所惋惜的是他的几十年的画稿已大半散失,仅存的只有青年书店印行的一部《子恺漫画选集》,现在在市上已不易找到。
这部选集倒是选得很精,而且是由他本人进行木刻的,我希望关心漫画和木刻画的出版界领导能设法使这部选集再印出来,这不应该是件难事。
16.简要阐释画线处加引号的“欣然微笑”一词的表现作用。
(5分)
17.为什么丰子恺每逢画艺进展停滞时则练章草或魏碑?这给你什么启示?(4分)
18.综观全文,简析概括朱光潜笔下的丰子恺形象的特点。
(6分)
19.文章以“这不应该是件难事”戛然收尾,试结合全文,简析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5分)
六、语言应用(10分)
20.下面对联有明显不工整的地方,不改字词,请调整语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符合要求。
(5分)
上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家,与水平分秋一色;
下联:桥下过扁舟,何处问箫声,吹到三更月有人。
改后的下联:
21.仿照下边句子用一句话点评,要求概括小说《边城》的主要基调。
(5分)
例:《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边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七.作文(60分)
22.请以“生活的绳索”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不少于800字;②不得抄袭。
二.文字题(57分)
三.作文(
2014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B(mán、qiào)
2.C(僻促唉、遣唢眯采、榆)
3.B
4.D(人命危浅:比喻人将死亡,或腐朽事物即将灭亡。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
比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某种事情。
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或坏事得以取缔,人们心理非常痛快。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恐惧、小心谨慎的样子。
)
5.A(语段的核心是“寓所窗前的梧桐树”引发的我的思考,故而起句为③,②句中的“这些”
指代“梧桐树”紧承其后,①句“但”字转折到“形式上是我所有的”;④句“因为”解说原
因,⑥句进一步说明“是我所有的”;⑤句转向
“它们的主人”,与后文的“但是”句相呼应。
)
6.D(去:离开。
)
7. B(A介词,译为“因为”;连词,表示并列,译为“并且” B都是介词,译为“对” C介词,译为“替”;介词,译为“被”。
D连词,表示承接,译为“于是”;介词,译为“通过”。
)
8.D(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译文:辛弃疾乃一世豪杰,以气节而自负,以功名事业而自期,当他收敛了自己的才干而去从事那种清闲放旷的事务的时候,又哪里是着意于小小的歌词呢,只不过是把这作为陶冶自己性情、宣泄自己情怀的一种工具而已。
9.C(作者在文字上不事雕饰,且选文并没有描写吴地山水。
)
10.(1)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他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
(2)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山水那样眷恋呢?
(3)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
11.(1)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
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2)三、四两句因内心之情感受外物,以环境景物体现人物心情。
一个“乱”字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真,莺啼本无所谓“乱”,是诗人心绪烦乱,才觉得欢快的鸟鸣啁哳难闻。
12.(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2)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3)舟遥遥以轻飏恨晨光之熹微
13.AE(B项,古希腊民族即便是平等的关系也是力量的平衡所致,与现代人崇尚的平等不一样。
C 项,判断绝对化,原文第五段是《诗经》对“战争情景的展示大都侧重军威气势的威武雄壮”。
D项,
文中并没有这样的表述,属无中生有。
)
14.A项表述不完整,原文是“战争题材作品的特征和风格”。
15.①生存条件不同。
汉民族有足够的生存空间,追求和谐宁静的生活境界,战争只是维护农耕
社会秩序的手段;古希腊民族生存空间狭小,因而
保持了强大而持续的对外扩张力,战争是获得生存权利的第一工具,也是保持独立地位的唯一手段。
②尚武精神不同。
汉民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德”,古希腊民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力”。
③战争审美意识性质不同。
汉民族具有道德理性节制,对战争进行有限的审美观照;古希腊民族对战争进行无理性节制的审美观照,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
(答出两点即可)
16.有呼应和强调作用,呼应前面“欣然微笑”,强调丰子恺始终如一的待人和气。
而与后文同样加引号强调的“黄昏思想”呼应(或:野比后文“黄昏思想”浓厚),则又似乎流露出丰子恺内心的隐约苦闷。
17.原因:因为丰子恺明白“书画同源”的道理。
启示:艺术是相通的,人生其它领域何尝不是如此。
当我们在人生路上面临与丰子恺相同的处境时,也应像他一样,学会暂时放下,不要在一个万面钻牛角尖,而应拓展到相通的其它方面去学习、积累,当有了一定积淀后困境也自然突破了。
18.丰子恺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人品画品俱佳。
人品方面;①他经常欣然微美、待人一团和气,但又“和而不流”,浑然本色,没有一点世故气。
②他积极参加创办立达学园和开明书店等的筹备
工作,是一位既有教育理想又有实干精神的艺术家。
③他师从弘一法师,对老师忠实且充满深挚的情感。
画品方面:他热爱漫画和木刻,在繁忙中只要有片刻闲暇,他都不忘他的漫画和木刻。
②他的文化教养既广且深,既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也受到中国的民族文化的熏陶。
③他熟悉中国诗词,作品常拈取前人诗词名句为题,微妙隽永。
他苦练书法,画风生动飞舞而又沉着稳健。
19.文章到此戛然而止,流露了作者复杂的感情,有对朋友深切的缅怀之睛,有对朋友曾经受到迫害而含冤去世的不平之意,(1分)有对丰子恺的画稿散失的惋惜遗憾,有对相关部门在“文革”结束后仍对被迫害致死的文化名人遗著的抢救工作
未能足够重视的不满情绪。
20.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21.一支斑澜的民俗风情画或一首哀婉的抒情诗
22.写作提示:生活中的很多困难和障碍往往
不是来自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而是产生于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的内心深处那所谓的传统、经验或习惯造成了我们心灵的恐惧。
名利是绳索,贪欲是绳索,嫉妒和偏狭也是绳索,时刻束缚着我们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的心。
只有斩断了这些绳索,我们才能真正享受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是恐惧的绳索捆住了我们前进的手脚。
只有清除心中的绳索,让心去飞,方能载起我们的人生,突破重重障碍,实现人生的飞跃。
参考例文:
生活的绳索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
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题记生活中我们也许有太多的无奈,学习的压力、工作的不顺,情感的波折,朋友的误解,上司的不满等等,都是束缚我们的绳索。
有的人会因此一蹶不振,灰心丧气,从此失去了面对生活的勇气;有的人会笑对绳索,迎难而上,进而取得成功。
对待束缚我们的绳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因而造就了形
形色色的人物,造就了大千世界。
无疑,很多的人都会选择后者,他们都拼命地想解开这些无形的绳索,这些枷锁着他们精神的毒品。
古今中外,这样的人不胜枚举。
他厌倦了官场的黑暗,他厌倦了人性的可恶,
于是,他作出了一个选择——辞官回家耕田。
终日与南山为伴,以泥土为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洒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
他的豁然。
他归隐田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以一句轻描淡写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脱俗解开了他心中的绳索。
他是谁?他就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老人——陶渊明。
他诗意的生活解开了他心中的绳索。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
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谁能想到,这段豁达而美妙的文字,竟是出于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高位截瘫的残疾人?这位残疾人是谁?
他就是世界科学巨匠霍金。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面对一位年轻的女记者不无悲悯的提问,
霍金显得很平静,他的脸上依然带着微笑,他用那
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敲击键盘,打下以上的那
段文字。
命运给予了霍金太多的不公平,可以说捆绕着他的有千万条绳索,然而他没有被这些绳索束缚住,而是慢慢地解开了心中的绳索,获得了成功。
生活中束缚着我们的绳索太多,然而不同的人面对这些绳索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屈原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最终选择了投江而死,死得多么可惜!如果当时他能解开这条绳索,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每个人心中都有绳索束缚着,但是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亲爱的朋友,一念一天堂,一念一地狱,解开心中的绳索吧,你会看到原来世间是这
么美好,赶快行动吧!
点评:全文能紧扣“生活的绳索”这一话题,
中心突出,结构完整,开合自如,运用了大量的典型素材,语言流畅,显示了作者平时阅读积累丰富,特别是对所学课文利用得好,对高考作文结构的理解也比较好,能在短时间里有如此的构思和流畅的语言表达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