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油画主题创作 -浅谈伤痕美术与85思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痕美术
代表作品 《伤痕》《枫》 1978年,《连环画报》邀请刘宇廉和陈宜明、李 斌一起创作《伤痕》,这是根据当年影响很大的卢 新华的同连环画《伤痕》名小说改编而来,表现 “文革”中悲剧灾难的生活历史。1979年刊出后 获得广泛好评。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展览一等奖。 1979年他们又应邀合作连环画《枫》,描画一对 恋人在“文革”中分属不同红卫兵派别,最终都成 为牺牲品的悲剧故事。由于这组连环画真实刻画了 当时的社会环境,出现了四人帮的画像等,当时有 主管领导人认为有宣传四人帮的嫌疑,刊载《枫》 的《连环画报》一度被禁止发行,后放行并加印十 万份。这组画引起很大的反响,据说有上百万的读 者,和当时的“伤痕文学”同步,被媒体评论为 “伤痕美术”的代表作,在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上 获一等奖。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油画主题创作
——浅谈伤痕美术与85思潮的影响
当代文化语境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近几十年来西方现代艺 术思潮涌入国门,在经济社会中,现代艺术在外国 机构的操纵之下,在当代众多艺术家的追随中,从 模仿到嫁接,从融合到发展,一举将中国艺术推向 多元。 在这里我想简单浅显的谈谈当代艺术中的伤痕美 术和85思潮。
85思潮
岳敏君从90年代初就在画布上着意一个有夸张意味的“自我形象”的塑造上。 “它”有时独立出现;有时又以集体的面目亮相。“它”开口大笑,紧闭双眼; 动作夸张,但却充满自信。“它”总出现在某种场合中。这些场合是可以说是10 年来中国文化发展与争斗的空间与背景,其中有关于生存状态的、有关于成长历 史的、有关于东西方文化关系的、有关于男女性别的。在“自我形象”里,眼睛 总是紧闭的,外界发生的事对于“我”来说并不重要。某种自恋、自信、熟识一 切而无睹的“我”占据着世界的中心。这就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自我”。 对“自我”的定义是90年代以来 中国当代艺术的主题,对于中国 艺术家个人来说,这种“自我形 象”的崇拜性认定已经成为某种 国际和国内认同的商标。这完全 不同于之前生硬、严谨的艺术而 是一种追求自由和自我的潮流。 使岳敏君在这样一个世界经济繁 荣的合适的氛围中一举成功。
85思潮
张晓刚的重要作品《大家庭》。 1994年《大家庭》出现在「第二十二届圣保罗双年展」上,画家展示了他心 目中的精神的血缘和历史的家庭。这个被诗人欧阳江河誉为美术史上第一次明确 出现「中国人的脸,中国人的家庭,中国人的历史」的作品,给张晓刚本人以及 中国当代艺术步入国际艺林获得了无数荣誉。 整齐和标准的姿势以及模型化的表 情被认为受过去时代的特征。但是张晓 刚希望呈现的是各种各样的血缘关系, 亲情的、社会的、文化的。从张晓刚 「大家庭」的理念可以看出一种时代的 集体特征,也是让这系列的画作能够名 扬国际的原因。关于家庭和血缘,张晓 刚有过一个经典的总结:「血缘牢不可 破,家庭不堪一击」。心灵的敏感和观 察的深刻,使得他每一次都能紧密地将 个人的生活印记同时代的共同体会结合 起来,这种能力越发提升了他的成功。
伤痕美术
《为什么》 高小华的《为什么》从题材到表现形式, 充满着历史的反思。铅灰色的调子、厚重 的笔触迥异于“文革”时期流行的美术样 式“红光亮、高大全”,更为重要的是, 高小华将一种对“文革”的怀疑情绪散布 在画面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切都是“为什 么”?不仅是高小华的疑问更是几代知识 分子的疑问。高小华在画小稿的时候《为 什么》被老师否定过,因为题材实在太敏 感了。之后,他把作品的小稿和照片寄给 《美术》杂志期待他们可以发表,但都没 有回音。后来《美术》杂志在插页中试探 性地发了出来。
wenku.baidu.com
85思潮
85思潮是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当时的青年不 满于当时美术的左倾路线,厌烦了苏联的学院派美术老气,厌烦了 传统文化时的价值观,试图挣脱学苏、文革、生硬、严谨的艺术追 求,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艺术 新潮。 85思潮在艺术上主要将矛头针对专制时期的文革传统,目的是想 让长期制约艺术创作的政治意思、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完全排除在 艺术创作之外。此时的艺术家基本是借用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与手 法来达到他们的目的。85思潮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 气象与新的文化景观;它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 “全盘西化”的运动。整个85思潮是一次反传统的运动,我国当代 的美术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伤痕美术
“文革”结束后,有些文学、美术作品开始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英 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与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 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命运现实的描绘。画家们停下了手里那支专画阶 级斗争的画笔,开始发自内心地重新打量这个平凡的世界。种种迹象 标志着,一个“神”时代的结束与一个“人”时代的开始。 于是,画家们在主题创作上做了很大的突破,通过对残酷的战争 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民族历史的“悲剧”。题材主要在倾诉悲剧的情 怀,美术评论界借用“伤痕”文学一词,称之为“伤痕”美术。 “伤 痕”美术倡导“尊重历史”,这在很大程度上夹裹了人性主义立场。 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伤痕美术率先反叛了30多年来粉饰生活的假 现实主义,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对后来的艺术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作品一扫建国后极左政治路线统治下的虚假艺术模式,以高度写实的 艺术手法再现了历史的真相,其真挚的情感,新颖的形式,令千百万 刚刚走出文革阴影的中国人为之动容,铸就了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一段 华美篇章。
伤痕美术
《张志新》 鲜为人知的是,1979年刘宇廉和陈宜明、李斌还创 作过一组从未发表的连环画《张志新》。他们为此深 入监禁张志新的沈阳一监狱进行调查写生,并了解到 张志新遭到很多非人的待遇,听说因为不给水她还曾 拿经血沾馒头吃,他们边写生边请模特拍摄,尝试用 报道式的手法和政论式的文字来表现对那个时代的反 思,但是画稿出来后上面说张志新已经宣传得够多了, 不准刊登。 2005年8月26日,一个名为“西去九色鹿——刘宇廉 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尤其是那组关于 “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烈士张志新的连环画,吸引 了不少人驻足观看。
伤痕美术
《父亲》 在四川美术学院第二年,快到农历大年三十时,罗中 立在路边公共厕所看到一个收粪的农民,这个场面触 动了罗中立。他说:“看到他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而 且外面的天气阴雨绵绵,非常湿、非常冷,当时我看 他还是很麻木的,完全不知道已经是大年三十这样一 个感觉,所以当时一下子很震动,然后回去马上画了 很多关于收粪农民这样一个场面。”在罗中立看来正 是又脏又臭的农民支撑着国家,农民才是支撑国家和 民族的真正脊梁。 1980年12月,参展作品全部到达北京中国美术馆。 《父亲》是中国油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头像。 看着眼前满是皱纹苍老的面孔,几乎所有的评委都被 深深的的打动了。据说,这一天评委们在画像前站了 很久,细细品味着画像的每一个细节。《父亲》一举 夺金奖。
总结 油画创作倡导尊重历史,发扬民族精神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当代油画所处的文化语境是 比较复杂的:在西方现当代主义思潮的强大影响下,我们 还要建设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我国的油画艺术在我们努 力缩短与西方发展差距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西方的 观念与模式,它使我国油画取得向现代性和多元化等方面 发展的进步,但也导致了西方美术思潮与模式在我国产生 强势文化的冲击。无论是伤痕美术还是85思潮,还是以后 其他一切的文化影响,我们都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民 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吸收外来文化中的营养和精 华,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当代油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独 树一帜。
85思潮
代表作品 王广义 《大批判》 在武汉工业大学教书的王广义就是在他小小 的画室里创作了重要作品《大批判》系列。 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对西方的借鉴,但在内 容上却结合了中国的国情,有一个对传统文 化的继承和挖掘关系,这一点十分重要。80 年代的中国前卫艺术大都陷在西方话语的泥 沼之中不能自拔,王广义率先开创了“中国 格式”,这时后来的艺术家影响深远——只有 将形式和内容结合得完美,并且在形式和内 容上都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才可能突 围并取得胜利。王广义天生具有一种迅速将 其作品由“新生”转化为“经典”的能力, 当作品已成经典,就再也没有“落后”之虞 了。所以“大批判”画了十几年,王广义可 以一成不变,可以持续他丰饶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