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康德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1、康德认为:“在认识中,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
”这后来被心理学所认同,在丹尼斯·库恩《心理学导论》中被解释为知觉预期,这一章连同在一起的还有知觉习惯与知觉学习。
我们所遭遇的事物,如果在预期之中便觉得很正常,反之便是始料未及,偶然性就是这样发生的,它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重复。
在津巴多与格里格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中,更是以链式结构来予以说明:感觉通过布罗德本特过滤器进入知觉,再与预期或先验交汇于再认。
在教育中,人们往往用自身的预期去看待教学,而教学的深刻与优劣绝不是成年听课者或者评课者的感觉,而是处于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感觉。
有的东西成年人认为很好,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过眼烟云;有的东西成年人不屑一顾,而对于学生来说却可能终生难忘。
2、康德认为,人类在其经验之外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本领,用之来认识自己和外界事物。
心理学大师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便来源于此,而事实正是这样,比如:狗天生不爱吃鱼,而猫天生不能游泳,在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中,婴儿要等六个月大时才能解锁。
他的先验论说的正是先于经验,知识可以由经验获得,但不一定都来源于经验。
教育的本质是“开启心智,激发潜能”,即人本身未能解锁的潜能在等待教育来激活,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实现两个激活——激活教材、激活学生。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正是符合了康德的学说,那些智能不是从教育中获得的,而是从教育中激活的。
比如:海城教务处钟艳舫主任在年近五十时,从师学习工笔画,从而激活了原本潜伏的天赋,不仅每天乐此不疲而且连续获大奖,从此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玄机。
3、康德认为,在心灵之外,还有独立存在的物自体,它隐藏在现象之中而我们无法得知。
解析如下:我们感觉到的物体是经过自己大脑皮层整合过的东西,已经不是物体的原相,而那个原相隐藏于现象之中,只有通过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才能得到真相的一窥。
在教育中,家长们津津乐道的补课,正是抹杀内省时间的枷锁;课堂的大容量教学,在短时记忆的覆盖下磨灭了最宝贵的好奇心;流水线整齐划一的应试教育,造就着有学历无文化的乌合之众;在各种新名词翻新下的办学,掩盖着金钱利益的链条;各种励志的心灵鸡汤,使人们丢弃了对人生坎坷与波折的警觉。
关于康德的名词解释
关于康德的名词解释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欧洲哲学界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做出了深刻贡献。
康德给人留下了“启蒙时代的巨人”、“现代哲学的转折点”等评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康德的一些重要术语和概念进行解释。
1. 自由意志(Freiheitswille)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自由意志是重要的一个概念。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心灵的主要特征,它使得我们能够超越感觉的限制,自主地选择和行动。
自由意志与因果律不同,它超越了自然法则的约束,我们的道德行为应该基于自由意志的决定而非外在的因果关系。
2. 实践理性(Praktische Vernunft)康德将理性分为两个领域: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和目的性。
它通过道德律法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使我们能够在自由意志的框架下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实践理性使我们能够将自己的意志和整个人类共同的理性原则相统一,实现我们作为理性生命的目标。
3. 经验(Erfahrung)经验在康德的哲学中被视为对感性认识的过程。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既受感性直观经验的限制,又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概念的运用来解释和理解。
因此,康德提出了经验的双重特性:事物外部的感性经验和事物内部的概念经验。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能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概念认识,进而获得关于世界的真知。
4. 范畴(Kategorie)范畴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思维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康德认为,人类思维所使用的范畴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天生具备的。
范畴是我们对世界所进行的认识和理解过程中的先验条件,它们帮助我们将感性经验整合为有意义的概念。
5. 纯粹理性(Reine Vernunft)纯粹理性是康德哲学中一个关键的概念。
康德将理性分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领域。
纯粹理性关注的是通过纯粹概念来了解事物本质和实在性。
康德认为通过纯粹理性,我们可以超越感性直观和经验的限制,探求人类认识的极限,但也认识到我们无法获得事物的本质理解,我们只能通过现象层面来认识世界。
康德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观点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建立了一种以纯粹理性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并以此回应了早期现代哲学的一系列问题。
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 纯粹理性的存在:康德认为,人类具有一种超越经验的纯粹理性存在,它不受经验的限制,可以引导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 理性的限制:康德认为,尽管纯粹理性具有重要的认识能力,但它也受到自身的局限性和限制性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依靠纯粹理性来认识一些特定的事物或领域,例如神秘、道德和美学等领域。
3. 经验和悟性的结合:康德认为,理性和经验应该相互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认识。
他强调了悟性和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可以互补,帮助我们发现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4. 伦理学的重要性:康德的伦理学是他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他认为人类的目的是实现普遍的道德法则,这些法则不仅适用于个人,还适用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未来。
5. 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康德强调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行动应该是自由和自主的,而不是被外部力量所控制。
他还认为,自由意志是理性的表现,只有通过自由意志的行动,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和自我实现。
总之,康德的主要观点涉及到知识论、伦理学和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人类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德国哲学家康德30句名言
德国哲学家康德30句名言1.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2.自由不是让你做任何想做的事,而是做你应当做的事。
3.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4.理性是为自身立法的能力。
5.道德法则就是:永远按照你希望它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去行动。
6.理性是唯一能判断何为善何为恶的。
7.道德的最高原则是:行动,只按照你同时也希望它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去行动。
8.理性是道德行为的唯一裁判。
9.人应当被当作目的本身,而不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10.理性是道德行为的唯一源泉。
11.理性是自由的唯一基础。
12.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出于对法则的尊重。
13.我们不能通过经验来认识道德法则。
14.理性是道德行为的唯一指导。
15.道德法则的尊严在于其普遍性和必然性。
16.道德的最高原则是:行动时,将人当作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
17.理性是唯一能够判断何为善何为恶的。
18.理性是道德行为的唯一裁判。
19.理性是唯一能够理解道德法则的。
20.道德的尊严在于它超越了个人利益。
21.理性是道德行为的唯一基础。
22.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出于对道德法则的尊重。
23.理性是唯一能够理解道德法则的本质。
24.道德行为的尊严在于它超越了个人利益。
25.道德的最高原则是:行动时,将人当作目的本身,而不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26.理性是唯一能够判断何为善何为恶的。
27.理性是唯一能够理解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8.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出于对道德法则的尊重和遵循。
29.理性是唯一能够理解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
30.道德的最高原则是:行动时,将人当作目的本身,而不仅仅是达到目的的工具。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1.两个世界的区分:康德提出了"两个世界"的区分,即"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
现象世界是我们感知和经验的世界,受到我们主观认识的限制;而物自体世界是超越我们经验能力的事物本质所在。
2.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试图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探讨我们对于认识和理性的界限。
他认为,人类认识的能力受到先天的概念和形式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概念和形式来理解世界。
3.义务论伦理学:康德提出了基于义务的伦理学,强调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理性原则而非感性的欲望。
他的道德理论以"行为的普遍化原则"为核心,即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行为是否能够成为普遍法则来判断其道德性。
4.经验与概念的关系: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是通过感觉材料与我们内在的概念和判断相结合而构建的。
他强调了理性的作用,并主张我们的认识不仅依赖于感性经验,还需要理性的活动。
5.美学与审美判断:康德对审美领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审美判断力"的概念。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基于一种对客体的无目的欣赏和纯粹感性的经验。
这些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哲学和其他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1。
哲学大师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
哲学大师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大师,他的理性主义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通过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系统阐述了他的理性主义思想,强调人类理性在认识世界和道德行为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探讨其对于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意义。
一、康德的认识论观点康德的认识论观点被称为“康德转向”,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经验的。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不仅仅是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取的,还需要理性来加工和组织这些感觉和经验。
康德提出了“先验认识”和“后验认识”的区分,先验认识是指人类的先天思维结构,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后验认识则是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的具体知识。
康德进一步提出了“概念化”和“合成”两个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感觉和经验,而是主动地参与其中。
通过概念化,人类的理性可以将感觉和经验整理成有条理的概念,通过合成,人类的理性可以将不同的概念组合成更加复杂的结构。
这种认识过程使得人类能够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在道德哲学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是由纯粹理性的原则所决定的。
康德提出了“无条件的道德律令”——“唯一合乎理性的行动,就是按照使之成为普遍性法则的意愿去行动。
”康德强调个体应该根据道义原则,而不是根据感性的欲望或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康德的道德观念与他的人类认识论观点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自律能力的,我们可以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种自律能力使得人类能够超越个人的欲望和动机,追求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
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人类作为理性生物的尊严和自由。
只有遵从理性原则,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道德行为。
三、康德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对于社会科学领域也有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普及性。
康德哲学 存在论观点
康德哲学存在论观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作为德国哲学大师康德所倡导的哲学体系,康德哲学关注的是人类认识的能力和范围,是对普遍存在问题的反思和探讨。
在康德哲学中,存在论观点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对于人们理解世界和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康德哲学的存在论观点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有着详细的阐述。
康德认为,存在论问题是哲学的基石,它关乎人类认识的边界和可能性。
康德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因为我们是有限的存在。
我们的感知和思维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我们只能通过感觉和概念来认识事物,而不能超越这些范畴。
康德的存在论观点可以总结为两个重要命题:一是“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主观形式”,即时间和空间不是外在世界的属性,而是我们主观认知的范畴。
二是“我们不能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即我们只能通过感觉和概念了解事物的表象,而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特性。
康德的存在论观点对于人们理解世界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
康德告诉我们,我们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我们只能通过感觉和概念来认识事物。
这种观点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科学研究不是对事物本质的直接认识,而是通过实验和推理,建立事物的表象和规律,逐步了解事物的特性和规律。
康德的存在论观点也对于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局限性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作为有限存在,我们的认识和理解也是有限的。
我们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
我们需要谨慎地对待我们的认识和理解,不可妄自尊大,不可轻易下结论。
康德的存在论观点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常常追求速度和效率,追求表面的成就和物质的满足。
康德告诉我们,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是有限的,我们需要谦卑和谨慎地对待我们的认识和行为。
我们不能轻率下结论,不能妄自自信,我们需要不断地审视和反思我们的认识和行为,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第二篇示例:康德哲学是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思想体系的统称,他的哲学体系包含了伦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等多个方面。
康德哲学的三个问题
康德哲学的三个问题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康德是德国最杰出的学者,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西方哲学史上的许多开创者。
在康德的哲学中,有三个最重要的主题:人的存在,自由的行为,以及普世的原理。
在了解这三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康德哲学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康德所倡导的“主权自身批判”思想,他指出,唯一不会被反驳的原理不存在,因此他强调了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性以及思维的可破坏性。
在此基础上,康德的哲学研究了人的存在、自由的行为以及世界的普遍规律。
首先,康德哲学明确了人存在的本质,康德提出人类存在具有同理性,仅仅出于纯推理,就能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这种看法是通过纯粹的理性思维得出的,也就是所谓的“主体性”,这就是康德哲学有关人类存在本质的认识。
其次,要研究自由的行为,康德建立了一种"道德哲学",这种哲学是通过探讨一个价值体系和一套原则(也就是康德的"道德法则")来检验行为的有效性,康德的"道德法则"是通过探究人类自身的价值系统,推导出"有无自由的价值行为"而得出的。
康德的"道德法则"包括"公正的行为原则"、"社会正义原则"以及"自然规律原则"。
最后,康德在普世的原理上建立了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更强调对各类事物施以统一的规范力量,以限定因其特点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
这一方法论限定了各种不同情况时人们理性思维的形式、限定了证据来支持其有效性、限定了合理性活动之间形成的共同联系。
这样,康德的普世原理设定了一个共同的思维框架,以及相应的现实参考标准,便于人们对真理的无止境追求。
总的来说,康德哲学所要探索的有关人类存在、自由行为以及普世原理的三个问题,让西方哲学探索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影响了当代哲学史上许多其它重要的哲学家们。
西方哲学史之近代哲学第20章 康德
西方哲学史之近代哲学第20章康德第20章康德十八世纪的哲学处于英国经验主义派的支配之下,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可以看成是这派的代表人物。
在这些人身上存在着一种他们自己似乎一向不知道的矛盾,即他们的精神气质和他们的理论学说的倾向之间的矛盾。
按精神气质来讲,他们是有社会心的公民,决不一意孤行,不过分渴望权势,赞成在刑法许可的范围内人人可以为所欲为的宽容社会。
他们都和蔼可亲,是通达世故的人,温文尔雅、仁慈厚道。
但是,虽然他们的性情是社会化的,他们的理论哲学却走向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并不是一个新倾向;在古代晚期就存在过,在圣奥古斯丁身上最为坚断;到近代,笛卡尔的cogi to(我思)使它复活了,而在莱布尼兹的无窗单子说里便达到了暂时的顶点。
莱布尼兹相信,即使世界的其它部分绝灭了,他自己经验里的一切也会不改变;尽管如此,他还是致力于旧教教会与新教教会的再统一。
类似的自相矛盾也出现于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在洛克,自相矛盾还是在理论上。
由前面的一章我们知道,洛克一方面讲:“因为心灵在其一切思维与推理方面,除只有自己默省或能默省的各个观念而外别无直接对象,所以很明白,我们的认识只和这些观念有关。
”又说:“认识即关于二观念相符或不符的知觉。
”然而,他仍主张我们有三类关于实在的存在的知识:关于我们自己的存在,直觉知识;关于神的存在,论证知识;关于呈现于感官的事物,感觉知识。
他主张,单纯观念是“事物按自然方式作用于心灵上的产物”。
这点他怎样知道的,他不解释;这主张的确超出“二观念相符或不符”以外了。
贝克莱朝着结束这种自相矛盾走了重要的一步。
在他说来,只存在心及其表象;外部的物界废除了。
但是他仍旧未能理解他由洛克继承下来的认识论原理的·全·部后果。
假使他完全前后一贯,他就会否定关于神的知识和关于他自己的心而外的一切心的知识了。
作为一个教士和过社会生活的人,他的感情阻止他作这样的否定。
休谟在追求理论一贯性上毫无所惧,但是他感不到让他的实践符合他的理论的冲动。
哲学家康德的简介
哲学家康德的简介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也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哲学家康德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康德的简介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其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
康德守时的故事康德的生活非常的规律,5点起床,每天早晨的五点,他就会起床,然后开始两个小时的工作,中午吃饭后,他一定会去散步,晚上十点会准时上床睡觉。
甚至于到最后,他做事情沿途经过的家庭主妇会用他的活动当做时间表,因为分毫不差。
另一个关于康德守时的故事是,一次他去朋友家拜访,因为之前有写信给人家说自己上午十一点会到,同时朋友家住的比较远,过去还要经过一条河,所以他大清早就租了辆马车前往。
等到康德和车夫到达河边后,却发现桥断了,虽然河不宽,但是水深,而且结了冰,这也就意味着他无法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朋友家。
为此他感到很焦急,询问车夫后得知,如果往前面走,十公里外还有一座桥,但是走这条线路到达朋友家就十二点半之后,选择走眼前的线路,只需不到四十分钟。
两难的抉择后,康德花费了两百法郎买了河边的小屋,并且许诺屋主,二十分钟内从小木屋拆下几块木条修好桥面,就将小木屋送给屋主,于是屋主很快喊来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按时的修好了桥。
桥修好后,马车终于在十点五十五到达了朋友的农场。
在家门口等待的朋友见到看的的第一句话就是“朋友,你真准时。
”直到今天,康德守时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康德的哲学思想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主要思想总结
康德的主要思想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符合理性和道德的自主、普遍性、唯理论的认识论、以及实践理性的伦理学。
首先,康德强调自主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性使人具备自主的能力,自主是个体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行动的能力。
自主是真正的人类活动的基础,通过自主,人们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其次,康德认为道德的准则应具有普遍性。
他提出了一个普适的道德原则,即“不论个体利益如何,都不能将别人作为手段来使用”。
这个原则被称为“康德式的命令”。
康德认为,人们应该根据道德准则行事,而不是自私自利地追求个人利益。
第三,康德的认识论是唯理论的。
他认为理性对于认识世界的能力是重要的,而感觉和直觉是不可靠的。
康德主张理性必须通过纯粹概念和判断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他提出了“哲学的三大问题”,即“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希望什么?”这些问题引导人们思考认识世界的本质和人类行为的道德性。
最后,康德的伦理学强调实践理性。
他认为人类自由意志的行动应基于道德的原则,而不是基于感性冲动。
康德提出的道德行动理论被称为“德行主义”,它强调人类行为的道德性。
根据康德的理论,一个行动只有在人们基于道德原则行事的情况下,才被称为道德上善良和正确的。
综上所述,康德的主要思想包括自主和普遍性的重要性、唯理论的认识论以及实践理性的伦理学。
他的思想强调人们通过理性思考和道德准则来行动,以达到自由和道德上的善良。
康德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自由意志、道德准则、认识世界的本质以及实践理性的重要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笔记之康德
西方哲学史笔记之康德幽簧发表于2007-1-4 18:47:00(二)康德的理论哲学的中心问题康德认为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一切问题都与之有关的中心问题或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1、什么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与他对知识的看法和判断的划分的思想有关。
(1)他认为任何知识都要通过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只有那种既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又能增加新的内容的判断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2、他通过对判断进行划分,然后推出了他的“先天综合判断”。
首先他同意休谟对判断作“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的区分,并且同意休谟认为分析判断是先天判断和必然判断的分析(休谟那里用“命题”表示判断)。
但是他不同意休谟认为综合判断仅仅是后天判断和偶然判断的看法,认为休谟这样对判断的区分知识在逻辑形式上对判断的区分,没有涉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
他认为如果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的因素考虑进来,还有第三种判断即“先天综合判断”。
因此“先天综合判断”是指那些在内容和性质上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具有必然真理的综合判断。
2、康德对“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问题的论证思路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当然就要去证明它,说出它成立的理由。
他先是举出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命题来说明,然后在进入到形而上学中去论证。
他的论证始终是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来展开进行的,所以说这个问题是他哲学的中心问题,当然也是困扰康德的难题。
这个问题可分开成两个问题:(1)哪些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2)先天综合判断为什么能够给与经验(即知识)以普遍必然性?首先,关于对“那些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问题的解决,康德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经验论派和唯理论派的看法,认为经验知识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因为他认为“先天”首先是一个逻辑概念,而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因此先天命题就不一定是在时间上先于经验而获得的东西,而是指那些为经验提供必要的前提的知识要素,即“普遍必然性”的要素。
西方哲学史康德知识点总结
西方哲学史康德知识点总结一、康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康德那可是西方哲学史上超级重要的人物呢。
他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之前的哲学思想和之后的新思潮。
在他之前,哲学界有点乱糟糟的,各种思想互相碰撞,但又没个特别明确的方向。
康德一出现,就像给大家指了一条新的道路。
他的思想影响了好多后来的哲学家,就好比他撒下了种子,然后后面的人就在这些种子上长出了各种各样的哲学大树。
二、康德的主要著作康德有好多厉害的著作,像纯粹理性批判。
这本著作可不得了,感觉就像是他打开哲学新大门的一把钥匙。
在书里,他探讨了人类认识的界限和可能性。
他的文字有时候挺难懂的,就像在走一个弯弯绕绕的迷宫,但只要你认真钻研进去,就会发现里面都是宝藏。
还有实践理性批判,这本书呢,是他关于道德哲学的重要论述。
他在里面讲了好多关于道德的本质、道德的原则之类的东西。
另外,判断力批判也很有名,这本书是他在美学和目的论方面的思考成果。
三、康德的认识论康德的认识论特别有趣。
他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个概念。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知识既有先天就有的部分,又有后天经验得来的部分。
比如说,我们知道1 + 1 = 2,这是先天的一种认知能力,但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经验,像看到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来进一步确认这种认知。
他还把世界分成了“现象界”和“自在之物”。
现象界就是我们能够感知和认识的世界,而自在之物是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完全认识的东西。
这就好比我们透过一层玻璃看外面的世界,玻璃外面的世界就是自在之物,我们只能看到玻璃上反映出来的现象界。
四、康德的道德哲学在道德哲学方面,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是基于普遍的法则,而不是基于个人的欲望或者利益。
比如说,撒谎在康德看来就是不道德的,因为如果撒谎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准则,那整个社会就会乱套。
他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他觉得人是有能力按照道德法则去行动的,而不是被本能或者外界因素完全控制。
他的道德哲学让我们重新思考道德的真正内涵,而不是仅仅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道德。
中西方哲学史(第15讲)康德的批判哲学
两条推论:
(1) • 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把人当作工具 (2) • 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
单选题 1分
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 )的
A 绝对不自由 B 相对不自由 C 绝对自由 D 相对自由
提交
第三节 判断力批判
01
反思判断力
02
审美判断
03
目的论判断
一、反思判断力
1. 反思判断力
3. 对艺术美的判断
• 康德认为,艺术不是属于作用因的一个结 果,而是属于目的因的一个作品;
• 艺术不是与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相联系, 而是与人的实践能力和技艺相联系,通过 任意的自由而生产。
雕塑《断臂的维纳斯》,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维纳 斯——即阿佛洛狄忒,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
三、目的论判断
• 他认为,形而上学可以模仿数学和自然科学, 通过实现思维方式的革命变为一门科学。
2. 哥白尼式的革命:
• 康德认为,理性在认识中不是按照主体依照对象的模式、而是按照对象 依照主体的性状的模式来进行。
• 这种思维方式革命的实质是主体和对象的关系的倒转,类似于天文学领 域里的哥白尼革命。他相信,在形而上学领域也能通过这种哥白尼式的 革命道路,使形而上学变为一门科学。
巴西 贝洛奥里藏特(Belo Horizonte) 的康德雕像
俄罗斯 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 的康德雕像
1. 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哲学
自然哲学: 他在《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
( 1755 ) 中 , 提 出 后 来 以 “康德—拉普拉斯原理”
命名的星云假说。
2. 批判时期
• 在这一时期,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包括: • 《纯粹理性批判》(1781版、1787版) • 《实践理性批判》(1788) • 《判断力批判》(1790) • 本章主要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
康德知识点总结
康德知识点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重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等。
他的思想对于后来的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德国启蒙哲学的代表人物"。
康德认为理性有其局限性,不能认识到超越经验的事物,他提出了"先验认识"和"先验范畴"的概念,揭示了理性的运作规律。
他还提出了"范畴论"、"自由意志"、"终极价值"等重要概念,对于伦理学和美学也提出了深刻见解。
在康德哲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先验认识和经验认识康德认为,我们通过感觉和经验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但我们所能认识到的只是现象世界。
对于事物背后的本质和本体,我们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
而我们头脑中的原始范畴和形式,并非来自经验,而是先验的认识。
所以,先验认识是我们在经验之前就已经具有的知识。
例如,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是我们天生就具备的,它们是我们头脑中的先验观念。
在康德看来,先验认识和经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但是先验认识是我们理解经验的先决条件。
先验范畴康德认为,先验范畴是我们头脑中的一种形式,用来组织我们所获得的感觉和经验。
这些范畴是我们理解和认识事物的基础,它们帮助我们将感觉和经验组织成有条理的知识体系。
康德总结了十二种先验范畴,分别是:单一性、多重性、全体性、可能性、必然性、存在性、连续性、间断性、因果性、相互作用、区分和存在。
这些先验范畴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并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
范畴论范畴论是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揭示了我们理解世界的结构和规律。
康德通过分析先验认识和先验范畴,揭示了认识的局限性和条件,阐释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范畴论使我们能够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认识到我们的认识是有条件和有限的。
康德的知识点总结
康德的知识点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代哲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和美学等领域有着深刻的贡献,建立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被认为是哲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
以下是康德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 知识的来源:康德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基于我们的感知和理性的活动。
他提出了“先天形式”的概念,认为我们的知识是建立在先天形式和经验材料的基础上的。
2. 纯粹理性:康德区分了理性的两种形式,分别是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
纯粹理性是关于理论的知识,而实践理性则涉及到伦理和道德的问题。
3. 纯粹理性批判: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探讨了认识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他提出了“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认为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而不可能认识到物自体。
4. 统一的科学理论:康德试图建立一种统一的科学体系,将自然科学、数学和伦理学统一起来。
他提出了“自然科学的普遍哲学”,试图解决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矛盾。
5. 实践理性批判: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探讨了道德和宗教的问题,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认为道德行为是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
6. 判断力批判: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探讨了美学和艺术的问题,提出了“美的感觉”和“审美判断”的概念,试图解释美的本质和艺术的意义。
7. 自我意识:康德认为自我意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判断事物的基础,是“我思”的先验知识。
他强调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并试图解释它的本质和作用。
8. 应用哲学:康德的哲学还涉及到政治、历史和宗教等应用领域,他试图建立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并提出了“民主”和“宪政”等政治原则。
总之,康德的哲学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和经验的基础上的哲学体系,试图解释世界的本质和意义,探讨人类的认识、道德和审美的问题,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思想被认为是现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哲学史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最新版】目录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2.康德的三大批判3.康德的道德哲学4.康德的审美哲学5.康德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6.康德的哲学影响和意义正文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观点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三大批判、道德哲学、审美哲学和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
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康德哲学是在启蒙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他试图通过哲学来解决现代科学和理性思考带来的问题。
他的哲学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康德的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其中,《纯粹理性批判》探讨了人类认知的可能性和范围,主张人类理性有其自身的界限,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即“合乎理性的信念”);《实践理性批判》则主要讨论了道德行为和伦理问题,提出了康德的道德哲学基本原则;《判断力批判》关注审美和目的论等问题,探讨了美和艺术的本质。
3.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核心观点是“道德律令”,即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普遍规律,而不是基于个人欲望和特殊情况。
康德提出了三条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2)不要将他人作为手段,而应作为目的来尊重;(3)意志自律,即按照自己的理性立法来行事。
4.康德的审美哲学康德的审美哲学认为,美感是主观的、非功利的,它源于人类对自然秩序的欣赏。
康德认为,自然界的美感和目的性是相互关联的,美感可以引导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目的性。
5.康德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康德认为,经验和理性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
6.康德的哲学影响和意义康德的哲学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德哲学观点
康德哲学观点康德哲学观点:人类理性的限制与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理性的限制以及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性既是人类的优势,也是人类的局限,而自由意志则是人类行为的基础。
康德强调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但理性的运用也受到固有的限制。
康德提出了“现象与本体”的区分,认为我们只能通过感知和经验来认识现象世界,而无法直接认识本体世界的本质。
这意味着人类理性在认识世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康德强调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也是道德行为的前提。
他区分了“现象世界”和“自由世界”,认为我们在感性世界中受到因果律的限制,但在自由世界中我们具有自主决定的能力。
康德认为,人类具有自由意志的能力,可以根据自身的理性和道德准则来做出选择和决定。
自由意志使我们能够超越感性世界的限制,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和目标。
康德的哲学观点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道德行为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他的观点提醒我们要意识到理性的局限性。
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谨慎思考,避免过分依赖理性,要充分考虑感性经验和直觉的价值。
其次,康德的观点强调了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自由意志,不被外界的影响和压力所左右,要根据自己的理性和道德准则来做出选择和决定。
康德的哲学观点也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信息和选择的冲击,很容易迷失自己。
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性思考和自由意志,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康德的观点也是一种鞭策和启迪,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和道德意识,追求真理和道德的高度。
康德哲学观点强调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以及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关于康德知识点总结
关于康德知识点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为后世哲学家所借鉴和批判。
康德的哲学思想以“康德哲学体系”为核心,从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方面全面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一、康德的认识论1、经验与先验康德认为人们的认识分为经验和先验。
经验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感观所获得的知识,而先验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自带的一些概念和原则。
经验是以感觉为基础的,而先验则是我们的认识能力内在的、固有的结构,是纯粹理性的产品。
康德将先验分成两种,一种是经验前的先验,如时间和空间等;另一种是经验后的先验,即形成经验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先验形式康德认为,我们无法脱离先验形式来认识事物,人们所认识的世界是通过先验形式构建出来的。
而且先验形式不是来源于经验,而是来源于普遍适用于一切认识对象的纯粹形式。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对事物认识的先验形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础的方式。
时间和空间不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自然地构成的认识条件。
3、现象和本质康德在哲学中提出了“现象”和“本质”的概念。
现象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事物的外在表现,是我们通过感官所能直接观察到的。
而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是背后真实的存在。
康德认为,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而本质则是我们无法直接认识的。
因此,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现象的世界,并不是本质的世界。
4、认识的局限性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无法突破这些局限性,因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
人的认识因素是主观的,是建立在认识者自身的认识结构上的,因此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对世界的一种表现,不是对世界的本质的认识。
所以,康德提出了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无法越过这些限制去认识世界的真实本质。
二、康德的形而上学1、形而上学的限制康德对形而上学提出了批评和局限性的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的重塑者——康德
一: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的学术背景
在前批判时期的康德,还在独断论迷梦中,探索真理,这是基于作为欧洲大陆的学者,他受唯理论哲学影响很大,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也是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主要矛盾,以下是对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简略对比:
1.方法论的不同
大陆派唯理论哲学采用理性演绎的方法,能在一个针尖式的逻辑原则上演绎出一个巨大的倒金字塔体系,这个体系稍微有一点缺陷,马上就会坍塌瓦解;相反,英国派经验论哲学主要采用科学归纳的方法,他们根据大量事实的广泛观察,小心得出一个一个比较有限的结论,因此这个体系相对来说是平衡稳定的,即使什么地方出现了裂口,也不至于全盘遭殃。
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引起其他方面的不同。
2.形而上学观的不同
大陆派哲学的讨论本质上都是形而上学的讨论,甚至包括斯宾洛莎的泛神论;而英国派哲学的形而上色彩却是逐渐减弱以至于消失的,洛克的哲学并没有充分发展,还保留着形而上学,但是到了休谟,则完全否定了形而上学,他认为形而上学发现不了任何东西。
3.伦理学的不同
英国派哲学认为快乐就是善,而大陆派哲学则蔑视快乐,认为自己有着更为崇高的伦理体系。
但是,认为幸福是人生目的的人,往往是比较仁慈的,而提出其他目的的人,不知不觉地常常受残忍和权力欲的支配。
4.政治学的不同
英国派哲学从经验主义的原则出发,都信仰改革,然而是一种逐步的改革,他们在政治上如同在哲学上一样,都带着试探和尝试的精神,不迷信和盲从,他们崇拜财产,反对战争;而大陆派哲学却认为自己能“全部识透这可悲的事态格局”,更愿意将整个局势打碎进行重
1
新塑造,即战争和革命。
英国派哲学开明的自私自利并不是最崇高的动机,但是那些贬斥他们的人(大陆派哲学家)却常常有意无意地换上一些比它坏得多的动机,如憎恨、嫉妒、权利欲等等。
康德对两派哲学都不满,认为经验论最终必定走向怀疑论;唯理论也必定走向独断论。
二者均不能产生现代科学,最终提出了他的先验主义哲学,将经验和本体论划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前者在先验主义的指导下可以认识,故尔产生了现代科学;而先验理念的领域是不可知的,只能靠信仰去解决。
虽然如此,但是总体而言,康德还是更倾向于大陆唯理论哲学一派。
康德开启的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这些哲学家为代表,将之前整个西方哲学的逻辑发展都在这里被演进致最高峰。
康德的独断论的迷梦被休谟所惊醒,这就使康德承担起了终结唯理论与经验论之辨的历史任务,同时也成为德国古典哲学之鼻祖。
康德哲学对西方哲学影响甚深,以至于他的哲学被称为“蓄水池”和进入哲学王国的桥梁,是哥尼斯堡伟大的中国人(尼采语)。
二:哲学就是人类学
康德哲学有两个中心——科学与自由。
科学问题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表现为认识论;自有问题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表现为伦理学。
康德认为,哲学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自然,一是自由。
与此相应,人类有两大类问题必须面对和思考,那就是科学和伦理。
康德把哲学事业归结为如下问题——(1)我们能够认识什么?(2)我应该想什么?(3)我能够期望什么?(4)人是什么?在康德看来,(1)是“认识”的问题,即科学的问题,解决“真”的问题;(2)(3)属于伦理和美学的问题,解决“善”和“美”的问题,而(1)(2)(3)都从属于(4)即“人是什么”的问题。
所以哲学作为人类学,是以人为中心的真、善、美统一的学问。
三:理论理性的先验原理——认识论
康德哲学的起点是“自我意识”,即一个具有自我规定性的能动主体。
康德认为,人作为主体,作为能思的自我,也就是理性的存在,反思主体就是对人的理性加以考察,所以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