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政德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的政德观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儒学的政德观
王杰
中华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并将其作为为官理政的根本。
比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东汉张衡: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唐罗隐: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宋王安石: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这些都强调,修身正己立德对为官者的本根作用。
非常重视以政德要求约束官员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古代为官入仕者首先得读“官箴书”。
官箴书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国家系统中,官德修养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兴衰存亡,影响到社会风尚及民风的好坏。
所以,就最高统治者而言,希望通过官箴加强各级官员的道德自律,约束官员的思想和行为;
就官员自身来说,可以从官箴书中汲取前辈官员的为官从政之道。
《尚书·立政》中有“九德官人”说: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即选拔任用官员,要具备以上九种品德。
《周礼·天官》中有“六廉”说。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洁,六曰廉辨。
这六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为官者所应具备的德行素养。
《论语》中有“五美”说: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秦汉以后,“官箴书”的内容有了很大变化,从原来的规劝、劝诫君王,逐渐演变为文武百官的道德及行为准则。
秦《云梦秦简·为吏之道》中有“五善”说: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
汉有“四科取士”和“光禄四行”说。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
光禄四行:质朴、敦厚、逊让、节俭。
汉朝选拔官员是按照德、才、能的顺序进行考察的。
晋有“中正六条”说: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洁身劳谦、信义可复、学以为己。
唐有“四善”说: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
唐朝选任、考核和监察官员,都把道德品行放在首位。
明有“居官七要”说: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
清有“居官八约”说: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
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通过历朝历代对官员的要求,不难看出,古代对官员的政德要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最主要的几部官箴书:一是宋吕本中的《官箴》;二是元张养浩的《三事忠告》;三是清陈宏谋的《五种遗规》;四是清汪辉祖的《学治臆说》。
儒学对为官者政德修养的具体要求
官员的道德修养不是单一的,它是综合素养的体现。
官德修养要通过具体的德目体现出来。
首先是孝。
孝为诸德目之本,是一切道德心、感恩心、善心、爱心的源头,是一个人塑造其道德人格的起点。
“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孝敬父母,敬养双亲,乃是天经地义的法则。
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孟子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儒家告诫我们,对那些“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一定要提高警觉性,因为他一定有个人私利和目的在其中,如吴起杀妻求将、易牙烹子媚主即是。
儒家把不孝敬父母的行为看做是大逆不道,并对这种行为严厉谴责并惩罚。
其次是慎。
慎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为官者要做到“八慎”。
一是慎独。
慎独就是“不自欺”(陆九渊)、“处世当无愧于心”(袁采)、“暗室不欺”(康熙)。
二是慎微。
为
官者应注重细节小事,在细微处自律,不能因为事小而放纵自己,“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常怀慎独之心,保持官德的纯洁性。
三是慎欲。
过度的欲望就是贪婪。
要做到“欲而不贪”、“以义制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礼记》所谓:“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孟子所言,“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四是慎权,即不能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看做是为官信条,更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
五是慎友。
明代苏浚在《鸡鸣偶记》中曾把朋友分为四类:畏友、密友、昵友、贼友。
“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六是慎好。
古语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为官者的情趣爱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有时候甚至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为官者应慎重对待自己的嗜好。
七是慎言行。
为官者的言行具有表率作用,故应谨言慎行,要言必信,行必果,不可信口雌黄、胡作非为。
八是慎始终。
为官者应处理好为官之始和为官之终,此为官员人生历程中两个重要转折点,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三是廉。
廉的基本含义就是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
对于为官者是否清廉,不能只“听其言信其行”,而应做到“听其言观其行”。
明昌坤说:“世情宜淡,立志贵刚。
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
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寡情少欲是清廉为官的前提。
廉洁就像是少女的贞洁,一旦被玷污了,就会终身留下污点缺憾。
第四是学。
要当个好官,就要不断学习。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
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对生活在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的从政者来说,尤为重要。
官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改造自我、克服私欲的过程。
儒家这些为官箴言是古代贤哲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今天的为政者具有重要镜鉴价值。
(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
正以处心廉以律己
时间:2012-12-25 13:19:00作者:刘瑞璇新闻来源:正义网
“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出自明朝薛瑄《薛文清公从政录》,这句话告诫人们,不管处于什么位置都要以正直无私规范心,以清正廉洁规范行。
薛瑄是明代思想家,著名的理学大师,他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到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陆续居官24年,大多执掌法纪,如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和大理寺卿等(大理寺卿近似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为官期间,严于律己,
勤廉从政,刚直不阿,执法如山,被誉为“光明俊伟”的清官,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法律的忠诚、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诠释了“正以处心、廉以律己”的一生。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维护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重要职责,怀揣着人民的期待和信任,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切实成为国家法律权威的捍卫者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者。
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检察官应时刻牢记自身所肩负的神圣职责,从严要求自己,恪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公正廉洁,心系人民,把“正以处心、廉以律己”这八个字作为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的至理名言,以自身的清正廉洁和公正文明的执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让检徽更加闪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人生在世,要走正道,树正气,作为一名检察官更要自我规范,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勤于学习,勤于实践,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要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切实用自身行动维护社会公正,守住社会正义,弘扬社会正气,用文明执法来来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勤劳敬业来诠释对检察事业的崇敬,用正直无私来谱写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公生明,廉生威。
”检察官是正义之剑的化身,是法律权威的守护者,清正廉洁这四个字赋予了检察太多的意义,要想真正践行“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誓言,铸就“秉公执法、廉洁自律”的检察精神,我们就必须做到以平和之心对待“名”,以淡泊之心对待“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以敬民之心对待“权”,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慎言、慎行、慎独,秉公办案,时刻保持高风亮节的骨气,充分体现检察官严格的自律精神和鲜明的奉献精神。
只有真正做到用正气调整心态,用廉洁约束自己,恪守检察官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取信于民,立信于民,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检察官,才能坚定不移的做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开拓者和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