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写作技巧在中文写作中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方文学写作技巧在中文写作中的应用摘要《生死疲劳》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在小说框架、叙事方式和语言组织等方面完美地运用了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采用西方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模式,借用佛教六道轮回的框架,以动物的眼光和口吻,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地叙述了20世纪下半叶发生在中国农村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这部小说所采用的西方文学写作手法和体现的精神高度都令人深思。
关键词:《生死疲劳》写作技巧西方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莫言是中国当代作家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在西方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自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发表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1985年,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引起了国内文学界的关注。1988年,因其小说《红高粱》被张艺谋改编的同名电影获金熊奖而享誉国内外。1995年,因小说《丰乳肥臀》获得中国当时最高额“大家文学奖”10万元奖金。2008年,因《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首奖,2011年,又因小说《蛙》获得矛盾文学奖。莫言的大多数作品植根于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县,他的作品通过生动地再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日常生活,真实反映了发生在中国农村过去的和现在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问题。他的作品充满着“怀乡”和“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冠以“寻根文
学”作家,又因其在作品中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小说中构造出了鲜明独特的主观世界,而带有“先锋”文学的特点。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在《生死疲劳》这部小说中,莫言的写作无论是叙事方法、行文方式,还是内容的组织等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他的作品实现了中国本土现实和西方写作模式的完美结合,既体现了中国所特有的人文、社会、地理、政治等历史、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又体现了全世界人类所共有的人性的真善美和假丑恶。他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嘲笑、讽刺的手法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对人性的剖析鞭辟入里、细致入微,在叙述中体现了作家对悲剧式英雄人物的悲悯、同情和颂扬。
二西方文学对莫言文学创作的影响
1 精神向度
精神向度指的是精神的一种需求和向往,一种理想化的心灵归处。文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超功利的文学精神向度方面。文学作者通过想象描写现实,超越现实,构想理想世界,将理想的境界现实化、形象化。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超越并利用现实的功利性因素,帮助读者达到精神的净化和升华。
西方文学从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和磨难,并把痛苦当作精神力量的源泉。叙述探究社会存在的阴暗面,甚至直面死亡。20世纪以来,文学逐渐成为人们反省自身、安慰受伤灵魂的朋友。爱尔兰作家詹
姆斯·乔伊斯在小说《尤利西斯》中,运用时空交错相融的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荒诞、离奇、错综复杂的世界,通过描写主人公布卢姆在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反映了20世纪初爱尔兰市民的苦闷和绝望。在《变形记》这部作品中,奥地利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采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描绘充满罪恶的社会,突出为社会环境所困的人的孤独与绝望。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一书中提及,“他(马尔克斯)对我说:‘是卡夫卡使我懂得了可以用另外的方法写作。’另外的方法,就是说,越过真实性的疆界。并非为逃避真正的世界(用那些浪漫者的方式),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它”。
莫言在《生死疲劳》这部小说的创作中,注重了精神向度的提升,小说阐明的精神意义和文明价值令人深思。在小说的扉页上,莫言写道:“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四句话是佛教的经典,引自《八大人觉经》,意思是生灵在六道轮回中的生生死死,是相当痛苦和疲劳的。因为各种各样的贪欲,人们才变得越来越痛苦。只有放下贪念,人们才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在这部小说中,地主西门闹认为自己是被冤死的,他的满腔愤懑没有在阎王的终极审判中得以昭雪,反而因他的满腹仇恨被阎王打入畜牲道往返于生死界。通过六世的轮回,由驴、牛、猪、狗、猴再到大头儿子,生生死死中,他历经磨难与痛苦,然而西门闹的仇恨却在畜牲的记忆中逐渐消褪,野性的、原始的快乐情绪反而慢慢复苏。黄合作因丈夫的背叛私奔而抑郁成疾,却在临终前原谅并
祝福了丈夫和他的情人。忘记仇恨,再度成人。这是佛家的真谛,也是莫言试图在爱与恨、因与果、罪恶与救赎之间得到的一个圆满结局。他以不同的视角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用想象、虚构的手法反映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鞭笞人性的弱点,赞颂人世间的真善美,引人向善。使文学成为净化、升华人们心灵的载体。
2 家族题材中的人本主义
欧美文学作品多呈现的是个体人物形象,即某个特定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轨迹。这源于古希腊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珍视个人价值,尊重个人的独立性人格、正当利益和尊严,并注重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肯定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力。如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中,老人桑地亚哥,勇敢顽强地与鲨鱼搏斗,与风浪搏击,在命运面前不服输。表现出一种英勇无畏的硬汉精神。荷马史诗《伊利昂纪》的中心人物阿基琉斯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代表,荷马在史诗的开篇就唱道:“阿基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而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开头是为了个人的尊严与荣誉,后来是为了个人的情谊,当个人的荣誉与尊严受到伤害时,维护个人的荣誉与尊严的思想就上升到了首要的位置。
与欧美文学相比,中国文学更多侧重的是家族式的群居生活,对人物的个体形象往往塑造的较少。如巴金的《家》《春》《秋》系列小说,深受中国广大读者的认同。其根源在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家族构成了其文明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中国人把“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生的座右铭,可以看到家族在国人眼中
的份量。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很巧妙地将家族文化与人本主义完美地结合起来。经过土改,地主西门闹被专政,西门家族也随着西门闹的死而土崩瓦解,他的几位太太不是转嫁他人就是在接受劳动改造。孩子们也随之改姓,但无论世事如何发展,家族成员骨子里还是归属西门一族,后来西门闹的儿子金龙恢复了西门姓氏,太太们死后也如愿和西门闹葬在了一起。西门家的长工蓝脸在土改时分得了自己的土地,作为土地革命的受益者,他没有带头积极拥护政府的政策和领导,反而成了那个时代的不和谐音符。合作公社时期,当农民们带着自己的土地、牲畜和农具等纷纷入社之时,篮脸却成为高密东北乡最后一个单干户,他顶着众叛亲离、万人唾骂的巨大压力,坚定地守住自己的一亩六分地,拒绝入社。他的妻子、儿女们先后弃他而去,与他相依为命的驴子、牛也先后遭了毒手,迫于压力,他甚至白天都不敢出门耕作,只有到了晚上,这个饱受精神磨难、病痛折磨、孤独却坚定如初的农民才走出家门,在月光中与自己心爱的土地交流。他坚信:“只有当土地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才能成为土地的主人。”他在执着的奋争过程中看到土地从农民手中收去(入社),最终又回到农民手中(改革开放后的土地承包)。英雄要历经磨难,要忍受孤独,虽然遍体鳞伤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在蓝脸身上能够看到桑迪亚哥的影子,是的,英雄可以被摧毁,但是不能给打败。他死了,没有一丝恐惧或遗憾,安详地躺进自己事先在那一亩六分地上掘好的墓穴里,身上盖满他在这片土地上收获的粮食,和他的土地融为一体,和他的东家西门家族在地下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