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9探寻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枢纽型组织:
探寻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作为一个新领域探索,建设枢纽型组织既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试点建设,也需要扎扎实实的阵地建设,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伙伴关系和对话机制,打造青年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资源共享、公共服务、诉求表达四大平台,联系凝聚青年社会组织积极投身社会建设。
伴随市场经济充分发育、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刻不容缓。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创新人民团体的活动方式,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
去年底以来,广东共青团以建设枢纽型组织为路径,以“好社会·亲青汇”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计划为抓手,大力创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在竞争中开辟新域,在转型中提升能力,在协同中推动善治。
广东共青团建设枢纽型组织的实践探索
枢纽型组织或者枢纽型社会组织,一般是指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与同类型、同行业、同地域等的社会组织开展广泛而紧密的合作联系,并发挥政策引领、业务指导、协调合作、服务管理等枢纽性作用的社会组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力建设枢纽型组织是当前广东共青团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任务。
作为一个新领域探索,建设枢纽型组织既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试点建设,也需要扎扎实实的阵地建设,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伙
伴关系和对话机制,打造青年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资源共享、公共服务、诉求表达四大平台,联系凝聚青年社会组织积极投身社会建设。
谋篇“布局”,共建试验区,先行先试示范带动。
一是省级层面形成整体规划设计。
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团省委注重在项目开展、资源对接、平台搭建、功能发挥等方面进行宏观设计和有效指导,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地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建设;二是地市一级推动综合改革试验。
中山共青团以青年社区学院、社会企业和枢纽型组织“三驾马车”为有力抓手,形成全市上下联动、扩点成面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示范效应;深圳共青团打造全省第一个地市级青年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深圳市青年社会组织总部,为全市青年社会组织提供“一站式”综合公共服务;珠海在工业园生活区建立异地务工青年服务社,建立起互助服务和对话协调窗口。
三是区(县)镇(街)两级打造特色“亲青家园”青少年服务中心。
广州海珠区依托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建设18个“青年地带”社工站,服务全区6—30岁的青少年;荔湾区依托广州市青年公园打造“亲青家园”驻粤团工委广州联络中心,构建服务异地务工青年新机制。
佛山顺德区着力建设镇街“亲青家园”青年坊,打造集青少年成长辅导、技能培训、社团培育于一体的特色平台。
枢纽型组织建设的省、市、县(区)、镇(街)四级联动,推动了31个试点单位建设,在全省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和良好发展态势。
多措“建点”,创建新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
一是依托团属资源创建组织。
如省级层面注册成立广东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广东
省圆梦青工成长服务中心、广东省青年文化创意联盟等,逐步打造成为枢纽型社会组织,以资源信息优势凝聚社会组织;二是志愿者组织转型创建组织。
如广州启智志愿服务总队注册为“广州市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由志愿者组织转型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三是驻粤团工委实体化创建组织。
如河南驻珠海团工委注册成为“珠海市新豫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以乡情为纽带凝聚异地务工青年,提供互助性质服务;四是发动青年企业家创建组织。
如顺德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佘永亮联合其他会员自筹经费注册成立容桂青少年成长促进会,通过承接公办幼儿园等形式推动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
在各级共青团积极推动下,青年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竞争政府购买服务、扎根社区提供各类公共服务。
互动“联网”,搭建大平台,强化协作凝聚力量。
一是阵地供给吸引。
依托青少年宫、青年活动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阵地建立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吸引社会组织入驻;二是资金项目扶持。
筹集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基金,通过公益项目申报等形式支持社会组织;三是骨干培训凝聚。
举办亲青汇训练营、南方志愿服务公益大讲堂,吸引青年社会组织骨干参与学习培训、展示公益项目;四是活动交流聚合。
举办亲青议事、亲青汇嘉年华、亲青创造微公益、亲青创意行动等,搭建青年社会组织开展对话交流、公益展示的平台。
通过发挥共青团的品牌效应,有力地联系和聚合了一大批社会组织,提升了共青团在社会组织中的影响力。
目前,全省建立了212家“亲青家园”青少年服务阵地,其中孵化基地有25家,孵化创建了147家青年社会组织,培训了2500多名青年社会组织骨干,联系凝聚了4838个青年社会组织,累计建立社会组织团组织3419个,成功推动青年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总额超过6000万元。
广东共青团建设枢纽型组织的几点思考
广东共青团开展枢纽型组织建设工作,是在广东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大社会、好社会”过程中探索中国特色枢纽型组织新路子的积极作为,也是顺应广东乃至全国加快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新形势下的有益实践。
通过建设枢纽型组织,深化拓展共青团的属性。
一是强化政治属性。
党章明确规定,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代,在联系青年群众方面,共青团始终发挥而且仍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性功能,共青团的政治属性应不断强化。
二是延伸群众属性。
作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密切联系青年、与青年群众紧密在一起是共青团最大的优势,共青团要通过打造“枢纽”进一步凸显群众属性。
三是拓展社会属性。
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走在服务青少年群体和群众的第一线,提升服务技能和专业化水平,培育青年社会组织成为社会建设的自治主体,以充满活力的组织动员聚合社会组织,深化拓展自身社会属性。
通过建设枢纽型组织,推动共青团自身转型发展。
一是团建上的“再组织化”。
要深入贯彻落实好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组织覆盖全体青年、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要求,就必须实现共青团组织从传统的层级化向非层级化拓展和延伸。
通过开展枢纽型组织建设,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团组织,强化联系与协作,实现对社会领域青年的“再组织化”覆盖。
二是队伍能力上的“升级换代”。
开展枢纽型组织建设,就是要求各级共青团干部要主动掌握同基层青年群众打交道的本领,扎根基层、社区,提升服务群众的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
三是干部作风上的“下接地气”。
在全省各地乡镇、街道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团干部“亲青接力站”,要求每季度开展5天或40小时的志愿服务,倾听青少年心声“接地气”,让更多的团干部更加紧密地与青年、与群众在一起,帮助社会组织对接项目和资源,建立伙伴关系。
四是工作方式上的“自我超越”。
逐步淡化行政动员的工作方式,敢于以前沿视野和世界眼光来创新理念和思维,注重与国际接轨且符合本土实际的专业化操作手法,如项目运作、公益营销和品牌管理等,推动共青团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型升级”。
通过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初步形成联结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协同治理”模式。
这一模式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诉求导向。
由于社会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社会群众的发展诉求呈现累积性增长,共青团以发现和解决群众性、社会性和公益性问题为目标,紧密联系青年和群众,培育青年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治理的行动主体,积极回应社会诉求和畅通诉求表达通道。
二是功能分工。
发挥共青团整合社会
资源、形成政策方案、疏导政策通道和推动政策倡导的优势,发挥社会组织贴近基层社区、发现社会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的具体优势,以准确的功能定位凸显二者专业化分工,进而提升参与社会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效应。
三是常态联动。
共青团与社会组织建立日常联络和监督反馈机制,保证共青团对于社会问题的前瞻把握,对于青年社会组织的动向和趋势及时了解和关注。
与社会组织建立议事和评估机制,保证共青团对于社会组织突发性情况的主动介入协调,有效应对危机化解风险,切实发挥共青团的桥梁纽带作用。
简言之,广东共青团正以“边打边像”的实践来推进枢纽型组织建设,朝着社会化、功能化和专业化的方向推动共青团组织的自身转型,初步探寻了一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为构建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助力幸福广东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