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学思想发展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人学思想的发展

摘要人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学术界较为敏感的问题,在马克思思想以前,人本主义作为人学的一种非意识形态,其中有合理的成分,但他们都以对人和人性的某种片面的主观的设定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关键词人学西方人学发展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人学?顾名思义,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人的本质、人的活动、人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生价值、人生目的等的学问,是从哲学思维的层面,对人自身的反思。要求在总结概括各门具体科学成熟的基础上,特别要立足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来研究什么是人,以及如何成为人的基本理论。

人学不同于人类学,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人种的形成和人体结构的正常变异的科学。它的特点是根据人类的生活特征和文化特征来综合研究人,特别强调人类的差异性以及种族和文化的概念。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学分成两块:一块是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体质形态、身体结构,人类起源和形成;另一块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行为和文化产生的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在人学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吸收文化人类学的成果。

人学和哲学是什么关系?

有种观点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体,哲学应以人为本,以人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中心目的,哲学就是人学。这一观点过分夸大了人

学的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哲学和研究一切科学一样,都是为了人,但是哲学就是人学这一表述本身有可能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仅归结

于人。哲学作为世界观,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哲学中包括人学,问题的关键是既不能夸大又不能无视人学在哲学中的地位。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都不能游离在人之外,必须充分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人文纬度。

古希腊哲学是从回答世界是什么、由什么基础构成开始的,致力于人之外的自然是什么。随着认识的深化,人们的兴趣逐渐由回答外在的自然界问题转向回答人本身的问题。智者派最早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口号即包含了认识论的内容,因为他强调的是万物的存在只是人的感觉存在,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同时也包含了人本主义的内容,即人的存在是万物存在的基础,没有人的存在,万物的存在就毫无意义,这就好比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没有主体也就没有客体。后来苏格拉底将哲学思考的方式由“什么是自然因而什么是人类”转向什么是人类因而什么是自然。其箴言是认识你自己。他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的心灵,应该也就人的知识问题和行为问题。

观点,认为灵魂是先于肉体而存在,因此,哲学的任务是要抛弃现实世界去研究人的不朽灵魂,去揭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奥秘。

中世纪由于神学占统治地位,哲学由对自然和人的思考转变为对神和天堂的思考。文艺复兴给所有的科学带来希望,也给哲学上

关于人的科学带来了希望,开始了人权和神权的争论和反抗。文艺复兴的口号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征我无所不有”。这里的人是自然的,具有鲜活的生命特征的人,而且是理性的人,其特征是敢于追求和捍卫人的权利,并且能够认识自然,坚信人的未来是美好的。其文化品质中表现出了乐观主义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十六到十八世纪,理想主义思想在文化哲学中比较活跃,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哲学的兴趣也就越来越集中到对知识问题的探讨上。由此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流派。虽然主题是知识,但与人的问题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培根在讨论知识价值时,认为人们不是为知识而知识,而是为了知识对人的价值。就是说,对知识的追求本身不是目的,知识是为人和人类服务的,而且他认为人的能力是要靠知识来提升,因而知识就是力量。又比如休谟,他认为一切知识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帕斯卡尔则严肃而冷静地研究人思考人,他把人比喻为一根脆弱的芦苇,因为凭人自身的自然也就是肉体是无法与外在的自然和宇宙抗衡的,这是人的渺小之处。但人又是伟大的,比自然界高贵,人的伟大、人的全部尊严在于其有思想,是思想者。由于有思想也才会有对自身的自我认识。“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的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的可悲,因此,认识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可悲却是伟大的。”

了专制统治对人的控制,而且面对人的价值观的崩溃、社会风尚凌乱,陷入深沉的伤感之中,一直顾虑重重,忧心忡忡,要否定这种

状态,主张回到自然状态,形成抛弃工业文明的浪漫主义气质。

十九世纪以康德为代表的思想揭示了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尤其揭示了科学与信仰之间的矛盾。认为科学也不是全能的,他要为信仰留下地盘,通过信仰(道德律令)而实现人的灵魂的自我拯救和救赎,进入一种真善美的境界。黑格尔把人看成是绝对精神在自身运动中展示自己的中介环节。因为绝对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依稀可见人的精神。费尔巴哈把哲学的出发点干脆看作是人,但是他把人抽象为一个脱离社会本质的自然人、宗教人和道德人,这个虽然同他人来往,但被抽出了社会本质,在宗教哲学里,有男人和女人之别,但在伦理学中这些距离没有了,被爱消融了,爱创造了人、社会和世界历史。□

参考文献:[1]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84.[2]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 1989.[3]卢梭·爱弥儿.重庆出版社, 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