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形成原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R + 0 L′ aVF + R′ aVR
aVL
+
L
F
额面肢体导联的六轴系统
R
aVR
Ⅰ
aVL
L
R
aV R
aVL
L
Ⅰ
Ⅱ
aVF F
Ⅲ
Ⅱ
Ⅲ F
aVF
(三)单极胸导联的导联轴
OV1 、 OV2……OV6 分别为 V1 、 V2……V6 的导联轴, O点为无关电极所连接的中心电端。 探查电极侧(实线)为正,其对侧(虚线)为负。
A D
A
C
B
B
(二)综合心电向量
二、心电向量环
心脏是一立体器官,它产生的瞬间心电向
量在空间朝向四面八方,按时间顺序将顶
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环形轨迹就构成了空
间心电向量环。
空间心电向量环是一个立体图形。
心电向量环
空间向量环
心房激动时,把各瞬间向量连接起来形成 的环,称P环。
上 右 左
1、心房激动——P环
0
T
3
ST
K+外流, (Ik ,Ik1)
4期:静息期,-90mV IK1
+30 0
1
R波
2
3
T
Na+-K+泵
Na+-Ca2+交换 Ca2+泵
-60 -90 (mV)
0
4
ST
恢复膜内外离子正常分布
动作电位时程和Q-T间期。
+30 0
1 2
R波
0
-60 -90 (mV)
3
T
4
ST
QT间期
长QT综合征和尖端扭转性室速
心电图形成原理
目
录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除极与复极的电偶学说 心电向量
心电导联轴
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形成
Section 1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及形成机制
0 极化状态和静息电位
-90
电压表(mv)
生理盐水 心肌细胞
静息状态下
+30
-90
电压表(mv)
(跨膜)动作电位
刺 激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0mV
0 1 2 3 4
–90 mV
K的平衡电位 少量Na+内流 生电性Na+--K+泵
2.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特点: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
静息状态
复极过程
复极完毕
当检测电极:
①面对电偶方向时,可
电偶方向
测得正电位(C); ②背离电偶方向时,可 测得负电位(A); ③先面向细胞电偶方向 后背离细胞电偶方向,可 测得先正后负的波形B。
除极方向
Section 3 心电向量
一、心电向量
(一)概念
电偶移动所产生电动力,既有方向,又有大小 (量),称向量。 一对电偶就是一个向量。箭矢的方向表示向量 的方向,箭矢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前端代表 正电荷(电源),尾端代表负电荷(电穴)。
电源
电偶也称为偶极子
电源(正电荷)
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过程示意图
刺激
++++ ---- ---- ++++ 电偶方向 --++ ++-- ++-- --++ 除极过程 ---- ++++ ++++ ---- 除极完毕 电偶方向 ++-- --++ --++ + +- - ++++ ---- ---- ++++
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除极,心肌细胞内电位变化
跨膜电位形成机制——不同状态下细胞膜 对各种离子电流的通透性变化
正离子内流或 负离子外流
正离子外流或 负离子内流
内向离子流
膜去极化
外向离子流
膜复极化
心肌细胞的分类
(1)工作细胞 ——具收缩性、兴奋性和 传导性,无自律性 (2)自律细胞 ——具自律性、兴奋性 传导性,无收缩性
额面向量环与肢体导联轴上的投影
横面向量环在胸导联轴上的投影
后
右
左
前
到心电图机的正负两极,即形成导联,
记录人体两处的心电电位差。
某一导联正负电极之间假想的联线,称
为该导联的导联轴。
(一)双极肢体导联轴和“爱因托芬”三角
Ⅰ
R Ⅱ
L
0
Ⅲ F
等边三角形的中心相当于电偶中心,即零电位点或中心电端
(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只是反映体表某两点
之间的电位差,而不能探测某一点的电位变化
升、降支不对称
1 0mV wenku.baidu.com 4
2 3
0期:快速去极化 -90 -- +30mV 1-2ms
快反应细胞 快反应AP
+30 0
R波
0
-60
-90 (mV)
Na+通道开放 →钠内流 → ENa+
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 30 — 0 mV 10 ms
+30 0
1
R波
0
-60
-90 (mV)
钠通道失活, K+(Ito)的一过
标准12导联
双极肢体导联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单极胸前导联 I II III aVR aVL aVF
V1 V2 V3 V 4 V5 V6
Section 5 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形成
(一)第一次投影 心电向量环在立体平面上的投影
心电向量环在立体面上的投影
(二)第二次投影 1.额面向量环在肢导联轴上投影 2.横面向量环在胸导联轴上投影
性外流
Brugada综合征
2期:平台期(plateau) 维持0mV 100~150ms
+30 0
1 2
R波
0
-60
-90 (mV)
ST
Ca2+(ICa)内流和
K+(Ik , Ik )外流。
1
3期:快速复极末期
+30 0
1 2
R波
0-- -90mV
100 – 150 ms
-60
-90 (mV)
下
P 环
2、心室激动——QRS环 心室除极时,把各瞬间向量连 接起来形成的环,称QRS环。
后 右 前 左
QRS 环
前
3、心室复极——T环 心室电激动恢复期(复极)各瞬间向 量连接起来形成的环。 运行方向与方位与QRS环一致。
后或上 右
左
前或下
T环
Section 4 心电导联轴
定义
在体表任何两处安放电极板,用导线接
•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0期:Ca2+内流(速度慢、幅度小) 慢反应细胞和AP 3期:K+外流 4期:缓慢自动去极期 0 mV
Ik随时间递减(主)
If随时间递增 ICa-T通道电流
-40 mV -70 mV
0
3
4
Section 2 除极与复极的电偶学说
除极
电穴
方向: 电穴(负电荷)
如果把心电图机的负极接在零电位点上(无关电
极),把探查电极接在人体任一点上,就可以测
得该点的电位变化,这种导联方式称为单极导联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F aVF
0
Wilson 单极肢体导联
戈德伯格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加压单极肢导联探查电极分别连接在人体的 左上肢、右上肢或左下肢, 负极均连接在零 电位点中心电端(0)(无关电极)。
aVL
+
L
F
额面肢体导联的六轴系统
R
aVR
Ⅰ
aVL
L
R
aV R
aVL
L
Ⅰ
Ⅱ
aVF F
Ⅲ
Ⅱ
Ⅲ F
aVF
(三)单极胸导联的导联轴
OV1 、 OV2……OV6 分别为 V1 、 V2……V6 的导联轴, O点为无关电极所连接的中心电端。 探查电极侧(实线)为正,其对侧(虚线)为负。
A D
A
C
B
B
(二)综合心电向量
二、心电向量环
心脏是一立体器官,它产生的瞬间心电向
量在空间朝向四面八方,按时间顺序将顶
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环形轨迹就构成了空
间心电向量环。
空间心电向量环是一个立体图形。
心电向量环
空间向量环
心房激动时,把各瞬间向量连接起来形成 的环,称P环。
上 右 左
1、心房激动——P环
0
T
3
ST
K+外流, (Ik ,Ik1)
4期:静息期,-90mV IK1
+30 0
1
R波
2
3
T
Na+-K+泵
Na+-Ca2+交换 Ca2+泵
-60 -90 (mV)
0
4
ST
恢复膜内外离子正常分布
动作电位时程和Q-T间期。
+30 0
1 2
R波
0
-60 -90 (mV)
3
T
4
ST
QT间期
长QT综合征和尖端扭转性室速
心电图形成原理
目
录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除极与复极的电偶学说 心电向量
心电导联轴
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形成
Section 1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及形成机制
0 极化状态和静息电位
-90
电压表(mv)
生理盐水 心肌细胞
静息状态下
+30
-90
电压表(mv)
(跨膜)动作电位
刺 激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0mV
0 1 2 3 4
–90 mV
K的平衡电位 少量Na+内流 生电性Na+--K+泵
2.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特点: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
静息状态
复极过程
复极完毕
当检测电极:
①面对电偶方向时,可
电偶方向
测得正电位(C); ②背离电偶方向时,可 测得负电位(A); ③先面向细胞电偶方向 后背离细胞电偶方向,可 测得先正后负的波形B。
除极方向
Section 3 心电向量
一、心电向量
(一)概念
电偶移动所产生电动力,既有方向,又有大小 (量),称向量。 一对电偶就是一个向量。箭矢的方向表示向量 的方向,箭矢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前端代表 正电荷(电源),尾端代表负电荷(电穴)。
电源
电偶也称为偶极子
电源(正电荷)
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过程示意图
刺激
++++ ---- ---- ++++ 电偶方向 --++ ++-- ++-- --++ 除极过程 ---- ++++ ++++ ---- 除极完毕 电偶方向 ++-- --++ --++ + +- - ++++ ---- ---- ++++
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除极,心肌细胞内电位变化
跨膜电位形成机制——不同状态下细胞膜 对各种离子电流的通透性变化
正离子内流或 负离子外流
正离子外流或 负离子内流
内向离子流
膜去极化
外向离子流
膜复极化
心肌细胞的分类
(1)工作细胞 ——具收缩性、兴奋性和 传导性,无自律性 (2)自律细胞 ——具自律性、兴奋性 传导性,无收缩性
额面向量环与肢体导联轴上的投影
横面向量环在胸导联轴上的投影
后
右
左
前
到心电图机的正负两极,即形成导联,
记录人体两处的心电电位差。
某一导联正负电极之间假想的联线,称
为该导联的导联轴。
(一)双极肢体导联轴和“爱因托芬”三角
Ⅰ
R Ⅱ
L
0
Ⅲ F
等边三角形的中心相当于电偶中心,即零电位点或中心电端
(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只是反映体表某两点
之间的电位差,而不能探测某一点的电位变化
升、降支不对称
1 0mV wenku.baidu.com 4
2 3
0期:快速去极化 -90 -- +30mV 1-2ms
快反应细胞 快反应AP
+30 0
R波
0
-60
-90 (mV)
Na+通道开放 →钠内流 → ENa+
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 30 — 0 mV 10 ms
+30 0
1
R波
0
-60
-90 (mV)
钠通道失活, K+(Ito)的一过
标准12导联
双极肢体导联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单极胸前导联 I II III aVR aVL aVF
V1 V2 V3 V 4 V5 V6
Section 5 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形成
(一)第一次投影 心电向量环在立体平面上的投影
心电向量环在立体面上的投影
(二)第二次投影 1.额面向量环在肢导联轴上投影 2.横面向量环在胸导联轴上投影
性外流
Brugada综合征
2期:平台期(plateau) 维持0mV 100~150ms
+30 0
1 2
R波
0
-60
-90 (mV)
ST
Ca2+(ICa)内流和
K+(Ik , Ik )外流。
1
3期:快速复极末期
+30 0
1 2
R波
0-- -90mV
100 – 150 ms
-60
-90 (mV)
下
P 环
2、心室激动——QRS环 心室除极时,把各瞬间向量连 接起来形成的环,称QRS环。
后 右 前 左
QRS 环
前
3、心室复极——T环 心室电激动恢复期(复极)各瞬间向 量连接起来形成的环。 运行方向与方位与QRS环一致。
后或上 右
左
前或下
T环
Section 4 心电导联轴
定义
在体表任何两处安放电极板,用导线接
•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0期:Ca2+内流(速度慢、幅度小) 慢反应细胞和AP 3期:K+外流 4期:缓慢自动去极期 0 mV
Ik随时间递减(主)
If随时间递增 ICa-T通道电流
-40 mV -70 mV
0
3
4
Section 2 除极与复极的电偶学说
除极
电穴
方向: 电穴(负电荷)
如果把心电图机的负极接在零电位点上(无关电
极),把探查电极接在人体任一点上,就可以测
得该点的电位变化,这种导联方式称为单极导联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F aVF
0
Wilson 单极肢体导联
戈德伯格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加压单极肢导联探查电极分别连接在人体的 左上肢、右上肢或左下肢, 负极均连接在零 电位点中心电端(0)(无关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