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二、教学过程
步骤1:导入:
【视频:林则徐虎门禁烟】(时长:1分钟)
问题:看完视频后,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林则徐曾经说过一句大家熟知的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西方的鸦片入侵,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并在广东组织了“虎门硝烟”,力抗西方的侵略,所以被后人称之为"民族英雄"。那历史上真实的林则徐是什么样的人呢?
林则徐认为: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
——林则徐给道光皇帝的上书
问题1:林则徐对西方的认识客观吗?
老师:不客观。此时的林则徐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上,认为英国人浑身上下都武装起来,腿就比较僵硬,一扑就会倒。林则徐在同代人、尤其是在同时代官员中,确是对“外面的世界”最为了解之人,他对英人的认识尚且如此,可见举国上下当时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问题2:西方国家都打进来了,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仍那么的不了解西方呢?是缺乏了解的途径?还是从心底里不愿意去了解西方?
师:其实,“西学东渐”的思潮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当时一批基督教的传教士来华,他们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将西方的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所以中国有了解西方的很好途径,但是却没有很好把握这个机遇。我们可以来看看明清的两次中西接触:意大利的利玛窦是当时最具代表的传教士,他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华,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我们下面来看看在他的记载中:
中国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如果他们偶尔在他们的著述中有提到外国人的地方,他们也会把他们当作好像不容置疑地和森林和原野里的野兽差不多。
——《利玛窦中国札记》问题:利玛窦的记载反映了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老师总结:盲目自大、闭塞无知,还在固守着传统的“华夏中心论”。这种心态和情结到了清朝更为明显。乾隆年间,英国使节马嘎尔尼访华,马嘎尔尼访华的主要目的是要和中国建立正常的贸易往来,但是被乾隆帝拒绝了,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礼仪的不同,马嘎尔尼如何觐见皇帝,按照中国的礼仪必须是三跪九叩,而按照西方的礼仪则是单膝下跪。就单单这个礼节,双方互不想让,僵持了很久,
最后还是乾隆以“天朝大国”的“大度”,不和“野蛮”之人计较,允许马嘎尔尼单膝下跪。这一礼节冲突,法国人有着客观的评价:
“双方都认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中国人认为它的文明从来都是最优越的,希望能将它的文明广为传播,替代吃烘烤食品的、劣等的野蛮人的文明。英国人则认为,它的文明是最优越的,因为它是现代的,建立在科学、自由思想的交流和贸易优势的基础上。”
——(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但是很遗憾的是,中国人此时并没有意识到被他们看作是“野蛮”的国家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敌人了。再过了半个世纪,英国人带着他们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轰醒了一部分沉迷于“天朝上国”梦境中的中国人:
一部分中国人通过弥漫的硝烟终于发觉自己面临的对手是完全陌生的。来自西洋的“夷”人,是历史上从未碰到过的族类,两千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的头脑里开始动摇了。处风云漩涡中心的林则徐便在时代波潮的鼓荡下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所以他也是最早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醒的中国人,被范文澜先生称之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进一步探讨林则徐是如何开眼看世界?近代中国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加深对西方的认识?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打出课题)
步骤二:探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前后)
问题1:林则徐为什么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请同学结合教材内容,找出林则徐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了解西方。(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林则徐组织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报,了解“夷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洲志》(和《各国律例》。《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后被魏源整理成为《海图国志》。《各国律例》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开山著作,更新了中国人的法律观念,为晚清法制注入了现代化的意识。林则徐还凭借这本《各国律例》和英国人打赢过官司。
在以前中国的眼里,中国的法律条文就是至高无上的,就是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标准,但是在具体的外交事件中就会吃亏,林则徐开始关注国际法,国际规则,本身也折射出他心态的转变。这一变化,在的好朋友魏源的身上也得到了体现:
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在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其在《原叙》中如是说:“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问题:1、根据材料分析,林、魏在西方的认识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由传统的鄙视到主张向西方学习)
2、主张向向西方学习什么?(生:西方的技术层面)
3、如何评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呢?
平心而论,魏、徐、梁是当时最先进的的思想家。他们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探出头来,开眼看世界,并能放下“天朝”的架子,平静地看待另一种文明(徐继畲最为突出)已是石破天惊之举。由此为基点,稍稍进步,便可登堂入室,领略新风光。然而,我们今天认为尚不够完美的著作,当时被许多人视之为“夷”张目而鄙视。在“天朝”的文化人中,他们是孤独的……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海国图志》就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环球时报》(2005年12月09日)
问题:结合两段材料,分析:“石破天惊之举”说明什么?为什么他们是孤独的?从学习内容上看“尚不够完美”是指?
老师总结:“石破天惊之举”说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突破了传统“华夏中心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起到了思想启迪的作用。这里的人们是指所有的中国人吗?(不是)只是开导和启发了少部分中国人,绝大部分的国人依然十分的保守无知,所以他们是孤独者,“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没有引起广泛的社会共鸣,没有成为中国一次真正的思想启蒙运动。但从学习内容上看“尚不够完美”,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的学习。尽管如此,但是还是遭到了顽固保守势力的阻挠,国人的心态普遍上没有得到多少改观。所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遭遇到了当时社会的冷遇,提出20年都没人搭理,更别说实践,所以中国错失了整整20年的发展时机。直到后来的“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洋务运动的开展,进一步完善了和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