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玉米价格波动及调控政策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玉米价格波动及调控政策的思考

玉米作为用途最为广泛的粮食品种,在我国粮食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玉米价格波动呈现明显的趋势性和周期性特点,供求、政策、成本和国际因素是影响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纵观我国玉米市场发展和调控政策的变迁,深入分析不同时期调控政策的利弊,有助于新时期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玉米价格调控政策。

一、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特点

(一)趋势性特点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玉米价格经历多次波动,这种波动是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转轨和购销市场化的进

程而发展变化,与玉米市场供需变化、粮食政策调整等因素密切相关。总体来看,我国玉米价格呈长期波动上升趋势。

缓慢上升阶段(1978―1993年)。在粮食流通体制转轨前期,我国实行的统购统销和合同定购政策,均以政府定价主导市场价格。由于市场调节成份十分有限,这一阶段玉米价格运行相对平稳,稍许波动主要是政府为促进生产缓解供需紧缺,以及理顺购销价格而进行调价所致。

急剧上升和大幅下降阶段(1994―1998年)。随着我国玉米供需形势好转,长期实行的统购统销制度取消,我国逐

步扩大市场调节比重,玉米价格波动开始更多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改革政策不配套,以及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玉米价格波动幅度加大。出现急剧上涨和大幅下降情况,1994年玉米价格的涨幅近60%,1996年的降幅为14.6%,上涨的幅度远超下降的幅度。

恢复性上涨阶段(1999―2004年)。由于连年增产,我

国玉米供需出现阶段性过剩,国家开始推进购销市场化改革,市场定价机制得到有效发挥。玉米市场波动频繁,价格呈恢复性上涨。

不断攀升阶段(2005―2014年)。2004年粮食购销完全市场化后,受玉米深加工需求快速发展,国家临时收储政策推动,玉米生产成本攀升,以及国际市场传导等因素影响,我国玉米价格波动频繁,呈现不断攀升趋势,2012年突破100元/50公斤,2014年达到120.8元/50公斤,创历史新高。

(二)周期性特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玉米价格呈现较为明显的周期

性特点。按波谷―波谷划分,可划分为六个周期(见表1)。第一个周期(1978―1991年)经历的时间最长,周期长度为12年。第二个周期(1991―2000年)缩短至9年,但波动

的幅度最大,达到217.5%。第三个周期(2000―2002年)、第四个周期(2002―2005年)和第五个周期(2005―2008年)经历的时间明显缩短,波动幅度虽低于前两个周期,在

12%―35%之间,但波动频率加快。第六个周期(2008―2013年)又明显延长,波动幅度加大,达到65.3%,且波峰价格

远超前五个周期。

可以看出,在流通体制转轨时期,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的周期较长,政府定价主导玉米价格,价格以上调为主,且周期扩张的时间较长;随着市场调节比重不断提高,我国玉米价格波动周期有所缩短,但政策失误也导致了玉米价格的剧烈波动。市场化改革之后,玉米价格波动周期明显缩短,平均周期长度为2―3年,价格上涨、下降速度加快。2008年

以后,影响我国玉米价格的因素明显增多,尤其国家临时收储政策托市作用的弊端日益显现,玉米价格波动周期被拉长,并加速向上波动。

二、影响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影响我国玉米价格波动

的因素很多。其中,供求因素、政策因素、成本因素、国际因素是影响玉米价格的核心或最主要因素,在不同的时期产生着各自的影响力。这些因素常常叠加,共同发生作用,导致我国玉米价格波动上升,周期性波动加剧,甚至出现异常波动情况。

(一)供求因素

供求关系是决定玉米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各种因素通过影响供求双方,对玉米价格产生影响。供求关系一旦出现

失衡,供求紧缺或供求过剩都会导致国内市场玉米价格不同程度的波动。

流通体制转轨时期,我国玉米产量波动较大,受自然灾害和政策调整影响,1981年、1985年、1988年、1992年均出现玉米减产情况;而玉米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粮食品种,主要用作饲料和工业原材料,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玉米供应形势紧张促使政府多次大幅提高玉米收购价,以促进玉米生产,保障市场供应。1995年后我国玉米连年丰收,库存大增,供求关系因此发生转变,玉米供给出现阶段性过剩的局面,玉米价格一路下滑,从1995年的67元/50公斤降至2000年的42.8元/50公斤。

市场化改革时期,在国家长期惠农政策的背景下,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我国玉米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而玉米深加工的快速发展,也促使玉米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受耕地、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制约,我国玉米产量增长有限,即使在2004―2013年连续十年增产,增速也

趋于减缓,往往滞后于消费的增长。供需形势长期偏紧,是推动这一时期玉米价格不断向上波动的重要因素。

(二)政策因素

粮食是关系国际民生的特殊商品,玉米作为国家重点调控的粮食品种之一,其价格走势深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

在市场化改革之前,我国经历了长达近40年的统购统

销以及合同定购、保护价收购模式下的政府定价,政府定价主导了整个玉米市场价格水平。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的玉米价格大涨,就是在国家刺激粮食生产的政策主导下促成。为扭转玉米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1984年、1989年

国家先后两次大幅提高玉米收购价格。1993年主产区减产,国家又加大提价的力度,1994年提价幅度近40%,最终在1995年将玉米价格推升至67元/50公斤的历史上第一个高峰。

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玉米价格由政府定价向市场供求形成价格的方式转变。对玉米的宏观调控手段趋向多样化,更强调间接调控。一方面,通过实施粮食补贴政策促进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另一方面,通过调整玉米深加工政策和进出口贸易政策,扩大或减少玉米供给,间接影响市场价格。(二)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探索推进玉米价格支持政策改革

现行的临时收储政策对市场的扭曲效应日益严重,在总结2014年启动的大豆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应尽快在玉米主产区探索推进。从政策操作来看,政府制定的目标价格不直接对玉米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主要对农民起到的价格信号引导作用。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农民仍按市场价格随行就市自由销售,政府将根据农户平均销售价格与目标价格之间的差价、农户实际种植面积和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