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意义.txt世上最珍贵的不是永远得不到或已经得到的,而是你已经得到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东西!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灯灭时,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影子。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意义

全面认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和社会意义,获知它在血缘的小团体性、宗法性之外,在传统社会以其忠孝的文化观念,强调人生的社会贡献和价值,忠诚于民族国家,传承至今日,适应时代要求,成为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坚实凝聚力的促成要素,建设当代社会伦理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群体力量和文化探索因素,是富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成分,我们应当珍视它,需要给予它发挥的空间和条件。

说到中国的传统家族文化,人们有一个共识,就是它是血缘小团体文化,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不过在上个世纪的长时间内,很多人由此阐发,将它定性为封闭性、宗法性、排他性、守旧性、落后性、反动性的文化,阻碍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它进行批判清算。对此,今天我有了新的想法:传统家族文化既是小团体文化,又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形成发展的积极因素,如今仍然有着正面的价值,并且正在克服宗法性。这篇文章就想从古代家族文化的主要内容论述到它对当代国家发展及社会伦理建设的意义。

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

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我想有四个方面:

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自云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这样的话,在古人则是口头禅,人们做事业,历艰辛,有一个目标,就是光大门楣,为祖宗争光。家族也以此期待于族人,看到有好苗头的少年,长辈辄言:“此吾家之宝驹也,兴旺发达即在此子”,遂用家族的集体力量,予以特殊的培养。胡适的父亲胡传就是获得这样的待遇,免走学徒经商的人生之路,从而求学出仕;他也以此回报家族,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该族祠堂被毁,他乃殚精竭虑,克服种种困难,重建宗祠,保持胡氏家族的声誉。古代人们的为家族争光,表现在科举时代,中举人、进士者,返乡要拜祠堂,或为宗祠立旗杆,或向家族捐献田产,壮大家族实力。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

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尊祖敬宗睦族”、“敦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终追远”之意。“我从哪里来”?是祖宗的遗胤,为先人所赐,所以要溯源报本,对祖先永远保持敬重心情,进行永久的纪念——常备不懈的祭祀。如果能够做到,世人便以为是宗族兴旺的表征,所谓“月旦以叙彝论,荐时食,于春秋以隆祭典,斯称大体,方为望族”。“敬宗”的“宗”是什么意思?涉及宗族的概念。东汉人班固执笔的《白虎通》讲了“族”与“宗”的关系,族是血缘关系的人的自然聚合,能不能凝聚为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则不一定,还要有其他的条件,这就涉及“宗”,对此班固写道:“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代所以宗必有祠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经理族人者也。”宗主管先祖“主”的木主,即祖先存在的标志——神牌,说白了,就是主持家族的祭祀,而且只有他才有祭祀始祖的权力,并率领族人祭祖,因此,用今天的话来说,宗是家族组织的管理人,其代表人物在上古是宗子,后世是族长。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权威,服从他的领导,认同他所代表的组织——宗族。所以敬宗、敦宗的涵义,首先是族人以宗族为自己的组织,其次是认同宗族的代表宗子、族长为

领导人,由他们带领自己实现尊祖祭祖的愿望。一句话,敬宗、敦宗是宗族团体意识。至于睦族,是讲处理好族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宗族的团结和合作,使宗族长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内容。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标,也是出发点;敬宗、睦族是实现目标的条件,是在尊祖的旗帜下实现家族的团结,就中敬宗是关键所在,如果没有宗子,族人之间虽有血缘关系,并不能形成家族组织,家族就不可能举行大规模的祭祀祖先的活动,在社会上就会默默无闻,怎么能成为望族!家族成员对宗族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有着浓厚的家族团体意识,才能组成以宗子为标志的群体,才可能成为望族,为祖先争光,也为活着的人争取有利的立足于社会的条件。

家族、家庭伦理精神是讲求孝道。家族、家庭伦理讲求上慈下孝,父母对子女的抚育,应有慈爱的态度,教给谋生的手段,但是在实际上,由于古代社会物质生产的有限,或者说不足,绝大多数父母所能做到的是在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将孩子“拉扯大”,就是有恩于子女。社会的观念对此似乎也不再有更高的要求。社会对“孝”比“慈”有更多的关注,产生的专门的经典著作——《孝经》,是科举考试的教材。清朝顺治皇帝说“孝为五常百行之原”,将孝放在人伦的首要位置,这种说法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人们的普遍认识。孝道的全部内涵有三个方面:第一,一般说是生养、死葬、祭祀。“养”的要求,是生活上的赡养,态度上的尊敬,替父母设想的比他们自己还要周到,还要早,还要多;死后安葬,病时服侍汤药,甚至割股疗亲,死后厚葬,以至卖产葬亲;祭祀,在于虔敬和持之以恒,保护坟茔,维持林木的茂盛。内容是这样,但能做到的程度在世人中会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养、葬、祭局限于对亲人的具体态度,远非孝道的全部。第二,本身事业有成,能够扬名显亲。太史公之父司马谈说孝有三层涵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意思是尽孝的第一步为赡养双亲,第二步是忠于君主,第三步是自身出人头地,能够光宗耀祖,达到孝的最高境界。民间一个家族的训诫,也将尽孝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等的不仅是一般地奉养双亲,更能体察父母的要求和愿望,加以满足,而且本人声名好,不辱父母教诲;第二等的从事士农本业,生活上能够照顾父母;第三等的,做商人、工匠,能够省吃俭用孝养亲人。至于对宗亲,也要像对待父母那样予以照顾,疏忽就是不孝。史官和民间的说法,有个共同点,就是对孝子自身事业成就的要求,即他们要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得到承认,以社会名声替父母增光。如若本身事业无成,就算不得典型的孝子。第三,应有传宗接代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要能生子育孙,使家族香火不断,绵延百世。由此可见,孝道内容广阔,上孝父母,下育儿孙,自身还要与社会和谐,取得相应的成就,能够以尽忠君主,获得声誉,并使尊亲扬名后世。因此所涉及的不仅是家族内部的人际关系,还有社会关系,它是家庭、家族伦理的核心成分。“百善孝为先”,足以表明孝道在人伦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孝道的三种内涵,关系到家族的发展,它的成功实现,乃至或多或少地实现,才能造成家族的延续。家族的兴旺,子孙的繁衍,是家族最为重大的事情。所以孝道的最终要求,就是族人事业有成,人丁兴旺,光大门祚,远不只是对父母的孝养。

孝与忠的交融性。孝与忠是两个概念,是严格区分的,不可混淆,但是它们又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性,并有交叉的内容。前述司马谈的话已经指出忠孝两者的一致性,他说孝的“中于事君”,是孝包含对皇帝尽忠的意思。试想,孝道最高层次是扬名后世,以显父母,怎么能扬名后世?可以是做好事,赢得社会的赞扬,但在司马谈的观念中,是同事君连在一起的,那就是因为尽忠,获得荣誉,从而得到尽孝的大名,可知孝道包含着忠君的内容。家训要求做官的子弟,应有爱君之心,为君主办事,敢于承担责任,不结党揽权,不贪墨,不恋位。所以要想做孝子,必须同时做忠臣。做官如此,做老百姓呢?同样尽自己的责任,民谚“宁可终身无父,不可一日无君”,“君恩重于亲恩”,所以要早完赋税,做安顺良民,所谓“守本分,完钱粮,不要县官督责的是好百姓”。看来孝以忠为必要的内容,这样使得家族与国家有了深厚内涵的连接点,产生一致性。而从忠的角度看,东汉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求忠臣于孝子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