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羽的性格缺陷浅析其失败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初稿)
题目:从项羽的性格缺陷浅析其失败的原因指导教师:__ 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_____________
考生姓名:___ _____________
资阳_市(地、州)___简阳___县(市、区)工作单位:___简阳实验小学__________
写作时间:___2012年2月______________
提纲
【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性格浮躁,虚荣心强 (4)
1、学无所成 (4)
2、弃关中,都彭城,不过江东 (4)
二、残暴凶狠,好杀成性 (5)
1、坑杀降卒 (5)
2、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 (6)
三、性格秉直、内向,易感情用 (7)
1、“直”与“曲” (7)
2、鸿门宴 (8)
3、性格内向,交际能力差 (8)
四、刚愎自用,听信谗言 (9)
1、抑制谋臣 (9)
2、猜忌贤能,听信谗言 (10)
五、心高气傲,冥顽不灵 (10)
1、恃才傲物 (11)
2、非战之罪 (11)
五、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3)
从项羽的性格缺陷浅析其失败的原因
【摘要】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式的英雄,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钜鹿之战项羽一战成名,至此以后扶摇直上,并最终打败了秦军的主力,成为西楚霸王。然而最终却惨败在刘邦手下,落得个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下场。项羽个性上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他重情重义,所以他欣赏樊哙这样的壮士,却因一时妇人之仁而错失杀刘邦的良机;他骁勇善战,却忽略团队精神,或许是因为他先天上对于武术的天份让他睥睨天下,目空一切,因此造成他刚愎自用的性格,难和他人共事。不善于用人,又听信谗言,韩信、陈平、黥布等原本都是项羽的部下,但后来却一个一个的离开项羽转而投奔刘邦,就连身边唯一的亲信—范增也求去,孰不知这些不为他所用的人正是将来在军事上彻底毁灭他的人。少了智囊团在身边的项羽,对于称霸后的局势无法掌握,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他只想当霸王却没有统一全国的想法,他的政治思考还停留在一个传统的观念里,他分封诸侯,却没有完善的规划,造成诸侯叛变,让刘邦有机可趁,终于将自己陷入绝境中。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同时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有时有龙飞凤舞之雄姿,有时又愚蠢昏庸的像一头驴子;有时宽厚仁慈,有时又暴戾凶残的令人发指,这样的形容将项羽矛盾的一面表露无疑。
【关键词】项羽性格缺陷失败原因
【正文】
一、性格浮躁,虚荣心强
性格浮躁这一点在项羽小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性格浮躁的他做事情缺乏耐心,这对他以后的成败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项羽又是一个虚荣心极强的人,贪慕虚荣也给项羽的争霸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1、学无所成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说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1]
项羽由于性格浮躁,对学习总是浅尝辄止,因此对所学的知识都是一知半解的,尤其是对兵法的学习,只懂得大意却并不去更深地研究兵法,从而导致了其谋略上的不足。虽然他勇猛过人、锐不可挡,但是谋略上的欠缺使他很难在宏观上看清局势,即使打了很多胜仗却并不能左右局势的发展,到最后落个众叛亲离,就连唯一的谋臣范增也含恨离开项羽病死途中,这就注定了项羽必然失败的结局。性格浮躁对事情不求甚解导致了项羽在谋略上的欠缺,正是这个欠缺影响了他的一生。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谋略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其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项羽的才能更多表现在其军事上,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钜鹿一战成名,后来项羽以三万兵力把刘邦五十六万军队打得溃不成军。但这些胜利并没有给项羽带来什么,政治远见的不足使项羽难以看清局势。当他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并没有想着怎么统一天下,反而自封为西楚霸王,由于分封不均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项羽不得不为此而奔波劳碌,在频繁的战斗中消弱了自己,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同时却给刘邦留下了机会,因此与其说项羽败在刘邦手下还不如说项羽败给了自己。
2、弃关中,都彭城,不过江东
项羽兵入函谷关后,有人劝其以关中为都,项羽弃关中而都彭城,仅仅就是因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2]由此可见其贪慕虚荣。“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3]足以证明关中的重要性,而项羽并没有从大局出发都关中,却为了所谓的虚荣都彭城,放弃了富饶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关中。虽然说项羽为了防刘邦封了关中三王,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后来被刘邦依次击破,刘邦以关中为根据地,最终战胜了项羽。当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之时,这时历史又
给了他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江东才子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当时渡过乌江从头再来,或许他还有机会。但是项羽没有选择这次机会,想着当年自己带着八千子弟兵出来如今一个人回去,项羽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他选择了自刎。项羽是英雄,悲剧式的英雄。他为了所谓的面子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二、残暴凶狠,好杀成性
项羽的性格残暴。在儒家的观点中理想帝王是建立在圣贤的形象之上,也就是所谓的仁者,因此有仁德的君王往往比雄才大略,向外征伐的君主更受人景仰,也许是因为中国人酷爱和平的天性使然,因此,历史上像纣王及夏桀这样的暴君是人民唯恐避之不及的,就连战功彪炳的汉武帝也因为:“好战”而不得仁君之称。随着时空的转变,历史也不断地改变,但民心之所归始终在于“仁”,而项羽的个性中存在着“好杀”的因子,他一次次的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是这一次次的胜利使项羽一点点的失去人心,失去他统治的基础。他的结局必然是走向灭亡。在项羽本纪中我们看到许多项羽好杀的史实,更可说明其性格中所存有的暴戾因子,以下分点说明之:
1、坑杀降卒
在秦帝国败亡后,人民刚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挣脱,所希望的乃是能出现一位仁君并得其安抚与领导,但项羽似乎未能体察百姓的心思及期盼,他虽然顺势消灭了暴秦,但无法应对紧接而来的新局势,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或妨碍其成就霸业的,均诉诸于武力并设法铲除。《史记》中记载了一段他初起时攻襄城的情形:“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还报项梁。”短短的几句话,一个“坑”字,让人心惊胆跳,而在他降服了章邯,准备进入关中,路过新安时,鉴于无法揣测降军的心理,因此也全部予以歼灭。《史记》记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他的心态是赶尽杀绝的,完全没有尝试作任何努力去安抚这些士卒。此外,也可以看出他目光短浅,短视近利的心理,在当下他只想到这些士兵若不心悦诚服,对他将来是一大阻碍,但他没有想过倘若妥善地安抚这些降卒,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