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海岸带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mm粗颗粒的起动流速和沉积临界流速也相差很 小,但流速值本身很大,随粒径增大而增大.砾石 很难长距离搬运,多滚动
▪ 细颗粒的起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的差值随颗粒变 小而增大,粉沙尤其是粘土一经搬运很难沉积,可 以长期悬浮搬运.
▪ 一旦沉积则很难再呈分散状态而搬运,若流速急剧 变化,他们可以被冲刷成粉沙质或泥质碎块而搬 运.在河流沉积以及海洋或湖泊的破浪带、潮汐带 的沉积中常见冲刷成因的泥屑(泥砾)碎屑。
垂直海岸的泥沙运动
起动流速—— 当海岸带的底部水流达到某一数值时,
海底泥沙发生运动。使泥沙颗粒开始 运动的流速,称为起动流速。
▪ 颗粒开始搬运(侵蚀)所需要的流速比继续搬运需 要的流速大。因为处于静止状态的颗粒需要克服重 力和颗粒间粘结力
▪ 砂质(0.05-2mm间)的颗粒需要的起动流速最小,且 起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间的差距不大.砂粒在流 水中搬运最活跃,易搬运易沉积,多跳跃
泥沙运动的方式
▪ 推移 ▪ 跃移 ▪ 悬移 泥沙运动的方式与流速和颗粒大小有关
—— 同一颗粒,流速较低时,以推移方式运动; 流速较大时,以悬移方式运动,介于两者之间以跃 移为主。 ——较粗的沙粒和砾,一般以推移为主,而细粒的泥 质海岸一般以悬移为主
泥沙运动的方式
中立线的概念
▪ 中立线是理解复杂的海岸泥沙运动的理论概念
第七章 海岸带
海岸泥沙运动和滨海砂体的形成
深水波与浅水波
▪ 深水波:水深大于1/2波长 ▪ 浅水波:水深小于1/2波长
深水波
浅水波
பைடு நூலகம் 水质点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波浪传播方向
波峰处水质点水平运动的速度最大,方向与波浪传播方 向相同;波谷处水质点运动的水平速度最大,方向与波浪 传播方向相反。
半波面/静水面处是水质点运动方向转换之处,这里是水 质点垂直运动速度最大之处,波峰之前向上运动,波峰之 后向下运动。在波浪传播的过程中,水质点运动方向和速 度均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波峰通过时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向岸速度)大于波 谷通过时的速度(离岸速度);向岸速度大于向海 的回流速度,但向岸要克服重力作用。
平衡剖面与中立线
颗粒运动时对岸坡底 部有一定的侵蚀作用, 而在中立线两侧形成 两个侵蚀区,其外侧 是堆积区,分别形成 沿岸沙堤和水下沙堤。
中立带
曾柯维奇,1946年接受这一概念,并把它发展成为沉积物横向运移的模式
波动底流速不对称的重要性
▪ Cornaglia (1881) 发现波动底流速的不对称 现象,并用它解释海底泥砂的运动 ,但他的 数学推导是错误的,因而长期被埋没了。
▪ Zenkotvich (1946,1962)将此概念应用到海 岸地貌的解释上,形成了原苏联的海岸地貌 学派。
▪ Johnson (1919) 海岸演化旋回的老年期是海 岸全面侵蚀,这点受到了批评。实际上是忽 视了波动底流速不对称的概念。
原始岸坡与海岸的侵蚀堆积
海岸坡度和砂体的位置
泻湖
坡度的变化使砂体形成的位置不同; 水下和陆上是一个整体
大小不同的沙粒运动和海岸垂直层序
粗细不同的沙粒共存,粗颗粒向岸运动,细 颗粒向海运动,海岸剖面上向海泥沙变细。
平行岸线的泥沙运动
港湾海岸上的波浪折射
滨海砂体的形成
容量:单位时间内沿岸流能够搬动的沉积物最大数量; 强度:沿岸流实际携带的沉积物数量 饱和度:强度/容量,不饱和:侵蚀;饱和:沉积
波动底流速的不对称和海岸砂体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