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独立人格之呐喊

摘要: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到自己年青时也是做过许多美梦的,但后来却大半忘却了,但自己却不可惜,因为回忆,虽说可以使人欢欣,但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而这始终不能全部忘记的部分也就成了鲁迅《呐喊》的来由了。因为回忆深处始终存在那些寂寞的时光还牵绊着自己,这呐喊的声音也不得不发出了,即使会惊醒一些睡梦中的人,而他们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痛苦,然而,希望却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的。本文力图对《呐喊》中的几篇短篇小说里的人物进行分析,进而描绘出鲁迅的不得不为之的呐喊。

关键词:鲁迅;呐喊;寂寞;希望

目录

一、“差不多”说 (3)

二、呐喊的人群 (5)

(一)下层劳动人民的无声呐喊 (5)

(二)旧知识分子与革命者的呐喊 (6)

三、结语 (7)

参考文献·······························································8

中国经历了太长时间的封建王朝,人们似乎也习惯了生活在这样的封建生活之中,这正如鲁迅《自序》中所说的铁屋子一般,“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人们不就都要闷死了”,从昏睡状态直奔死亡似乎如梦一般,自然不会有太多苦痛。所以人们似乎也就在这样安逸的梦境中慢慢被封建思想蚕食着而不知,总以为,差不多人生本该如此吧!然而,铁屋中终于出现了清醒的人,他看见熟睡的人群免不了要大声呐喊,因为“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声音,终将传遍铁屋的每个角落,或许能够唤醒所有的人吧,但这首先要呐喊的人内心难免便要有一番痛苦万分的挣扎了,不呐喊,希望便永远在眼前熄灭了;呐喊,又何必惊醒那些美梦中的无辜者来一起承受苦楚。在这样的挣扎下,是什么驱使他不得不呐喊呢?这便是笔者本文想要理清的一个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呐喊》中的文章里的人物进行分析,进而将呐喊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一、“差不多”说

“差不多”这三个字,在《呐喊》中首次被提出来应该是在短篇小说《端午节》一文中,但如若我们细细品读,便会发现这“差不多”说竟跟未庄的啊Q之精神胜利法有些许神似,一个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一个是大字不识的地痞无赖,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却形成了相似的“理论”,不得不说,这封建思想确是深深地扎根在整个社会这面斑驳的土墙之上,大多数人以为,这土墙差不多就应该是这样的命运吧,于是它便只能是这样的命运了;若果有人开始清理一番,或许这土墙便能得到片刻喘息了!

啊Q在未庄虽不能说是大名鼎鼎,但也总能称得上是家喻户晓的。虽然赵太爷让啊Q再也不能姓赵了,假洋鬼子剥夺了他革命的权力,但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仍然能够战胜一切,至少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想来状元也不是“第一个”吗?这样一来,未庄的居民又一次显得那么无足轻重了。这样的胜利一直伴随着啊Q到死亡之际,“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要住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有时也未免要游街示众罢了,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又是一个什么呢?这悬念固然不会像林黛玉临终是口中的“你好……”那般耐人寻味,但仔细想来,二十年后的啊Q如果真的如梦境般那样神奇起来,是不是又会有些不同呢?梦里面“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脚太大。”这样看来,方玄绰的“差不多”说似乎与这个又有些不谋而合了,“譬如看见

老辈威压青年,在先是要愤愤的,但现在却就转念道,将来这少年有了儿孙时,大抵也要摆这架子的罢,便再没有什么不平了。又如看见士兵打车夫,在先也要愤愤的,但现在也就转念道,倘使这车夫当了兵,这兵拉了车,大抵也就这么打,便再也不放在心上了。”虽然他是受过教育的文化人,但是为了给自己内心寻找一条出路,这样的“差不多”说似乎是最有效的了。他把这种说法最初公表的时候是在一次讲堂上,说到“古今人不相远”,说到人们的“性相近”,也就终于牵扯到学生和官僚身上了,“现在社会上时髦的都通行骂官僚,而学生骂的尤厉害。然而官僚并不是天生的特别种族,就是平民变就的,现在学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么两样呢”?假使啊Q二十年后威风起来了,他跟原先的自己会不会又有许多不同呢?而此时这个梦便似乎变得有些僵冷了,人们看着囚车上的啊Q,或许在想所有人的命运也大概便如此吧,因此啊Q游街示众的路上又显出几分欢乐来,不时还会有喝彩的声音传来,这样的声音,听上去不免教人毛骨悚然,冷冷的眼光似乎也能穿透身体一般,像是要将你整个吃掉一样,有的人自然便像发了狂一样,整日在这样的煎熬下度日,《狂人日记》便将这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古来便时常有吃人的事情了,“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又或许,这吃人的事是从来如此的,既是从来如此的事,人们便以为然,又岂是朝夕能改得了的呢?清醒的人自然无法,最后便只能大声呼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吃人或许是古来就有的,但是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要吃人的,如何将这种“差不多”说扼制住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呐喊在这里便显得尤为必须了,一个精神病人,是常常要比清醒的人更毫无顾忌地渲泄他平日内心最隐秘思想的。从现象上看,这些几乎全是狂人的妄想,尽管这此间还夹杂着一些有关狂人异乎正常人的幻视、幻听等错觉及语无伦次之理。“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惭愧。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可是,关于狂人的思想,却是很有系统,且具有完整性的。它是一种要摧毁旧制度,推翻几千年来一直排着的人肉的宴席的雄心。狂人,是有着超人思维的,狂人的思想,是一个反封建战士所具有的。作者是想借狂人来振臂一呼,惊醒沉睡的国民。背了二千年封建沉病的中国国民已甘于中庸,安于现状,却不知将来,过着奴隶甚或是下于奴隶的浑浑沌沌的生活无动于衷。

二、呐喊的人群

(一)下层劳动人民的无声呐喊

鲁迅的家庭从昌盛到繁盛,他自然尝过太多人间的人情冷暖,这也让他开始更多地关注下层劳动人民。先从自己儿时的玩伴闰土说起,作者记忆之中的他有紫色的圆脸,项上带一个充满父亲关爱的银项圈,那是的他无忧无虑,然而时隔二十余年当作者再回到故里,再见到故人之时,闰土已不再是儿时那个天真浪漫的闰土,他的身上似乎加上了一具无形的枷锁,“他站住了,脸上出现欢喜和凄凉的神;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残酷的生活确实压得这少年从天真到到现实,着实也想大声呐喊,但是因为周围的人差不多也是如此,也就停止了这样的念想,而且生活在他的眼里本身就应该是这样规规矩矩的,虽然想要呐喊,但是一想到这些便又慢慢忘却了,便也成了无声的呐喊了!鲁迅虽然已经离开故乡二十余年,但是当他再度离开时却并未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或许是因为此次重回故乡看到的一切打破了他心目中美丽的故乡形象,所以他想尽量逃离开来。

老栓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不屈从命运的小人物了,小栓的痨病虽然久久也不见好转,但是只要还有希望老栓和华大妈也是不肯放弃的,人血馒头最终也没能保住小栓的性命,这时代孱弱的受害者最终只能以无声的呐喊宣告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这样的无辜者最终也只能将这无声的呐喊化作青白小花,随风飘散而去。与小栓同样命运的还有还有《明天》中单四嫂子的儿子小宝,小宝最后一声“妈”终结了他短暂的生命,“我早经说过:他是粗笨女人。他能想出什么呢?他单觉得这屋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这无声呐喊便也只能化作那夜夜的泪水了。这些无声的呐喊很不幸最后都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来陪葬了。

要是说到《风波》中的七斤,那可谓是呐喊的一个幸运者,他并没有因为“呐喊”而赔上身家性命。“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因为经常进城,看到城里人都开始剪去辫子,自己也辫子也是有必要剪去的。风波是由“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可七斤没有辫子引起的.赵七爷的出场使风波骤然强化,赵七爷的盘在头顶上象道士一般的辫子放下来了,且幸灾乐祸地质问七斤的辫子哪里去了,使七斤与七斤嫂感到如同受了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