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散文》达标习题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散文》达标习题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散文》达标习题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及答案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是鲁孔丘与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C.丘不与易也

D.使子路反见之

项,“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B项,“辟”通“避”。D 项,“反”通“返”。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明日

..,子路行以告 B.君子之至于

..斯也

C.四体不勤,五谷

..不分 D.子见夫子

..乎

项,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B项,古义:到、到达。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介词,表示另提一事。C项,古今意义相同。D项,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50730001)

A.①而谁以易之

②子路拱而立

B.①对曰 “然。”

②夫子怃然曰

C.①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②杀鸡为黍而食之

D.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②天之弃商久矣

项,①通“尔”,你;②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①表示肯定,是的;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①动词,作为;②动词,做(饭)。D项,①②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耰.而不辍

A.左右欲刃.相如

B.子路从而后.

C.范增数目.项王

D.止.子路宿

A、B、C三项中加点词语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耰: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也指覆种。刃:用刀杀。后:落在后面。目:用眼睛示意。D项,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50730002) 例句:子路宿于石门

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B.子路行以告

C.隐者也

D.晨门曰:“奚自?”

A项,状语后置。B项,省略句。C项,省略句,判断句。D 项,宾语前置。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子路从而

..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含答案)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课题:《天下有道,丘也不与易也》(一)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课题:《天下有道,丘也不与易也》(二)

答案: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文化 正统,影响极为深远。 《论语》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著作,篇幅短小,各篇之间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选 文间之没有共同的主题。 三、通假字 长沮、桀溺耦而耕 {桀通杰} 是鲁孔丘与? {与通欤} 而谁以易之 {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 {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 {反通返} 【译文】 (1)仪地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君子到了这里,我都要求见。"见孔子后,出来说:"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 (2)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目标检测:(1)引见(2)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3)渡口(4)这样(5)改变(6)匡正,挽回(7)除草(8)拿东西给人吃。 导案二 词类活用 ①耰.而不辍名词作动词,用耰耕地 ②楚狂接輿歌.而过孔子名词作动词,唱歌 ③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形容词使动 ④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动词使动使。。。止 文言句式 ①奚自宾前 ②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宾前 ③子路行以告省略,以之告 ④二三子何患于丧乎状语后置 ①见:仪封人请见引见 子见夫子乎看见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含翻译)-

高二选修《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集锦 《论语>>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翻译:天冷了,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衰落的。 6、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9、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翻译: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远;赵用劲钻研,越觉得深邃。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取义,而小人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魏灵公》 翻译: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论语·述而》翻译: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翻译: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9、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任的东西重而路程遥远。 2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去教他。” 2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翻译: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2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我(孔子)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

天下有道(详细文言知识点)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知识点教师版 一、通假字: 1、桀溺“桀”通“杰”。 2、是鲁孔丘与?“与”同“欤” 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3、且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通“尔”;“辟”通“避”。 4、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5、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返回。 二、古今异义 1、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到了;今义:表另提一事。 2、遇丈人,以杖荷蓧“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3、明日:古义:第二天。 三、词类活用 1、耰而不辍耰:名作动,用耰松土。 2、孔子下,欲与之言下:名作动,下车。 3、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落后 4、止子路宿止:使动,使……止(停止) 5、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形容词的使动,使……清白;乱:使……混乱 四、特殊句式 1、而谁以易之?句式:宾语前置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宾语前置 3、子路行以告之句式:省略句 4、子曰:“隐者也”句式:判断句 5、子路宿于石门句式:状语后置句 五、一词多义 1、而 ①子路拱而立连词,表修饰②杀鸡为黍而食之连词,表顺承 ③耰而不辍连词,表顺承 ④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连词,表修饰 ⑤趋而辟之连词,表顺承 ⑥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连词,表转折 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连词,表转折 2、之 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取独 ②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衬音助词;代词 ③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取独 ④道之不行取独 ⑤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之:这样 六、重点实词 1、从者见.之见:引见。 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过:路过,经过;津:渡口。 3、夫子怃然 ..怅然若失的样子。 4、丘不与易.也变革 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匡正,挽回 6、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 7、以杖荷.蓧担,背负 8、趋.而辟之趋:快步走。 9、奚.自疑问代词,代地方,可以理解为“何”“哪里” 10、杀鸡为黍而食之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知识整理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整理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 【记音】 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耦.而耕( ) ?耰.而不辍.( ) 【解释实词】 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使子路问津.焉: 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④往者不可谏.: ⑤今之从政者殆.而:⑥不仕.无义: 【通假举要】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②是鲁孔丘与: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④植其杖而芸: 【一词多义】 (一)实词——见 悠然见南山项伯即入见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其二子焉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二)虚词——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植其杖而芸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 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词类活用】 ①耰而不辍:②子路从而后: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古义:今义: ②子见夫子乎古义:今义: 【文言句式判断及翻译】 ①隐者也②而谁以易之?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 ①,来者犹可追。②,,孰为夫子?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引言:古代文学对我们有着很深远的意义,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遗产,是历史上无 价的瑰宝。从小《论语》中的语句我们就烂熟于心,但是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诸子散文深深影响后代。从这个兴趣点出发,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这个专题从诸子百家的形成,发展以及特点做了一次简要的概括与探究。 诸子散文的形成 说理散文蓬勃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而其直接原因是士的阶层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产生人才的时代。当时社会激烈动荡,兼并战争频繁。 到了战国,诸侯间的存亡斗争更为激烈,奋发图强就能捷足先登,扫灭群雄,统一全国;不图强则必然削弱萎缩,最终灭亡。面临这种严峻局面,各国统治集团在展开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智力资源的竞争。他们纷纷礼贤下士,争相延揽人才,人才的价值空前升值。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人才产生的条件。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分封制度解体,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一部分贵族随着贵族身份的丧失,沦为平民,把他们的文化知识带到民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府下移,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比如说孔子,本为殷商苗裔,但至孔子时已经从贵族降到一般平民。他早年受到了比较全面的文化教育,也从事一些平凡的工作,有短暂出仕经历,后周游列国,率不得志,晚年整理文献,教授生徒。孔子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开创了儒家学派;墨子聚徒讲学,组织成颇有纪律的集团,形成墨家学派。战国之际,私人讲学之风更盛,孟子、荀子等都曾是同辈中的老师巨擘。这种局面使社会下层人民获得了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机会,从而极大的开发了人才源,使得人才源源不断地以空前的规模生产出来。促成了“士”这一特殊阶层便迅速崛起。 时代的变革,历史的发展,需要新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现实做出解释,对社会未来作出设计。于是,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学说讲学授徒,相互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论难,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散文是见道明志,论难说理最便捷的文体,于是,以探讨哲理人生,研究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诸子散文便勃然兴起 诸子百家的分类 按学术思想流派划分, 司马谈把他们分归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而刘歆又分其为十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诸子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性的著作有《道德经》、《庄子》。 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性的著作是《论语》、《孟子》、《荀子》。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性著作是《墨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代表性著作有《韩非子》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请见.(xiàn) 木铎.(duó) 长沮. (jù) 桀溺. (nì) 耦.(ǒu) 执舆.(yú) 耰. (yōu) 怃.(wǔ)然 荷.(hè)蓧.(diào) 芸.(yún) 黍.(shǔ) 食. (sì)之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桀溺(“桀”,通“杰”) (2)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5)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6)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道???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德政,名词)怀其璧,从径道. 亡(小路,名词)于是废先王之道.(法令制度,名词)人道. 是,三国周郎赤壁(说,动词) (2)食??? 杀鸡为黍而食.之(拿东西给人吃,动词)食.而不知其味(吃,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动词)

(3)之?????从者见之.(他,代词)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是鲁孔丘之. 徒与(的,助词)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动词)之. 二虫又何如(这,代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指妻子的父亲 (2)明日.. ,子路行以告 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 (3)不仕无义.. 古义: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 今义:没有义气 (4)君子之至于.. 斯也 古义:到 今义:达到(某种程度) (5)子路从而.. 后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欲洁. 其身(使动用法,使……清白) (2)植. 其杖而芸(使动用法,使……直立) (3)止. 子路宿(使动用法,使……留下来) (4)耰. 而不辍(名词作动词,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 (5)子路从而后.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6)不仕. 无义(名词用作动词,出来做官)

先秦诸子散文最新

先秦诸子散文 春秋末年开始,奴隶制逐步为封建制所代替,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士”阶层兴起壮大,活跃于整个社会。他们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针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评论,提出各自的主张,展开论辩,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人刘向、刘歆父子和班固等人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 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 春秋战国之交《论语》《孙子兵法》的出现,显示了中国散文内容和风格的重大变化:由占卜语录变为师生谈话录,由王公号令变为私家著述。《论语》中所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活泼自由, 语言中还体现出一定的人物个性。《孙子兵法》已是一部兵家的专著。全书结构谨严,各篇中心 明确,论证周密,文句整饬而流畅,写得相当熟练。 到了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孟子》与《墨子》《庄子》的一部分就是,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的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的形式。如《孟子》多记论辩之辞,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多带驳论的性质。 《庄子》中依然存在论辩对答的成分,但基本上已是一种专题论文的形式。作者不仅反驳论敌的谬误,还从正面深入地阐述自己的主张。这反映了对话语录体向专题论说文体的转化。 到了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完全摆脱了对话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不是一个学派 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的个人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荀子》《韩非子》的大多数篇章,都写得中心明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标志着先秦论说文体的成熟。 诸子散文,从孔子开始,就注重文采。诸子作品中,只有《墨子》比较朴实,其他都文情并茂。 特别是到了战国中后期,游说之风兴盛,口才成了入仕的重要条件,促进了士这一阶层对语言技巧的研究,比喻、排比、夸张、映衬等修辞手法被普遍地使用,寓言的运用也成了论说场合的新风气。寓言的风行,大大地增添了论说的形象性,使先秦文学园地更添光彩。 文风方面,《论语》言简意赅,富哲理,多警句;《墨子》讲究逻辑,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具 体事例作论据,多用类推法,文章浅显易懂而又结构谨严;《孟子》雄辩,明白流畅,激情荡漾, 气势磅礴;《庄子》汪洋恣肆,想像奇特,精微玄妙,句式灵活多变;《荀子》论证缜密,条理清晰,托譬设喻,务求义尽,可谓典型的经师、学者之文;《韩非子》气盛言宜,剖析入微,犀利峻峭,锐不可当。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后代散文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文体方面,诸子也有很大的创造性。其中有大量政治、伦理、哲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专题论文。有驳论性质的辩难问对,有谏议上书,有学术思想的评述,有解说,有杂文,有故事形式的说理文。这表明各种论说文体在先秦已大体齐备,作者们依据内容来选择适合的体裁,大体上做到了各得其宜。 注释: 本文摘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含翻译)学习资料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含翻译)

高二选修《先秦诸子散文》 名句摘录集锦 前言: 先秦诸子散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经典,领悟其深邃的思想,”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走进诸子,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陶冶身心、涵养行。每个篇目后都有背诵要求,同学们要根据要求及时、认真的背诵。这里提供的是本书的一些名句,摘抄于此,方便同学们背诵,但不能以此代替对这本书的学习,最终还要回归到课本上。由于时间紧张,各位同学要安排好时间,课代表要组织好诵读,争取于本期末完成背诵,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论语》名句摘录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翻译:天冷了,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衰落的。 5、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论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6、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7、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翻译:孔子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8、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翻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9、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翻译: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远;赵用劲钻研,越觉得深邃。 10、以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翻译: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守信。 11、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说话必须要有信用,行动必须要果断。”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取义,而小人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魏灵公》 翻译: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先秦散文是的发轫。主要保存在《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中。包括、等和、等先秦说理散文。时期,与非文学的界限还不分明。当时的,只能说是与相对的一种文体,基本上是、、、方面的和,但由于它们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的发展中产生过很大影响,因而被视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左传》是《》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所作。《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和《》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的《》,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两书也很多。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文,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 崇高地位 先秦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秦汉以后,《左传》的文章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是唐宋以来的,都非常推崇《左传》,并把它作为学习对象。韩愈《进学解》说他“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古代作品中,就包括《左传》。宋人把《左传》与《史记》、、相提并论,同作为文学范本。情韵丰富的《左传》散文,也深为清代散文家所推崇。对《国语》语言艺术的赞誉,历来甚多。 柳宗元尽管曾作《非国语》批评《国语》的某些思想,但在其“序”中还是认

(完整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译文 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4)执舆:即执辔。(5)之:与。(6)辟:同“避”。(7)耰: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3、【原文】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4、【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3)而食(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1)蓧: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课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晨读时间 1、妙语连篇 《论语》名句精选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流行在线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是多少?/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一生才不会浪费掉。/ 我们到底重不重要,/我们是不是很渺小,/ 深藏心中的那一套,/人家会不会觉得很可笑?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不要老是坐在那边看天空,/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动,/ 还有谁可以帮助你成功。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 不要让自卑左右你向前冲,/ 每个人的贡献都不同,/ 也许你就是最好的那种。——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 3、经典素材 (1)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在社会政治黑暗时,不同流合污,保持自身高洁的品行。 (2)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4、崭新视角 孔子和关公有标准像了,西门庆还会远吗? “孔子标准像”在争议声中推出不到一个月,又有媒体爆出消息称,山西运城要为“武圣”关羽制作标准像。有位网友问:如果运城要制作“全球统一”的关羽标准像,那么杭州是否要推出“全球统一”的济公标准像,苏州是否要推出“全球统一”的唐伯虎标准像呢? 当孔子标准像被中国孔子基金会隆重推出的时候,善良的人们仅仅被告知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他的博大儒雅,利于孔子文化的对外传播。而过了几天之后,人们才知道使用这个所谓的孔子标准像是要付费的,于是乎众人哗然,谴责之声四起。 在推出孔子标准像的时候,中国孔子基金会的某负责人曾经说:“我们的孔子是最标准的”。嘿嘿!恕笔者不敬,你凭什么说你的孔子是最标准的呢?谁见过孔夫子?他老人家也不可能留下什么照片之类的东西,如果现代人想挟标准之像以收费于天下,岂不是一种“垄断”行为?某些部门希望谋求孔子产业化,到底是“传播文化”,还是“商业炒作”?到底是“肖像垄断”,还是“资源独占”?如此的行为是否算是一种文化专制和文化暴力呢?

《先秦诸子散文》期末考试(试题卷)

三岔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 文)(试题卷) 一、语言积累与基础知识。(14分) 1.默写。(8分) ⑴ 子曰:“ ,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⑵ 子在川上曰:“  , 。”(《论语·子罕》) ⑶ 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 中矣。”(《论语·述而》) ⑷ 子曰:“ , ,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⑸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滕文公下》) ⑹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则 无败事。(《老子》第六十四章) 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饭疏食饮水(米饭) 其良人出(丈夫) 听而斫之(任意,听任)B.多见其不知量也(多数)利与善之间也(差别)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勤勉) C.抑为之不厌(不过) 畜君何尤(喜欢) 女将恶乎比予哉(何,什么)D.自伐者无功(攻战) 举直错诸枉(通“措”,安排)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显) 3.下列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富而可求也 B.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就有道而正焉 割鸡焉用牛刀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D. 斧斤以时入山林 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4.下列有关春秋时期思想家的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孔子宣扬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他所张扬的中庸之德,有明确的原则,即德行符合礼的规定。 B.《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所著,长于论

辩是《孟子》的鲜明特征。《孟子》长于在论辩中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之富有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C.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来说理,书中的寓言表现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 D.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其理想的人格的核心仁;孟子和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另一方面又各自有所发展,但是他们都赞成“人性本善”的观点。 二、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8分) (一)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①,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③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④不达⑤。” (二)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⑦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①术:方法。②容光:细小的缝隙。③科:坑洼。④成章:通晓文理。⑤达:通达。⑥彀率:拉弓的标准。⑦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5.以下对选段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认为,只有大海才能吸引观水之人,只有圣人的言论才能吸引求学之人。因此,见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B.君子志于道,不能半途而废,应该像日月,连细小的缝隙都照到;应该像流水,不注满坑洼就不再前行。 C.孟子告诉人们,君子志于道,应追求那些如大海般广博宏大的道,并且通过不断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D.道的养成,要依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日常学习,只有学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通达的境界。 6.以下对选段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公孙丑赞赏“道”是伟大而美的,但是如同登天一样,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如果不降低标准,人们也许难以勤勉地追求。 B.针对公孙丑的言论,孟子认为“道”是不能降格以求的,不能因为“道”太崇高或者追求“道”有困难就降低标准。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释文题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孔子热心救世,遭到不少隐士泼来的凉水,像选文中的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这句话反映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可以说是“不识时务”,但也可以说是坚韧不拔。这种精神是极难得的,也是值得敬佩的。 明主旨 本课五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长沮、桀. 溺耦而耕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鲁孔丘与.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且而.与其从辟. 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植其杖而芸.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使子路反. 见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词多义 与????? 是鲁孔丘与.: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鸟兽不可与.同群: 天下有道,丘不与. 易也: 易?????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采掇者易.辨识耳: 高祖为亭长,素易. 诸吏:

见???? ????? jiàn ????? 悠然见 .南山: 项伯即入见 .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 .也: 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xiàn ??? 见. 其二子焉: 才美不外见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3)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岳父。 ②子见夫子.. 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③君子之至于.. 斯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④子路从而.. 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个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⑤明日.. ,子路行以告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明天。 2.词类活用 (1)耰. 而不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从而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止. 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师版导学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参考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及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3、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我的疑问】 探究案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组内讨论,大胆质疑,勇于探究) 一、分小组反复诵读,注意个别字的读音。 二、赏析第一、二小节: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资料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曹刿论战》和《秦晋肴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汉代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两书也很多。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文,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

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未必符合实际,但后世的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则是无疑的。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说量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

先秦诸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班级:0116202姓名:苏瑞辅自然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秦诸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在先秦诸子文化的课堂上学习了很多先秦诸子文化的知识,在老师的推荐之下阅读了一些先秦诸子的文章。结合我之前对先秦诸子的理解以及课上所学知识,我总结了如下的先秦诸子文化作品的一些特点。以下文章主要是我阅读《齐恒晋文之事》的一些看法。 先秦诸子文学作品的第一大特点就是文章极具有创造性。先秦时期是中华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开端,这个时候诞生了大量的文人和文学作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国内不统一,文人们都会想起自己的一套治理国家的方案,让君主们接受他们的意见。他们都有着敏锐的思想和不不凡的见解。这个时候诞生了很多的文人,诸如说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等。孟子的这一篇文章也是十分具有创造性的,文中主要讲了孟子游说齐宣王,让他放弃霸道实施仁政的经历。他的思想是十分具有创造性的,他对齐宣王说实施仁政,这样的话,种田的人都会在齐国的土地上种田,过路的人都喜欢经过齐国的徒弟,这样的话也就得到了民心,自然在几个诸侯国里面齐国也就是最强大的了。 先秦诸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便是结构严谨。文人们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宣扬自己的行政主张,他们为了让君主们接受自己的观点一般都会写出十分严谨的文章来打动君主。进而让君主接受自己的观点,已达到实现自己抱负的目的。在这一篇文章中。孟子写的可以说是气势浩然,逻辑严密。孟子的气势也可以反映他坚毅的性格,正如他所说:““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他对自己的主张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文章的第一部分,齐宣王问起了两位霸主的故事,孟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并没有直接回复他,而是反问道他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君王。这样的话成功地把话题引到自己的治国理论上来。后来孟子又提出了保民保王的观点。告诉齐宣王要想保住自己的王位,首先要得民心。然后得出了结论齐宣王不是不能为而是不肯为。文章的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证了称霸的危害,从而让齐宣王实施仁政。文章的第三部分则是给齐宣王提出了完整的治国方针,加强了齐宣王治理国家的信心。孟子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并济。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极,实际上则围绕保民保王这一中心论点逐层深入,最后实现说服齐宣王的目的。 第三个特点是本文还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文词富赡。比如说用以羊易牛的事例说明齐宣王具备仁心,他看到牛恐惧发抖,无辜被宰,兴起不忍之心;用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说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总而言之,先秦散文之所以有这样的特点是因为他们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在那个时候文人们要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必须让君主接纳自己的观点,所有的文人们都在努力地作者,才有了这一个时代的繁华的文学作品,才开启了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文明史。 注:①本文字体是”汉仪南宫体”,因为这个字体起源于我们高中里面的一个石碑,所以特别喜欢。 ②本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引用自百度知道,专业术语指的是“保王保民”之类的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