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中苏(中俄)关系的演变和发.
中国苏联关系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一、友好同盟阶段(1949-1958)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任务。
在这个时期,苏联给予了新中国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加强两国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应对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9)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在这一阶段,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和争议。
例如,在朝鲜战争期间,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在越南战争期间,苏联支持越南对抗中国等。
这些事件引起了中国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也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三、正常化开启阶段(1969-1982)在中苏关系恶化的背景下,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逐渐减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缓和的迹象。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恢复和发展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两国领导人开始进行高层互访和会谈,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磋商和谈判。
此外,两国还恢复了在一些领域的合作,如能源、科技等领域。
四、成熟稳定阶段(1982-2001)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中苏关系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深化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两国领导人保持密切沟通和接触,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协商。
此外,两国还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原则。
同时,我们也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更好地推进中苏关系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苏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中苏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中苏关系,这段历史可真是跌宕起伏,像电视剧一样精彩。
中苏关系从建交初期的“亲如兄弟”,到后来互相嫌弃,甚至剑拔弩张,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2. 建交初期:兄弟情深2.1 友谊的起步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就像一个“大哥”,对我们给予了不少支持。
别说,那个时候的中苏关系真是如胶似漆,双方合作得可谓风生水起。
那时候的中国需要经济援助、技术支持,苏联毫不犹豫,慷慨解囊,帮助我们建了很多基础设施。
可以说,没有那个时候的“大哥”,我们可真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
2.2 共同的意识形态当时中苏两国都信奉社会主义,大家在意识形态上有着深厚的共鸣。
就像两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讨论怎么改变世界。
毛主席和斯大林,几乎成了“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讨论的内容从革命理念到国家建设,真是聊得不亦乐乎。
不过,尽管当时的氛围非常和谐,很多事情却埋下了隐患。
3. 冷战时期:裂痕初显3.1 逐渐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冷战的阴影逐渐笼罩下来,中苏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
起初,两国在一些上产生了分歧,尤其是在对待美国的问题上。
中方希望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来摆脱孤立,而苏联则偏向于强硬手段。
这就像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朋友,彼此越来越难以理解。
3.2 意识形态的冲突到了60年代,意识形态的分歧越来越明显。
中国开始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试图通过不断的革命来推动社会进步,而苏联则认为这种做法太极端,害得不少人受到牵连。
这时的两国关系就像是“水火不容”,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4. 冲突与对抗:撕裂的关系4.1 中苏边界问题进入70年代,边界问题成了火上加油的导火索。
中苏在边界上的争执,时常引发小规模的军事冲突,大家都不甘示弱,像两个愤怒的小鸟,随时可能打起来。
那种紧张的气氛,真是让人捏一把冷汗。
4.2 结局的转折不过,万事皆有转机。
在70年代末,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逐渐转向与西方国家接触。
中国苏联关系发展历程

中国苏联关系发展历程一、建交初期的友好合作(1949-195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与苏联迅速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
苏联对新中国给予了巨大的支持,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援助,帮助中国重建国家经济和基础设施。
此时期,中苏两国关系可谓友好融洽,密切合作。
二、中苏友好关系的巩固与深化(1956-1969年)然而,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中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分歧。
苏联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理念有所不同。
中苏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也开始分歧加大。
尽管如此,中苏两国仍然保持着合作的关系,继续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中苏关系的恶化与破裂(1969-1989年)1969年,中苏两国爆发了中苏边界冲突,使得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苏联对中国的支持逐渐减少,甚至开始支持中国的敌对国家。
在国际舞台上,中苏两国的立场越来越对立。
1980年代,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有所不同,这使得两国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
最终,在1989年苏联解体前夕,中苏关系完全破裂。
四、中俄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1991年至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苏联的继承国,中俄关系逐渐开始改善。
199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邻国友好与合作的条约》。
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双方还建立了定期高级别会晤机制,加强了战略协作。
总结:中国苏联关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友好合作、巩固深化、恶化破裂和友好发展等阶段。
尽管中苏关系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歧和矛盾,但两国在建交初期的友好合作以及中俄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中,始终保持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
中苏关系的发展历程对于中俄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苏关系的发展演变精选课件

3.从两党关系破裂到两国关系的恶化
• 中苏两党分歧的公开化 • 中苏大论战 • 中苏边界争端与边界冲突 • 中苏关系的全面对抗
第十页,本课件共有12页
三、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与中苏关系
中苏关系改善的背景
➢ 苏联
➢ 中国
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
➢ 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的三大障碍 ➢ 中苏边界谈判 ➢ 邓小平戈尔巴乔夫会晤
1.苏共20大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 苏共20大路线及其实质 •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由来 • 苏共20大队中苏关系的影响
第八页,本课件共有12页
2.50年代中苏关系的主要分歧
• 苏联大规模援华及中苏分歧 • 苏联队中国核武器研制的援助与限制 • 共产党莫斯科会议及中苏分歧 • 联合舰队、炮击金门及中苏对外政策分歧 • 大跃进、人民公社与中苏对内政策分歧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12页
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12页
1964年,苏联:曾提出停止争论;毛泽东:“打打笔墨官司有什么了不起呢?天不会塌 下来;山上草木照样长;女人照样生孩子;河里的鱼照样游。这场争论要进行一万年。”
文革爆发,中苏关系更趋恶化。1969年,珍宝岛事件,边界武装冲突, 战争边缘
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中美联合对付苏联;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陈兵 百万。1979年,中国照会苏联,《条约》不再延长,同盟被送进历史坟墓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12页
二、中苏关系由盟友到敌人
(一) 导致中苏关系破
裂的基本因素
历史因素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12页
战略因素
意识形态因素
国家利益因素
(最重要、最根本动因)
长波电台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与苏联的合作关系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与苏联的合作关系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段合作关系不仅提供了中国战争所需的物质支援,还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战略指导和军事援助。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中中国与苏联的合作关系,并分析其对战争进程和胜利结果的影响。
一、合作关系的建立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军事和经济压力。
为了对抗日本侵略者,中国政府积极寻求国际援助。
苏联作为反法西斯阵营的一员,意识到中国的重要地位,并主动提出对中国进行援助。
1937年签订的《中苏互助条约》为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根据该条约,苏联承诺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技术支持、经济援助等各方面的支持。
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而且为中国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军事支援苏联在抗战期间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他们派遣了数百名军事顾问前来协助中国军队,并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
这些援助不仅使中国军队的实力得到了增强,还提供了战略上的支持。
苏联在军事上对中国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军事技术的传授上。
苏联军事顾问通过与中国军队的紧密合作,提供了战争的战略指导和战术指导。
他们分享了自己在苏联与德国作战中积累的经验,帮助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三、经济援助苏联在经济上对中国的援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包括贷款、物资援助和经济技术支持等。
苏联的援助帮助中国提升了自己的工业水平,增强了经济实力,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苏联还对中国的交通和基础设施进行了支持。
他们为中国修建了重要的铁路线路,提供了运输援助,使中国能够更加高效地运送军事物资和人员。
四、合作关系的发展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中苏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断加深和发展。
苏联在中国建立了许多合作基地,这些基地不仅提供了苏军的驻扎点,还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前沿支持。
中苏两国之间的紧密合作推动了战争的进行和胜利的取得。
中苏关系的起伏从蜜月期到破裂

中苏关系的起伏从蜜月期到破裂
在20世纪的大舞台上,中苏两国的关系宛如过山车般起伏不定,从最初的密切合作到最终的裂痕分离,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在两国之间展开。
蜜月期的背景
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当时,中苏两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共同抵制资本主义势力,加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合作。
这一时期,中苏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达到了巅峰,似乎无坚不摧。
蜜月期的破裂
然而,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其中,意识形态差异、领导人个人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苏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演变成了全面对立和分裂。
破裂后的冷战
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两国之间的合作渐行渐远,进入了一段长达数十年的冷战时期。
相互指责、冷漠对待成为了两国间的主旋律,一度让世界为之震惊。
当代关系现状
时至今日,中苏关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缓和,但过去的伤痕依然存在。
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仍存在着一些难以调和的分歧,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寻找新的合作契机。
中苏关系的起伏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教训,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作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大国,中苏关系的未来走向将直接关系到全球格局的稳定与发展。
中苏关系的曲折发展道路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
只有通过坦诚对话、相互理解,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局面。
愿中苏两国能够携手共进,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爆发。
在美苏冷战中,中国被称为关键性少数派。
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中苏双方的论战和对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苏两国国内历史进程和历史面貌的发展,影响了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面貌的巨大变化,而且还影响了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迁。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下的几个阶段。
一、友好合作阶段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在这一阶段,中苏双方进行了亲密的互助合作和互相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正式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协定。
五十年代前半期,双方分别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进行密切合作。
这一阶段中苏双方在政治上互相支持,在经济上密切合作,中苏关系基本上是亲密友好的。
二、苏关系分歧,论战和彻底破裂阶段从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5年3月的“19国共产党莫斯科会议”这一阶段的历史又可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65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会议。
这是内部交换意见阶段。
双方主要围绕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的“和平过渡”和对斯大林的评价等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期。
此外,双方还在两国内政,对外关系和民族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第二阶段,是从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到1963年7月14日苏联共产党《公开信》的发表。
这是不点名的论战阶段,双方主要围绕布加勒斯特会议1960年莫斯科会议、苏共二十二大,以及“加勒比海危机”、中印边界冲突、中国公民逃往苏联和苏联撤回专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争吵。
中国与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合作和关系

中国与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合作和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合作与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两国在战争期间共同抵御了日本侵略,并成功保卫了各自的领土与利益。
本文将探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合作与关系,并分析其对双方和整个战争局势的影响。
1. 两国建立抗日联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与苏联面临共同的威胁——日本侵略。
为了共同应对这一威胁,中苏两国在1941年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并在1945年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些条约奠定了两国的联盟关系基础,标志着双方在抗击日本侵略中的共同合作开始。
2. 苏联在中国的支援苏联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支援与援助。
在战争初期,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包括武器、弹药和装备。
1941年底至1942年初,苏联还向中国派遣了一支苏联空军志愿者队,共同参与了中缅印战场的作战行动。
苏联的支援有效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对中国的战争抵抗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3. 中共与苏共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苏联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军事训练和战略指导,帮助其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并在政治上给予了坚定的支持。
这种合作关系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崛起。
4. 共同参与国际抗日战争中国与苏联不仅在本土抵御日本侵略上紧密合作,还共同参与了国际抗日战争。
例如,中国远征军与苏联红军在蒙古和满洲等地共同作战,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打击。
双方的协同行动加剧了日本在中国和东北地区的困境,对整个战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5. 对战后局势的影响中国与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合作与关系对战后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中国在战争中的表现使其成为战胜国之一,为中国的战后地位与权益争取到了更多的国际认可。
其次,中国与苏联的合作有助于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冷战时期的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与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合作与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人教版2023年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教版2023年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中俄两国的历史渊源源远流长,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演变,至2023年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并分析人教版2023年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展示两国友好合作的成功经验和未来合作的潜力。
一、起源和初期交往中俄两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贸易交流。
早在清朝时期,中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
然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两国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冲突和矛盾,最著名的是中俄边界争端。
二、冷战时期的紧张关系在二战之后,中俄关系进入了一个漫长而紧张的时期,即冷战时期。
苏联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而中国则成为了另一个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在冷战初期,中苏关系相对友好,两国互相提供支持并共同对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地缘政治上的竞争,中苏关系逐渐紧张起来。
1960年代中期,中苏两国开始发生分歧,尤其是在对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反对美国的立场上。
最终,中苏交恶,两国关系几乎陷入冷战状态。
三、中国改革开放和中俄友好关系的重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俄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机遇。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动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俄两国重新建立友好关系创造了机遇。
1989年,中国和苏联(后来的俄罗斯)领导人进行了重要的高层互访,为两国之间的和解和合作打下了基础。
此后,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包括经贸、文化和科技等领域。
四、21世纪的合作共赢21世纪以来,中俄关系进一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双边经济合作稳步增长,文化和人文交流更加密切。
在经济领域,中俄两国成为了重要的贸易伙伴。
两国围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项目。
此外,中俄两国还加强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合作,共同维护了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的稳定。
五、未来的展望展望未来,中俄两国的合作潜力巨大。
中苏关系

中苏/俄关系:大起大落一.中苏/俄关系的曲折历程1.“一边倒”方针下的中苏蜜月期(1949—1960)“不平等的伙伴”战略联盟模式1949年毛主席访苏,两国于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结成政治军事同盟。
在当时反帝、反殖和争取缓和紧张局势的斗争中,中苏两国利益一致,行动上相互配合。
1957年11月,毛主席第二次访问苏联。
在莫斯科举行的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及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发表纲领性宣言,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推向了高峰。
双方虽有分歧,但两国政府能够顾全大局,求同存异,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2.中苏对抗:意识形态冲突到武装对峙(60年代—80年代初)战略对抗模式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产生分歧。
此后两国的分歧、冲突进一步发展,分歧的范围更加广泛,冲突也更加尖锐。
两党从意识形态分歧上升到两国关系,1969年珍宝岛(苏联称达曼斯基岛)事件,使已经恶化的两国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0年代苏联在印度支那地区大肆扩张,并支持越南反华、入侵柬埔寨。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威胁我国西南安全。
苏联的这些行为,使两国关系不断恶化。
3.中苏关系缓和到正常化(80年代初—1991)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苏两国对国际形势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尤其是良好的周边环境,而缓和、改善中苏关系也就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被提上了议程。
1982年中国十二大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不再把反对某一特点国家作为外交政策的目标,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苏联由于在70年代过度扩张,使其丧失了对美国的优势地位,苏联需要收缩战线;中国与日本、美国相继建交,又使苏联在亚太地缘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与中国继续全面对抗,苏联的地缘政治环境将迹象恶化,苏联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浅谈中苏关系

浅谈中苏关系水工22班程嵩 020516中苏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开始互助协作到激烈冲突,直至后来的正常发展。
这个过程体现了利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正是在利益的趋势下,社会主义的两个大国-中国和苏联之间,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得事情,其中有许多事情对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中国人民最早了解苏联是从十月革命开始的,虽然开始中国许多人并不认为十月革命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点,于是,大量的中国人民开始向往苏联,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开始以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最中的奋斗目标。
进而,中国与苏联的的发展也拉开了帷幕。
二战前的中苏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苏联在共产党的发展中作出了许多指示,其中不乏有正确的指示,但也有许多不合中国实际的内容。
仔细阅读一下历史就会发现:苏联对共产党的帮助固然不乏共产主义理想和国际主义成分在内,希望将俄式的革命及其理想输入中国,但更重要的是苏联的国际战略和苏联的国家利益在起作用。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收到欧美资本主义强国的干涉和封锁,具体到东方而言,特别是对华政策,其核心目标一是要继续保持沙皇时代俄国在中国所夺取的满洲中东铁路等特权及对外蒙古的控制权,另一个重要目标则是联华抗日。
日本是俄国在远东争霸的主要对手和仇敌,1904-1905年,日本打败俄国军队,迫使俄国让出了苦心经营的南满,夺取了俄国在太平洋上的出海口,而且还进一步逼向北满、蒙古和俄国远东地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后,日本趁各国干涉之际,进兵中国北满和俄国远东地区,各国撤兵以后,日本迟迟不撤,最后虽然撤了兵,但仍占据库页岛南部。
为了对付日本,减轻东方的压力,苏俄力图在中国寻找具有实力的“卑斯麦”似的人物先后派优林使团、越飞使团等来华,分别与北京政府外交部、张作霖等接触谈判。
同时,在与中国各派的接触联系中,苏联尽量避免单独支持那一方,从而使之绝对强大起来,而是始”终注意“利用中国的一派军阀反对另一派军阀,不让他们当中的任何人特别强大。
1-绪论:二战后中苏关系的演变和发展529702096

修复未果;5:正常化;6-8:战略协作伙伴
2019/12/15
1、宏观角度:
二战后中苏(中俄)关系呈现出“友好”、 “冲突”、正常化”、“战略协作伙伴”关 系的波浪式走势。
1-1 中苏同盟时期(二战结束-1950年代
末)
1-2 中苏冲突时期(1960年代初-1980年代
上半叶)
1-3 中苏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时期(1980年
代下半叶始)
1-4 中俄关系逐步发展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990年代始)
2019/12/15
5
2、微观角度(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即:如何对双边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 历史人物进行力求客观的解释?
2-1 斯大林时期(斯大林后期)奠定的中苏两党、 两国关系的特点;
2-2 赫鲁晓夫时期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特点; 2-3 勃列日涅夫时期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特点; 2-4 过渡时期(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中苏两党、
Сергей Викторович Лавров,1950.3.21.-
出任原因
国际级的职业外交家 与欧美关系深厚 欧美关系的平衡器
普京全方位务实外交政策 的执行者
强调俄美仍是战略伙伴 重申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确 保安全 对周边邻国持互利合作的心态 对华持积极态度
20启示录》,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19。
2019/12/15
7
三、如何学好本课程
1、史学的四大功能(知识积累、 伦理道德、经验借鉴、预测未 来)对中苏(俄)关系史的适 用性;
二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二战时期的中苏关系二战时期的中苏关系在学习二战史时,我对这期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的中苏关系很感兴趣,想对战前中苏的历史和战后中苏的关系发展有了一探究竟。
一、北洋军阀同沙俄二战前,中国当时当权的是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同沙俄争夺外蒙的实际主权。
1911年,中国进行辛亥革命,沙俄趁机让外蒙宣布独立,处自己势力之内。
1915年,北洋军阀政府与沙皇俄国签定《中俄蒙协约》,中国在外蒙只保存了徒具虚名的领土主权。
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十月革命(1917年)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
1919年,外蒙向北洋军阀请求取消“自治”,中国驻军入外蒙,正式恢复领土主权。
因为直皖战争,中国驻蒙军撤回。
1921年,外蒙趁机成立“自治政府”。
坊间传言,当时许多来不及回国的在蒙华商被屠杀。
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1922年),中国与苏联纠葛开始了。
列宁执政时期,年轻的苏维埃曾想通过承认蒙古属于中国的方式,来得到北洋军阀对苏维埃的承认。
但是因为当时北洋军阀看不起苏维埃,认为得到苏维埃对中国在蒙古主权的承认并不能产生实际作用,所以忽略了列宁抛来的橄榄枝。
在斯大林执政期间,由于苏联开始强大,苏联已经在保住自己在俄国的执政地位的前提下,保证苏联对蒙古享有的控制权,所以,在斯大林时期,中国在对苏外交上屡屡受挫。
(一)1924年,在苏联的扶持下,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1925 年,斯大林获得苏联最高权力。
(三)1928年6月,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时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在南京发动了一场以修订不平等条约为中心的“革命外交”,将列强在华特权分为五类,革命外交将分为五期进行,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铁路利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等。
(四)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苏外交停止。
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是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其结局对于东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历史根源

中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历史根源中苏关系是国际政治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经贸、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深,两国关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健康稳定的发展。
但是两国的关系并不总是这样友好,历史上中苏关系出现了很多波折和变化,其中一些历史根源至今影响着两国的关系。
一、中苏关系的重要节点中苏关系历经了几个重要阶段:早期的结盟和合作、中苏交恶和关系紧张、再到如今的相互协作和友好合作。
其中最重要的当属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中苏交恶和关系紧张。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和苏联曾有过亲密的关系,建立了结盟关系,并与美国、西方国家形成了铁幕阵营和东西方对峙。
但是在 1956 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共处”、“去斯大林化”议题,引发了中苏历史上首次的矛盾。
1960年代初,中苏关系异军突起,两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开始减少,关系愈发紧张。
最终,在 1969 年,中苏两国的边界问题终于爆发了冲突。
之后,中苏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直到1970年代末期,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启,两国之间的关系才得以好转。
二、中苏关系的历史根源中苏关系的变化有其深层次的历史根源,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以下方面:1. 政治意识形态分歧中苏是两个大国之间的相处,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
毛泽东领导中国的时候主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主义,而苏联则主张斯大林的意识形态并规定各国应遵循苏联的军事策略。
双方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差异,逐渐深化了双方之间的彼此联系、合作和交往。
2. 中国人民固有的国家意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优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中华民族”的固有观念。
中国人非常注重自己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对于外族侵犯和占领自己的土地是非常敏感和不容忍的。
在20世纪期间,中国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更加强烈和饱满,中国人民不仅强调自主而且对“卖国贼”或是“内奸”非常反感和愤怒。
1960年代初,苏联外交政策优先考虑苏联自身的利益和权益,与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相冲突,由此,中苏关系逐渐走向紧张和破裂。
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来概括:1. 历史演变:早期历史(20世纪初):中俄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两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采取了相似的立场,因为它们都是列强的受害者。
俄国帮助中国抵抗外国干涉,如俄日战争后的辛丑条约。
冷战时期(20世纪中期):中苏关系在冷战时期开始紧张,两国之间的冲突升级,包括中苏边界冲突。
中美关系的改善也对中俄关系产生了影响。
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中苏关系得以改善,双方在许多领域展开合作。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进一步改善,两国建立了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
21世纪:21世纪初期,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包括边界问题的解决。
中国和俄罗斯合作在多个领域,包括能源、军事、经济等。
两国的领导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建立了稳固的政治关系。
2. 发展趋势:政治合作:中俄关系的政治合作在继续加强,两国领导人进行了频繁的高层互访,加强了双边合作和协调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
他们也共同捍卫了多边主义和国际法。
经济合作:中俄经济合作逐渐扩大,尤其是在能源领域。
俄罗斯向中国提供天然气和石油,而中国成为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
两国还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展开基础设施和贸易合作。
军事合作:中国和俄罗斯在军事领域合作密切,包括军事技术和联合军演。
他们进行了多次联合军事演习,展示了军事合作的力量。
多边合作:中俄两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加强了合作,共同捍卫国际秩序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他们也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协调立场,如叙利亚、伊朗和朝鲜等问题。
总的来说,中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波折,但近年来得到了显著改善和加强。
两国的合作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多边领域,预计未来会继续深化,因为双方对维护稳定和发展的共同利益依然存在。
然而,也需要注意,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趋势。
中苏关系发展历程概括

中苏关系发展历程概括
中苏关系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友好阶段(1949-1956):中苏两国建交后,双方建立了友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
苏联对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中国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2. 分歧与矛盾加剧阶段(1956-1969):随着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共处”理论和“削减军备”政策,中苏关系开始出现分歧和矛盾。
两国在意识形态、外交政策、景观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分歧,局势逐渐紧张。
3. 边界冲突和对峙阶段(1969-1989):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爆发后,中苏关系进入对峙阶段。
两国在边境上相互部署大量军队,冷战局势加剧。
双方争议的主要原因是边界界线的问题和双方在亚洲地区的利益分歧。
4. 改革开放后复苏和发展阶段(1989年至今):苏联于1991年解体后,中苏关系得到改善和重建。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两国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有了新的发展。
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合作,中苏关系恢复到了相对稳定和友好的状态。
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关系变化的历史分析

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关系变化的历史分析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始终备受关注。
虽然双方曾经是结盟的国家,但是在之后的岁月中,其关系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本篇文章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究中苏关系在冷战时期发生的变化。
1950年代:结盟时期在二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之间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
1950年代初,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一条约主要规定,两国应该在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互相支持和帮助。
在此期间,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紧密的。
但是在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发表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对中苏关系造成了影响。
后来,苏联在1958年提出了新的经济合作条约,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两国的关系。
但是,这一次经济条约的谈判并没有成功。
在之后的几年中,中苏关系逐渐转冷。
1960年代:分裂与矛盾在1960年代初,中苏之间的分歧逐渐浮出水面。
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支援开始逐渐缩减,同时也开始质疑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苏联方面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错误的,并向中国提出了一些建议。
但是,中国并没有采纳这些建议,而是继续沿着独立自主的道路前进。
在这一时期,苏联也开始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质疑。
1962年,印度与中国之间爆发了边境战争,苏联方面并未对中国提供足够的支持。
此外,苏联也开始向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提供武器和军事援助,这进一步加深了中苏之间的矛盾。
1970年代:和解与解决在1970年代初,中苏之间的争端愈发剧烈。
但是,在1971年美国向中国提供援助之后,苏共开始改变其对待中国的态度。
在1973年,中国与苏联之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希望能够消除两国之间的不信任和敌意。
1976年,毛泽东去世,中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
在此期间,中苏之间的关系得以解决。
1978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与苏联之间签订了《中苏边界条约》。
此后,中苏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恢复。
《中苏关系史纲》内容梗概

《中苏关系史纲》内容梗概中苏关系始于20世纪中叶的冷战时期,经历了数十年的高潮和低谷。
本文将从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概述中苏关系的历史发展。
第一阶段:建交与亲密合作(1949-195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成为中国最早的国际友好力量,并于1950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苏两国共同抵制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干涉,形成了亲密的合作关系。
苏联在中国的军事援助和技术转让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在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等领域提供了大量支持。
第二阶段:分歧与对立(1960-1971年)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和领导人之间的个人恩怨,中苏关系开始出现紧张和冲突。
苏联对中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评价不满,同时认为中国在外交和军事上过分激进。
1960年,苏联撤回所有对华援助人员,中苏之间的联系逐渐断绝。
此阶段中苏关系进入冷淡期,两国在对外政策上出现重大分歧,导致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第三阶段:和解与合作(1972-1989年)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席位后,中苏关系局势开始缓和。
1972年,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重建两国外交关系并签署《中苏友好联盟条约》。
随着与美国的关系进一步改善,中苏之间的敌对态势有所缓解。
两国开展了一系列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中苏之间的合作也达到了高峰。
然而,在苏联改革开放的同时,中苏关系又逐渐出现新的问题和隐患。
第四阶段:冷淡与终结(1989年至今)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的改革和经济困境导致了内外交困。
1989年,中苏两国发生边境冲突,进一步凸显了两国之间的分歧和摩擦。
苏联的解体使中苏关系得到新的转机,俄罗斯成为新的独立国家。
中俄关系在冷战结束后逐渐修复,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总结:中苏关系经历了建交与亲密合作、分歧与对立、和解与合作以及冷淡与终结等多个阶段。
虽然两国在冷战时期曾是紧密的盟友,但由于意识形态、领导人之间的个人恩怨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中苏关系屡次陷入紧张和冲突。
中苏关系发展史

中苏关系发展史
中苏关系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成立,中国的共产党和苏联建立了联系。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与苏联共产党建立了合作关系。
1924年,中国国民党和苏联共产党也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苏两国成为盟友,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1945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在联合国成员国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冷战的开始,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1950年代末,中苏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了1960年代初的中苏交恶。
1969年,中苏边境发生了武装冲突,双方关系降至冰点。
直到1970年代末,中苏关系才开始缓和。
1989年苏联解体后,中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1991年,中苏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成为了互相承认的国家。
自此以后,中苏关系逐渐发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在21世纪初,中俄关系进入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在国际事务中也保持了密切的协调和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
2018/9/15
奇
1
前
言
1、自我认知:你对二战后中苏 (中俄)关系发展变化的内 容有多少了解? 2、预期目标:你希望通过这门 课的学习交流掌握什么?
2018/9/15 2
三方面的论述
一、开设本课程的宗旨和意义 ; 二、本课程的内容框架 ; 三、如何学好本学科课程?
2-1-2:父子到师生,兄弟到对手;2-3-4:反睦成仇,修复未果; 2-5:正常化;2-6-7:战略协作伙伴
2018/9/15 6
2-8 对中苏(俄)关系呈波浪式矛盾走势特点之分析 及对两国政治、经济体制之比较; 2-9 中苏(俄)美三国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中苏(俄) 关系的影响; 2-10 中苏(俄)日三国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中苏(俄) 关系的影响; 2-11 中苏(俄)与欧洲国家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中苏 (俄)关系的影响; 2-12 中苏(俄)印(度)三国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中 苏(俄)关系的影响; 2-13 面临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俄两国关系的走势 及其作用。
2018/9/15 5
2、微观角度(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对双边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 史人物进行力求客观的解释。
2-1 斯大林时期(后斯大林时期)奠定的中苏两党、两国关系 的特点; 2-2 赫鲁晓夫时期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特点; 2-3 勃列日涅夫时期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特点; 2-4 过渡时期(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中苏两党、两国关系 的特点; 2-5 戈尔巴乔夫时期中苏两国、两党关系的特点; 2-6 叶利钦时期中俄两国关系的新发展; 2-7 普京时期中俄两国关系的走势。
2018/9/15 7
三、如何学好本学科课程
1、史学的四大功能(知识积累、伦理 道德、经验借鉴、预测未来)对中苏 (俄)关系史的适用性; 2、成为21世纪优秀人才的神圣历史使 命要求清华学生必须学好这门课; 3、主导与主体之相互关系。
2018/9/15 8
十月革命以来的十三位外长
2018/9/15
9
Сергей Викторович Лавров
1950.3.21.-
出任原因பைடு நூலகம்
国际级的职业外交家 与欧美关系深厚 欧美关系的平衡器
普京全方位务实外交政策的执行者
强调俄美仍是战略伙伴 重申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确保安全 对周边邻国持互利合作的心态 对华持积极态度
2018/9/15 10
2018/9/15
3
一、开设本课程的宗旨和意义
1、二战后中苏(中俄)关系的发展在国 际关系发展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联系盘根错节的国际关系发展的重 要纽带之一。 2、培养清华同学成为21世纪人才所应具 备的重要的观念,眼光和意识。
2018/9/15 4
二、本课程的内容框架
1、宏观角度:
二战后中苏(中俄)关系呈现出“友好”、“冲突”、 “正常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波浪式走势。 1-1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末,这是中苏关 系的友好同盟合作时期; 1-2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上半叶,这是中苏关系的冲 突时期; 1-3 从20世纪80年代下半叶开始,中苏关系逐步步入正常化 时期; 1-4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中俄关系逐步发展成 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