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
中俄关系史6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

来 自 苏 联 的 援 助
• 1938年1月,孙科访苏,斯大林同意提供1亿美元 贷款,供中国购买苏联军火 • 1939年6月,苏联再次签署1.5亿美元对华贷款条 约 • 实际到账贷款额为17300万美元,是中国从外国 获得最大一笔贷款 • 1937年11月,苏联提供重型轰炸机、驱逐机,以 及汽车、航空汽油、武器弹药、机关枪、大炮、 坦克、零配件 • 1938年5-6月,苏联军事代表团来华指导作战 • 1937年12月起,苏联志愿飞行员来华参战
中 苏 文 化 协 会
• 1935年7月在南京成立中苏文化协会 • 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 • 定期出版《中苏文化》杂志,发表政治和文化名人 文章 • 举行苏联艺术展览、电影放映 • 在苏联举办中国木刻艺术展 • 1937年2月10日,上海举行普希金逝世100周年纪 念会
梅 兰 芳 访 问 苏 联
• 梅兰芳率团访问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演出3周,引发 轰动 • 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爱森斯坦相谈甚欢,东西艺 术家交流 • 为苏联剧作家、导演和演员举行中国戏曲报告会
中 苏 电 影 合 作
• 1935年苏联电影事业创立15周年,中国4家电 影公司组团参加莫斯科国际影展,蔡楚生导演、 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获“荣誉奖”,是中 国第一部在国际获奖的影片 • 1938年,苏联电影摄影师卡尔曼访华,拜访武 汉、重庆和延安,摄制纪录片《中国在斗争中》 和《在中国》
中 国 对 苏 联 的 援 助
பைடு நூலகம்
• 按照苏联提出的货单输送矿产品和农牧产品 • 成立专门机构,对战略物资和大宗农牧产品实行 统购统销 • 本国物资紧缺,难以保证对苏易袋偿债 • 主要对苏输出物资:钨砂、锡、锑、锌、汞、生 丝、羊毛、茶叶、皮革原料等
日 本 北 上、 南 进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与苏联的合作关系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与苏联的合作关系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段合作关系不仅提供了中国战争所需的物质支援,还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战略指导和军事援助。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中中国与苏联的合作关系,并分析其对战争进程和胜利结果的影响。
一、合作关系的建立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军事和经济压力。
为了对抗日本侵略者,中国政府积极寻求国际援助。
苏联作为反法西斯阵营的一员,意识到中国的重要地位,并主动提出对中国进行援助。
1937年签订的《中苏互助条约》为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根据该条约,苏联承诺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技术支持、经济援助等各方面的支持。
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而且为中国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军事支援苏联在抗战期间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他们派遣了数百名军事顾问前来协助中国军队,并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
这些援助不仅使中国军队的实力得到了增强,还提供了战略上的支持。
苏联在军事上对中国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军事技术的传授上。
苏联军事顾问通过与中国军队的紧密合作,提供了战争的战略指导和战术指导。
他们分享了自己在苏联与德国作战中积累的经验,帮助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三、经济援助苏联在经济上对中国的援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包括贷款、物资援助和经济技术支持等。
苏联的援助帮助中国提升了自己的工业水平,增强了经济实力,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苏联还对中国的交通和基础设施进行了支持。
他们为中国修建了重要的铁路线路,提供了运输援助,使中国能够更加高效地运送军事物资和人员。
四、合作关系的发展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中苏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断加深和发展。
苏联在中国建立了许多合作基地,这些基地不仅提供了苏军的驻扎点,还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前沿支持。
中苏两国之间的紧密合作推动了战争的进行和胜利的取得。
中苏关系的嬗变与中苏交恶

中苏关系的嬗变与中苏交恶中苏关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和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苏关系经历了许多变化,并逐渐发展成为敌对局面。
本文将探讨中苏关系的嬗变过程以及导致中苏交恶的原因。
一、友好合作时期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苏关系处于友好合作时期。
那时,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共同努力,推动两国之间的关系发展。
他们相互提供技术援助、贸易合作以及相互间的政治支持。
两国领导人经常互访,加强了双方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二、分歧的加深尽管中苏关系在初期发展顺利,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中苏两国之间的分歧开始加深。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而苏联则试图通过批评和干预中国的内政来施加影响。
此外,两国在对待国际事务和地区冲突上也存在分歧。
苏联在中东、越南和朝鲜等地的政策与中国不同,这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中国对苏联的领导角色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三、中苏交恶与三个世界理论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了中苏交恶的局面。
中国的国家主席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将世界划分为超级大国、发展中国家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
该理论被认为是对苏联对外政策的批判,进一步加剧了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
此外,1979年中苏之间爆发的中苏边界冲突也加剧了两国关系的紧张。
虽然冲突并没有扩大为全面战争,但它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敌对态势。
四、冷战结束与关系缓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中苏关系开始缓和。
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理念,推动中苏关系的改善。
双方开始加强经济合作,增加贸易往来,并且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
然而,尽管中苏关系有所缓和,但两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完全解决。
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影响中苏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因素仍然存在。
五、结论中苏关系经历了从友好合作到敌对交恶再到缓和的过程。
中苏关系的起伏从蜜月期到破裂

中苏关系的起伏从蜜月期到破裂
在20世纪的大舞台上,中苏两国的关系宛如过山车般起伏不定,从最初的密切合作到最终的裂痕分离,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在两国之间展开。
蜜月期的背景
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当时,中苏两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共同抵制资本主义势力,加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合作。
这一时期,中苏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达到了巅峰,似乎无坚不摧。
蜜月期的破裂
然而,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其中,意识形态差异、领导人个人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苏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演变成了全面对立和分裂。
破裂后的冷战
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两国之间的合作渐行渐远,进入了一段长达数十年的冷战时期。
相互指责、冷漠对待成为了两国间的主旋律,一度让世界为之震惊。
当代关系现状
时至今日,中苏关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缓和,但过去的伤痕依然存在。
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仍存在着一些难以调和的分歧,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寻找新的合作契机。
中苏关系的起伏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教训,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作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大国,中苏关系的未来走向将直接关系到全球格局的稳定与发展。
中苏关系的曲折发展道路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
只有通过坦诚对话、相互理解,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局面。
愿中苏两国能够携手共进,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中苏关系

一.中苏/俄关系的曲折历程1.“一边倒”方针下的中苏蜜月期(1949—1960)“不平等的伙伴”战略联盟模式 1949年毛主席访苏,两国于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结成政治军事同盟。
在当时反帝、反殖和争取缓和紧张局势的斗争中,中苏两国利益一致,行动上相互配合。
1957年11月,毛主席第二次访问苏联。
在莫斯科举行的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及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发表纲领性宣言,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推向了高峰。
双方虽有分歧,但两国政府能够顾全大局,求同存异,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2.中苏对抗:意识形态冲突到武装对峙(60年代—80年代初)战略对抗模式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产生分歧。
此后两国的分歧、冲突进一步发展,分歧的范围更加广泛,冲突也更加尖锐。
两党从意识形态分歧上升到两国关系,1969年珍宝岛(苏联称达曼斯基岛)事件,使已经恶化的两国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0年代苏联在印度支那地区大肆扩张,并支持越南反华、入侵柬埔寨。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威胁我国西南安全。
苏联的这些行为,使两国关系不断恶化。
3.中苏关系缓和到正常化(80年代初—1991)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苏两国对国际形势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尤其是良好的周边环境,而缓和、改善中苏关系也就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被提上了议程。
1982年中国十二大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不再把反对某一特点国家作为外交政策的目标,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苏联由于在70年代过度扩张,使其丧失了对美国的优势地位,苏联需要收缩战线;中国与日本、美国相继建交,又使苏联在亚太地缘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与中国继续全面对抗,苏联的地缘政治环境将迹象恶化,苏联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抗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后 阶段 , 两国之 间虽然存在着 缔 结 何 种 条 约 问题 上 , 中方 重大利益 冲突 , 但却保持 了共 主 张 首 先 签 订 两 国 互 助 协 同对 敌 的局 面 。 定 ,从 而 使 中 国 获 得 苏 联 援 1 9 3 7年 《 中 苏 互 不 侵 犯 条 助 有 可 靠 保 证 。苏 方 则 从 改 约》 签订 , 中苏 关 系进 入 “ 蜜 善 苏 联 在 整 个 远 东 的地 位 着 月期 ” 眼 ,倾 向 于 先 达 成 太 平 洋 地 1 9 3 7年 抗 战 全 面 爆 发 前 区 条 约 。在 争 执 不 下 的 情 况
1 9 4 5 年8 月1 4日 , 《 中苏友好 同盟 条约》 及其 附件在莫斯科签订 。
开始 的 蜜 月 期 ,发 展 到 1 9 4 1 除了王宠 惠之外 , 蒋介 石 、 孔 从 《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年春 夏 之 后 的逆 转 , 两 国关 系 祥 熙 、 孙科 、 陈立 夫 、 张 冲 等 本 身 而 言 ,它 并 未 直 接 规 定 跌 至 冰 点 。在 1 9 4 5年 2月 雅 要 员 ,也 都 分别 与鲍格 莫 洛 双方 有 “ 互助 ” 的义 务 。但 是 , 尔 塔 会 议 之 后 对 日战 争 的 最 夫 进 行 过 有 关 会 谈 。在 具 体 从 实 际 情 况 来 看 ,这 一 条 约
苏 联方 面都 在努力 改善 双边 《 中苏互 不侵 犯条 约》 。该条 关 系 , 中 国 外 交 部 长 和 苏 联 约 在 国 际 上 引 起 了 很 大 的反 驻 华 大 使 鲍 格 莫 洛 夫 已 经 就 响 , 当 时 无 论 日本 还 是 德 国 两 国 间 订 立 互 不 侵 犯 条 约 和 乃 至 美 、 英 、 法等 国 , 都 认 为 互 助 协定 多 次进 行 了磋 商 。 该 条 约 意 味 着 国 民 政 府 的 “ 七七” 事变发生后 , 双方 “ 亲苏 ” 和 苏 联 将 公 开 站 在 中 的 谈 判 交 涉 更 为 频 繁 。 中方 国 一 边 。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是中国抗日战争完整的历史阶段。
事变爆发后中苏关系迅速改善,1932年中苏复交,到1945年8月14 日中苏订立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时期也是中苏关系的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与德国建立反苏反共同盟,严重威胁苏联的安全,既是中国的敌国,也是苏联的敌国,应对日本的侵略战争是这一历史阶段中苏关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是弱国,在整个抗战期间争取国际援助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中苏复交之日起,国民政府就极力争取苏联直接对日本参战,建立中苏抗日同盟,共同战胜日本。
在整个抗战前期中国始终将与苏联建立战略同盟列为整个对外政策的优先地位,只是到苏联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之后,才将建立战略同盟的目光转向美国。
苏联是强国,但同时面对来自德日两方面的威胁,分化德日同盟,中立德国和日本,至少避免德日同时进攻自己,是苏联外交的重中之重。
苏联对华政策从属于苏联的对德日政策,而不是相反。
中苏彼此战略要求的不同,决定中苏在对日关系上只能结成一定程度的、而且是不巩固的同盟。
因此在与日本订立中立条约、达到中立日本的目的之后,苏联就停止了对华援助。
恰在此时,在新疆问题上中苏之间发生了矛盾,国民政府迅速与美国建立起战略同盟,将对苏关系降到次要地位。
以1941年4月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为界限,抗战期间的中苏关系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4月23日日苏中立条约签订为前期,该约签订后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为后期。
前期。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占领东三省。
蒋介石集中兵力“围剿”红军,不抵抗日本,谋求东北问题通过国际外交解决。
但美英大国和国联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绥靖政策,蒋介石外交解决东北问题无望,转而谋求改善对苏关系,争取得到近邻苏联的援助。
“满洲国”成立后,中国与苏联远东地区接壤的中国东北地区的统治者已不再是不堪一击的地方军阀,而是强大的日本关东军。
中苏朝共产党人在抗战中的合作与分歧

中苏朝共产党人在抗战中的合作与分歧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27期在抗战期间,中、苏、朝三国共产党人之间的关系同反法西斯联盟中各国之间的关系一样,既有合作,也有分歧。
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方面,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大家同仇敌忾、互相帮助,但是考虑到自身安危和利益,特别是战后的政治安排,就各有盘算了。
《近代史研究》刊著名学者沈志华的文章详解其中缘由。
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第八十八步兵旅,即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支非常特殊的反法西斯武装力量。
它原则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实际上接受苏联远东军的直接指挥,其成员有中国人、朝鲜人、苏联人以及苏籍赫哲族人,故亦称“国际旅”。
八十八旅从1942年8月建立到1945年10月解散,虽只存在短短三年,但它的历史却深刻地反映了战时远东地区反法西斯联盟的一个侧面,呈现出中苏、中朝、苏朝这个三角关系的微妙内涵。
东北抗日联军被苏军收编中共在东北的党组织成立时(1927年)受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中共中央迁到江西革命根据地后(1933年),则受上海中央局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双重领导。
不过,由于地缘的因素,与其他中共地方组织比较,东北的党组织一开始就受到莫斯科的特别关注。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在中日之间采取了中立政策,一方面积极恢复与国民政府的关系,支持中国的抗日斗争;另一方面又主动承认日本建立的傀儡政权“满洲国”,多次提出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其目的就是阻止日本的西进战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对东北的抗日斗争也采取了左右逢源的做法。
在日军的重兵围剿和强大压力下,抗日游击队时常被迫越境逃往苏联远东地区。
对此,早在1932年6月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便作出决议,“应把所有携带武器的中国官兵扣押并送往内地的军管区”。
根据俄国托木斯克州最新开放的档案,1932年12月,经苏联政府同意,马占山领导的东北民众救国军苏炳文部2890名官兵及1200名平民退入苏联境内。
中苏友好与抗战胜利的关系

中苏友好与抗战胜利的关系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的抗战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苏友好与抗战胜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援助。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迅速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包括武器装备、军事顾问和军事训练等。
这些援助大大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有效地抵御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
同时,苏联还积极参与国际反法西斯战场,分散了日本军队的注意力,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其次,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局势。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使得日本侵略者在东亚地区的扩张计划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苏联的介入使得日本不得不分兵应对,无法全力以赴地对付中国。
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战略机遇,为中国争取到了更多的抗战资源和国际支持。
此外,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也对中国的抗战动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联的军事援助不仅仅是提供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提供了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战术指导。
苏联军事顾问的到来使得中国军队的组织和训练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有效地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热情,进一步推动了全民抗战的浪潮。
然而,中苏友好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共同的理念和目标,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分歧。
这使得中苏两国在军事和政治层面的合作存在一定的摩擦和磨合。
其次,中苏两国的地理距离和交通不便也给两国之间的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苏联的援助物资需要通过艰难的陆路运输抵达中国,这增加了物资运输的成本和风险。
尽管面临各种挑战,中苏友好关系在抗战胜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二战时期的中苏关系二战时期的中苏关系在学习二战史时,我对这期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的中苏关系很感兴趣,想对战前中苏的历史和战后中苏的关系发展有了一探究竟。
一、北洋军阀同沙俄二战前,中国当时当权的是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同沙俄争夺外蒙的实际主权。
1911年,中国进行辛亥革命,沙俄趁机让外蒙宣布独立,处自己势力之内。
1915年,北洋军阀政府与沙皇俄国签定《中俄蒙协约》,中国在外蒙只保存了徒具虚名的领土主权。
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十月革命(1917年)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
1919年,外蒙向北洋军阀请求取消“自治”,中国驻军入外蒙,正式恢复领土主权。
因为直皖战争,中国驻蒙军撤回。
1921年,外蒙趁机成立“自治政府”。
坊间传言,当时许多来不及回国的在蒙华商被屠杀。
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1922年),中国与苏联纠葛开始了。
列宁执政时期,年轻的苏维埃曾想通过承认蒙古属于中国的方式,来得到北洋军阀对苏维埃的承认。
但是因为当时北洋军阀看不起苏维埃,认为得到苏维埃对中国在蒙古主权的承认并不能产生实际作用,所以忽略了列宁抛来的橄榄枝。
在斯大林执政期间,由于苏联开始强大,苏联已经在保住自己在俄国的执政地位的前提下,保证苏联对蒙古享有的控制权,所以,在斯大林时期,中国在对苏外交上屡屡受挫。
(一)1924年,在苏联的扶持下,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1925 年,斯大林获得苏联最高权力。
(三)1928年6月,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时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在南京发动了一场以修订不平等条约为中心的“革命外交”,将列强在华特权分为五类,革命外交将分为五期进行,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铁路利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等。
(四)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苏外交停止。
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是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其结局对于东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历史根源

中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历史根源中苏关系是国际政治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经贸、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深,两国关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健康稳定的发展。
但是两国的关系并不总是这样友好,历史上中苏关系出现了很多波折和变化,其中一些历史根源至今影响着两国的关系。
一、中苏关系的重要节点中苏关系历经了几个重要阶段:早期的结盟和合作、中苏交恶和关系紧张、再到如今的相互协作和友好合作。
其中最重要的当属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中苏交恶和关系紧张。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和苏联曾有过亲密的关系,建立了结盟关系,并与美国、西方国家形成了铁幕阵营和东西方对峙。
但是在 1956 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共处”、“去斯大林化”议题,引发了中苏历史上首次的矛盾。
1960年代初,中苏关系异军突起,两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开始减少,关系愈发紧张。
最终,在 1969 年,中苏两国的边界问题终于爆发了冲突。
之后,中苏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直到1970年代末期,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启,两国之间的关系才得以好转。
二、中苏关系的历史根源中苏关系的变化有其深层次的历史根源,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以下方面:1. 政治意识形态分歧中苏是两个大国之间的相处,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
毛泽东领导中国的时候主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主义,而苏联则主张斯大林的意识形态并规定各国应遵循苏联的军事策略。
双方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差异,逐渐深化了双方之间的彼此联系、合作和交往。
2. 中国人民固有的国家意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优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中华民族”的固有观念。
中国人非常注重自己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对于外族侵犯和占领自己的土地是非常敏感和不容忍的。
在20世纪期间,中国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更加强烈和饱满,中国人民不仅强调自主而且对“卖国贼”或是“内奸”非常反感和愤怒。
1960年代初,苏联外交政策优先考虑苏联自身的利益和权益,与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相冲突,由此,中苏关系逐渐走向紧张和破裂。
从合作与冲突视角下探析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1931-1945

从合作与冲突视角下探析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1931-1945摘要:自1932年中苏复交后,中苏间形成一种复杂而不稳定,冲突与合作并存的国家关系。
苏联方面采取平行外交战略与中国国共两党合作,但这既不能使国民政府满意,也不能让中共信服,为中苏关系破裂埋下隐患。
中苏在抗战前期以友好合作,相互支持为主;后期,受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两国冲突不断,嫌隙渐深。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苏关系;平行外交战略;合作与冲突1918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以中国东北军炸毁南满铁路为由,公然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
当时,国联包庇日本,未为中国主持公道;英法美等国无暇顾及日本在远东的侵略活动,同时想利用日本对付苏联和中国革命;国民党试图说服日本政府取消侵略的计划也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处于外敌强大而孤立无援的困境中,而苏联亦是困难重重,陷入了日本与德国两面夹击的危险情境下。
中苏两国最终在外部威胁下,在两国不得不相互依存,谋求合作的境地下,在彼此仍然不信任的冷淡关系中,于1932年正式复交。
中苏复交标志着两国间的关系迈向了新阶段,但两国间矛盾性的合作,使两国关系充满不稳定因素。
冲突与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中苏两国交往中呈现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1932年中苏复交后,苏联方面采取了平行外交战略与中国国共两党进行合作,即苏联在维持与代表中国的国民政府的战略伙伴关系外,还暗中帮助与其关系密切的中国共产党,以此来最大程度上援助中国的抗战,并以中国的抗日战场去牵制日本的有生力量,保护苏联本国安全。
本文以十四年抗战为时间节点,对其进行横向剖析,从苏联的平行外交战略角度,对苏联与中国国共两党的合作进行探究;并探寻引发中苏两国在抗战后期离心离德的缘由。
一、苏联与国民政府动荡的同盟关系中苏复交初期,两国政府间仍存有的不信任感,且由于苏联对中共的支持,政府间的合作较少。
直到1934年,国民政府摧毁了中共在南方的根据地,摆脱红军威胁后,开始尝试与苏联合作。
中苏关系发展史探析

中苏关系发展史探析摘要:1949 年建国前,毛泽东曾与斯大林联系,商讨建国大计与两国关系问题,中共原计划1950 年1 月1 日建国,斯大林经过考虑,建议中方于1949 年当年建国,这样就可以避免苏俄在1918—1922 年被资本主义国家干涉、围攻的被动处境。
于是,中共决定于1949 年10 月1 日宣布建国。
10月2 日,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样,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国政府。
关键词:中苏关系;历史发展;原因中苏关系是一部漫长的人类关系史,它大约经历了开端、深化、转折和分裂等几个阶段。
它不仅是两支文明力量在地域上的交锋,更体现了两国在起伏跌宕的国际风云形势下所左右的世界格局。
也可以说,中苏关系体现的是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一种微妙的变化,一种利益的均衡,一种发展模式针锋相对的较量谈起中苏关系的发展史,我们可以从俄国与清王朝之间的关系谈起。
俄国原是欧洲国家,与中国并不接壤。
俄国自中国清代以来,通过战争、条约、诡计占领了中国的许多领土,是占领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被俄国占领的中国领土包括(自东向西):库页岛、乌苏里江以东土地、黑龙江北至外兴安岭土地、贝加尔湖以东土地、唐努乌梁海等。
而随着二月革命的爆发,沙皇俄国的倒台,苏维埃政权开始走向历史舞台。
而此时的中国则处于军阀割据之中,在北京是段祺瑞把持的北洋军阀政府,在广州有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冯玉祥则各执一方。
中苏同时处于一片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
然而十月革命之爆发,仿佛有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在北伐时期,中国的黄埔军校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
而与此同时,苏联的一五,二五计划也生气勃勃的展开。
此时中苏之间似乎有着志同道合的友谊。
在抗日战争末期,由于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冲突,苏联方面强制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同时允许其在大连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同时并没有得到中方的承认,而与美方私自签订了条约。
中苏关系恶化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中苏关系恶化是20世纪中叶国际关系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苏两国关系经历了从友好到紧张,再到对抗的过程。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角度,摘抄相关历史资料,回顾中苏关系恶化的过程。
二、政治因素1.意识形态分歧: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存在较大分歧,中国共产党强调独立自主,而苏联则主张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挥领导作用。
这种分歧导致了两国在政治上的矛盾。
2.苏联领导人的更迭: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推行“和平共处”政策,与中国共产党的观点产生了冲突。
3.中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日益上升,苏联对此产生了嫉妒心理,试图通过支持中国共产党内的反对派来削弱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三、经济因素1.苏联援华项目的削减:苏联在1950年代初期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但随着两国关系的恶化,苏联逐渐削减了援华项目,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2.贸易摩擦:中苏两国在贸易领域也出现了摩擦,苏联对中国出口商品实行限制,导致中国对苏联的贸易逆差扩大。
3.人民币汇率问题:苏联试图通过操纵人民币汇率来削弱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引起了中国的不满。
四、军事因素1.边界争端:中苏两国在新疆、黑龙江等地区的边界问题上存在争议,苏联曾对中国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挑衅。
2.军事援助减少:苏联减少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导致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下降。
3.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期间,苏联与中国在军事援助、战场指挥等方面存在分歧,加剧了两国关系的紧张。
五、中苏关系恶化事件摘抄1.1956年中共八大:赫鲁晓夫在中共八大上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批判斯大林,引发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2.1958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撕毁协定,导致中国核武器研发受到严重影响。
3.1960年苏联召回在华专家:苏联召回在华专家,使中国许多重要建设项目停滞不前。
中苏关系发展历程概括

中苏关系发展历程概括
中苏关系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友好阶段(1949-1956):中苏两国建交后,双方建立了友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
苏联对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中国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2. 分歧与矛盾加剧阶段(1956-1969):随着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共处”理论和“削减军备”政策,中苏关系开始出现分歧和矛盾。
两国在意识形态、外交政策、景观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分歧,局势逐渐紧张。
3. 边界冲突和对峙阶段(1969-1989):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爆发后,中苏关系进入对峙阶段。
两国在边境上相互部署大量军队,冷战局势加剧。
双方争议的主要原因是边界界线的问题和双方在亚洲地区的利益分歧。
4. 改革开放后复苏和发展阶段(1989年至今):苏联于1991年解体后,中苏关系得到改善和重建。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两国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有了新的发展。
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合作,中苏关系恢复到了相对稳定和友好的状态。
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关系 - 副本

人力支援
派遣军事顾问,军事工程技术人员 援华空军志愿队
②抗战中后期的苏联对华政策:
1941.4.13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
苏日之间互相承认所谓蒙、满
1945.2英美苏三国签订《雅尔塔协定》
承认外蒙独立 大连港国际化,重租旅顺,中苏共管中东路
3、新中国与苏联 ①解放战争时期的对国共两党的态度
牺牲中国,换取对日妥协
《日美谅解方案》
②参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
经济援助
租借法案 《抵抗侵略互相协定》
军事援助
截至1943年底军事援助达2亿美元,1945年援 助总额增长2倍 大量军事人员援华
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中美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 之条约与换文》
开罗会议
3、新中国与美国 ①扶蒋反共
三、中日关系
1、中日关系回顾
历史上一衣带水的邻邦 加入近代侵略中国的行列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俄战争
2、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①日本的侵略本性 军事封建性的国家 一个靠侵略战争发展的国家 ②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步骤 试探阶段 占领山东 “二十一条” 西原借款 准备阶段 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 华北事变 实行阶段 以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为起点
③日本侵华的疯狂与野蛮 蓄谋已久,充分准备 企图以灭绝人性的手段达到速战速决 以战养战,疯狂掠夺 武装移民,精神摧残
3 、新中国与日本
70年代以前 1972年邦交正常化 1993年以后,出现所谓“政冷经热”现象 融冰
日本实行向美国“一边倒”
4 、战后日本拒不反省的原因
《中苏关系史纲》内容梗概

《中苏关系史纲》内容梗概中苏关系始于20世纪中叶的冷战时期,经历了数十年的高潮和低谷。
本文将从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概述中苏关系的历史发展。
第一阶段:建交与亲密合作(1949-195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成为中国最早的国际友好力量,并于1950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苏两国共同抵制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干涉,形成了亲密的合作关系。
苏联在中国的军事援助和技术转让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在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等领域提供了大量支持。
第二阶段:分歧与对立(1960-1971年)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和领导人之间的个人恩怨,中苏关系开始出现紧张和冲突。
苏联对中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评价不满,同时认为中国在外交和军事上过分激进。
1960年,苏联撤回所有对华援助人员,中苏之间的联系逐渐断绝。
此阶段中苏关系进入冷淡期,两国在对外政策上出现重大分歧,导致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第三阶段:和解与合作(1972-1989年)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席位后,中苏关系局势开始缓和。
1972年,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重建两国外交关系并签署《中苏友好联盟条约》。
随着与美国的关系进一步改善,中苏之间的敌对态势有所缓解。
两国开展了一系列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中苏之间的合作也达到了高峰。
然而,在苏联改革开放的同时,中苏关系又逐渐出现新的问题和隐患。
第四阶段:冷淡与终结(1989年至今)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的改革和经济困境导致了内外交困。
1989年,中苏两国发生边境冲突,进一步凸显了两国之间的分歧和摩擦。
苏联的解体使中苏关系得到新的转机,俄罗斯成为新的独立国家。
中俄关系在冷战结束后逐渐修复,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总结:中苏关系经历了建交与亲密合作、分歧与对立、和解与合作以及冷淡与终结等多个阶段。
虽然两国在冷战时期曾是紧密的盟友,但由于意识形态、领导人之间的个人恩怨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中苏关系屡次陷入紧张和冲突。
中苏关系演变的历程与原因

中苏关系演变的历程与原因标题:中苏关系演变的历程与原因摘要:本文将探讨中苏关系的演变历程以及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
从最初的友好合作到逐渐的疏远和冷战时期的对抗,我们将分析中苏关系演变的背后原因。
正文:中苏关系是二十世纪中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议题,这段关系的演变历程令人瞩目。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起,中苏两国曾经保持着紧密的合作与友好关系。
毛泽东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紧密合作,中苏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中苏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裂痕。
一方面,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出现了分歧。
中国实行的毛泽东思想与苏联推崇的斯大林主义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分歧,例如对待农民问题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战略选择。
这些分歧导致了中苏之间的理论对立,对双方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中苏两国在地缘政治上也存在竞争与冲突。
苏联试图在亚洲地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中国则希望成为亚洲的领导力量。
这导致了两国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地区冲突中的分歧与对抗。
双方的权力争夺与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了中苏关系的紧张程度。
到了1960年代,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演变为全面对抗。
中苏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甚至在军事上发生对抗。
中苏关系的演变原因不仅仅是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的分歧,也受到了国内外因素的影响。
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中苏关系雪上加霜,而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接触也对中苏关系产生了影响。
总结起来,中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国内外因素等多个方面。
中苏之间的分歧与冲突最终导致了两国关系的疏远与对抗。
了解中苏关系的变迁历程以及背后的原因对于理解国际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与分析中苏关系的演变。
中苏交恶原因背景过程

中苏交恶原因背景过程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经历了很大的改变,在苏联瓦解后和中国与印度军事冲突后,中苏关系曾一度急剧恶化。
中苏两国之间产生了诸多分歧和矛盾,这一历史的特点已经影响到现在的中国和俄罗斯关系。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苏关系的历史背景以及双方之间的冲突原因。
一、中苏关系的历史背景中苏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和苏联结成了钢铁般的友谊。
首先,苏联在中国内战时期给了中国大量的重要援助,在工业技术和经济发展方面为中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两国在冷战时期也相互支持,发展了彼此统一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并建立了经济和事联盟,关系异常紧密。
二、中苏交恶的原因中苏关系的恶化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苏联在冷战期间不断挑起对中国的政治性挑衅。
比如,苏联常常对中国在海外推行的政策提出抗议。
此外,苏联也经常干涉中国的内政,在中国的社会改革和军事规划方面进行指责和干涉。
其次,某些文化和思想产生的分歧也在损害中苏关系。
这是由于两国具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以及两国政府对彼此文化和思想的不同取向。
三、中印军事冲突激化中苏关系1962年,由于中印边界纷争,双方开战,持续了一个月。
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激化了中苏关系,苏联拒绝承认中国边界,并在军事上向印度提供支持。
此外,苏联也在上述战争中对中国采取了不公正的态度,这种态度进一步加剧了中苏关系的紧张程度。
四、苏联瓦解导致中苏关系恶化自苏联瓦解以来,中苏关系走向恶化,许多冲突再次出现。
首先,苏联瓦解导致了中国在军事上的弱势,中国不再受到苏联的军事支持,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其次,苏联分裂也使得中国面对新形势,苏联前领土分裂成加盟共和国,遗留了中国面临的许多问题。
五、关系改善后的发展虽然中苏关系起起落落,但最终双方的关系还是发展着。
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中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双方也重新开始对彼此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