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病毒
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鉴别及防控措施
![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鉴别及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2d372c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7.png)
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鉴别及防控措施小鹅瘟是由于禽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症主要发生在水禽中,特别是小鹅。
该病症对水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危害,给广大养禽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鉴别和防控措施等角度对小鹅瘟进行全面介绍。
一、流行病学小鹅瘟是一种由禽小鹅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和尿液等途径传播,传染性极强,易通过空气传播或者被污染的水源传播给其他水禽。
小鹅瘟主要在春秋季节流行,湿度大的环境更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和传播。
养殖户在春季和秋季应该加倍重视小鹅瘟的防控工作。
二、临床症状小鹅瘟的病程较短,潜伏期一般为3-5天。
患病小鹅在初期症状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萎靡、体温上升等,随后出现呼吸困难、鼻孔流清水样分泌物、咳嗽、呼吸声粗响等,少数患病小鹅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头顶后仰、四肢不遂等。
有的小鹅病情加重后出现水肿、贫血、全身出血等症状,最终死亡。
三、实验室诊断小鹅瘟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病毒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
病毒学检测主要是通过病毒分离和鉴定,可采用病毒传播、细胞病毒学、动物接种等方法进行病毒检测。
免疫学检测主要通过血清学检测,包括血清病原学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等。
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是通过PCR技术检测小鹅瘟病毒的核酸。
四、鉴别诊断小鹅瘟的临床症状与禽流感、新城疫等禽类传染病相似,因此临床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与禽流感不同的是,小鹅瘟的病死率较高,多数患病小鹅在发病后数日内死亡。
而新城疫主要是引起鸡的传染病,小鹅通常不易受到新城疫的感染。
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五、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鹅瘟的传播,养殖户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 加强管理:定期清理养殖场内的杂物和粪便,保持养殖场内的卫生环境,确保水源的清洁。
2. 隔离患病小禽:一旦发现患有小鹅瘟的小鹅,应立即将其隔离,避免与健康小鹅接触。
鹅几种常见病的防治
![鹅几种常见病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926c87c10b4c2e3f5627636f.png)
鹅几种常见病的防治1 小鹅瘟小鹅瘟是小鹅瘟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3~20日龄的雏鹅。
病鹅精神萎靡,食欲废绝,主要表现为严重下痢,有时出现颈扭曲、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
剖检可见消化道特征性病变,肠道发炎严重,弥漫性出血。
肠腔内有大量渗出物和伪膜脱落,在小肠中段和后段内形成腊肠状栓子堵塞肠腔。
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0日龄以内发病率、死亡率最高。
20日龄以上的雏鹅很少发病。
防治措施:①在种鹅产蛋前30天注射小鹅瘟疫苗,使种蛋中含有母源抗体,从而使雏鹅产生被动免疫。
如果种鹅没有注射小鹅瘟疫苗,对刚出壳的雏鹅要注射小鹅瘟弱毒苗。
②对病鹅群注射小鹅瘟血清进行防治。
同时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适量的葡萄糖和维生素C以增强雏鹅的抗病力。
2 流行性感冒该病多因气候突然变化,饲养管理不善引起。
多见于雏鹅,常在冬、春季节发生。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病鹅食欲不振,怕冷挤堆,呼吸困难,流泪,流鼻液,频频摇头,甩头时鼻涕粘在羽毛上,羽毛污湿蓬乱。
病程一般为3~5天,有的症状出现数小时即死亡,死前严重下痢。
剖检可见呼吸道黏膜充血、出血,有呈半透明的渗出物,肺充血。
心内、外膜瘀血或出血,浆液性纤维性心包炎。
也有皮下、肌肉出血等病变。
防治措施:①对1月龄以内的雏鹅加强饲养管理,冬春季节尤要注意保暖。
②该病多发地可以进行灭活苗预防接种。
③选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
如用青霉素2000IU/只饮水,连饮3天;肌肉注射链霉素5万IU/只,2次/天,连用2天。
3 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败血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最急性型病鹅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多数病例呈急性型,病鹅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闭眼呆立;严重下痢,粪便呈灰黄色或污绿色。
严重时呼吸困难,张嘴伸脖,最后因麻痹虚脱而死亡。
急性可转为慢性,病鹅长期拉稀,逐渐消瘦。
典型病变在肝脏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针尖大的坏死点,心冠状脂肪有出血点。
防治措施:①注射禽霍乱菌苗进行防治。
小鹅瘟
![小鹅瘟](https://img.taocdn.com/s3/m/38841888cfc789eb162dc822.png)
的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的病变可作出初步
诊断。本病确诊需经病毒分离鉴定或血清特异性抗体
检查。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料采集:以无菌操作法采取急性期病、死雏鹅的肝、 脾、肾等实质器官或血液作为分离材料。
(1)鹅(番鸭)胚接种:12-14日龄的鹅胚或番鸭胚 (无母源抗体)接种,如5-8日内有死亡,则收获尿囊 液和羊水做进一步鉴定。
③呼吸困难,喙的前端色泽变暗(发绀),眼鼻端有 浆性分泌物,嗉囊有多量气体和液体。
④病鹅临死前常出现神经症状,头颈扭转、两脚麻痹 全身抽搐。
⑤病程2~4d。
3.亚急性型:
①2周龄以上病例病程稍长,一部分转为亚急性型, 以精神萎顿,拉稀,消瘦为主要症状。病死率一般在 50%以下。
②大部分耐过鹅在一段时间内都表现为生长受抑制, 羽毛脱落。
2.其他器官的变化
后期,病鹅可见皮下充血、出血,全身肌肉暗红。 出血主要见于大腿内侧皮下,胸肌、心内外膜、肺 脏等,在这些部位有淤斑、淤点。
①心脏变圆,心房扩张,心壁松驰,心尖周围心肌 晦暗无光,颜色苍白。
②肝脏暗黄红色、明显缩小,仅为原来的1/2-1/3。 ③胆囊肿大(超过正常2-4倍),充满暗绿色胆汁。
3.传播方式:水平传播为主。
4.传播途径:消化道为主。
5.流行特点:无明显的季节性。
6.本病发生与母鹅的免疫状况有关。
当年留种鹅群的免疫状态对后代雏鹅的发病率和成 活率有显著影响。如果种鹅都是经患病后痊愈或经无 症状感染而获得了坚强免疫力的,其后代有较强的母 源抗体保护,因此可抵抗天然或人工感染小鹅瘟。
③成年鹅经人工大剂量接种后也能发病,主要表现为 排出粘性稀粪,两脚麻痹,伏地3~4d后死亡或自愈。 病程5~7d或更长。
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鉴别及防控措施
![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鉴别及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7c2d70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10.png)
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鉴别及防控措施【摘要】小鹅瘟是一种常见的禽类传染病,对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旨在探讨小鹅瘟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表现、实验室诊断方法、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小鹅瘟主要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系统损害等。
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等。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禽类疾病相区分。
针对小鹅瘟的防控措施包括疫苗接种、环境消毒等,但仍需加强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度。
建议加大对小鹅瘟的研究投入,加强监测和控制措施,以减少疫情对养殖业的影响。
【关键词】小鹅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鉴别诊断、防控措施、养殖业、病毒、传播途径、预防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鹅瘟,又称为家禽传染性肝炎,是一种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传染性的疾病。
小鹅瘟主要发生在小鹅,也可感染其他家禽,引起严重的危害。
小鹅瘟已成为影响家禽养殖业的重要疾病之一,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目前,小鹅瘟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并且呈现出明显的流行趋势。
随着我国家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小鹅瘟病例数量逐年增加,给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对小鹅瘟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表现、诊断方法以及防控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对小鹅瘟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防控该病,减少家禽养殖业的经济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和健康。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小鹅瘟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表现、实验室诊断方法、鉴别诊断和防控措施,为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小鹅瘟的流行规律和传播途径,探索小鹅瘟的病理生理机制,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鹅瘟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小鹅瘟病原体的病毒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探讨小鹅瘟的发病机制,为疫情监测、预警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诊断的研究,提高对小鹅瘟的诊断准确性和有效性,减少漏诊率和误诊率,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小鹅瘟
![小鹅瘟](https://img.taocdn.com/s3/m/7502c8d5b14e852458fb57d7.png)
小鹅瘟(Goossingplague,GP)
概念:本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特征是传播快,死亡率高,病雏以神经症状和肠炎、下痢为主。
典型病变是小肠的香肠样栓塞。
本病1956年首先于我国扬州,由苏农方定一教授分离出病毒并研究出完整的防制措施。
目前许多国家已有本病发生。
1978年更名为鹅细小病毒感染。
病原:本病病原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细小病毒属的鹅细小病毒。
无囊膜,ssDNA,可在鹅胚上生长,鸭胚极其细胞上生长。
产生核内包涵体,抵抗力较强,无HA特性。
只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主要发生于雏鹅,特别是一周龄以内。
3周龄以上很少发病。
偶尔有雏鸭发病。
经消化道排毒,可水平也可垂直传播。
有周期性,每1-2年一次流行。
症状及病变:分为三型(最急、急、亚急),潜伏期5天左右。
症状因年龄及发病早晚而异。
特征症状是神经症状:卧地瘫痪,抽搐,泳动。
呼吸困难,拉灰白或绿色稀粪,角弓反张。
病变主要是肠道的卡他性炎症。
特别是回肠的坏死及香肠状栓塞。
诊断:主要依靠现场诊断。
也可分离病毒,检测抗体确诊。
防制:母鹅注射疫苗以获得母源抗体来保护雏鹅。
雏鹅及病鹅可注射高免血清。
见教材有关内容。
目前禽病流行特点:1.不断变化,新病、老病。
2.呼吸道、消化道、产蛋方面。
3.免疫程序不断变化、多样。
小鹅瘟的症状与防治
![小鹅瘟的症状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fb2aec2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a.png)
案例二:某养殖户的治疗经验
总结词
及时发现、隔离治疗、科学用药、精心 护理
VS
详细描述
该养殖户在发现小鹅瘟症状后,立即采取 隔离治疗的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他们 科学用药,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并 精心护理,确保病鹅得到充足的营养和适 当的护理。这些措施有助于治疗病鹅,减 少损失。
案例三:某地区的防疫政策
小鹅瘟的症状与防治
2023-11-09
目录
• 概述 • 症状识别 • 诊断方法 • 防治措施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概述
病原学
病原
小鹅瘟病毒(GPV)属于细小病毒科,是单股、无囊膜、表面光 滑的病毒。
分子结构
GPV基因组为单股DNA,由三个开放阅读框(ORF)组成,分别 是VP1、VP2和VP3。
06
结论与展望
小鹅瘟的危害与影响
经济损失
小鹅瘟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包括鹅死亡、鹅苗受影响以 及防治成本等。
公共卫生安全
小鹅瘟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对其他动物和人类也有潜在的感染风险 ,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生态平衡
大规模的疫情暴发可能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影响野生鸟类和家禽的 生存。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和饮水,增强鹅的免疫 力。
实施隔离措施
避免鹅群与野生鸟类接触,防止病毒传播。
避免与其他禽类混养
避免鹅与鸡、鸭等其他家禽混养,防止交叉 感染。
治疗措施
及时发现病鹅
一旦发现病鹅,应立即隔离治疗,防 止病毒传播。
使用抗病毒药物
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鹅瘟后,病鹅可能 会出现行动不稳、站立不 稳的症状。
头颈弯曲
有的病鹅会出现头颈弯曲 、无法正常伸展的情况。
小鹅瘟
![小鹅瘟](https://img.taocdn.com/s3/m/92cc3e661ed9ad51f01df2fe.png)
本病毒无血凝活性,与其他细小病毒亦无抗原关系。国内 外分离到的毒株抗原性基本相同,仅有一种血清型。 初次分离可用鹅胚或番鸭胚,也可用从它们制得的原代细 胞培养。 本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强,65℃加热30min对滴度无影响, 能抵抗56ºC3h。对乙醚等有机溶剂不敏感,对胰酶和pH3
稳定。
流行病学
发病雏鹅从粪中排出大量病毒,导致感染通过直接或间接 接触而迅速传播。最严重的爆发是发生于病毒垂直传播后 的易感雏鹅群。大龄鹅可建立亚临床或潜伏感染,并通过 蛋将病毒传给孵化器中的易感雏鹅。
小鹅瘟的流行有一定周期性。
在大流行后,当年余下的鹅群都获得主动免疫,因此不会 在一地区连续2年发生大流行。 每年全部更换种鹅群一般间隙2~5年大流行一次,部分 更换种鹅群每年常有小流行发生。
病 原
小鹅瘟病毒为球形、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单股
DNA病毒;
病毒颗粒大小,角对角直径22纳米,边对边直径为 20纳米,直径为20~22纳米,有完整病毒形态和缺少核 酸的病毒空壳形态两种,空心内直径为12纳米,衣壳厚为 4纳米;壳粒数为32个;核酸大小约为6kb;有三条结构 多肽,VP1、VP2、VP3,为主要结构多肽。
鹅胚接种:用病料接种8~10只12~14日龄易感鹅
胚,每胚绒尿腔或绒尿膜0.2毫升,臵37~38℃孵化箱内
继续孵化,每天照胚2~4次,一般观察9天。48小时以前 死亡的胚胎废弃,72小时以后死亡的鹅胚取出臵于4~ 8℃冰箱内冷却收缩血管。用无菌手续取绒尿液保存和做 无菌检验,并观察胚胎病变。无菌的绒尿液冻结保存做传 代及检验用。
死前两腿麻痹或抽搐。
或者出现勾头、仰头、角弓反张。
亚急性型:多发生于流行后期,2周龄以上,尤其是
小鹅瘟病毒
![小鹅瘟病毒](https://img.taocdn.com/s3/m/f947502ebcd126fff7050bd1.png)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高为临诊特点,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并可经卵垂直传播。
目前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常引起雏鹅大批死亡,对养鹅业的发展影响极大。
雏番鸭亦可感染小鹅瘟病毒,并有类似的临床表现。
因此,搞好小鹅瘟的防治工作是当务之急。
本文主要从诊断和防治技术方面介绍该病,以便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一、诊断技术1. 流行病学诊断。
该病主要发生于2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100%,且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近年来,1月龄以上鹅发病的病例增多。
病鹅、带病鹅群及隐性感染的成鹅是该病主要的传染源。
小鹅瘟在我国各地均有流行。
华东地区流行季节为每年12月至次年7月,东北、西北地区为4~7 月,西南地区为每年11月至次年6月。
2. 临床症状诊断。
雏鹅3~5日龄即开始发病,7日龄以内的雏鹅感染常呈最急性,往往没有症状就突然死亡。
15日龄以下发病的雏鹅一般为急性,病鹅精神萎顿, 缩头松毛,步行艰难,离群独处,打瞌睡,继而食欲废绝,喜饮水,严重下痢,排灰白或淡黄绿色并混有气泡的稀粪,鼻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呼吸用力,喙端色泽变暗,嗉囊中有多量气体或液体;有些病雏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颈部扭转,全身抽搐,两腿麻痹,1~2天内衰竭死亡。
15日龄以上的雏鹅表现为亚急性,以精神萎顿、消瘦、拉稀为主要症状,少食、病程长,有的可自愈但生长不良。
一般病禽的日龄越大,病程越长,症状越轻,死亡率也较低。
3. 鉴别诊断。
①与鹅副黏病毒病(鹅新城疫)的区别:鹅新城疫所有品种和日龄的鹅都可发生,肺部有出血;小鹅瘟主要发生于1月龄内的小鹅。
②与病毒性肠炎的区别:病毒性肠炎发生于进雏后6~30天,以8~15天多发,发病速度和传播速度较慢,发病24小时内只有10%左右的患雏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小鹅瘟发生于进雏后4~6天,以第五天最易发病,且发病迅速,传播快,发病12小时就有50%左右的患雏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怎么防治小鹅瘟
![怎么防治小鹅瘟](https://img.taocdn.com/s3/m/839874f1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7.png)
怎么防治小鹅瘟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临床以精神委顿,离群独偶,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患鹅频频摇头,拉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神经紊乱,小肠中后段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形如腊肠状为特征。
该病对养鹅业的发展影响极大,所以小鹅瘟的防治工作是重要任务。
那么怎么防治小鹅瘟呢?小鹅瘟病原小鹅瘟的病原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鹅细小病毒。
病毒为球形、无囊膜、单股DNA,大小为20~22纳米,病毒存在于患病雏鹅的内脏器官及肠管和肠内物中,抗酸碱、温度和外界环境有很强抵抗力。
通过血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证明全国各地分离的毒株之间具有相同的抗原性。
1961年分离研制的疫苗株与1999年分离株的VP3编码茎因序列进行比较,两毒株核苷酸有96%同源性,推断的氨基酸有98%同源性,表明1961年分离株制备的疫苗具有长期应用价值。
小鹅瘟预防1、消毒:全场定期(建议每周一次)消毒,针对垫草、料槽、场地,应用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
对病死鹅要作深埋,加入消毒粉(如三氯异氰尿酸钠、生石灰等)处理。
2、引种:把好引种关,引进健康鹅。
防止带回疫病,已引进的要隔离饲养观察。
3、免疫:种鹅应于开产前一个月进行首次免疫,也就是用灭菌生理盐水将疫苗作20倍稀释,每只鹅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间隔7-10天后进行二次免疫,将疫苗作10倍稀释,每只鹅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
使种鹅产生免疫抗体,孵出的鹅雏才可以产生免疫力。
4、分蛋:炕坊内的孵化设备、一切用具以及屋内及地面应定期消毒,尤其是在有小鹅瘟流行的区域炕坊应注重消毒。
免疫种鹅群和非免疫种鹅群的种蛋应分开孵化,避免“混蛋”,使孵出的雏鹅有不同母源抗体,从而影响雏鹅群的免疫效果。
来自疫区种蛋在入炕孵化之前应先清理蛋壳表面污物,然后进行消毒处理再入炕孵化。
小鹅瘟治疗1、发现本病,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
扑杀病鹅和同群鹅,并深埋或焚烧。
小鹅瘟ppt
![小鹅瘟ppt](https://img.taocdn.com/s3/m/a9e16e0dba1aa8114431d933.png)
小鹅瘟的流行有一定周期性。 小鹅瘟的流行有一定周期性。 在大流行后, 在大流行后,当年余下的鹅群都获得主动免 年发生大流行。 疫,因此不会在一地区连续2年发生大流行。 因此不会在一地区连续 年发生大流行 每年全部更换种鹅群一般间隙2~ 年大流行 每年全部更换种鹅群一般间隙 ~5年大流行 一次,部分更换种鹅群每年常有小流行发生。 一次,部分更换种鹅群每年常有小流行发生。
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于4-20日龄以内各种品种的雏鹅 日龄以内各种品种的雏鹅 本病仅发生于 和雏番鸭。 和雏番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与易感雏鹅的 日龄有密切的关系。 日龄有密切的关系。 其他禽类包括中国鸭、 其他禽类包括中国鸭、半番鸭和哺乳动物均 不感染发病。 不感染发病。
本病的自然临诊疾病仅发生于鹅和番鸭的幼雏。 本病的自然临诊疾病仅发生于鹅和番鸭的幼雏。雏鹅 的易感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周龄以内的雏鹅死亡率 的易感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1周龄以内的雏鹅死亡率 可达100%, 日龄以上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 %, 日 %,10日龄以上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 %,20日 可达 %, 日龄以上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 龄以上的发病率低, 月龄以上则极少发病。 龄以上的发病率低,而1月龄以上则极少发病。 月龄以上则极少发病
细小病毒的外观呈圆形或六 角型,无囊膜, 角型,无囊膜,二十面体对 病毒; 称,单股DNA病毒;病毒颗 单股 病毒 粒大小,角对角直径 纳米 纳米, 粒大小,角对角直径22纳米, 边对边直径为20纳米, 边对边直径为 纳米,直径 纳米 20~22纳米 纳米, 为20~22纳米,有完整病毒 形态和缺少核酸的病毒空壳 形态两种。空心内直径为 形态两种。空心内直径为12 纳米,衣壳厚为 纳米 纳米; 纳米,衣壳厚为4纳米;壳 粒数为32个 粒数为 个;核酸大小约为 6kb。 。
小鹅瘟综述
![小鹅瘟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243c5faf8c75fbfc77db271.png)
小鹅瘟(Gosling Plague, GP)又称鹅细小病毒病(Goose Parvovirus, GPV),也称德舍氏病,该病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也感染雏番鸭,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特征表现为水样腹泻,渗出性肠炎,乃至腊肠样栓塞。
雏鹅群感染小鹅瘟后,传播迅速,死亡率高,新疫区往往高达100%。
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常常高达95%-100%。
10日龄以上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20日龄以上的发病率低,而30日龄以上则极少发病,日龄越小的雏鹅对本病的易感性越高。
目前,世界上许多饲养鹅及番鸭的地区都有本病的发生,以前在我国的南方多发,目前,在我国北方也很猖獗,我国已经有22个省市有本病的流行和发生报道。
该病仍是危害养鹅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在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大面积流行的部分毒株的毒力有所增强,使得所流行的GPV发病日龄、发病死亡率均有增大倾向,严重影响了养鹅行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1956年我国学者方定一在我国扬州地区发现本病,并进行首次报道。
在我国首次发现该病毒后,东欧和西欧又有很多国家报道有该病的存在,其中苏联、德国、匈牙利、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等10个国家均有本病的发生,后证明了这10个国家所分离的病毒具有相似的血清型,美洲至今没有相关的报道。
1961年方定一成功分离到世界第一株鹅细小病毒,1962年方定一又用成年鹅研制出高免血清,1963年研制成功种鹅活疫苗,1980年研制成功雏鹅活疫苗,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发生。
1980年,徐为燕等初步确定了该病毒粒子的直径为20nm-25nm。
1985年,郑玉美等测定了病毒的核酸类型,证明该病毒是一种DNA 病毒;并用匈牙利毒株和扬州毒株作交叉中和试验证明二者具有较大的抗原相关性。
1981年,方定一和王永坤报道了该病是由一种细小病毒引起的。
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山东、江苏、浙江、广西、广东、安徽、四川、河北、内蒙古、辽宁等省、市、自治区都相继报道过此病的流行,并由试验得出结论:我国的小鹅瘟是由同一种病毒所引起的,与鸭瘟病毒、雏鹅肝炎病毒和新城疫病毒无抗原相关性。
小鹅瘟
![小鹅瘟](https://img.taocdn.com/s3/m/e06722d476a20029bd642de9.png)
3.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于鹅和番鸭,呈世界性分布,我 国各养鹅区广为流行。本病的发生和危害程 度与日龄有关,主要侵害5 ~ 20日龄的雏鹅, 10日龄以下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 100 %,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本 病既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
小鹅瘟的流行有一定周期性。在大流行后,当年余 下的鹅群都获得主动免疫,因此不会在一地区连续 2年发生大流行。 每年全部更换种鹅群一般间隙2~5年大流行一次, 部分更换种鹅群每年常有小流行发生。
亚急性型,15日龄以上的雏鹅表现为亚急性, 以精神萎顿、消瘦、拉稀为主要症状,少食、 病程长,有的可自愈但生长不良。
小鹅瘟 站立不稳
小鹅瘟 死前脚不断划
病小鹅精神沉郁,厌食,下痢。
5.病理变化
本病的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尤其是小肠部分。 死于最急性的病鹅,十二指肠粘膜充血,呈 弥漫红色,表面附着多量粘液;病程2日以 上、日龄在10日以上的病鹅,肠道常发生 特征性病变,在小肠的中段和下段,特别是 在靠近卵黄柄和回盲肠的肠段极度膨大,体 积比正常的肠段增大2~3倍,质地坚实似 香肠。将膨大部分的肠壁剪开可见肠壁紧张 变薄,肠腔内充塞有一种淡黄色的凝固的栓 子状物,将肠道完全堵塞。
小鹅瘟
(Gosling plague)
1.小鹅瘟概述
小鹅瘟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与雏番鸭的 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 病仅发生于鹅与番鸭,其它禽类均无易感性。 其发生与危害程度与日龄密切相关,主要侵 害4-20日龄的雏鹅及雏番鸭。10日龄以内发 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5%-100%,随着日龄增 大而逐渐减少。
2.病原
小鹅瘟病毒为球形、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单股DNA病毒; 病毒颗粒大小,角对角直径22纳米,边对边直径为20纳 米,直径为20~22纳米,有完整病毒形态和缺少核酸的病毒 空壳形态两种,空心内直径为12纳米,衣壳厚为4纳米;壳 粒数为32个;核酸大小约为6kb;有三条结构多肽,VP1、VP2、 VP3,为主要结构多肽。
小鹅瘟名词解释(一)
![小鹅瘟名词解释(一)](https://img.taocdn.com/s3/m/6b6aa10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f.png)
小鹅瘟名词解释(一)小鹅瘟名词解释小鹅瘟•小鹅瘟是一种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
它主要感染水禽,尤其是家禽中的鹅类。
小鹅瘟引起的感染很容易在家禽中传播,对于养殖业和野生禽类群体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可感染禽类的病毒,它属于正黏液病毒目、流感病毒科。
禽流感病毒可以根据其糖蛋白表面抗原的不同,分为多个血管凝集素亚型和血凝素亚型。
高致病性病毒•高致病性病毒是指能够在感染期间导致病程严重并引起高死亡率的病毒。
在禽流感中,高致病性病毒会引起水肿、脑炎、出血和器官损伤等症状。
传染源•传染源是指能够传播病原体的生物体或物质。
在小鹅瘟中,感染了禽流感病毒的鹅或其他家禽成为传染源,它们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病毒给其他禽类。
•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从传染源到宿主之间的传播路径。
在小鹅瘟中,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接触感染物、空气飞沫传播和食物传播等途径传播给其他鹅或禽类。
疫情控制措施•疫情控制措施是指为了阻止疾病的传播和控制疫情而采取的措施。
在小鹅瘟的防控中,常见的措施包括隔离感染鹅只、消毒饲养环境、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以及加强监测和报告等。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指通过给予疫苗来增加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力,从而预防或减轻疾病的发生。
在小鹅瘟的控制中,疫苗接种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和疫情的扩散。
人禽接触•人禽接触是指人类与家禽或其他禽类的直接或间接接触。
在小鹅瘟的控制中,人禽接触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因为禽流感病毒有时也可以感染人类,并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
临床症状•临床症状是指疾病在患者体内产生的可观察到的体征和症状。
小鹅瘟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食欲减退、下痢、呼吸困难和神经系统症状等。
•治疗方法是指针对特定疾病采取的治疗手段和药物。
目前针对小鹅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控制发热、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的防御措施。
对于小鹅瘟的预防,关键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禽类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加强监测和检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鹅瘟病毒基本介绍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e,GPV)是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的病原,1956年我国学者方定一于扬州首次发现并分离到GPV。
GP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GPV可引起雏鹅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
1、形态病毒颗粒直径20~25nm。
2、理化特征病毒浓缩:在0.5 M N a C I 的条件下,6 % P E G 能将绝大部份病毒沉降下来。
氯仿处理与P E G 沉淀相结合,可使96.4 % 的杂质蛋白被排除。
层析纯化:病毒经P E G 沉淀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再经CsC I平衡密度涕度离心,出现两条沉淀带,主带位于1.3 1 ~ 1.3 5g/ml。
电镜观察发现大量病毒粒子,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大小为 2 0 ~2 2 n m。
另一区带极小,密度1.4 2 g / m l左右,但在电镜下未发现病毒粒子。
抵抗力:不能凝集禽类、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红细胞,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很强,能抵抗乙醚、氯仿、胰蛋白酶、pH3和56℃3h 作用处理。
方定一等先后用SYG61-3和SDG65-1毒株鹅胚绒尿液进行试验,结果经氯仿、乙醚、胰酶、pH3处理的绒尿液试验组接种鹅胚,和未经处理的绒尿液对照接种鹅胚无差异。
证明鹅胚绒尿液中的小鹅瘟病毒能抵抗氯仿、乙醚、胰酶、pH3的作用。
结果经56℃作用3小时,仍然使鹅胚致死,但死亡时间较原来病毒延长至96-120小时;置-7℃冰箱内10个月也使鹅胚致死,但死亡时间延长至96-112小时。
在0℃下用真空抽气干燥的病毒和-7℃真空中贮存10个月的病毒,对鹅胚致死的时间并无差异;置-20℃冰箱2年仍能使鹅胚致死。
3、抗原性抗原分析表明,国内外所有GPV分离株属于同一个血清型,目前研究表明GPV 只有一个血清型。
4、培养特性GPV可在鹅胚、鸭胚上适应和培养。
(1)鹅胚:小鹅瘟病毒存在于病鹅的内脏组织、肠管、脑及血液中。
用上述病理材料接种于鹅胚(12-13日龄)均能分离到病毒。
鹅胚在接种之后3-7天内死亡。
在鹅胚连续通过多代以后,对胚体致死的时间可以稳定在3天左右。
我们发现鹅胚和雏鹅对病毒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异,免疫母鹅所产卵的胚和雏鹅对病毒有抵抗力。
(2)细胞培养:先后用5个鹅胚传代毒株感染鹅胚成纤维细胞、鹅胚肝细胞、鹅胚肾细胞、鸭胚成纤维细胞、鸭胚肝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兔肾上皮细胞、小鼠胚成纤维细胞、猪肾上皮细胞、猪睾丸细胞、PK15细胞株、雏鹅肝细胞、雏鸭肝细胞等均不能引起细胞产生病变。
一般连续盲目传代3次已经失毒。
鹅胚和细胞培养交替传代10次,也不能使病毒适应于细胞培养上。
(3)鸭胚:先后用3个鹅胚传代毒株和2个野毒株,接种于10-12日龄鸭胚绒尿腔和绒尿膜,均未见病毒生长。
一般连续盲目传代2、3次已经失毒。
鹅胚和鸭胚交替传代5次也不能使病毒适应于鸭胚上。
(4)鸡胚:多年来所分离到的小鹅瘟病毒鹅胚毒株,仅有1961年分离到的一株曾适应鹅胚第3代的病毒,能在鸡胚内连续通过。
但在鹅胚中作血清交叉中和试验证明鸡胚毒与SYG61株的抗原性不同。
5、流行性(1)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冬末春初,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
(2)鹅群发病呈暴发流行,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
(3)饲养管理水平低,育雏温度低,鹅舍地面潮湿,卫生环境差,鹅只日龄小,其发病率较高。
(4)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缺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发病的存在等均能诱发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死亡。
(5)患病的鹅群,若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本病的单一感染。
(6)若发现有个别鹅场的患病鹅群发病日龄最迟的持续至33天龄,但死亡率极低。
40日龄以上的鹅只,未见发生本病。
6、诊断临床症状发病鹅普遍出现下痢、口吐粘液、采食量减少等症状,个别鹅出现转脖、抽搐的情况。
日龄较大一般没有出现神经症状,发病鹅表现为下痢、采食量减少。
临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3-5天,以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扰乱为主要表现。
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将其临诊类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
最急性型最急性型多发生于3-10日龄的雏鹅,通常是不见有任何前驱症状,发生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在发生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即呈现衰弱,倒地划腿,挣扎几下就死亡,病势传播迅速,数日内即可传播会群。
急性型急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头颈缩起,闭眼呆立,离群独处,不愿走动,行动缓慢;虽能随群采食,但所采得的草并不吞下,随采随丢;病雏鹅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围,病鹅频频摇头;进而饮水量增加,逐渐出现拉稀,排灰白色或灰黄色的水样稀粪,常为米浆样浑浊且带有气泡或有纤维状碎片,肛门周围绒毛被沾污;喙端和蹼色变暗(发绀);有个别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
据临床所见,大多数雏鹅发生于急性型,病程一般为2-3天,随患病雏鹅日龄增大,病程渐而转为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亚急性型通常发生于流行的末期或20日龄以上的雏鹅,其症状轻微,主要以行动迟缓,走动摇摆,拉稀,采食量减少,精神状态略差为特征。
病程一般4-7天,间或有更长,有极少数病鹅可以自愈,但雏鹅吃料不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成为“僵鹅”。
病理变化最急性型最急性型病例,剖检时仅见十二指肠黏膜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在其上面覆盖有大量的淡黄色黏液;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易碎;胆囊胀大、充满胆汁,其他脏器的病变不明显。
急性型急性型病例,解剖时可见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胆囊胀大,充满暗绿色胆汁;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肾脏稍为肿大,呈暗红色,质脆易碎。
肠道有明显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小肠的中段和后段,尤其是在卵黄囊柄与回盲部的肠段,外观膨大,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发炎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长短不一(2-5厘米)的栓子,体积增大,形如腊肠状,手触腊肠状处质地坚实,剪开肠道后可见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子状物(以上俗称为腊肠粪的变化,是小鹅瘟的一个特征性病理变化)。
也有部分病鹅小肠中后段未见明显膨大,但可见到肠黏膜充血出血,肠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凝块和碎片,未形成坚实栓子。
病理剖检可见肠道的血管怒张,十二指肠的粘液增多,粘膜呈现橘黄色,小肠中后段膨大增粗,肠壁变薄,里面有容易剥离的凝固性栓子。
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蓝绿色胆汁。
胰腺颜色变暗,个别的胰腺出现小白点。
心肌颜色变淡,肾脏肿胀。
法氏囊质地坚硬,内部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有神经症状的鹅剖检时,可见脑膜下血管充血。
区别诊断区别鹅副粘病毒病、与小鹅瘟,本病1-3周龄的雏鹅易发,前者所有龄期的鹅都可发生。
7、预防防治措施加强管理,增强鹅体的抗病力,注意鹅舍通风干燥,定期消毒,冬天防寒保暖,平时可用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饮水,注意每种药使用后必须换另一种药。
如果种鹅产蛋前进行了小鹅瘟疫苗的接种,孵出的雏鹅自身就有免疫力。
如母鹅没有进行防疫,雏鹅要在1日龄内皮下注射疫苗,或皮下注射小鹅瘟卵黄抗体或抗血清可起到预防作用。
种鹅免疫根据小鹅瘟的流行规律,免疫种鹅使其后代雏鹅从母鹅体获得天然被动免疫力(即母源抗体)是主要的途径,即在产蛋前15~30天,以小鹅瘟活疫苗给种鹅行肌肉注射(1羽份,1mL/只)。
从注射疫苗后12~100天,母鹅所产的种蛋孵出的雏鹅,均可获得抵抗小鹅瘟病毒的坚强抵抗力。
种鹅在产蛋前30天内进行2次活疫苗免疫(间隔2周),雏鹅的保护期可延长至免疫后5个月。
对病鹅群作紧急预防,每只皮下注射0.5ml高免卵黄抗体或血清,保护率达90%左右;对已发病的雏鹅,每只皮下注射1ml,治愈率也有40-50%,能够控制及扑灭此病的流行。
雏鹅免疫来源于非免疫种鹅群或免疫后期种群孵化的雏鹅,在出壳后48h内,应用小鹅瘟活疫苗(SYG41-50株)进行免疫,免疫后7天内严格隔离饲养,防止强毒感染。
已感染发病的雏鹅进行免疫注射无明显预防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小鹅瘟主要通过污染孵坊传播,因此孵坊中的一切用具和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1)加强消毒:全场定期(建议每周一次)消毒,针对垫草、料槽、场地,应用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
对病死鹅要作深埋,加入消毒粉(如三氯异氰尿酸钠、生石灰等)处理(2)把好引种关,引进健康鹅。
防止带回疫病,已引进的要隔离饲养观察。
8、疫苗目前获得注册并取得生产文号的小鹅瘟疫苗主要有3种:小鹅瘟活疫苗(SYG26-35株,种鹅用)、小鹅瘟活疫苗(SYG41-50株,雏鹅用)和小鹅瘟活疫苗(GD株,种鹅用)。
小鹅瘟活疫苗(SYG26-35株)1961年分离到的小鹅瘟病毒(SYG61株),连续通过易感鹅胚传代14代后,对成年鹅无致病力,继续在鹅胚上传代至26-35代的毒种接种12日龄易感鹅胚用于制造种鹅用疫苗,免疫种鹅的后代雏鹅在3个月内能抵抗小鹅瘟强毒的感染,保护率95%以上,1996年小鹅瘟活疫苗(SYG26-35株)获得新兽药证书。
小鹅瘟活疫苗(GD株)陈伯伦等(1985年)用广东省小鹅瘟强毒株(GB)在鸭胚上连续传代育成1株小鹅瘟鸭胚化GD弱毒株,用GD20-28代毒种接种8日龄鸭胚制备种鹅用疫苗,母鹅在产蛋前1个月注射疫苗后至母鹅270天所产的蛋孵化出壳雏鹅,其保护率达到82.8-88.8%,小鹅瘟活疫苗(GD株)已获新兽药注册。
小鹅瘟活疫苗(SYG41-50株)SYG61株病毒连续通过鹅胚20代后对雏鹅无致病力,继续在鹅胚上传代至41-50代的毒种接种12日龄易感鹅胚用于制造雏鹅用小鹅瘟疫苗,雏鹅或种鹅免疫时间较长的后代雏鹅作预防免疫,雏鹅出壳48小时内皮下注射适当稀释的疫苗0.1ml(1羽份)使用疫苗时间越早越好,免疫雏鹅1个月内的保护率达90%以上。
常规疫苗研究方面,其他研究者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研究,江美娟等(1984)强小鹅瘟病毒(SYG61)鹅胚继代25代的毒株(YG25),再在鸭胚上连续传代18代,获得鸭胚化小鹅瘟弱毒株,其对1日龄的雏鹅无任何不良反应,皮下注射免疫效果显著。
陈少莺等(2002)用发病的雏番鸭分离的鹅细小病毒莆田株(GPV-PT株,病毒对1日龄雏番鸭的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80%),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C)连续传代25代,获得鹅细小病毒弱毒疫苗株,用于1日龄雏番鸭免疫,7天后强毒攻击,获得100%保护。
程安春等(2005)将GPV-CHv 强毒株通过鹅胚5代,再经10日龄鸭胚连续传代15代,获得GPV鸭胚化弱毒GPV-Cha15株,GPV-CHa15株用0.5mL的剂量经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滴鼻和静脉注射途径免疫1日龄鹅后无任何不良反应;GPV-CHa15株免疫雏鹅后第3天即可产生较为坚强的免疫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