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公司客户信用评级操作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ⅩⅩ银行公司客户信用评级操作手册
1 概况说明
1.1客户信用评级的基本概念
客户信用评级是一种根据客户违约可能性(违约率)大小,将客户(包括借款人和担保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风险分类方法和过程。
它是我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信用风险的基础工作,为信用分析、授信审批、贷款定价、贷后管理、经济资本分配与考核等提供重要的支持。
它包括评级方法的开发和评级的实施两项基本内容。
本手册主要针对评级的实施。
1.1.1评级模型的开发。
评级模型的开发是指银行根据自身历史数据和经验,同时参考外部数据和经验,应用数理统计技术和专家意见,对比分析违约客户和不违约定客户的不同特征,找出客户违约机理和导致客户违约的因素(违约驱动因素),并将这些因素(财务和非财务因素)按某种形式(打分卡或违约概率模型等)进行相对固化(应在评级实践中不断修正),建立起客户违约模型(包括配套IT系统)的方法和过程。
1.1.2评级的实施。
评级的实施是指银行将完成开发的评级模型应用于信贷业务实
践的方法和过程,包括评级操作和评级结果的应用两个方面。
评级操作是指对现有客户或潜在客户划分等级的过程,即将客户有关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输入评级模型,通过模型运算,得到客户评级分值和自动评级,并在审慎的原则下对自动评级进行调整,从而获得客户评级等级和对应的违约率。
评级结果的应用是指银行将客户评级分值、等级、违约率等评级结果,应用到信用分析、审批决策、贷款定价、组合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方法和过程。
1.2信用评级的目的和作用
1.2.1 信用评级的目的
我行开发并实施客户信用评级的目的是要运用现代风险计量手段,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包括对客户信用风险状况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逐步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我行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1.2.2 信用评级的作用
我行信用评级具有以下主要作用:
1.2.2.1提高信用分析水平。
信用评级本质上是一种信用分析方法,
因此实施信用评级,可以在传统经验判断基础上增加计量技术,丰富我行信用分析内涵。
同时信用评级的全行统一性,可以促使全行信用分析的方法和标准逐渐趋于一致。
1.2.2.2为审贷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信用评级本身不属于审贷决策的范畴,即不能根据评级高低决定是否贷款。
但它可以为信用分析的一部分,为审贷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正如传统的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一样。
它与后者的显著区别在于其一致性特点,使审贷人员之间、审贷人员与客户经理之间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展开讨论,从而使决策更有说服力和针对性,更趋于全行标准的一致性。
1.2.2.3为贷款定价提供参考依据。
科学定价应建立在准确的成本核算基础上,信用评级为准确核算风险成本提供重要计量基础,其基本原理为:
风险成本=客户违约概率×违约后损失率×信用敞口
信用评级能够计算客户违约概率。
至于违约后损失率则需根据债项评级而获得。
而信用敞口对一般贷款来说就是贷款余额,更复杂的情况暂却不论。
(四)为实施组合风险管理提供基础。
我行信用评级的首要作用并不是单笔业务的信用分析、审贷决策和贷款定价,而是为组合风险
管理提供基础。
组合风险管理是指从一组资产、一个业务线到整个银行资产不同宏观层次,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客户和资产风险结构报告、风险限额管理、经济资本配置、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的应用等。
这些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实施均需要以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为基础。
1.3 信用评级体系的框架
国际先进银行采用的及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所要求的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一般都是两维的体系。
一是根据客户本身的违约可能性进行分类评级;二是针对每项业务特定的风险因素,例如担保、抵质押情况、债务优先级、产品类型和特点等而建立的评级。
我行目前建立的评级体系是按违约概率大小进行分类的客户评级体系,对债项的评级将在客户评级运行及数据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建立。
我行的信用评级体系包括两个核心组件:一是九大行业的打分卡,二是违约概率模型。
除此以外,还有配套体系,包括配套的IT系统以及与评级相关的系列文挡(评级手册、培训材料等),都是信用评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3.1 打分卡
打分卡是一种以明确透明的表单形式体现的评级方法,即将各个违约驱动因素一一罗列,赋予其计算权重和对应分值,并对每个因素划分若干档次并设定不同分值,当客户相关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数据填入时,得到每个违约驱动因素的分值,加总各个因素的分值,最后得到客户评级总分。
打分卡在设计中结合了数理统计技术和经验判断,兼顾了财务和非财务因素,具有直观、易于理解、鼓励评级人员的前瞻性判断等特点。
打分卡的最大分值为100分,客户打分越高,表示违约的可能性越低,也即风险程度越低。
根据客户得分分值不同,将客户分为十个等级,分别对应90~100、80~89、……、0~9分,称之谓1级、2级、……、10级。
我行目前打分卡分九大不同行业,分别为资本密集型行业、轻工制造业、商贸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建筑业、基础设施与项目融资、通讯及计算机服务业、投资类行业。
这九大行业与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行业分类的对应关系请见(附1)。
1.3.2 违约概率模型
违约概率模型是一种以一系列数理统计运算公式表达的评级方法,当客户相关财务数据输入时,模型自动运算,得到客户违约率。
违约概率模型在设计中单纯运用数理统计技术,只基于财务因素,具有客观性强、一致性好、能直接得到违约率的特点。
基于有限历史数据的现实,我行目前违约概率模型为包含所有公司客户的一个统一模型。
随着数据的积累和业务规模的扩大,将酌情分拆成按行业分类的若干个违约概率模型。
1.3.3 打分卡与违约概率模型的结合使用
我行信用评级中,同时采用打分卡和违约概率模型两种方式,并通过建立打分卡得出的分值和违约概率模型得出的违约概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的完整体系。
这种体系符合银行信用评级的先进方向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内部评级法的要求。
打分卡是面向全行各级客户经理、审贷人员和相应信贷营销、风险管理人员的主要评级载体。
在实施评级工作中,客户经理和审贷人员基于九大行业的打分卡进行输入以获得自动评级得分,并根据自身对客户信用状况的了解和分析,对自动评级结果进行调整,以给予客户最终有效的评级等级。
违约概率模型运作方式和程序不面向全体用户,而由总行评级管理人员集中掌握,作为评级的监测与分析工具,并根据两种方法的实际运行结果建立起打分卡分值与违约概率模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每个级别对应的违约概率(面向全体用户)。
在评级运行后,总行将根据每个级别真实发生的实际违约概率对两者进行验证与校正。
通过打分卡与违约概率模型结合使用,我行信用评级体系可同时得出一个客户的分值和违约率。
1.4 客户违约的定义
客户违约是指客户违反借贷合约的约定,未履行按期还本付息的义务。
实践中,必须对客户违约明确界定具体的标志性实践,从而清晰划分违约客户和不违约客户。
我行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结合中国实际,对客户违约定义为发生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
1.4.1贷款本金逾期超过90天或利息拖欠累计超过90天;
1.4.2我行停止对贷款计息;
1.4.3我行产生与债务人任何义务有关的信用损失,如形成债务冲销,计提特别准备,或被迫进行本金、利息、手续费减免,非正常的借新还旧、展期等消极债务重组;
1.4.4债务人申请破产、由其他债权人申请其破产、已经破产或
者处于类似的非正常经营状态,因此将不履行或延期履行银行债务;
1.4.5其他我行认定除非采取追索措施,例如变现抵押品,否则借款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对银行债务的违约事项。
1.5 评级频度和有效期
每个客户一般每年评级一次,每次评级的基础是上一年年度财务报表(具体数据要求参见1.7.1有关内容)。
但出现需要评级调整的情况时,评级频度不受一年一次的限制。
每次信用评级的有效期为一年,即评级结果在有效评级确认的日期起到一年后的对应日期期限内,评级结果发生效力。
超过一年后评级失效,应重新进行评级。
在评级有效期内,进行了评级调整的,其有效期重新启计,自更新之日起的一年年有效。
评级发起岗应保证在客户信用等级有效期截止前及时对客户进行初评,评级审核岗按照相关规定对客户有效等级进行确定,以保证客户信用等级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上次评级虽未到一年,但已获得最近年度财务报表的,也应重新发起一次新的评级。
1.6 等级的划分、定义和对应的违约概率
1.6.1 等级的划分
我行信用评级体系将客户划分为10个等级,从信用由高到低依次为1级客户、2级客户、……、10级客户。
自动等级的划分依据为打
分卡分值的档次,每连续10分划归为一个档次,得分落入一个档次内的所有客户为同一等级客户(参见1.6.4)。
1.6.2 等级的定义
同一等级的客户,有一个统一描述性定义,描述这个等级的客户一般性信用状况和风险特征,侧重是对根据客户基本运营面的稳定情况及其对我行债权的保障情况的描述(参见1.6.4)。
1.6.3 等级对应的违约概率区间
同一等级的客户,有一个相同的违约概率区间。
在打分卡计算分值的同时,我行信用评级体系的另一个组件——违约概率模型也在同时运作,它对每个客户进行违约概率的计算,并按照某种规则向打分卡提供每个等级客户对应的违约概率区间(参见1.6.4)。
1.6.4 信用等级、分值、定义和对应的违约概率区间的一览表
信用等级、分值、定义和对应的违约概率一览表
必须说明的是,虽然我行评级估计的违约概率时间跨度是1年,但是我行在设计打分卡时关注的是客户2年左右的信贷基本面变动的风险,对于基础设施类行业,我们分析的时间期限为3至5年。
1.7 评级的客户对象
从信用评级体系的角度,我行公司客户(包含借款人和担保人)分为可评级、待评级和不评级3类:
1.7.1 可评级客户
具备以下条件的客户为可评级客户,必须进行信用评级:
1.7.1.1在我行已有信贷业务或有意申请信贷业务的中国大陆境内企事业法人;或为他人在我行信贷业务提供担保的中国大陆境内企事法人。
只有低风险业务的客户,可暂不评级。
外国、港澳台和离岸企业不属于可评级客户。
1.7.1.2客户所在的行业属于我行信用评级体系九大打分卡覆盖的行业范围。
这九大打分卡覆盖的行业范围参见附件1。
1.7.1.3能够收集到最近两个连续年度财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缺少现金流量表虽可评级但会遭扣分),以及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但尚未投产的在建项目企业由于尚不足以反映出经营情况,不在可评级客户范畴。
1.7.2 待评级客户
待评级客户是指,即客户所在行业虽属于九大打分卡覆盖范围,但暂时缺少评级所需财务或非财务的必要信息,如新建企业或在建项
目,不能提供连续两年财务报表;或虽能提供财务报表,但属于尚未投产的在建项目,经营状况还无以反映;或只有低风险业务,资料不便收集的客户等。
对这类客户仍需收集资料,录入IT系统,一旦具备评级条件,应立即进行评级。
1.7.3 不评级客户
不评级客户是指所在行业不属于九大打分卡覆盖范围,暂时不属于评级范畴的客户。
对这类客户,虽不能评级,但必须收集所有能收集的与评级客户相同的数据并录入IT系统。
这是鉴于3个原因:一是信用评级IT系统与信贷信息系统进行了信息对接,后者的部分数据来源有赖于前者,如果不输入信息,将影响信贷信息系统的数据完整性;二是这些数据为实施评级以外的其他信贷风险管理措施所必须;三是这些数据为今后开发新的打分卡所必需。
2 评级方法
2.1 基本概念
2.1.1自动评级与等级更改
信用评级过程分为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系统进行自动评级,另一个环节是人工进行等级更改。
自动评级是指信用评级系统根据预设的程序,在接受客户有关财
务和非财务指标后,通过自动运算,得出客户打分卡分值,授予客户相应评级等级的过程。
这个过程所谓的自动等级。
等级更改是指有权人员(客户经理和审贷人员),在充分掌握客户信息和对进行信用分析后,对自动评级的结果进行合理性评估,如果认为不合理,对自动评级的结果进行调高等级或降低等级的过程。
这个过程产生所谓的建议等级和有效等级。
2.1.2 自动等级、建议等级与有效等级
自动等级是指自动评级产生的等级。
它是完全由系统自动计算分值,并得到对应的信用等级,任何人均不能对它进行修改。
建议等级是指客户经理对自动等级进行合理性评估后,进行等级更改后的等级。
建议等级属于客户经理对客户信用评级的建议意见,在得到审贷人员确定前,不属于有效等级的范畴。
有效等级是指审贷人员对自动等级、建议等级进行合理性评估后,予以确认或提出新的等级更改的最后等级。
有效等级是信用评级的最后有效结果。
有效等级、建议等级和自动等级之间具有依次的默认关系,即当客户经理不作出等级更改建议时,则默认建议等级就是自动等级;当审贷人员不作出等级更改时,则默认有效等级就是建议等级。
2.1.3 借款人评级和担保人评级
2.1.
3.1当贷款由其他公司担保,应同时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评级,两者的评级方法完全相同。
对同一笔业务,担保人的评级与借款人的评级相互独立,互不影响,都是对该客户违约可能性的估计。
客户作为借款人所进行的评级称为借款人评级;客户作为担保人所进行的评级称为担保人评级。
2.1.
3.2当客户作为借款人进行评级时,如果该客户当前已有担保人评级,则不需要再进行评级,就获得相同等级的借款人评级。
如果客户经理认为原担保人评级存在问题,需要进行修改,则可向总行评级管理人员申请,取得其授权后进行修改。
2.1.
3.3当客户作为担保人进行评级时,如果该客户当前已有借款人评级,则不需要再进行评级,就获得相同等级的担保人评级。
如果客户经理认为原担保人评级存在问题,需要进行修改,则可向总行评级管理人员申请,取得其授权后进行修改。
如果该客户没有评级,则作为担保客户进行评级,评级系统将记录其为担保人评级。
2.1.4 客户评级唯一性原则
同一客户,无论是作为借款人评级或是担保人评级,只能在我行有一个评级,不能在同一机构、不同机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级。
当不同机构对同一客户发生信贷业务时,原则上以先进行评级的机构为评级承办机构,其他机构不能修改评级或另行评级,在特殊情况下,如业务量变化、其他机构认为原评级有问题等情况,需要改由其他机构承办评级工作的,可向总行评级管理人员提出申请,取得授权后进行修改。
2.2 打分卡的选择
2.2.1 行业打分卡的差异性
不同行业的企业有不同的违约机理。
9个打分卡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各个行业之间的不同违约特点,选取的指标及其判断标准各有不同。
每个打分卡行业与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若干个关联性强的行业对应,形成一对多的对应关系。
请见附件1。
九大不同行业的打分卡为:
2.2.1.1资本密集型行业打分卡
2.2.1.2轻工制造业打分卡
2.2.1.3商贸服务业打分卡
2.2.1.4交通运输业打分卡
2.2.1.5房地产及建筑业打分卡
2.2.1.6基础设施与项目融资打分卡
2.2.1.7通讯及计算机服务业打分卡
2.2.1.8投资类行业打分卡
每个打分卡对应的行业的违约机理描述和打分卡格式参见附2和附3。
警告:在进行信用评级时,选择合适的打分卡是关键环节。
由于不同打分卡设计不同,误选打分卡将会导致致命的评级错误。
2.2.2 集团企业总公司的行业打分卡选择
2.2.2.1对投资控股型的集团企业,即总公司自身不参与具体经营活动或经营活动很少,或主要从事股权投资,收益来源主要是投资收益,经营现金流量无或很少。
这类客户应选择投资类行业打分卡进行信用评级。
2.2.2.2对非投资控股型的集团企业,即总公司自身参与具体经营活动,收益来源主要是经营利润,有相应的经营现金流量。
这类客户不选择投资类行业打分卡,而区别下列两种情况选取其他行业打分卡:
2.2.2.2.1对资金管理紧密型的集团企业,按照整个集团(包括总公司和下属公司)中业务占比最大的行业,选取对应的行业打分卡。
业务占比大小,一般以销售收入作为衡量标准,特殊情况下,可同时参照资产规模、经营现金流量等。
2.2.2.2.2对资金管理松散型的集团企业,按照总公司的主营行业,选取对应的行业打分卡。
在对集团企业总公司评级过程中,如果发现系统自动读取的行业归属与上述规则不相符的,则应在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关模块中对公司行业归属进行修改。
对集团企业下属公司的信用评级,在选择适用的打分卡时不适用上述规则,打分卡的选择也不受其总公司打分卡选择的任何影响,完全适用下列2.2.3的一般规则。
2.2.3 其他一般客户的行业打分卡选择
除集团企业总公司外,对其他公司的信用评级,按照以下规则进行:
2.2.
3.1单一行业的公司,选取对应的行业打分卡进行评级。
2.2.
3.2多行业的公司,按照业务占比最大的行业,选取对应的行业打分卡。
业务占比大小,一般以销售收入作为衡量标准,特殊情况下,可同时参照资产规模、经营现金流量等。
在进行信用评级过程中,由于评级系统是根据信贷信息系统中的子行业自动选择,评级的录入人员在录入时应确保信贷信息系统中企业的行业信息真实反映了其所在行业和经营特点,如果发现系统自动读取的行业归属与上述规则不相符合,或者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则应在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关模块中对公司行业归属进行修改。
2.3 财务报表的采用
2.3.1 信用评级对报表的一般要求
2.3.1.1信用评级要求最近两年的年度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附表)即上年年报和再上一年的年报。
月报、季报虽不为评级所必需,但客户经理和审贷人员在等级更改时可作为信用分析的参考依据,也可录入评级系统,为贷后管理提供信息并积累数据。
2.3.1.2信用评级要求财务报表真实,有效、客观反映客户经营财务状况。
因此,客户经理和审贷人员应预先对报表的真实性进行严格审查,虚假的报表及其自动评分结果不能作为评级依据,有水分的报表要先进行必要调整。
2.3.1.3信用评级对财务报表规定了统一格式。
当客户报表格式与该统一格式有出入时,应先进行必要的格式调整。
客户报表中有统
一格式没有的科目,应根据经济含义,合理归并到其他相近的科目中;客户报表中有统一格式不一致名称的科目,应对照经济含义,修改科目名称,一一对应到统一格式中。
2.3.1.4输入财务报表必须认真细致,避免操作差错。
信用评级系统虽预设了一些差错监测程序,但不能完全监测出报表输入中的差错。
因此,客户经理、审贷人员必须尽职校验和纠正自身工作,保证无差错发生。
2.3.1.5对企业报表编制有问题,不能满足评级预设差错监测程序的,评级录入人员应和分行评级管理人员沟通,并将报表按一般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后录入,无法进行有效调整的,例如报表本身存在不平衡,则该企业评级不得高于6级。
企业报表编制的不规范应作为等级更改时重要的考虑事项,其最终有效评级应比自动评级低。
2.3.2 集团企业总公司的财务报表选择
2.3.2.1对投资控股型的集团企业,选择总公司本部的报表进行评级。
2.3.2.2对非投资控股型的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紧密型的集,选择集团合并报表进行评级;资金管理松散型的,选择总公司本部的报表进行评级。
2.4 客户基本信息和非财务因素的采用
信用评级系统的客户基本信息是系统直接读取信贷管理信息系
统的数据。
有关人员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需要补充、修改,或发现问题需要纠正的,应从信贷管理系统的相应模块中完成。
非财务因素需从信用评级系统中直接输入,必须保证准确输入,其中涉及到对行业前景与地区房地产情况判断的,由总行风险控制部统一设定。
客户基本信息和非财务因素有的直接影响信用评级的结果,有的暂时不影响评级结果,但可作为客户经理和信贷人员等级更改的参考依据,并为今后信用评级的修改和完善提供必要的数据积累准备。
2.5 等级更改
2.5.1等级更改的理由
我行在信用评级开发过程中,尽管借鉴国际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采取科学方法,结合历史数据分析和专家经验成果,力求打分卡和违约模型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客户信用真正状况,但是信用评级固有的局限性和我行实践的有限性决定了我行信用评级体系反映的评级结果与客户客观信用状况可能存在出入;同时,由于打分卡和模型参数设置的有限性,决定了自动评分也不可能反应所有影响客户信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