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目录
一、前言
1、工程概况
为完成灾后重建任务,我院受中国中铁玉树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委托,于2010年9月承担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西杭商住南组团A42地块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
拟建场地位于结古镇南片区,西为西杭路,东为巴曲路。7度抗震设防,勘察等级为乙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2、勘察的目的与任务
(1)、查明拟建场地内各岩土层分布、结构、均匀性,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分布范围及发育情况并提出整治方案;
(3)、查明地下水类型、水位、埋藏条件、地下水及土的腐蚀性等;
(4)、判定地基土地震液化可能性,划分建筑场地类别;
(5)、对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作出评价;
(6)、提供基础设计方案,并对基坑开挖和降水方案提出建议及设计参数。
3、勘察执行规范和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版)
(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5)《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7)《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JGJ 118-98)
(8)《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 89-92)
(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4、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采用了钻探取样、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并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对拟建场地进行了综合性勘察。
本次外业勘察工作于2010年9月8日开工至9月15日结束,共投入150型钻机10台,采用回转钻进工艺,地下水位以上采用无水干作业,地下水位以下采用泥浆护壁。
完成勘察工作量如下:本次勘察共布设33个钻孔;取样及原位测试孔(含控制性钻孔)17个,孔深米,其一般性钻孔16个,孔深米,累计钻探进尺米。
采取扰动样122件,并进行了相应的室内扰动土的筛分试验以及土的腐蚀性试验,现场于钻孔内做动力触探102次。
二、区域地质概述
1、气候特征
玉树县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没有绝对的无霜期。冷季由青藏高原冷高压所控制,风大、干燥、温低,长达7~8个月;暖季受印度洋暖流的影响,又具有半湿润气候特征,降雨
量多且集中,比较湿润,只有4~5个月。据玉树气象站资料,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为℃,极端最低气温℃,年平均降水量为,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8%,年蒸发量。年平均日照时数在小时,年总辐射量6245兆焦耳每平方米,均大于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据玉树机场临时气象台2001年11月至2002年10月的气象观测资料,最大冻土深度125cm ,冰冻期达225天。
2、水文
区内主要河流为巴塘河,该河发源于格拉山北日阿如冬塞以东4km处,河源海拔5122m。上游称格曲,源流向北,穿过长达的高山峡谷,水流湍急。至各琼达出峡,折向西北流,进入玉树县最大的平坦草原—巴塘盆地,并接受右岸支流暗子曲汇入,在上巴塘上游附近纳左岸支流扎巴曲,因流经巴塘盆地以下干流始称巴塘河。在上巴塘约2km多接纳最大支流巴曲,干流复进入峡谷区,穿行约15km,至格萨尔广场东北与扎西科河汇合后以下河段称之为扎曲,最终注入通天河,属长江上游通天河水系。据1960年设立的新寨水文站资料,集水面积2298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08m3,多年平均输沙量×104m3。
3、地质构造与地震
(1)区域地质构造
玉树县属青藏川滇歹字形构造体系-巴塘拗陷褶皱带,以北属松潘-甘孜褶皱系—玉树-马达寺优地槽褶皱带,以南属唐古拉准地台台隆。区内断裂及褶皱发育,构造形迹以NW、NWW向为主,与区域地层走向一致。NW、NWW向断裂为走向断裂,其次为NNE—SSW向断裂,该组断裂普遍错断NW
向断裂。本区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频繁,具有继承性,活动构造形迹主要呈NW、NWW和NNW两组方向分布,前者规模宏伟且切割深,并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性质;后者则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特征。对玉树县影响最大,直接关系到玉树灾后重建的活动断裂有两条,分别为玉树—甘孜断裂(F2)、年吉错南—巴塘断裂(F3),分别描述如下(图2-1):
图2-1 玉树县区域地质构造图
①玉树—甘孜断裂(F2)
该断裂为“”玉树级地震发震断裂,断裂带西起乌兰乌拉湖北,向东经风火山、治多县以南至玉树后延入四川,省内长约800公里,总体呈NWW 向展布,倾向北东,倾角40°—70°。该断裂带是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与唐古拉准地台的分界断裂。北侧分布的上三叠统柯南群,以含虫迹震中位于该断裂带闭锁段西端部位置,反映了该断裂现今强烈的持续活动性。
②年吉错南—巴塘断裂(F3)
该断层为玉树—甘孜断裂带的分支断层。始于治多县南当江荣沟脑与玉树—甘孜断裂带的交汇处,向东南方延伸,经年吉错南、上拉秀后转为近东西向,形成一向南西方向凸出的弧形,经巴塘盆地的南缘后,向东又与玉树—甘孜断裂带交汇于金沙江南岸一带,全长约230余公里。
该断裂带主要形成于第三纪晚期,主要控制并断错第三系。其东段则明显控制了巴塘第四纪盆地的形成及发展,从盆地南缘晚更新世冲—洪积层被明显断错及全新世松散堆积破坏变形特征来看,该断层是一条全新世后仍在持续活动的地震断层。
(2)新构造运动
自第四纪早期以来,以震荡式上升运动为主要特征的新构造运动在区内表现得十分明显,并且在空间上、时间上具有不同的差异性和间歇性变化规律。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通天河及其支流、河流阶地两岸发育的不对称性;而在时间上间歇性主要表现在通天河及其较大支流多阶地发育。总之,新构造运动在区内表现出整体抬升性,使得第四系堆积物构成高阶地,在遭受后期水流等强烈侵蚀切割作用下,在其前缘形成了高陡斜坡,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临空条件和丰富的固体物源。
(3)地震活动
勘察区隶属青藏地震区青藏高原中部地震亚区的巴颜喀拉山地震带。带内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断裂带以北西、北北西向展布为主,地震发的强度较大,地震活动频繁。玉树县境内地震活动分布主要集中在玉树县的西北部,而且明显受区域大型断裂带的控制。
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第二号修改单的规定及《关于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执行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复函》(建标函[2010]122号),玉树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图2-2),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场地设计特征周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