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蔡司 Carl Zeiss Jena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卡尔蔡司Carl Zeiss Jena
德国镜头专门企业,且是制造照片和胶片镜头的世界级企业之一。

[编辑本段]
历史
卡尔蔡司镜头的历史是1890年,发明叫作Anastigmat的散光补偿镜头而启开。

之后,卡尔蔡司作为150年传统的镜头企业来,在医学系列、双眼镜、相机镜头、扩大镜、眼镜、天象仪等光学设备领域里扬名海外。

其中,相机镜头具有鲜明的分辨率、细致的描写力、均匀的光圈、T*多层膜发射的加硬处理等优点。

[编辑本段]
卡尔·蔡司介绍
一个仅高中毕业的学徒工;德国古镇耶拿(Jena),卡尔·蔡司的故乡。

当初也许谁也没有想到古镇上的这位学徒会成为世界光学巨子。

因为多年对光学和化学的兴趣,在学徒期满之后,卡尔长期在当地的耶拿大学旁听。

1846年,30岁的卡尔创办了一个工作室,早期产品是放大镜片和简单的显微镜。

得益于两位大科学家恩斯特·阿贝和奥托·肖特(光学玻璃中“肖特”玻璃的开创者)的帮助,蔡司厂光学镜头的质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二战以前设在德累斯顿的生产车间,是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照相机工厂。

[编辑本段]
一波三折的经历
1945年2月14日晚上,灾难降临,德累斯顿照相机工厂被盟军炸毁。

在二战将近结束时,巴顿将军的第三军团占领了耶拿,由于雅尔塔条约规定美军的位置必须后退向西移,德国被一分为二,耶拿和德累斯顿全部由苏军占领。

对于这个光学巨人的财富,俄国人当然不会让“美帝国主义”染指,作为战争赔偿,苏军拆除了剩下94%的工厂设备。

在基辅建立了现在的Kiev(基辅)照相机制造厂(借着这一丝血脉,俄罗斯镜头至今还能在光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德国人的技术好像抢不走,在耶拿大学的支持下“Carl Zeiss Jena”的标志很快又出现了。

当初被巴顿掠走的126名蔡司关键管理人员和技师,在美国的支持下,也在联邦德国(西德)的奥伯考亨重新建厂。

卡尔·蔡司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也获得了新生,蔡司厂从此一分为二。

东德的产品冠名Carl Zeiss Jena(卡尔.蔡司.耶拿)史称“东蔡”,西德的产品冠名Carl Zeiss,史称“西蔡”,东、西蔡都标榜自己为是蔡司正宗,其实双方在设计上都秉承了蔡司传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这种竞争使得蔡司在光学技术上的更臻完美。

两德统一后,东西德的蔡司厂又联系经营。

总部仍在奥伯考亨,拥有员工3500名,同时在世界各地设有分厂。

这时的蔡司双剑合壁,在光学领域已经是第一强者。

在135领域还尚有康太克斯与徕卡抗衡(康太克斯采用卡尔蔡司),但到了120领域Carl Zeiss 便称雄天下:哈苏、禄徕两大120巨头都使用卡尔蔡司镜头。

进入数码时代,依靠蔡司的鼎力相助,原本是光学外行的索尼,摇身一变,成为消费级数码相机的业界老大之一。

[编辑本段]
经典的缔造者
蔡司开创了镜头工业中的诸多经典设计。

蔡司的创始师保罗·鲁道夫就是镜头制造史上最有名的设计师之一。

1890年,他设计出第一只消像散正光摄影镜(Anastig mat),开创了蔡司镜头的新纪元。

1896年鲁道夫又发表了大名鼎鼎的普兰纳(Pla nar)双高斯结构的镜头,对各种镜头像差都进行了出色的纠正。

此后,世界各地生产的各种品牌的标准镜头(包括徕卡)无不借鉴普兰纳镜头的设计。

1902年,他又设计出四片三组的“鹰之眼”——天塞(Tessar)镜头,虽然结构简单、价格适中,成像质量惊世骇俗,明快锐利。

其他诸如广角镜头的典范Holgon、大光圈镜头的典范Sonnar(索尼DSC-F828的镜头正是基于Sonnar镜头结构设计的)、专为旁轴相机设计的Bio-gon等等,都是蔡司创造的经典名镜。

光学产品只要沾了蔡司镜头的边就有市场,这就是事实。

北京天文馆蔡司天象厅中使用的是卡尔蔡司9型光学天象仪。

在蔡司、徕卡的耀眼光环下,罗敦司德(Rodenstock)和施耐德(Schneider)在外行人眼里变的默默无闻。

其实在德意志百年的光学传统工业里曾经出现过大量的优秀品牌,但在蔡司、徕卡的垄断下大多凋零了,但罗敦司德和施耐德靠自己的一流的设计还坚强的存在。

如果你看到哪款数码相机使用了罗敦司德和施耐德的镜头,其他的不说,光学性能尽可放心。

虽然有传闻说数码相机用的德国镜头都只不过是德国设计甚至授权,但就算镜头在日本或其他什么地方OEM,德国人也会顾忌一点自己的面子,性能绝不会太离谱。

【镜头介绍】
1、Biogon
Biogon 镜头的外型是由Dr. Ludwig Bertele发明,它现今在光学史中仍是设计的水准标记。

其设计深受摄影家喜爱,经年不衰。

因为相机内没有反射镜,可以让镜头和底片之间的距离很小,此其优点之一。

因此,镜头的设计工程师就研发出这支Biogon 头,它几乎可以完全矫正变形现象。

Biogon 镜头的设计几乎是对称的,它的变形现象比单反相机所使用的Distagon广角镜头还低。

它深受专业摄影家的重视,一般摄影时,均爱使用它,因为它在任何摄影情形下,均有出色的表现。

在1932年,Sonnar型镜头更进一步的发展,引导出了Biogon f/2.8镜头的设计。

这是一只35mm系统的高速、广角的镜头。

第一只Biogon镜头是由6片镜片
分成4群所组成。

在1952年,它由7片镜片所组成的新设计所取代以获得更优秀的像场亮度以及对变形的进一步改善。

从此之后,Biogon的标志在其他同等级的广角镜头中被Carl Zeiss建立了一个标准,因为它非常的快速且像场也特别地平坦。

这个特色也同时表现在Biogon f/4.5(120系统)这只由8片5群所组成的超广角镜头上,它能够提供的角度达到90°。

这个焦长只有像场对角线一半长度的Biogon镜头能赋予全部的影像范围几乎完美的分辨率和色彩饱和度,即使在全开光圈的情?下。

桶状变形和影像边缘的失真相对上是不存在的。

Biogon特别适合在建筑、时装模特儿和全景摄影,也适合拍摄在狭窄空间中的机器或是工业流程。

2、Hologon
Holgon镜头是广角镜头中最有名的镜头。

这个镜头是在60年代早期由
Dr.Glatzel所发明的,这个超级广角镜可以在106度的角度内制造出没有变形的影像。

Holgon这个字是由希腊holos所衍生的——意思是全部,你可以将每一样东西拍进一张相片里,因此在风景及建筑摄影中就变得非常有名。

Holgon的镜片弧面几乎是半球面及完全平面所组成,制造这种镜片需要特殊的的技术,而且镜片的定位必须非常地精确。

目前只有Zeiss有能力依照规格生产这种镜头。

Holgon称得上是光学史上的艺术品,也是现在买得到的镜头中最神奇的镜头。

15mm f8 Hologon for Leica 这只镜头并不是因为光学表现优异 (变形矫正及颜色反差非常棒,但画面明度不均匀,必须藉由原厂滤镜才能使画面亮度均匀) ,而是它的光学构造只由3片镜片所构成的。

如果对镜头有认识的话,应该知道广角镜头是最难设计的,因为会有严重的变形所以要用镜片矫正,通常20mm以下的超广角镜头用个十几片镜片矫正是很正常的事。

虽然光圈不够大,也不如Zeiss 15mm/3.5 实用 (Leica 那只15mm/3.5镜头是Zeiss做的,而Nikon的15mm/3.5镜头则是向Zeiss买设计图自行生产的,由此可见蔡司的设计实力) ,但Hologon有其独特的魅力。

Leica 那只名镜(Hologon 15mm f8)由于总产量不超过350支,非常稀有二手的在美国要价8000到一万美金。

Holgon称得上是光学史上的艺术品,也是现在买得到的镜头中最神奇的镜头。

(G系列那只镜头是德制的,要买德制镜头的人可以考虑,如果只是平常拍照,不用到望远及Macro镜的人可以考虑G系列,因为每支镜头都比单眼的优秀。

)
3、Planar
Planar型镜头是由P.Rudolph博士于1896年在Zeiss所设计出的。

这是镜头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是第一个能够在大光圈时提供无像散的像场且能对球面像差做高度的矫正。

这款镜头在追求高速的同时也能对色像差有杰出的矫正。

传统的Planar型设计,是由两组对称于光圈的透镜所组成。

尤其以光圈两旁相对称的高曲率透镜弧面形成一个近似封闭的空间为其特色。

由于这种设计有Gauss型望远镜头的特点,所以这种目前被许多镜头制造厂商所使用的设计型式,都统称为Gauss型镜头。

在20世纪,这型的设计更进一步引导出高速镜头的设计,例如为35mm电影机所设计的Biotar型高速镜头(f/2,f/1.4),或是光圈值达f/0.85的X光机镜头,发展给NASA用的50mm f/0.7 Planar。

新的Planar型镜头维持数十年的传统,将起始光圈设定在f/3.5至f/0.7之间。

Planar型镜头也能将所有镜头工学上重要的改良立即吸收到它的设计之中。

这项特色使得现代的Planar镜头始终居于领导地位。

即使在全开光圈下,整个像场上也都能呈现优越的解像力,使得Planar镜头真正地成为一支世界性的镜头。

而它也特别适用于中型相机和135相机。

4、Sonnar
Sonnar镜头是传统式的设计,摄影家们已寻求多年。

过去几年中,不断地加以修改,如增加其速度,减少镜头的像差,以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准确。

Sonnar 镜头针对小型快拍或正式人像均非常理想,即使在全面光圈它也可为影像区边角提供高对比。

Sonnar是采用传统型的设计。

大约在60年前,随着Sonnar f/1.5和f/2这两个高品质、高速的镜头出现,对35mm系统的摄影具有决定性的贡献,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Sonnar型镜头的小尺寸和较短的后焦距对新型35mm系统相机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Sonnar型镜头的发展在往后很快的使这型镜头能运用在长焦距镜头和大尺寸的底片上面。

到目前为止,这型的镜头不断地改善和更进一步地发展。

大量的新型Sonnar都有高速、锐利、色彩饱和和优秀的像场照明等特色,一些特别的长镜头在专业或业余的人像摄影、望远摄影、新闻摄影、舞台摄影或科技上的摄影都有极高的评价。

[2008-02-01 05:22 补充如下]
Tessar:
Tessar型镜头是由P.Rudolph博士在1902年所设计的。

特色是用最少的光学镜片却能得到最高质量的影像,Tessar型的镜头已经在世界上很普遍地被使用,这是Rudolph博士这项精巧设计的巨大成功。

90年来Tessar型镜头已经建立起它独特的地位,随着镜头设计和光学镜片的发展,更加证明了这项产品的灵巧方便和经得起考验。

它在镜头设计史上的艺术地位已经被确立了。

今天,Tessar
镜头意同于锐利的分辨率、高透光率、均匀的像场亮度和杰出的变形矫正。

这个型式的镜头使用在彩色摄影上不需要更改任何设计以消除色像差的问题。

如同所有的Zeiss镜头,Tessar镜头在设计时就已经做好色彩矫正的工作了。

Tessar镜头现已被广泛地使用在风景、建筑、人像和运动等摄影上。

Tele-Tessar:
与像场的对角线相比之下,Tele-Tessar型的镜头有一个长的焦距。

这型镜头所提供的优势是它的设计简单,同时能使最前面的镜片到底片的距离比实际焦距还短,有时可以减少到25%的长度。

这型镜头的特色是拥有4到6片的镜片,且前组聚集的镜片群和后组较分散的镜片群之间有一段长距离。

后组的镜片相对之下比较小因此允许光线通过狭小的机身孔。

也因为重量轻,所以能够手持拍摄,即使用的是600mm长镜头。

第一只Tele-Tessar镜头是由W.Merte于1921年在Zeiss开发出的。

由于使用新型的镜片,适当的光学特性加上广泛地使用计算机系统来辅助设计,使得今日的Tele-Tessar镜头有着非常优异的表现。

也因为镜头的角度可以小到4°,所以当你从观景窗看出去的时候,它就像是一支有力的望远镜。

在长距离、运动、新闻、探险考察的摄影领域中,Tele-Tessar型镜头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而较浅的景深也时常被运用成为影像的特质。

T* Coating:
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所有的光学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使它们的光学设计都.非常的完美也是一样﹕这个问题就是影像质量下降。

是因为在所有空气与玻璃的交界处都会产生反射。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Zeiss科学家亚历山德拉斯马库拉博士(Dr.Alexander Smakula)所发现的,他发明了防反射镀膜技术并且获得1935年的专利,过了好几年才将其中的秘诀公开。

这项发明的其中一个目标是要去降低军事双筒望远镜所产生的反射,避免敌人侦测到观测兵在哪里。

不过,主要的目标是降低玻璃和空气接触面所产生的反射。

这项发明改革了所有光学技术的领域,而且也可以设计配有很多镜片的高性能镜片组,而且也不会降低对比。

从那时起,Coating 就用来增进光线的传输。

不过,防反射镀膜的进展并未因此而停顿下来。

多层镀膜的使用甚至可以压制一些广泛范围光线的反射----最后发展出有名的T*-coating,从1972年Carl Zeiss就使用在镜片上。

今日,Zeiss利用镀膜法让Zeiss的每一个镜片传输正确的颜色就是说,Zeiss 充分利用整个光谱传输,包括每一种玻璃类型的光谱吸收来获得整个光谱传输需求。

和一般中性镜片做比较,能够高度传输蓝色区段光线的镜片叫做冷镜,而能够高度传输红色区段光线的镜片叫做暖镜。

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常常需要根据用在个别镜片上特殊玻璃的折射率,规定每一种镜片表面个别的镀膜法-----当然,这样会让制造过程变得更复杂而价格相对提高。

镜片的外表和的表面大部分的时候都很干净,但有时却脏的很难处理。

针对这个问题,改进镀膜的耐久性就成为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

在离子法镀膜过程中,使用具有高能量的气态离子。

这些具有高能量的离子的使用有二种目的﹕其中一种就是,它们会释放镀膜的原子动能,让原子加速。

另一种目的是:它们让这些基本镜片的表面引起震动,让镀膜的原子能更紧密结合在一起。

因此这些离子将镀膜的原子带到最适当的位置上。

传统的防反射过程里,那些沈积的材料容易形成不正常的柱状晶形-----没有离子撞击,结果变成一个不松不紧的结构。

离子法镀膜过程可以产生很光滑的表面,在硬度的增加和耐磨性的改进都有很好的效果。

让我来说明更进一步方法T*--coating。

这种光学相位校正镀膜是Zeiss特别为了双筒望远镜内部的顶部棱镜(roof prism)所发展出来的,顶部棱镜所发生的相位移.对于有使用顶部棱镜的双筒望远镜,严重影响其影像质量----这是Zeiss的双筒望远镜可以提供给使用者的另一种更好的质量。

特立独行的——Biogon T* C38mm f/4.5
Biogon(贝奥冈)结构是Carl Zeiss公司对于一种广角结构镜头的称谓。

这种大口径广角结构镜头分布在Carl Zeiss制造的135、120、4×5英寸结构的各类广角镜头中,最大特点是不论全开光圈还是收缩光圈镜头边缘和中心都有同样的优秀表现。

提到Biogon T* C38mm f/4.5,就得从1954年Photokina上首次推出Hasselblad的超广角专用机——SWA说起。

随同这款相机一同上市的就是第一款Biogon 38mm f/4.5镜头。

从此形成了Hasselblad SW广角系列相机体系。

镜头是不镀膜的“白头”。

镜头和相机出于设计和影像素质方面的考虑被设计成为一体的不可拆卸式。

但可使用Hasselblad卷片后背,这一款不能使用波拉背。

SWA于1957年停产。

现在这款的改进新型905SWC依然在继续生产,目前为止有4个型号6个款式的Biogon 38mm f/4.5镜头。

资深Hasselblad摄影师们一致认为6款Biogon 38mm f/4.5镜头中,只有1970年代中期SWC后期款和1979-1988年代SWC/M(如题图)这两款机型上专配的黑色Biogon T* C38mm f/4.5,是他们心中的真正的Biogon 广角。

这款全金属镜头做工远胜于现在的900系列的塑料和金属的混合镜头。

加之现在欧洲已经禁止使用含铅、硒玻璃制造镜头,这种当年的含铅、硒玻璃制造的镜头,更能体现以Carl Zeiss为代表的欧洲镜头风格,而对于现在配备与900系列上的标注CFi、CF等新款Biogon T* CF38mm f/4.5镜头则是嗤之以鼻,认为过于现代味了,这里是否有“九斤老太”的心理因素,就不得而知了。

但这套广角相机备受Hasselblad fans(哈苏迷)的大力追捧也是事实。

现在一套9成以上新的SWC/M标准套装标价不会低于2万元人民币,问题是现在很难能够找到9成以上新的SWC/M了。

横平竖直的——Planar T* C100mm f/3.5
Planar(普兰纳)结构是Carl Zeiss于1896年创造的一款经典结构镜头。

从那时起,Planar 就是无球差镜头的代名词。

由于双高斯类型的镜头可以很好的补偿镜头的球差和慧差,所以当年Carl Zeiss就尝试着研制了用左右方向相反的玻璃镜片试图校正镜头的色差和球差,
结果获得了比较平的像场,并且可以容易的控制这种“平面”。

在德语中“Planar”就是“平面”的意思。

即便现在Carl Zeiss镜头系列中像差得到很好补偿的镜头依然沿袭这个名字。

这种结构大多被用在35~135mm之间的各焦距段的镜头上。

Planar 100mm f/3.5是Carl Zeiss专为Hasselblad设计的“特种镜头”。

从理论上,将光圈和焦距做了完美的组合,保持镜头边缘线性不变形。

它既有微距镜头的近距平像场的高质量拍摄能力,也有用于拍摄建筑摄影的远摄不变形能力……所以,大凡是Hasselblad fans必欲得之而后快。

这支Planar 100mm f/3.5镜头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技术进步也有不同的款式。

它们分别是Planar 100mm f/3.5、Planar T* C100mm f/3.5、Planar T* CF100mm f/3.5、Planar T* CFi100mm f/3.5。

这4款中尤以这支1974-1983年间生产的Planar T* C100mm f/3.5备受Hasselblad fans推崇,除了这支镜头在畸变校正方面的杰出表现之外,恐怕是更多的是对那段Hasselblad辉煌历史的怀念,或多或少也掺杂些对于上述Biogon T* C38mm f/4.5镜头的那种欧洲情节吧。

这款镜头现在只能在二手店内去找了,9成以上新的镜头,大约在1万元人民币左右。

风格迥异的——Sonnar-Sa T* C250mm f/5.6
Sonnar(松纳)结构镜头也是Carl Zeiss独创的镜头结构,因为最早用在Contax(康太时)相机上的镜头而开始名闻世界的。

这个结构非常实用,设计上没有任何的无理之处。

对于Sonnar镜头结构的命名众说纷纭,有说是从德文太阳“Sonne”演变而来,也有说是因Zeiss Ikon(蔡司·伊康)工厂附近的街道名字来命名的……莫衷一是,也算是一个趣闻吧。

最初见到Sonnar这个结构是在1929年,这个结构对1902年就已面市Tessar(天塞)结构镜头进行了改良,成为当时大口径镜头的代名词。

Sonnar-Superachromat T* C250mm f/5.6这支镜头是针对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时,为克服色差而专门设计的。

和在此之前上市的Sonnar T* C250mm f/5.6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是作为后者的高档型号而存在的,可以有更好的色彩还原。

虽说都是Sonnar结构,但前者已是经过改良的Sonnar 结构,镜片也由此前的4片3组改为6片4组。

这种高低搭配的设计形式沿用至今。

Hasselblad摄影师们依然对最初设计的Sonnar-Superachromat T* C250mm f/5.6这款镜头青睐有加。

现在,这款9成新以上镜头大多不会低于2万元人民币。

这3支Hasselblad超级王牌镜头,无一例外地都是T* C金属镜头,这有什么原因吗?一个Hasselblad相机收藏家,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据说在国外有“影调柔和的C锐利的CF”的说法。

由于当年的设计原因和审美的倾向导致了早期Hasselblad T* C镜头更注重影调的细腻再现,以及由于光圈设计的原因造成的焦外成像更趋柔和云云。

由于没有亲自对比过,姑且算作是一家之言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