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考研真题(附解析)(转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中国地理考研真题
一、简答题。

(共90分)
1、简述影响中国夏季风的三个风源地及其气流的变化。

(12分)(第二章P31)
影响中国的夏季风可以分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1)东南季风的风源地为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东南季风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

夏季风
一般5月初盛行于华南6月中旬推移到江淮流域,7月中下旬,夏季风再次北越到华北与东
北地区,到8月中下旬,为夏季风鼎盛时期,北界可达东北北部、内蒙古长城沿线。

(2)西南季风一支的风源地为印度洋。

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
中国西南及华南地区。

(3)西南季风另一支的风源地为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在中南半岛一带越过赤道,经
南海北上,影响中国华南、华中地区。

2、简述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2分)(第三章P94)
(1)1949——1957年,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下降,年平均自然增长
率高。

(2)1958——1961年,为人口发展数量增长的低谷期,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开始回升,人
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低。

1960年出现唯一的一次负增长。

(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产量
下降,三年困难时期,导致人口增长出现低谷。


(3)1962——1973年,为第二个人口数量增长高峰,人口自然增长率猛增,1963年创造了
人口增长率的最高纪录。

(4)1974年以来的40年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同步在波动中下降。

(1973年以后开
始计划生育,到20世纪80年代初将计划生育作为中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即实行低生育
率控制人口政策,大见成效。


3、简述中国400mm等雨线的地理意义及该线两侧的地理环境差异。

(12分)(第二章P42)(1)地理意义: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②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③草原景观与森林景观的分界线。

④畜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

⑤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通过的地方。

(2)两侧地理环境差异:
①此线的东南部地区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期,降水丰富,水资源较充足,气候湿润;地势
相对平坦,多平原;自然景观多为森林景观;农耕文明发达,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多入海的
大江大河等;人口分布较多,经济较发达。

②此线的西北部地区大陆性气候明显,气候多为干燥寒冷,降水少,水资源不足,气候干旱;地势相对高,多高原;自然景观为草原或者草原荒漠景观;草场较多,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河流多为内流河;人口分布较少,经济发展较缓慢。

4、简述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

(12分)(第七章P316,课后题)
(1)①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是旱灾多发区;②
洪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③地震多发生在台湾以及华北、西北
和西南地区;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⑤东北地区低温冷害严重;⑥
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

其中,最具影响或危险性最大的是洪涝灾害,旱灾次之。

(2)就地区自然灾害危险性而言,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自然灾害活动最强烈,即危险
性最高;华中次之,以下依次是东北、西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就省际差异而言,湖南、广东、浙江、福建的综合危险性最高,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次之,吉林、辽宁、
河南、陕西、四川、贵州、广西、天津市和重庆市再次之。

5、简述中国第一级地形阶梯的空间范围及其地理景观格局。

(12分)(第二章P22自己总结)
(1)空间范围:第一级地形阶梯的主要空间范围为青藏高原以及柴达木盆地、藏南谷地等
地区,周围耸立着高大的山脉,南部是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北部是昆仑山、阿尔金
山和祁连山,东部是龙门山、岷山和横断山脉。

(2)地理景观格局:①地形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盆地、山脉镶嵌其中,主要有可可西
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山脉之间主要分布着地势和缓
的宽潜洼地和湖盆以及大片沼泽地。

②主要为非季风区,气候以高原、高山气候为主,终年
寒冷,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少,较干旱,气温低。

③大部分地区以草
原以及高原草原、荒漠景观为主。

④多高山冰雪,为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⑤多不可利用
土地,人口分布较少,城市主要分布在藏南谷地等地势较低洼地区。

6、简述人类遗产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

(15分)(第四章P177自己总结)
(1)人类遗产资源面临的问题:①自然灾害和自然侵蚀②非法开采和狩猎③战争和冲突④
城市化和土地利用⑤水坝项目和水电站建设
(2)解决对策:①建立森林地质公园等自然公园或者人类遗产保护区。

②加强立法、加大
执法力度,合理开发利用。

③通过政府财政预算,建立人类遗产专项保护资金。

④加强人类
遗产资源的公众教育和宣传。

⑤加强人类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

⑥城市化建设
尽量不侵占、不破坏遗产地的土地和风貌。

⑦合理规划和建设水利项目,做好项目评估。

7、简述青藏区农业生产条件、特点及未来发展重点。

(15分)(第十四章、自己总结)
(1)农业生产条件及特点:
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①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有利于利于农作物光合作用、
积累营养物质,农作物品质好,产量高。

②河谷地带地势较低,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靠近水源,地势平坦,土壤相对较好。

③高原地区有大面积的高寒草地,可以发展畜牧业。

不利条件:①海拔高,气候寒冷,除了河谷地带广大的高原面上只能发展高寒畜牧业。

②气
温较低,农作物生长期长。

特点:①地广人稀,以畜牧业为主②日照充足,有利于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

③全年气温较低,但河谷地区温度较高,植物生长茂盛。

④粮食作物主要是青稞。

(2)农业未来发展重点:①高原牧区合理利用牧草,发展高原畜牧业。

②河谷农业地区重
点发展河谷种植业。

③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

④加强农
业机械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程度。

二、论述题。

(共60分)
1、论述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战略背景下云南的地理区位优势及其区域发展策略。

(30分)(云南题)
(1)地理区位优势:
①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南部,全省处于北纬30°以南的低纬度地带。


地形看,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分河流为南北走向。

云南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虽
处低纬度地区,但地势较高,因此省内大部分坝区的气候虽有温凉之更迭,却无寒暑之剧变,所有“四季如春”之称。

其次,云南的水能、矿产、动植物资源都极其丰富。

②云南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地处中国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
圈的结合部,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拥有面向三亚、肩挑两洋、通江达海
沿边的独特区位优势。

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战略背景下,云南不仅与缅甸直接接壤,还与印度、孟加拉等国邻近。

现在云南具有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西路国际大通道,沿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昆明至大理的铁路西进,有多个出境口岸,可分别到达缅甸密支那、八莫、腊戍
等地,还可经密支那到印度雷多,与印度铁路网连接后通往孟加拉国的达卡、吉大港和印度
的加尔各答港。

(2)区域发展策略:①建立高水平推进机制。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
工程,需要协调的内容很多,云南省作为中国在此区域的发展门户应与各国家应建立起不同
层次的合作机制,以加快推进其建设。

②推进交通互联建设。

云南省应首先把交通领域的互联互通作为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
方向,先易后难,积极推进空运、铁路、公路、水运等通道建设,使区域经济在更广阔的领
域和市场内快速推进。

③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云南在此区域要秉持开放合作的精神,不断拓宽合作领域,采取
多样化的合作形式,以进一步拓展互利互惠空间,深化各领域的合作,加深利益融合。

④促进民心相通。

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云南省特别是要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民心
相通,以加深彼此了解,夯实合作的社会基础。

⑤加大产业合作力度。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最终要落到经济上。

云南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优势产业合作为核心,以项目合作为重点,不断深化和拓展产业合作。

⑥将旅游作为推进“走廊”建设的突破口。

把云南打造为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性国际
旅游集散地,构建大旅游格局,必将成为我国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战略突破口。

⑦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

比如云南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除了资源型工业之外,
云南在制造业领域有着比周边邻国更雄厚的产业基础,无论是矿产资源的深加工还是其他制
造业领域,云南周边国家都有可能成为云南企业的市场。

2、试评价中国气候的优劣并分析形成原因。

(30分)(第二章、自己总结)
(1)优:①四季分明,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降水具有季节性,有利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②气候大陆性特点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利于植物的生长③雨热同期,夏季
全国普遍高温,暖热湿润,利于农作物、森林的生长,农作物资源丰富。

④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形成不同的区域景观,使得动植物物种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⑤东部沿海多风,可开发
风能资源;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干旱少雨,可开发太阳能资源。

(2)劣:①冬季寒冷干燥,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

②季风气候区,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
灾害多发。

③台风多发,造成水灾、风灾④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有大面积的干旱区和高寒区
不利于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

⑤南方地区春季低温阴雨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3)形成原因:①中国幅员辽阔、纬度跨度大,西风带、副热带高压带、东北信风带均控
制我国,风带的季节性位移形成了我国的季风气候。

②西北居于亚欧大陆内部,东临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明显。

③冬季中国大陆主要受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夏季受热带、副热带海
洋和热带大陆气团控制,盛行偏南季风。

④青藏高原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明显,冬季盛行辐
散气流,夏季盛行辅聚气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