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岳美中医话一则一一黄芪粥治疗慢性肾炎后期(精)
黄芪粥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粥的功效与作用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黄芪粥是一种偏方,但还有一些人不是很了解的,黄芪粥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食疗偏方,对健康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同时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下面就来详细说明一下。
黄芪粥
【来源】《岳美中医案集》
【原料】生黄芪30克生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末9克金橘饼2枚糯米30克
【制法】先将黄芪放入小锅内,加水600克,煮20分钟捞出渣;再加入生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最后加入鸡内金末和糯米,煮熟成粥。
【用法】以上为1日量,分2次温热服用,每次服后嚼食金橘饼1枚。
【功效】补气,健脾。
适用于小儿慢性肾炎。
【宜忌】小儿急性肾炎不宜选用。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了黄芪粥应该怎么做,相信只要根据这些方法的指导,大家一定能够做出美味保健的黄芪粥汤来。
第1 页。
防己黄芪汤的应用

防己黄芪汤的应用防己黄芪汤组成用法黄芪15~30g、防己12~25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10-20克、大枣12枚。
水煎服,每日二次。
方证1、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2、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篇·二十二条》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腹痛加芍药。
《金匮要略·第十四篇·二十二条》《外台》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金匮要略·第十四篇·附方》应用1、特发性水肿、功能性水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风心病、肺心病等以浮肿为主要表现时可用本方,肝硬化腹水也可参照使用。
岳美中曾治一名40岁男患者,患慢性肾炎,多年不愈,下肢沉重,胫部浮肿,累及足跟痛,且汗出恶风,脉浮,舌质淡白,边有齿痕。
尿蛋白(+++),红白细胞(+)。
岳老投防己黄芪汤:防己18克,生黄芪24克,白术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擘)。
嘱其长期服用。
患者连续服此方10个月,检查尿蛋白(+),又持续两个月,尿蛋白消失,一切症状痊愈(《岳美中医案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年版)。
2、变形性膝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以关节疼痛、沉重、活动不利、动作不灵活为主证时可见到本方证。
3、一些代谢性疾病也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如痛风、糖尿病、高血脂症、单纯性肥胖症等。
李春生用本方加味治疗2例肥胖病合并高脂血症,经3个月左右,均大为好转。
处方:黄芪30克,防己12克,白术10克,甘草4克,生姜6克,大枣3枚,草决明20克,黄芩10克(中医药学报1983,5:36)。
阮士军也曾用本方加味治疗一名肥胖患者,防己、黄芪俱用60克,另加去湿利水之药,治疗两个月,体重恢复至以前水平(北京中医杂志1985;4:35)。
药中补气王!药食两用,补气强身

药中补气王!药食两用,补气强身自古黄芪传说多关于黄芪,有许多民间传说。
古时有一位叫戴糁的老人,善良厚道,乐于助人,善用针灸治病,老人形瘦而面黄,人们尊称“黄耆”(耆指六十岁以上的人),但后来不幸因救助坠崖儿童而身亡。
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长的一种草药称为“黄耆”,即黄芪。
人们用它治疗许多病痛,在民间广为流传。
史料上,也有隋唐间医家许胤宗妙用黄芪救太后的记载。
著名诗人苏东坡写过很多中药诗,其中有首与黄芪有关的诗:“孤灯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
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
”可见宋代就有人常食黄芪粥,自然也受注重养生的大文学家苏轼青睐了。
相传,有朋友向其请教养生秘诀时,苏轼说:“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提出了淡泊名利、调节情志,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安步当车、适当运动,控制饮食、合理膳食的养生要诀。
除此以外,苏东坡对吃粥很有兴趣也很讲究,他有书帖描写食粥:“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
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他被贬失意,大病初愈时,常用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
黄芪应用广泛,受到许多名人喜好。
白居易也有一首《斋居》诗提到黄芪粥:“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
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
”诗中有黄芪、赤箭(天麻)两味中药。
可见,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用黄芪作为药食两用之材调养,已是一种时尚和习惯。
医家妙用黄芪起重疴黄芪的药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在中医处方中常有黄芪的身影,且多是担当主药。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健脾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作用,是中医补中益气的要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刘汶说,黄芪可用于多种疾病中中医辨证为气虚的病人,如少气懒言、声音低弱、咳嗽气短、久咳久喘的肺气虚者,面色不华、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的脾气虚者。
黄芪对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术后及放化疗之后,以及消化性溃疡、消化系统肿瘤放化疗之后的气虚病人,疗效尤其显著。
古今名医用黄芪经验

古今名医用黄芪经验黄芪是一味临床使用率极高的中药,业内有“十药八芪”之说。
其应用之广泛、功效之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道。
李时珍说:“耆者,长也。
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今俗通作黄芪。
”(《本草纲目》)今就名医用黄芪的经验作一简述,以冀加深理解,适时选用。
《神农本草经》:黄芪疗疮补虚《神农本草经》将黄芪列为“上品”,言其“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补虚,小儿百病。
”从整段文字来看,黄芪用于治疗外科疾病比较多,而“补虚”之功好像并不是太突出。
其实黄芪的“补虚”作用,是针对久病之虚而言,正如陈修园所说:“其曰补虚者,是总结上文诸症,久而致虚,此能补之。
”那些患“痈疽、久败疮”等恶疾的人,绝非一般之虚,如产后、汗后之虚,而是毒邪久羁而致虚,这种虚可谓“大虚”。
后人依此将黄芪用于疮疡、痈疽诸疾,如元代张元素云黄芪:“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外疮家圣药。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的托脓散,清代《医宗金鉴》的托里透脓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内托生肌散等,均以黄芪益气托脓为主药,属于外科托法范畴,若无正气托里,脓毒岂能排出。
张仲景:黄芪补虚、通阳、护卫仲景用黄芪,在《金匮要略》中凡七见,而《伤寒论》113方未用,这是为何?后世医家多有论述,而以岳美中先生的认知最为中肯。
他说:“仲景在《伤寒论》则绝不用黄芪,在《金匮要略》则罕用四逆,是因为黄芪必须多服久服,才能有效,不像附子、干姜,才下咽则其效立显呢……可以肯定地说,黄芪对于急性衰弱病,绝无救亡于顷刻像附子那样捷疾的力量,而对衰弱性病则有它一定的疗效。
”(见《岳美中论医集》)可见,《伤寒论》中不用黄芪,并非没有对应之证,而是黄芪性温和而力缓,不若附子、干姜那样剽悍有力,可以挽救生命于顷刻。
至此说明,仲景治急症不用黄芪,而治杂病则用黄芪,意在缓缓收功。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黄芪,其义有三,一是补虚理劳:如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等;二是通阳逐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等;三是护卫除湿: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及乌头汤治疗“风水”“皮水”“黄汗”“历节”等。
名人与黄芪

龙源期刊网 名人与黄芪作者:欧阳军来源:《保健与生活》2013年第05期柳太后与黄芪“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中药黄芪的别名。
黄芪称为“王孙”,见于甄权的《药性论》,转载于明朝药物学家所著的《本草纲目》,黄芪,旧作“耆”,长也,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黄芪味甘、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作用。
据《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唐朝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脑卒中说不出话来,遍请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
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
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熏蒸法为太后治病。
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熏蒸,柳太后当天晚上就有所好转。
又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便康复了。
柳太后患脑卒中,是年老体弱、气血失调的结果。
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
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恰中病理。
再加上蒸汽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袁枚与黄芪袁枚,浙江钱塘人,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
他与纪晓岚有“南袁北纪”之称。
袁枚还是一位烹饪专家,著有《随园食单》一书,此书是我国饮撰食事中一部重要著作,为我国的饮食史保存了不少宝贵的史料。
有一年夏天,已过古稀的袁枚因贪吃患了痢疾,腹痛、腹泻。
经医生治疗,病情仍无明显好转。
这时,一位医生以袁枚年高体弱为由,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疗,结果导致闭门留寇,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
治疗时应审时度势,当邪气盛时,需要引邪外出,而不应该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
只有在邪气泻出之后,才能考虑用温补法来调补肠胃。
黄芪粥治慢性肾炎

黄芪粥治慢性肾炎黄芪粥治慢性肾炎相关推荐·民族医药报·《世界中医药》2015年S1期·《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医学报》2010年04期·《中国民间疗法》2010年0·《甘肃医药》2009年02期清代医著《冷庐医话》中记载过一则黄芪粥治水肿病案:王某患肿胀病,自顶至踵,大倍于常,气喘声嘶,二便不能,生命垂危,求医于海宁许珊林。
许氏取生黄芪120克,糯米30克,煎粥1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频频送服。
不久,患者喘平便通,全身浮肿消而痊愈。
$$受黄芪粥能消肿的启发,现代名医岳美中采用黄芪粥治疗慢性肾炎而取得很好疗效。
他在原方基础组方:生...(本文共1页)阅读全文>>权威出处:民族医药报2003-09-19世界中医药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在我国,慢性肾小球肾炎仍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一位病因,最终进展至尿毒症,2结果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蛋白尿是本病进展的独立风险因素,因此减少2.1两组治疗后蛋白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蛋白尿是延缓肾功能下降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非依赖降血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度增高,主要表现为食欲差,经保肝治疗,随访肝功能恢复正常。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蛋白质摄入量为0.8g/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的比较(x±s)(kg·d),据病情需要给予控制感染、利尿,活性维生素D等处理措施,对照组应用对照组(26)对照组(26)缬沙坦160mg/d,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不论血脂是否增高均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睡前服药,两组血压均控制于130/80mm Hg以下。
疗程均为18周。
Scr(μmol...(本文共2页)阅读全文>>权威出处:《世界中医药》2015年S1期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炎8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为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发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难以治愈[1]。
【推荐】那些人人不适合吃黄芪

那些人人不适合吃黄芪
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
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
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
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
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
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
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
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
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
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
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
现介绍几种: 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
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
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
肾炎药膳黄芪粥

肾炎药膳黄芪粥
肾炎药膳黄芪粥杨相国
“肾炎药膳黄芪粥,黄芪薏米赤小豆,金桔糯米合内金,煮烂服之肾不忧。
”这是民间治疗慢性肾炎黄芪粥的药膳歌。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芪有良好的健肾、利尿、杀菌、强心、降糖作用;薏米有良好的祛湿、利尿、健脾、补肺的功效;赤小豆有良好的祛湿、利水、解毒的功效;金桔有降气、化痰、消食、开胃之功效;糯米有补脾、益肾、强身、益气的功效。
现代研究发现,上述食物和药物配合在一起,让慢性肾炎病人经常服用,有良好地改善肾功能、消除蛋白尿的功用。
配制方法将黄芪30克用清水洗净然,后用双层纱布包好放于锅内,加入赤小豆、薏米、糯米各30克,水300毫升煎煮。
煮烂成粥后,入鸡内金粉15克、金桔3枚即可服用。
杨相国。
可以帮助防治慢性肾炎的两款药膳

可以帮助防治慢性肾炎的两款药膳慢性肾炎患者应注意保养、作息正常。
如果生活作息不规则、劳累、感冒或感染时,就易急性发作,导致病情加重,进而导致肾功能恶化。
治疗慢性肾炎除了治疗蛋白尿及血尿,预防肾功能衰退外,更重要的是规律生活、运动强身、避免过劳等强化免疫力,减少感染。
此外,清淡饮食,控制蛋白质、磷及盐分摄取,不宜大量摄取豆类,并且要慎用药物。
除此之外,也可选择药膳保健方,以下二款药膳可防慢性肾炎: 1.益气黄芪粥
材料与做法:准备党参5克、黄芪15克、山药10克,取药汁炖粥。
功效:适应症为面色萎黄、水肿、少气无力、容易感冒者,有益肺补肾、利水消肿作用。
2.山药补骨脂粥
材料与做法:准备山药15克、茯苓10克、补骨脂10克、菟丝子5克,取药汁炖粥。
功效:适应症为面色白、神疲倦怠、腰膝酸软、便溏或腹胀者,有健脾补肾、利水消肿的作用。
慢性肾炎饮食注意事项及食谱

慢性肾炎饮食注意事项及食谱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简称为慢性肾炎,系指各种病因引起的不同病理类型的双侧肾小球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临床起病隐匿,病程冗长,病情多发展缓慢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总称,故严格说来它不是一独立性疾病。
但由于临床上未能广泛开展肾活组织检查,这一组慢性肾小球肾炎综合征的临床分型对临床工作中制定治疗方案与预防病情进展和肾功能恶化有一定帮助,故仍保留慢性肾小球肾炎一节。
慢性肾炎是病因多样,病理形态不同,而临床表现相似的一组肾小球疾病,它们共同的表现是水肿、高血压和尿异常改变。
(1)水肿:在整个疾病的过程中,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
水肿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仅早晨起床后发现眼眶周围、面部肿胀或午后双下肢踝部出现水肿.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全身水肿。
然而也有极少数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始终不出现水肿,往往容易被忽视.(2)高血压:有些患者是以高血压症状来医院求治的,医生要他们化验小便后,才知道是慢性肾炎引起的血压升高。
对慢性肾炎患者来说,高血压的发生是一个迟早的过程,其血压升高可以是持续性的,也可以间歇出现,并以舒张压升高(高于12.7kPa)为特点高血压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轻者仅18。
7-21。
3/12.7—13。
3kPa,严重者甚至可以超过26.7/14.7kPa。
(3)尿异常改变:尿异常几乎是慢性肾炎患者必有的现象,包括尿量变化和镜检的异常。
有水肿的患者会出现尿量减少,且水肿程度越重,尿量减少越明显,无水肿患者尿量多数正常。
当患者肾脏受到严重损害,尿的浓缩一—稀释功能发生障碍后,还会出现夜尿量增多和尿比重下降等现象。
把慢性肾炎患者的尿液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蛋白尿,尿蛋白的含量不等,可以从(±)到(++++)。
在尿沉渣中可以见到程度不等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型、透明管型。
当急性发作时,可有明显的血尿,甚至出现肉眼血尿。
岳美中经验:治肾炎五法五方

岳美中经验:治肾炎五法五方展开全文导读:岳老治疗肾炎的大法为发汗法、峻下法、健脾法、温肾法、补气法,与之对应的方剂分别是越婢加术汤、浚川散、六君子汤、济生肾气丸、保元汤。
治疗肾炎方剂的选择作者/岳美中※ 急性肾炎时,多取发汗或峻下的方法。
发汗如:越婢加术汤(张仲景方)治风水恶风,一身尽肿者。
麻黄12克,生石膏18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4枚(擘),广苍术12克,用清水三盅,煎至一盅,温服,覆被取汗。
图:甘草【方解】本方以散邪清热、补中益胃的方法治水。
用麻黄通阳而发表,石膏治水湿中所挟之热,而麻黄得石膏,逐表里之水的力量更大,甘草、姜、枣以和中调表里,苍术以助麻黄发汗,祛逐表湿。
峻下如:浚川散(《张氏医通》方)治水肿胀急,大便不通,大实大满者。
大黄、牵牛(取头末)、郁李仁各30克,芒硝、甘遂各15克,木香9克。
共为细末,每服6克,入生姜自然汁,和如稀糊,服之。
【方解】此方是下水积的峻药,大黄、郁李仁、牵牛、甘遂,都是植物性的下剂,而它们的作用却各有不同。
浚川散以六味药组成,主治大实大满水肿兼腹中有积者,所以用大黄、郁李仁佐以下剂之芒硝,以涤荡肠胃中之积。
甘遂为逐周身之水最有力量之药,佐以利便之牵牛,则能消水肿之胀急。
火热郁结,水液不能宣通者,服之有捷效。
多取健脾温肾补气的方法。
※ 健脾——治脾胃虚弱所致水停。
如: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气虚痰饮,呕吐痞满,脾胃不和,变生肿证者。
人参3克,白术、茯苓各6克,甘草(炙)2.4克,陈皮2.4克,半夏3克,生姜3克。
清水煎,温服之。
气滞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
图:白术【方解】本方治肠胃虚弱,以致水停经络,转变为肢体浮肿者。
以食欲不振,容易疲劳,血虚,腹软,脉弱,平素手足易冷者为目标。
方中的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名四君子汤,义取性味平和,能使胃肠机能增强,消化吸收良好,脾力健旺。
人参、陈皮,合之能增进食欲;半夏、白术、茯苓等,合之能去肠胃停水。
粥疗

药粥疗法食粥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古时称粥为“糜”,《说文解字》载:“糜,糁也。
从米,麻声。
”,“黄帝初教作糜”,意即5000年前的祖先已经开始食粥,它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传衍至今,不仅是寻常百姓餐桌美食,也是诗人雅士的笔下素材,宋代诗人陆游做《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信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注重食粥养生的陆游活到85岁。
大文豪苏东坡也有诗颂粥曰:“缕姜屑桂流蔗糖,滑甘无比胜黄梁”。
文人将粥比作琼浆玉液的神仙美食,看来粥中皆是谷物之精华。
到了今天,城市中粥铺盛行,粥的种类也是空前的丰富,成为养生、休闲的时尚,可见,古老的美食正在现代社会中大放华彩。
正因为粥具有非常好的补养作用,因此治病、防病的药粥,也就成为一种安全、简易的方法,为大众所接受,所谓药粥,就是以谷类为主,配合水果、蔬菜、鱼肉蛋奶、药物等制成的稀饭。
药粥疗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粥应用于强身延年、防治疾病的一种饮食疗法。
一发展:粥与药结合用于治病,最早记载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书中载青梁米粥治蛇伤。
奠基于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记载了半夏秫米汤治疗目不暝(失眠),书中还提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书中列举食物及调养理念为药粥疗法奠定了基础。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记载了以粥养病的方法,比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皆是药物与粳米同煮,桂枝汤服用后也需要啜热稀粥助药力发汗并充养胃津鼓邪外出。
十枣汤得下利后需糜粥自养。
发展于晋唐时期,唐代昝殷著《食医心鉴》,总结了唐代以前临床各科粥疗方46首。
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提出“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再次发展了《内经》的食疗观点,记载了治疗脚气病的谷皮糠粥,温补阳气的羊骨粥、牛乳粥、芦根粥、天花粉粥等。
孟诜的《食疗本草》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也都有药粥方记载,例如常山粥、鸭粥等。
名人与黄芪

名人与黄芪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也是一味古老中药的别名。
黄芪称为“王孙”,见于与王维同朝的甄权的《药性论》,转载于明朝药物学家所著的《本草纲目》,黄芪,旧作“耆”,长也,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黄芪味甘、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作用。
黄芪有广泛的应用,受到不少名人喜好。
柳太后与黄芪《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唐朝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
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
而精通医药的许胤宗不但不着急,反而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
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
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是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的结果。
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
李杲说: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
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恰中病理。
再加上热蒸气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袁枚与黄芪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
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
他与纪晓岚有南袁北纪之称。
袁枚好吃也懂得吃,是一位烹饪专家,曾著有《随园食单》一书,是我国饮撰食事中一部重要著作,为我国的饮食史保存了不少宝贵的史料。
正因为好吃便与黄芪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年夏天,已过古稀的袁枚因贪口腹患了痢疾,腹痛腹泻大便为黏液血水样。
经医生治疗,病情仍无明显好转。
这时一位医生以袁枚年高体弱为由,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疗结果导致闭门留寇,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
黄煌: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用这个方子可以治疗!

黄煌: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用这个方子可以治疗!防已黄芪汤【组成用法】黄芪20~60g、防已12~30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3~6片、大枣6枚。
水煎服,每日二次。
【经验参考】《金匮要略》用防己黄芪汤治疗“风水”疾病。
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可表现为“风水”,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岳美中治傅XX,男性,40岁。
患风水证,久而不愈,于1973年6月25日来诊。
患者主诉:下肢沉重,胫部浮肿,累则足跟痛,汗出恶风。
切其脉浮虚而数,视其舌质淡白,有齿痕,认为是“风水”。
尿蛋白( ),红、白细胞( ),诊断属慢性肾炎。
选用防己黄芪汤。
处方:汉防己18克、生黄芪24克、生白术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服。
嘱其长期坚持服用之,1974年7月3日复诊:患者坚持服前方10个月,检查尿蛋白( )。
又持续服2个月,尿蛋白基本消失,一切症状痊愈。
现惟体力未复,为疏补卫阳,兼利水湿,用黄芪30克、白芍12克,桂枝9克、茯苓24克,以巩固疗效,并恢复健康(《岳美中医案集》。
下一例是藤平健治肾病病案,21岁妇女。
1952年1月中旬,因下肢浮肿和尿量减少而发病。
3月上旬在大学医院住院,下肢浮肿和严重之蛋白尿未消失。
全身倦息,尿量减少,脉浮弱,舌润苔白不太厚,腹胀满略软。
初与当归芍药散、五苓散、小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料、小半夏加茯苓汤、防已茯苓汤,平均每方用一周,但5个月间尿蛋白依然强阳性。
以腰以下作肿及于阴部,且难于屈伸为目标,投与防已黄芪汤,经过半年,尿量增加,尿中蛋白减少,3周来尿蛋白完全消失。
因而故意停服中药,从第二天开始,尿量减少,又现蛋白尿。
再与防己黄芪汤内服,第3日尿量增加,尿蛋白也变成微量。
前后服用60日,诸症消退(《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从上述两个病案可以看出,慢性肾炎、肾病需要长期服药才能巩固疗效,服用本方不能急于求成。
藤平健的治验是“以腰以下作肿及于阴部,且难于屈伸为目标”,并没有汗出恶风。
黄芪恢复元气

黄芪恢复元气
岳美中不但对仲景用黄芪探研尤深,且又擅长用黄芪治疗老年疾患。
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与冠心病用保元生脉饮加味,治疗高血压用大剂量黄芪与生龙骨、生牡蛎配伍,治疗慢性肾炎用经方黄芪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治疗产后血痹用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慢性肝炎用当归补血汤合柴芍六君子汤,治疗偏枯用含有黄芪的三痹汤,治疗表虚自汗用玉屏风散,治疗肥胖症用防己黄芪汤加味;特别是他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震颤麻痹,首剂黄芪二两,逐渐加至八两,服用半年而缓解;他还采用《冷庐医话》中的黄芪粥加味,治愈数例小儿慢性肾炎迁延不愈者等,他称黄芪是“负鼓荡谷气以充肌表力量之职责者。
”(《岳美中论医集》)
综上所述,黄芪是一味强壮剂、补益剂,以补益脾(胃)肺之气为主,而兼以护肝、补肾、益心,可以说是一味补益五脏、利于六腑、外护皮肤、内养筋骨的良药。
笔者凡遇气虚失血、气虚失津、气虚失精、气虚夹瘀、气虚夹湿、气虚水肿、气虚寒凝、气虚厥逆等病症,必以黄芪为主帅,配以对证之药,常可获预期之效。
名医岳美中善用“黄芪粥”以治慢性肾炎

名医岳美中善用“黄芪粥”以治慢性肾炎黄芪是一味常用补气药,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黄芪煮粥荐春盘”之句。
说明早在宋代,黄芪粥即在民间流传食用了。
用黄芪煮粥服食,既可养生,又有一定疗疾作用。
这也反映了中医“医食同源”的道理。
清代医著《冷庐医话》中记载过一则黄芪粥治水肿病案:王某患肿胀病,自顶至踵,大倍于常,气喘声嘶,二便不能,生命垂危,求医于海宁许珊林。
许氏取生黄芪120克,糯米30克,煎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频频送服。
不久,患者喘平便通,全身浮肿消而痊愈。
受黄芪粥能消肿的启发,现代名医岳美中采用黄芪粥治疗慢性肾炎而取得很好疗效。
他在原方的础基上组方:生黄芪30克,生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为末)9克,金橘饼2枚,糯米30克。
先以水600毫升,煮黄芪20分钟,捞去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食用。
分两次服完,食后服金橘饼一枚,每日1剂。
结果证明,此方对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佳,对消除尿蛋白亦有效。
不过,黄芪粥对肾阳虚、肾气衰弱之水肿最为适宜,但肾阴虚者不宜用。
古人认为,黄芪有“利水”作用,而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中等剂量的黄芪煎剂能使大鼠、狗产生显著利尿作用,其利尿效果与双氢氯噻嗪相近,但比后者利尿作用持续时间更长,且无耐受性。
由于黄芪具有调节免疫、增强造血、强心、降血糖等作用,其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近年来,黄芪(或以黄芪为主药)常被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衰、糖尿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胃溃汤等慢性疾病,临床证明其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文章来源:家庭医生报作者(待寻)黄芪配地龙治慢性肾炎慢性肾炎在中医属水气病范畴,以耗损精血,伤及肾气为其共性。
肾气不足则气化无权,关门不利,水湿潴留,故气病水亦病;气虚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络脉瘀滞,血不利亦可病水。
气、水、血三者互相影响,而以气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多年来,朱老致力于“慢肾”治疗的研究,确认益气化瘀为行之有效的法则。
黄芪粥加味治疗小儿慢性肾炎蛋白尿34例

黄芪粥加味治疗小儿慢性肾炎蛋白尿34例
包伟琴;吴瑞华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1(017)007
【摘要】@@ 笔者运用名老中医岳美中先生的"黄芪粥"加味治疗肾性蛋白尿3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rn1一般资料rn34例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5~12岁,平均8.7岁;病程2~5年.均有急性肾炎病史,伴血浆蛋白偏低5例,伴有尿素氮、尿肌酐偏高6例,伴不同程度的浮肿18例,尿蛋白(++~卅)34例.临床诊断据1 985年南京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病情诊断按WHO标准.
【总页数】1页(P13)
【作者】包伟琴;吴瑞华
【作者单位】浙江省松阳县西屏镇中心卫生院,;浙江省松阳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
【相关文献】
1.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16例报告 [J], 马知惠
2.双足三里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效果探究 [J], 奎向和;朱晓丽
3.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50例临床观察 [J], 张昱
4.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50例临床观察 [J], 张昱
5.黄芪粥加味治疗小儿慢性肾炎蛋白尿 [J], 吴瑞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岳美中医话一则一一黄芪粥治疗慢性肾炎后期
名老中医岳美中医话一则一一黄芪粥治疗慢性肾炎后期 2009-01-12 20:49:48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显示次数:
456
编辑:网络收集进入论坛
慢性肾炎病的后一阶段,治疗比较棘手,有的浮肿长期不退,有的浮肿虽退而尿蛋白长期不消失,一劳累或一感冒则病势复发。
我起初对此病不够重视,认为一切症状如腰痛、头晕等症状消失了,浮肿也不出现了,就算''完全''治愈。
在化验方面,虽有些蛋白尿,身体衰弱些,吃点补养药,休息一个时期,也就康复了。
那知尿蛋白极端顽固难去,年限一拖长,一有情志或外界影响,往往演成尿毒症,以致不可挽救。
后来才把慢性肾炎后期重视起来,认为症状虽然消除,体力尚未恢复,如麻痹大意,后果堪忧。
能移完成后一阶段的治疗,才算全始全终的治疗了慢性肾炎。
岳美中(1900-1982),著名中医学家。
原名岳中秀,号锄云,出生在河北省滦南县小岳各庄的贫苦农民家庭。
从8岁起,靠父母东挪西借读了8年私塾。
他学习刻苦,五经四书皆能背诵。
继之考入半费的滦县师范讲习所,17岁充任小学教员。
他于教学之余,随乡居举人石筱珊先生学习古文诗词,获深厚的文史学基础。
1925年,为赴梁任公王静庵创办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之考,岳美中积劳成疾,肺病咯血,教师职务也被辞退。
岳美中在养病中萌发了学习中医的念头,乃购得《医学衷中参西录》、《汤头歌诀》、《药性赋》和《伤寒论》等书,边读边试着服药。
经过年余的休养和服中药,肺病竟获痊可。
他亲自体验到中医确能治病,于是决心钻研医学,自救救人。
岳美中学医之初,先从《医学衷中参西录》入手,研读了宋元以后医家的名著多种。
为体察药性,常购药自服,一次因服石膏过量,下泻不已。
某夫人患血崩,请岳美中诊治。
数剂药后,竟见平复。
春节时,患者全家人坐车前来致谢,引起轰动。
邻村小木匠徐福轩,突患精神病,烦躁狂闹,诸医束手无策,岳美中细察脉证,系“阳狂并有瘀血”,予调胃承气汤治疗而愈。
消息传开,就医者门庭若市。
靠友人资助,岳美中在滦县司各庄开设小药铺,取名《锄云医社》,自此开始行医。
1935年,岳美中经朋友介绍,到山东菏泽县医院任中医部主任,一边诊病,一边研读上海陆渊雷先生的《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稍后即加入陆先生创办的遥从(函授)部学习。
当时尽管诊务繁忙,但对所学课业必皆认真完成,寄至上海请教。
有一篇写学习体会的《述学》课卷,受到陆氏赞赏,先生加了鼓励的按语谓:“中医得此人才,足堪吐气”,并推荐刊载在《中医新生命》上。
1938年春,岳美中去博山应诊,恰逢日军攻城,城破后落荒逃至济南,蒙山东名医郝云斌资助,他才得以返回家乡。
嗣后又去唐山行医。
1938—1948年,岳美中白天刀匕壶囊,为群众解除疾病痛苦;晚上黄卷青灯,以经方为主兼研各家。
生活虽然艰辛,学业却大有精进。
在行医之余,他撰写了《实验药物学笔记》、《锄云医话》、《锄云杂俎》等共30余册。
1946年,岳美中赴北平参加考试,取得中医师执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岳美中出任唐山市中医公会主任,唐山市卫生局顾问。
1953年,他曾和李鼎铭之子李振三,共同起草了发展中医事业的万言报告,上呈国务院。
1954年春,岳美中被调到华北行政委员会中医
实验所任医务主任;8月,调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筹备处门诊部副主任。
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稍后,曾赴辽宁省考察麻风病,对麻风病做了较深入的研究。
接着被聘为《性病麻风病杂志》副总编辑。
1957年,他曾作为首批中国医学代表团的唯一中医代表,访问日本,进行学术交流。
1959年,他被派往苏联,执行医疗任务。
1962年,他随中国医疗组赴印度尼西亚为当时任总统的苏加诺治疗左肾结石、肾功能衰竭症,将中医治疗“石淋”的方药创造性地用于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苏加诺称之为“社会主义中国中医学的奇迹”。
1970年以后,岳美中除平日应诊以外,在国内承担着包括毛泽
东、周恩来、叶剑英等在内的中央领导人医疗保健任务,为胡志明、崔庸键等治病,受到国外的好评。
1972年,他上书卫生部和中央领导,倡议开办全国中医研究班获准,1976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员,1978年转为中医研究生班。
1978年7月,在招考中医研究生复试中,因过度劳累,患中风(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左半身偏瘫,卧床不起,直至1982年逝世。
岳美中晚年曾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卫生部科委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顾问,中医古籍出版社顾问,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内科主任、教授等职务,受到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爱戴,在中医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