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文献综述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文献综述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文献综述的目的与方法 (5)2.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6)2.1 乡村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7)2.2 中国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8)2.3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现状分析 (10)3. 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 (11)3.1 相关政策的演变历程 (12)3.2 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 (14)3.3 政策环境中的问题与挑战 (16)4. 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效应 (16)4.1 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18)4.2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 (19)4.3 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案例分析 (21)5. 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效应 (22)5.1 乡村旅游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23)5.2 乡村旅游与地方文化特色发展 (24)5.3 乡村旅游在社会融合中的作用 (26)6. 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 (27)6.1 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 (28)6.2 乡村旅游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29)6.3 乡村旅游的环境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 (31)7. 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与管理 (32)7.1 乡村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34)7.2 乡村旅游管理的经验与策略 (35)7.3 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36)8.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7)8.1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39)8.2 问题的原因分析 (41)8.3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42)1. 内容描述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涵盖其发展背景、现状、特征、优势、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系统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政策导向下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并探讨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发展背景与演变:回顾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分析其受政策、市场和社会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指出其发展阶段和特点。
旅游方面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目前学界对于自然观光旅游发展研究较多。
研究遍布了整个旅游的各个环节,研究资料较为翔实。
本次对于文献收集中,发现有以下内容:(1)景区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贺万荣(2019)[1]从全域旅游为视角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中贺首先对于全域旅游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全域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为游客提供了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体验。
同时贺也指出,目前乡镇旅游中乡村性特色不突出、商业化色彩浓重导致了游客旅游体验较差,旅游经济难以得到发展。
周慧丽(2020)[2]等对于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周首先总结了目前乡村旅游的内涵与背景,明确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性。
其次从实际问题出发,指出了目前乡村旅游中所存在的“产业化”、“认知化”以及“居民参与度”的三大问题。
在研究中对于旅游发展认知化的问题进行了着重讨论。
周以“农家乐”为例子,认为其农家乐可以看作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并且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人们认为农家乐就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错误思想。
王樱萱(2020)[3]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究。
在研究中王首先对于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对于生态旅游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中,存在着缺乏专业人才、宣传模式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以及资金支持的问题。
而其中,王认为,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产品缺乏创新是目前生态旅游中最大的问题。
(2)旅游及产业发展赵佳琳(2020)[4]对于乡村旅游发展中民宿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通过对于北京市平谷区的民宿进行了实地调查。
然后从产业布局出发,1贺万荣.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3(14):40-41.2周慧丽,陆晓雨.国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7):141-142.3王樱萱.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20):103-105.4赵佳琳,胡毅然.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对策探究——关于北京市平谷区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市场,2020(13):63+68.提出其民宿产业的发展依托现有旅游资源,融入当地旅游特色。
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前往乡村地区进行休闲度假、体验农村文化、参与田园活动等旅游活动的形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将对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内容丰富多样。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乡村旅游的定义、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发展策略、市场需求、农民收入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多样化。
乡村旅游的研究方法既有定性研究方法,如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也有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为乡村旅游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
三、研究成果丰硕。
国内学者在乡村旅游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一些新颖的理论观点和实用的研究结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一、多元化产品和服务。
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将更加多元化,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二、可持续发展。
未来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场化运营。
未来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市场化运营,建立健全的旅游市场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基础设施薄弱。
一些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限制,游客的游玩体验受到影响。
二、管理水平不高。
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存在一些管理混乱、秩序不佳的情况,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形象和品牌。
三、文化传承不足。
一些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存在丧失和流失的现象,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关于乡村振兴特色文旅的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而特色文旅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特色文旅的参考文献,探讨了这一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思考。
一、乡村振兴的背景和意义乡村振兴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和一体化。
乡村振兴不仅关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涉及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外流等,因此需要通过乡村振兴来解决这些问题。
特色文旅作为乡村振兴的方式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等。
特色文旅则强调了乡村文化、自然风光等特色资源的价值,通过挖掘、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来促进乡村振兴。
二、乡村振兴特色文旅的实践模式乡村振兴特色文旅的实践模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乡村旅游、主题民宿、农家乐、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
在乡村旅游方面,一些地方通过改善农村环境、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等途径,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在主题民宿方面,一些农户将宅基地改造成精致、有特色的民宿,吸引游客入住体验当地风土人情。
在农家乐方面,一些农户将农田、草坪、果园等改造成休闲、娱乐的场所,提供农家餐饮、农耕体验、民俗表演等服务。
在文化体验方面,一些地方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展览、演出等方式吸引游客来到农村体验传统文化乡土风情。
三、乡村振兴特色文旅的发展现状乡村振兴特色文旅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围绕乡村振兴特色文旅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政策引导、产业支持、品牌打造、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还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工作。
四、对乡村振兴特色文旅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乡村振兴特色文旅是一种将乡村资源有效利用、实现农民增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和保护乡村特色资源、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同时还需要多方合作、科学规划、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
《乡村旅游发展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400字》

[32]Perales Y,R. M.2002.Rural tourism in Spai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9(4): 1101-1110.
[33]Rural tourism:the evolution of practice and research approaches towards a New generation concept[J].Bernard Lane,Elisabeth Kastenholz.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5(8-9).
姓 名
学号
联系电话
论文题目
红色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课题来源
自选课题
课题性质
(一)课题来源、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课题来源
2017年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作为旅游服务业与传统农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是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举措。乡村旅游业的决速发展不仅能够在经济上取得卓越的成果,更能够为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实现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与平衡。而红色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然也有着其自身的重要地位,同时随着人们对特色旅游追求热度的提升,红色乡村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寻求红色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正是最为合适的契机。
关于城乡规划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城乡规划的文献综述范文一、引言。
城乡规划就像是一场超级大的拼图游戏,城市和乡村就是那一片片形状各异的拼图块,规划师们则是绞尽脑汁想把它们完美组合起来的玩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规划的重要性那是日益凸显啊,就像你出门不能不穿衣服一样,城乡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规划。
下面咱就来好好唠唠城乡规划相关的那些事儿,看看各路大神在文献里都有啥高见。
二、城乡规划的发展历程。
# (一)古代城乡规划的萌芽。
# (二)近现代城乡规划的发展。
到了近现代,西方工业革命一搞,城市就像吹气球一样迅速膨胀起来。
可这一膨胀就出问题了,什么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啊,全都冒出来了。
于是乎,现代城乡规划就开始诞生并发展起来了。
像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就像是给当时乌烟瘴气的城市开了一副良方。
他想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结合起来,既有城市的便捷,又有乡村的优美环境。
这就好比是把鱼和熊掌想要兼得,听起来就很诱人。
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很多城市开始进行规划改革,规划师们就像一群拿着手术刀的医生,试图给病怏怏的城市做一场大手术,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规划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慢慢转向了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规划。
就像是从只看一个人的外貌,到全面考察他的性格、能力、家庭背景等一样,规划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
# (一)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那可是城乡规划的重头戏。
这就好比是分蛋糕,不同的功能区域就是蛋糕的不同部分。
城市里有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公共服务区等等,怎么把这些功能合理地安排在有限的土地上,是个很有学问的事儿。
比如说,如果把住宅区和工业区挨得太近,那居民就得天天闻着工厂的废气,听着机器的轰鸣,这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所以啊,规划师们得像个精明的厨师,把不同的食材(土地用途)搭配好,做出一道美味可口(功能合理)的菜肴(城市布局)。
在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也很重要。
农田、宅基地、乡村企业用地等都得规划好。
“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和评价,从而对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进展进行小结。
关键词:乡村旅游;研究焦点;概况一、国内研究综述XX、XX(2002)在“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一文中,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认为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指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
”而农户正是营造乡村性的最基本群体。
XX(2004)指出,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对农村和农户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地区的新兴产业,但相关研究却十分欠缺,尤其是旅游业为农村和农户创造了多少收入这一基本性问题,也不能从当前的旅游统计和研究中得到答案2。
尽管目前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大多是围绕着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等课题展开,很少将目光注焦在农户身上。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基本上是一个市场化的发展,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已经在贫困的偏远地区脱贫减困、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户从乡村旅游中获得的收益与其付出的成本并不对等,而且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
农户收益少的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农户在乡村旅游中作用不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是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农户本身的技能不完备,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自发地展开一些旅游项目,缺乏科学决策,尹振华(2006)著有“对乡村旅游地农民进行产业教育很有必要”一文指出,对旅游地农民进行跨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2李周:《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文化能力教育,就是要农民“知己知彼”,了解农耕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区别所(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挑战包括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投入不足、农民参与度低、 土地流转难等方面。针对这些挑战,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对策:完善政策法规、加 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创新投融资模式、提高农民参与度等。
结论
通过对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献的综述,可以发现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美丽乡 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标准和方法评价体系、成功案例分 析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政 策支持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对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研究 不足等。
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加强政策研究和法律法规制定,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 投入力度,促进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加强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研究,以 及探索适应不同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等。
参考内容
引言
永春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近 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永春县开始致力于美丽 乡村建设,以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永春县美丽乡村 建设的发展现状,结合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乡村旅游等关键词,提出相应的建 议和对策。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永春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分析了政策支持、 生态环境、乡村旅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这些 建议能为永春县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推动永春县的农村生态环境 和生活品质更上一层楼。
谢谢观看
3.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方法和 评价体系
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包括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化传承等 方面。在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熵值法等。同时,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指标 体系,如《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等。
乡村振兴旅游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旅游文献综述乡村振兴旅游是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的一种发展模式。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乡村振兴旅游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话题。
下面将对乡村振兴旅游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旅游研究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研究者主要从农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农村旅游的影响因素、农村旅游的价值等方面开展研究。
例如,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乡村振兴旅游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传统农业旅游模式、环境生态旅游模式、文化旅游模式和特色旅游模式等。
这些不同的模式可以根据地方资源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选择。
此外,农村旅游发展还受到政府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
乡村振兴旅游的发展现状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一些具有独特资源和条件的地区,如苏州古村落、丽水乡村旅游区等。
这些地区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宣传推广,提升服务质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然而,乡村振兴旅游在一些地区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其次,乡村振兴旅游在一些地区存在开发过度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此外,一些地区缺乏专业人才和管理经验,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针对乡村振兴旅游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一是加强政府导向,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促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是加强资源整合,通过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有效利用农村资源,提高农民收入。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专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乡村旅游的特色和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旅游作为一种发展模式,正逐渐受到重视。
然而,乡村振兴旅游的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文献综述2000字范文模板

乡村旅游文献综述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备受关注。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的喧嚣和繁忙成为了许多人所厌倦的生活状态。
相比之下,乡村则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以及独特的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本文将对乡村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探讨该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顾名思义,是指游客前往乡村地区进行旅游观光、体验当地生活和参与乡村活动的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和纯朴的民俗风情。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1. 自然景观:乡村地区的自然风景资源丰富,如农田、梯田、河流、森林等,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独特景观。
2. 人文风情:乡村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地域的乡村有着不同的传统民俗、风土人情,这些都是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3. 乡村生活体验:游客可以在乡村地区体验种地、捕鱼、游山玩水等农村生活,享受乡村的清新空气和轻松氛围。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乡村旅游逐渐受到重视。
许多地方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出各种特色产品和活动,吸引游客。
然而,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础设施滞后、服务水平不高、宣传推广不力等。
四、乡村旅游的前景展望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乡村旅游的需求增加,乡村旅游的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使乡村旅游能够更好地发展。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热爱乡村生活的人,我对乡村旅游充满期待。
我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保护乡村环境、传承乡村文化都具有积极意义。
乡村旅游也是一种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寻求,可以让人们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宁静和自然,对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益处。
总结回顾通过这篇文章的撰写,我对乡村旅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乡村旅游具有自然景观优美、人文风情丰富等特点,发展现状尚有不足,但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乡村旅游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几年随着文旅融合的开展和深入,学术界对于文旅融合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十分关注,对于此部分内容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
目前学术界关于乡村文旅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从概念界定的角度展开对于乡村文旅的研究,进而论述乡村文旅发展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是一种可以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经济,乡村旅游地能够将当地的文化特征、文化属性以特定的文化符号表达出来,并能够借此作为当地文化保护工作的推动力1(Kneafsey M,2001)。
乡村旅游的概念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和探讨的,并且根据其旅游对象、科技含量不同角度可以对乡村旅游进行分类2(肖佑兴,明庆忠等,2001)。
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的角度展开思考和分析,则可以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产生,满足游客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的活动3(郭丽,章家恩,2010)。
从乡村文旅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展开探讨,将乡村文旅作为农村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探索其与乡村协调发展方式。
如基于当地乡村旅游的开发的基础上,探讨该地的社区和文化是否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动4(Nielsen NC,2010)。
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乡村旅游是伴随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能够很好地承载当地军民的生活习俗,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可能导致其本土文化的缺失5(Thompson CS,2004)。
2国内研究现状以玉溪市为个例,研究该地在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为我国乡村文旅的发展转型提供参考思路6(倪爱兰,2020)。
1Kneafsey M . Rural cultural economy: 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 3):762-783.2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03):8-10.3郭丽,章家恩.关于乡村旅游概念及其内涵的再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0,10(05):58-61.4Nielsen N C .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 Localism and Cultural Chang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5):693-695.5Thompson C S . Host produced rural tourism: Towa's Tokyo Antenna Shop[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3):580-600.6倪艾兰. 文旅融合背景下玉溪市通海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乡村文旅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政府主导型模式、社区居民主导参与型模式和多利益主体参与型模式7。
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文献综述一、前言本文通过研究园林规划设计的在各个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客观公正的分析园林规划设计出现的问题现状,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出园林规划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对策通过相关资料搜集和综合,本人认为园林规划设计的文献综述主要有着以下几个大的方面:二、关于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研究综述对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研究文献是较多的,其研究成果如下:张晋石(2006)在《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一文中指出人类在乡村地区因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而形成的乡村景观,展现了农业文明特有的田园风光。
作为人类对自然认知及审美的一部分,乡村景观对历史园林、特别是对西方历史园林以及西亚和伊斯兰园林的面貌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张晋石从乡村景观与东西方历史园林、乡村景观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以及有关乡村景观规划 3 个方面来阐述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进而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作了一定的思考,认为:一方面,我们塑造属于中国的园林景观,除了延续中国历史园林的优秀传统之外,也可以回到中国园林的本质——向自然学习;不仅将天然的山水风景作为参考对象,还可以放宽视野,将乡村景观作为研究和考查对象,从中汲取设计的语言和创作的灵感;另一方面,在当前我国乡村地区面临巨大发展和变迁的情况下,关注乡村景观规划,有助于改善我国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国土面貌,也有助于学科向大地景观规划的层次进展。
虽然《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对乡村景观的园林规划设计进行了论证,并且进行了实例考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乡村风景规划设计做出给予一定的参考,但是文章的针对性不强,是从全国乡村风景这个范围进行写作的,没有结合具体的乡村风景,进行具体规划设计。
谢耳又 (2007)在《浅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一文中指出作为规划与设计的“原点”,其对规划与设计的后续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024年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范文

《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
乡村景观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吸引力已成为旅游业关注的焦点。
本文基于旅游视角,探讨乡村景观吸引力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二、乡村景观的定义及特点乡村景观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和气候条件下,自然和人工景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景观综合体。
它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可持续性等特点,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
乡村景观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特点,使其成为旅游者寻求宁静、体验乡村文化的理想场所。
三、乡村景观吸引力的影响因素(一)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构成乡村景观的重要基础,如山、水、林、田等自然元素。
这些自然景观为旅游者提供了亲近自然的体验,增加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此外,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季节变化也为乡村景观增添了魅力。
(二)人文社会因素人文社会因素是影响乡村景观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民俗文化、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等,为旅游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此外,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也对乡村景观的吸引力产生重要影响。
(三)旅游设施与服务水平完善的旅游设施和高质量的服务水平是提高乡村景观吸引力的关键。
包括住宿、餐饮、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当地导游的服务质量等,都对旅游者的体验产生直接影响。
四、提高乡村景观吸引力的措施(一)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是提高乡村景观吸引力的基础。
应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修复,确保自然景观的可持续性。
同时,合理规划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挖掘文化资源挖掘和传承当地民俗文化、历史建筑等文化资源,为旅游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同时,加强当地居民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三)完善旅游设施与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包括改善住宿、餐饮、交通等基础设施,提高导游的服务质量等,为旅游者提供舒适的旅游体验。
五、乡村景观对旅游业的影响(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乡村景观的吸引力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综述是对乡村旅游发展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的综合性研究文献。
乡村旅游发展作为当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关注和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综述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乡村旅游发展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定义和基本特征进行概述,明确了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发展特点和内涵。
同时,还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因素,包括政策支持、社会经济因素、文化资源等。
2. 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可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就业机会的提供。
3. 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和实践:通过对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和实践进行综述,总结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模式和实践经验。
如农家乐、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度假区等,以及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
4.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了未来乡村旅游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如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等。
总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综述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和分析,从不同方面揭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模式和实践,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这为进一步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文献综述

经济/产业叶合作经济与科技曳No.4s圆园21一、引言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源于欧洲贵族们为逃离城市喧嚣,感受大自然,前往郊区游玩期间得到身心的放松。
而国内的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且发展周期较短。
二、文献概况(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乡村旅游主题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
文献主要从CNKI数据库中获取,以“乡村旅游”为关键词,发表时期为1992耀2018年,并将文献设定类别为核心期刊及CSSCI,共输出3,331条检索结果。
(二)研究阶段。
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时期为1992耀1999年左右,早期发展较缓慢,后期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从2005耀2011年间增幅较大,说明该阶段为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繁荣期。
2018年,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迎来高峰期,当年共发表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405篇。
根据刊文量,可以将我国乡村旅游研究分为1.0、2.0、3.0模式。
在1999年前的1.0雏形阶段,乡村旅游刚引入中国,国内学者仅对其进行了概念性的探索。
而2.0的兴起阶段(1992耀2005年),旅游业融入了人们生活中,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开发策略、规划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3.0的快速发展阶段(2005耀2018年),中央出台多项政策,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突现词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
笔者利用CiteSpace5.2软件对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进行突现词分析,通过总结较短时间内词频变化较大的词汇,说明在不同时期乡村旅游的研究进展。
研究时间截取1992耀2018年,由突现词统计结果显示,在2005年之前,主要是针对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的探讨。
在1.0与2.0阶段主要以研究影响因素;而在2.0与3.0阶段,在中央政策扶持下,学者主要围绕开发、城乡统筹、扶贫等方面进行研究。
政府管理职能在旅游业中扮演主导角色,完善旅游法规体系,引导市场展开有序竞争。
通过旅游扶贫、供给侧改革等领域的研究,促使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战略与乡村旅游完美融合。
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文献综述范文

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文献综述范文今天咱们来聊聊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这个很有趣的事儿。
你们去过乡下吧?那一片片的田野,有金黄的麦浪,或者是绿油油的稻田。
田边呢,还有一些小花小草。
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啊,就像是给整个田园画一幅超级美的画。
我看了一些资料呢,里面有好多有趣的想法。
比如说,有个地方的田园综合体把农田设计成了一个大大的迷宫。
小朋友们到了那里,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大家在这个由庄稼组成的迷宫里跑来跑去,一边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一边玩着游戏。
这就是田园景观设计的一种创意,它不只是种庄稼,还让大家能在田园里玩耍。
还有啊,在一些田园综合体里,有那种小小的花园。
花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五颜六色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的一个地方,那里的花园里有红色的玫瑰,像一个个小火球;还有白色的百合花,像一个个小喇叭。
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那场面就像一场热闹的舞会。
这种花园的设计,让田园变得更加美丽,也吸引了很多人去游玩。
在田园综合体的景观设计里,水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有的地方会挖一个小湖或者小池塘。
池塘里养着鱼,还种着荷花。
夏天的时候,荷花盛开,粉粉的花瓣,嫩绿的荷叶。
小鱼在荷叶下穿梭,偶尔还会跃出水面,溅起小小的水花。
人们可以在池塘边钓鱼,也可以坐在旁边的亭子里看风景。
再说说小路吧。
田园里的小路不再是那种简单的泥巴路,而是用石头或者木板铺成的漂亮小路。
小路弯弯曲曲的,就像一条小蛇在田园里穿梭。
路的两边种着一些小树苗,像一个个小卫士。
人们走在小路上,听着鸟儿唱歌,看着周围的美景,心情特别舒畅。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就是把田园变得更加好玩、更加美丽。
它把农田、花园、水和小路等元素都融合在一起,让人们既能体验到田园生活的乐趣,又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
这样的地方,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大朋友,都特别喜欢去呢。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充满创意的田园综合体出现在我们身边。
乡村旅游国内外文献综述

乡村旅游国内外文献综述
乡村旅游是指游客通过旅行和居住在农村地区,认识当地的文化、风光、历史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旅游方式。
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各国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乡村旅游相关的文献。
国内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国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耀文等(2017)研究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认为乡村旅游是中国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发展潜力巨大。
陈新华等(2018)在探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应该注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观点。
王世昌等(2019)则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乡村旅游的消费行为和旅游体验。
国外方面,乡村旅游也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霍金斯(2000)认为,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
萨伊德(2002)则提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认为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当地社区和环境的利益。
罗德里格斯等(2015)探讨了乡村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是一种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旅游方式,它既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未来,我们应该注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当地环境和文化遗产,提高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献综述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难点。
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实践和国外经验借鉴三个层面展开,大部分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存在问题和误区、政策建议和制度创新等现实问题方面,少数研究涉及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模式和相关机制等理论问题。
总体上,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研究及分析深度亟待进一步加强。
因此,努力建构立足于丰厚中国大地上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的理论体系,将是我国乡村建设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丰富。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论点以来,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无论从实践推进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得到了广泛重视。
2013年至2017年连续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如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强调:“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了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而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手段和重点任务。
在此背景下,总结和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利于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为深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前期文献基础。
一、美丽乡村建设理论方面的研究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来源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的价值既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也具有继承和发展农村发展理论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
(一)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价值和涵义1. 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问题导向特征明显。
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是“十三五”时期国家的建设重点(黄娟,2016)。
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外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的比较研究尚显不足,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对比分析。
研究空白与不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现有的研究多侧重于某一特定领域或地区,而对跨学科、跨地域的综合性的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相对较少。
尽管遥感和GIS等空间分析技术在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在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技术仍有待提高和完善。
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国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历史悠久,主要涉及风水、园林、建筑等方面。以苏州的“江南水乡”为例,其研究重点在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注重地方特色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
中国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
中国现代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主要涉及乡村旅游、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区等方面。以浙江的“农家乐”为例,其研究重点在于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同时注重地方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国内外比较研究
综合性研究
研究方法与技术
04
研究区域概况与案例分析
研究区域概况
地理位置
研究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包括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
气候条件
研究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较为充沛。
土地利用状况
研究区域以农业用地为主,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同时,农村居民点也较为分散。
01
02
应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乡村规划和建设中,为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
研究展望与未来方向
06
参考文献
陈英等. 2017.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31(11): 73-8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园林与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方向)安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城市居民开始关注乡村生活,感悟乡村风趣。
为了了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研究的发展现状,本文通过对相关论文期刊的梳理,提出了乡村景观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继承发扬的成功经验,并做了简单的总结分析。
关键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乡村旅游;文献综述1.前言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研究是我国景观科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旅游规划学和乡村发展研究中共同的新兴领域,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乡村景观研究和乡村景观旅游规划成为重要的研究前沿。
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来完成相关理论研究的整理,促进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
2.乡村景观和乡村旅游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区范围内人类因生产、生活的需要, 在地表之上叠加人类活动形成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的综合表现。
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在于乡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1]。
王云才认为,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上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地区[2]。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方式,它是以乡村景观的多重性特征为基础,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乡村景观为乡村旅游提供必要的观赏和体验的环境,乡村旅游为乡村景观提供新的发展格局[3]。
乡村旅游的特点包括:活动对象上的独特性、时空结构上的可变分散性、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和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4]。
3.乡村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乡村作为人类最初的聚居地,它荷载着集镇与城市人群的生长基因,对乡村景观的赏析实际是对自己的家乡的回归尽管。
这个家并不一定是自己的初始出生地或祖籍地,但它的功能却是相通的。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论述到中国人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形成了一定的缘份关系,这种缘分除了血缘、亲缘以外更多的是由此行生出的地缘、业缘关系。
这里的地缘旨的就是由乡村地域衍生的类似亲缘关系,每个城里人都与乡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地域联系并且时时有意或无意地在维持保护着,如古代社会中的会馆现象。
现代社会中的老乡会、同乡会现象都是这一体现。
乡村旅游实际上是对地域、亲缘、血缘关系的维系或重续[5]。
4.研究现状面对新世纪乡村发展的新趋势和发展机遇,乡村景观已逐步成为综合研究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社会进步的综合研究课题,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理论研究正是基于对乡村旅游发展而进行的。
国外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现状近年西方乡村景观研究具有三大特点:重视生态环境研究、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景观进行阐述、关注景观中人的行为。
在全球生态保护呼声日甚的背景下,乡村的生态功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加之城市扩张和土地过度使用带来的潜在威胁,乡村生态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学者在乡村景观生态的研究中溶入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阐释,很好地体现出乡村景观的人文内涵,这与近年来地理研究中的社会和文化转型有着紧密联系。
在研究理论与方法上,除地理学与生态学,还融合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历史学、人类学、美学等众多学科,并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与方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6]。
我国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现状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较多的研究还集中在交叉学科领域,或者是学者们结合自己作过的具体案例提出相应的规划原则及途径,因此若要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还需要较长的时间[7]。
冯淑华分析了乡村景观体系中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旅游价值,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并以婺源为案例从旅游实践角度进一步研究了乡村景观的旅游开发[8]。
梅燕对乡村景观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研究,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了乡村景观旅游开发建议[9]。
王云才提出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乡村景观研究和乡村景观旅游规划成为重要的研究前沿[10]。
我国当前的旅游现状是一线城市已具有成熟的度假经济,二、三线城市旅游需求则是爆发性增长。
旅游需求正在向城郊混合地带发展,近年来一、二线城郊地带已不断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11]。
同济大学的刘滨谊教授多年来从事景观旅游理论的研究,率先开辟了景观规划设计学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与高技术应用、专业教育以及工程实践,创立了《风景景观工程体系》、提出了《CQE人类聚居环境工程体系》以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景观与旅游AVC三力理论,最新研究理论:旅游规划3S+3L理论。
5.三元论和AVC理论“三元论”是刘滨谊教授在文章“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中首次提出并就聚居环境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三元论是“中国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论基础。
刘滨谊教授在其“现代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一文中提出了需求与内容的三元;观念与目标的三元;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同时,刘滨谊教授还提出了景观与旅游区AVC评价理论。
AVC理论的核心是“三力”。
“三力”特指景观与旅游区域的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itality)和承载力(Capacity),简称AVC,AVC理论首次由刘滨谊于2002年1月在《厦门鼓浪屿发展概念规划国际咨询》项目实践中提出,其实践意义在于:增加客源与资金注入;增强发展的高速性与可持续性;以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各种容量扩大[12]。
“三元论”和“AVC理论”对乡村景观旅游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维护好需求与内容、观念与目标和操作方法上的三元的同时,乡村景观还需要要有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这三力,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不会对乡村景观、乡村资源和乡村生态等造成破坏,才能建立一份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景观模式。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先进全社会所共同面对的社会公害。
如覆盖大半个中国的雾霾天气,使得人们开始对城市生活现状不满,向往去乡村呼吸相对清新的空气。
而大量的乡村旅游必然对乡村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乡村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都会形成较大的冲击。
乡村景观资源具有效用性和稀缺性的两重特征,能够被广泛利用,但是稀缺性则需要在景观利用与预定目标之间建立协调的作用机制。
依据乡村自然景观特征,结合地方文化景观河经济景观的发展过程,将乡村景观视为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三大系统高度统一的复合景观系统,根据自然景观适宜性、功能性、生态特征;经济景的合理性、社会景观的文化性和继承性,以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为出发点,以景观保护为前提,合理规划和设计乡村景观区内的各种行为体系,在景观保护与发展之间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13]。
6.乡村景观分类在地理学上从乡村不同地域的地理景观特征的角度对乡村景观进行分类,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山地型乡村景观、平原型乡村景观、山麓河谷型乡村景观;而从乡村可利用的景观资源上进行分类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14]。
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地形结构复杂。
陕北的山麓河谷型乡村景观,如榆林市的郭家沟村;关中的平原型乡村景观,如咸阳的袁家村;陕南的山地型乡村景观,如安康的柞水镇。
而且陕西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对于发展各类乡村景观旅游事业有着先天优势。
7.乡村景观旅游的新模式以风景区为依托的生态旅游模式从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践表明,乡村生态旅游不仅能满足都市人返璞归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丰富了旅游业内容,而且繁荣了农村经济和文化,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泛就业机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15]。
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旅游模式深入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文化特色,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所在。
从整体看,我国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集中于观光类,文化类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较好的整合与开发。
深度开发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不但可以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产品的竞争一力,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6]。
如陕西礼泉县的袁家村、凤凰古镇等。
以城市为依托的“农家乐”模式乡村旅游是一项以城市居民为市场目标的旅游,因此,一大批距离城市较近的乡村聚落景观被率先开发成乡村旅游产品,并形成了“环城市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带”,并随着交通工具的变化和道路条件的改善,这一范围将逐渐扩大[17]。
例如,翠华山农家乐,翠华山那边四面环山,有山有水,可以玩自助烧烤,可以玩真人CS,可以KTV,带有自动麻将机,可以玩篝火,可以钓鱼,可以采摘,柿子、板栗等农家产品。
让城市居民在空闲时间可以很方便的去这些地方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修身养性。
乡村景观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乡村景观遗产是在乡村现代化过程中极易遭受破坏并且被生活逐步抛弃后不可复得的景观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因此对于乡村景观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18]。
遗产景观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遗产管理中的一对主要矛盾,而对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乡村景观遗产的濒危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对乡村景观遗产进行恰当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旅游开发,一方面可以为遗产资源的保护获得资金支持,促进遗产资源得到及时一、有效的保护与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遗产资源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增进公众对历史遗产的了解与珍视[19]。
8.乡村景观旅游的价值乡村景观是一个完整的景观体系包含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个层面,即自然生态景观、生产性景观和乡村聚落景观,它们既相互区别,表现出不同的旅游价值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现实中通过联合体现综合的旅游价值[20]。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的旅游价值乡村选址根据传统风水理论,大多依山伴水,寻找风景优美之地,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而城市中的居民长期居住在高楼林立,特别是近几年来严重的雾霾天气,是的城市中的居民更加期望去乡村体验美好的自然生态景观。
这就使乡村生态景观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创造丰厚的价值的同时,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的去处。
乡村生产景观的旅游价值乡村作为社会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是城市居民生活所不能忽视的地方。
城市居民饮食的同时,自然会对生产粮食的乡村产生向往之情,想亲身感受田园风光,甚至亲自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来调节生活节奏。
这就使得具有特色生产活动的乡村在旅游开发发面具有了一定的优势来创造价值。
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而城市化所带来的大面积的硬质景观和千篇一律的建筑景观使的城市居民开始厌倦这种生硬的城市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