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恼怒和悲伤 * 新生儿对不愉快的经历会表现出普遍的痛苦,如饥饿、痛苦的医疗过
程、体温的变化、太多或太少刺激。 * 4~6个月直到第二年,这种情绪在频率和强度上都会有所增加。 * 再大一点的婴儿会再更多的场合表现出愤怒——如有趣的事物被移走
而他有够不着,照料者的短暂离开,或让他们午睡。
* 为什么愤怒的表情会随着年龄而增长? * 认知发展和运动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 当孩子有意识行为能力发展后,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可能产生
精神分析理论(小结) * 主要假设:情绪产生于生物性的本能(力比多),同时情绪影响儿童
的行为和人格建构。 * 支持性证据: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 解释的事实:亲子依恋的形成。 * 局限:将情绪生物学化、绝对化。
认知理论 * 观点:情绪是认知过程的过程的产物,情绪发展是认知发展和新知识
的后果进行控制和评估。再大一点的孩子更擅长于识别痛苦的刺激和 有障碍的目标。因此,那些他们期望会温暖和关怀他们的照料者的行 为,会使他们产生的愤怒更加强烈。 * 愤怒的增强也是适应性的,新的运动能力使孩子能从愤怒中获得自我 防御能量并克服障碍。 * 同时,愤怒是一种强烈的社会信号,即告诉照料者他需要安慰,以减 少他的痛苦。
而易举的。这一心理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部分:1、朝向情绪信息 源;2、对信息源的情绪进行筛选;3、整合信息源的面部综合模式; 4、鉴别这一情绪模式的意义;5、作出采取行动的决定
* 伤心也是在痛苦刺激下产生的反应,如移开一样东西或与父母分开时 产生的反应,但它没有愤怒频繁。
* 伤心是在亲子交流严重受挫时产生的。有时孩子和熟悉的照料者长期 分离或得不到成年人的细心照料就会产生极度悲伤。
恐惧 7个月以下的婴儿,所有的视觉刺激都没有引起恐惧的行为和表情。7
个月的婴儿开始对响声和不熟悉的玩具产生恐惧,在1岁时达到最高水 平,然后开始下降。 * 婴儿早期没有恐惧反应。他们还没有防御危险并保护自己的运动能
力,他们完全依赖照料者。和愤怒一样,恐惧是在第一年的下半年产 生并发展的。 * 例如:稍大一点的婴儿在玩新玩具之前会犹豫一下,而在他们很小时 却会立刻抓住不放。 * 最常见的恐惧是对陌生人的恐惧,称其为“陌生人焦虑”。 * 很多婴儿或刚会走路的孩子对陌生人都很机警,虽然这种反应并不经 常出现。 * 原因: * 气质 * 文化 * 环境
精神分析的许多理论明显缺乏科学根据。 * 例如,在精神分析论看来,母—婴感情联系限制在与生物内驱力下降
相联系的范围内,但哈洛及其同事所做的研究驳斥了母—婴情感联系 与生物内驱力有关的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过分地强调情绪的变化只是来自由母—婴关系所协调的 自我发展,而后来的许多研究证明,6—12周婴儿的微笑不仅是对母亲 的面孔的反应,而且也是对广泛的非社会性刺激,如圆图形模式或铃声 的反应。
* 6个月左右的时候,表情、凝视、声音和动作开始清晰独立,婴儿能 对外界事物做出表意丰富的反应。如和母亲游戏般交流时孩子满脸喜 悦,嘴里发出快乐的声音,喃喃自语。相反,那些对孩子冷漠的父母 会惹得孩子满脸忧伤,发出急躁的声音,或满脸愤怒、哭闹。
* 在婴儿出生半年后情绪表达就比较完善和独立了——因此就能准确地 传达大量地信息,告诉我们他们地内心世界。
绪自我调节即是将自己的情绪状态调整的很适度,使我们能完成自己 的目标。
情绪自我调节 * 婴儿期:刚出生的几个月,自我控制极有限;2~4个月之间,照料者
面对面的玩耍或培养孩子对物体的注意力帮助儿童发展这种能力;4 个月大时,婴儿转移注意力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控制刺激;第一年末, 会爬和会走使孩子能通过接近或逃避各种刺激从而进一步有效调节情
* 支持性证据:
Kagan的研究发现,婴儿对刺激的微笑反应往往有3-5秒的延迟。这就 是知觉再认的过程。婴儿遇到熟悉的人就微笑,遇到陌生人(既相似又 不相似)就引起焦虑,都和他的知觉再认能力有关。 * 归因理论还发现,儿童的情绪反应和他对情境的归因有关。 * 解释的事实:陌生人焦虑现象。 * 局限: * 认知理论不能解释一些情绪的发生,如悲伤。 * 它还面临遗传效应的挑战:研究表明双生子的微笑发生和生人焦虑的
发展的关键期 。 * 支持性证据:成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 动物的情绪现象。 * 局限:将人类情绪和动物相类比,忽视了人类情绪的社会性 。 生态学理论特点 1、注重儿童的社会交往和生物成熟两方面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2、关注情绪的后果和适应作用,而不是产生的原因; 3、把动物与人类类比,用敏感期来解释人类行为,认为不能在婴儿出 生后很快地建立起同婴儿的依恋关系,就有失去建立依恋可能性的危 险。
自我意识情绪 * 自我意识情绪出现在第二年末,也就是一种自我感觉。 * 自我意识情绪发展还需要以下条件:当出现骄傲、羞耻、愧疚时,成
人给予的指导。 * 到了3岁,自我意识情绪总是和自我评价相连的。 * 自我意识情绪随着年龄而变化。 情绪自我调节 * 除了表达大量的情绪,孩子还将学会很多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情
初级情绪和次级情绪 儿童在婴儿阶段已经具备了高兴、悲伤、害怕、愤怒等许多情绪,心
理学家称这些情绪为初级情绪。初级情绪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形式. * 除了基本情绪,人还有第二层面的更高级的情绪,包括羞耻、尴尬、
愧疚、妒忌和骄傲。因为这些情绪都关系到对自我意识的伤害或提 高,因此,统称他们为自我意识情绪,也称为次级情绪。这类情绪没 有明显的外在表现形式,因为这类情绪是非常个人化的,它们常常与 个体独特的生活经历、期望、文化背景等有关。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因素对情绪的影响,大量的学习是通 过模仿产生的。观察是情绪反应的重要来源。 学习理论(小结) * 主要假设:把情绪情感的发展看成是生理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条件反射
(经典的或操作性的)。 * 支持性证据: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其情感表达的方式,情感的丰富
性和发展速度也不相同。 * 每个社会都有一定的“情绪表现法则”,儿童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
婴幼儿期的情绪发展(0—2岁左右)
* 亲子情绪关系的起源
* 华生的观点:初生婴儿只有三种非习得情绪反应——怕、怒、爱。 * K.M.Bridges的情绪分化理论:儿童的情绪都是从新生儿表现出来的弥
散性的激动分化而来。 * 孟昭兰的观点::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8-10种基本情绪,它们在
婴儿出生后逐步出现。
* 认知发展
幼儿从2岁开始,对噪声、陌生的物体或陌生人、痛、坠落、突然失去 身体支持以及突然的移动等刺激的害怕降低、减少了;开始对想象的事 物产生恐惧,比如鬼、妖怪等,对危险、身体伤害及其他的有潜在危险 的情境也产生恐惧。青少年则表现出社会性方面的恐惧。
自我的发展Development of the self * 自我认识(2岁) * 引发出自豪、自疚、尴尬等情感.
获得这些法则的。 * 局限:不能解释情绪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如社会性微笑的发生,婴儿
的“陌生人焦虑”。
精神分析理论 * 精神分析理论的关键假设是:自我在亲子交往中发展起来。尤为强调
婴儿和母亲间的关系,并将母子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情绪和社会性发 展的基础。 * 精神分析学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儿童早期,他们特别重视母—婴关 系。
婴儿的微笑 Phase 1: 自发微笑(0-5周) Phase 2: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Phase 3: 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婴儿的哭 哭的种类: * Wolff(1969)对婴儿哭叫的磁带进行了分析。他分辨出四种不同的
哭声,他解释为不同的情感表达。 * 有节奏的 哭声:最经常声的哭,通常不会有什么严重的问题发生。 * 生气的哭声:声调明显突出,这时由于更多的空气被迫通过声带而造
情感发展
儿童情绪的功能 * 儿童的情绪可以组织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 情绪和认知过程:儿童的情绪与其认知过程相互影响 * 情绪和社会行为:情绪可以引发、保持或减弱其他行为或心理过程 。
儿童2岁时在陌生情景和延迟满足情境下的情绪调节策略能显著地预 测其4岁时的社会行为。 * 情绪和身体健康:爱和激励是健康身体成长的必要因素。非器质性的 不健壮和剥夺性侏儒。
掌握的结果,真正的情绪依赖于认知的成熟。 斯拉夫(Sroufe,1979,1984)认为引起不同性质情绪的原因要看刺 激情境的多方面因素;儿童对刺激的评价决定着情绪的性质。
认知理论(小结) * 认知理论把情绪的发生纳入情境关系、认知评价和比较的概念之中。
主要假设:情绪和认知不可分,情绪表达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认知, 也即理解先于情绪表达,情绪是认知的产物。
发生是相关的。 * 此外,认知理论只是单向地研究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而忽视了情绪对
认知的影响。
生态学理来自百度文库 * 观点:生态学理论强调自然环境中某些种属特有的行为,强调情绪交
流、生物成熟及学习对情绪发展的作用。 * 母婴依恋理论 劳伦兹认为,情绪交往也有一个发展的“敏感期”。
生态学理论(小结) * 主要假设:强调生物成熟和后天学习对情绪发展的作用,提出了情绪
成的。这种哭声也不会有什么严重问题发生。 * 痛苦的哭声:较长时间的嚎啕大哭之后,紧跟着一段时间的屏住呼
吸。医院常规抽血时记录的声音。 * 饥饿的哭声:抚养者能很快做出反应。
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回应
社会参照 * 社会参照就是根据他人的情绪反映来处理自己不确定的情况。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机能,婴儿获得这一能力不是轻
情绪发展的理论 学习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认知理论 生态学理论 学习理论
* 经典条件作用:华生认为,婴儿的爱、怒、怕三种基本情绪是先天的
非条件反射,无需学习。其他的大多数情绪反应是儿童通过经典条件 反射习得的。
* 经典实验 Albert
斯金纳等人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概念,强调情绪的随意性。许多学者 运用操作条件反射来引发情绪,获得成功。 * 儿童表情的丰富与父母的反馈
绪;第二年末,描述和言语方面成就产生了新的情绪调节方式。 * 童年早期:两岁过后,孩子经常会谈起他们的情绪并积极控制他们;
抚养方法、气质也会影响情绪自我调节的发展。 * 童年中期和青春期:情绪自我调节的快速获取出现在入学后。
情绪发展的特点和各阶段
* 婴幼儿期的情绪发展(0—2岁左右) * 儿童期的情绪发展(2 -7岁、7-11岁左右) * 青春期和青年期:情感发展
情绪表达的发展 * 是不是婴儿出生时就会表达基本情绪? *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几乎所有这些表情在婴儿出生早期就表现出来了,
逐渐,它们就成为清晰可辨、发展完善的信号了。
* Linda Camras(1992)对她女儿从6~14周的面部表情录像,观察她的 早期表现,她想哭时,脸上会快速闪过一丝愤怒,当她哭泣减慢时, 会出现一幅苦恼的神情。这些表情起初表现在即将出现强烈悲伤时或 刚从这种悲伤回转过来之际,并且与她的经历和愿望联系不明确。随 着年龄的增长,当她遇到实现目标的重重困难时,就会出现愤怒的表 情,而在不能克服困难时就显示出悲伤。
* 高兴、恼怒、悲伤和害怕四种感情引起了研究者地兴趣。
快乐 * 快乐——从幸福地微笑到开怀地大笑——这是多方面发展的结果。当
婴儿掌握了新技能,为了表达认知以及掌握动作的喜悦,婴儿会微笑 或大笑。这种微笑也鼓励照料者给与他更多的慈爱和有益刺激,这样 孩子笑得也更多。快乐为父母和孩子营造了一种温暖的、支持的环 境,有助于孩子能力的发展。 * 新生儿吃饱了就会笑,在深睡眠中会笑,面对温柔的抚摸和声音会 笑。——微笑和紧张消除之间已建立了一种联系。 * 第一个月末,婴儿看见有趣的事物会笑,但这必须是动态的,吸引注 意力的事物。 * 6~10周后看到人脸就会就会咧开嘴笑,这就是社会性微笑,并伴有 愉快的咕咕学话声。 * 3个月后,婴儿与人交流时经常会笑。 * 哈哈大笑是在3~4个月后产生的,比起微笑来,表现出更快的信息处 理能力。 * 半年后,与熟人的交流更易使他们绽露微笑或大笑,这种微笑维系而 强化了亲子关系。 * 动作开始发展,微笑也就成为一种明显的社会信号。 * 第二年,一个正在摆弄心爱玩具的孩子会停下玩耍,而选择与一个熟 悉的成人兴致勃勃的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