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财务报表的成因与分析
虚报财务报告的成因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展示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信息的重要文件。
然而,近年来,虚报财务报告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用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分析虚报财务报告的成因,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虚报财务报告的定义及危害1. 定义虚报财务报告,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故意夸大或隐瞒财务数据,使得财务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
2. 危害(1)损害投资者利益:虚报财务报告使得投资者无法真实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导致投资决策失误,损害投资者利益。
(2)破坏市场秩序:虚报财务报告使得企业间竞争环境恶化,不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3)降低企业信用:虚报财务报告使企业信用受损,影响企业的融资、投资等活动。
(4)干扰国家宏观调控:虚报财务报告导致统计数据失真,干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三、虚报财务报告的成因分析1. 企业内部因素(1)企业管理层动机:企业管理层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如提升业绩、获得奖励、避免处罚等,可能采取虚报财务报告的手段。
(2)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合理,如只注重业绩,忽视其他因素,可能导致员工为追求业绩而虚报数据。
(3)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如财务管理制度、审计制度等,为虚报财务报告提供了可乘之机。
2. 企业外部因素(1)市场竞争压力: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采取虚报财务报告的手段,夸大自身实力。
(2)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财务报告的监管力度不足,使得企业虚报财务报告的行为难以被发现和查处。
(3)审计质量不高: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因专业水平、职业道德等原因,未能发现企业虚报财务报告的行为。
3. 会计准则和法规因素(1)会计准则不够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如对某些交易或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缺乏明确的规定,为虚报财务报告提供了空间。
(2)法规执行不严: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漏洞,使得企业虚报财务报告的行为得以逃避处罚。
企业财务造假案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企业财务造假现象频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影响了企业信誉。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企业财务造假案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财务造假的动机、手段和影响,为防范类似事件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一)企业简介XX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酒店经营等业务。
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资产总额50亿元,员工人数2000余人。
曾被评为“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强”、“中国房地产诚信企业”等荣誉称号。
(二)造假行为概述2019年,XX公司被曝出涉嫌财务造假。
经调查,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收入、隐瞒成本、虚增资产等方式,虚增利润约5亿元。
此案涉及多个部门,包括销售部、财务部、审计部等。
三、造假动机分析1. 利益驱动: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不惜采取造假手段,以期在短时间内提高业绩,满足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期望。
2. 竞争压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在同行中脱颖而出,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包括财务造假。
3. 监管缺失:监管机构对财务造假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企业有机可乘。
四、造假手段分析1. 虚构销售收入: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构销售发票等方式,虚增销售收入,提高利润。
2. 隐瞒成本:通过虚构采购合同、虚构采购发票等方式,隐瞒成本,降低利润。
3. 虚增资产:通过虚构投资、虚构资产转让等方式,虚增资产,提高企业规模。
4. 虚构负债:通过虚构借款、虚构应付账款等方式,虚增负债,降低企业负债率。
五、造假影响分析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产生误导,造成经济损失。
2. 影响市场秩序:财务造假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
3. 降低企业信誉:财务造假使企业信誉受损,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4. 增加监管成本:财务造假导致监管机构加大监管力度,增加监管成本。
六、防范措施1.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2. 加强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财务造假的查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财务报告虚假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日益繁荣,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与此同时,财务报告虚假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将以某上市公司为例,分析其财务报告虚假的案例,以期为我国资本市场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业务。
公司于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注册资本为10亿元。
然而,自2012年起,A公司连续三年被证监部门查出财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具体案例如下:1. 2012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5亿元,虚增利润约1亿元。
2. 2013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10亿元,虚增利润约2亿元。
3. 2014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15亿元,虚增利润约3亿元。
三、案例分析1. 虚假记载的原因(1)业绩压力:A公司上市后,为了满足市场对业绩的预期,公司管理层采取虚增收入、利润等手段,以维持股价稳定。
(2)关联交易:A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通过虚构交易、隐瞒关联方关系等手段,达到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
(3)内部控制缺陷: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为虚假记载提供了可乘之机。
2. 虚假记载的手段(1)虚构收入: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销售收入。
(2)虚构利润:A公司通过虚增成本、费用等方式,降低实际利润,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3)隐瞒关联交易:A公司隐瞒与关联方的关联交易,将关联方利益转移至公司,从而虚增公司利润。
3. 虚假记载的后果(1)损害投资者利益:A公司虚假报告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产生误解,从而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扰乱资本市场秩序:A公司虚假报告行为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损害公司声誉:A公司虚假报告行为导致公司声誉受损,影响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四、案例启示1.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报告现象。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剖析及治理对策
(2)完善高管激励机制:改革高管薪酬制度,降低业绩指标在薪酬中的权 重,增加长期激励和绩效考核,抑制高管的短期行为。
(3)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披露频次和透明度,加 强重大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1)加大执法力度:对涉嫌虚假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严格审查,加大处罚 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剖析 及治理对策
目录
01 一、上市公司虚假财 务报告的成因
03 参考内容
02 二、治理上市公司虚 假财务报告的对策
近年来,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正常 运行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了有效治理这一问题,本次演示将从成因的角度深 入剖析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 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内部原因
(1)业绩压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和保持良好的业绩表现,往往 会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尤其是当公司业绩下滑或面临亏损时,管理层可能会调 整财务数据以维持良好的业绩形象。
(2)高管激励:许多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挂钩,这可能导致高 管为了获得更高的奖金和股权激励而操纵财务报告。
(2)强化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对上市公司财 务报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增加透明度,防止造假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为了有效治 理这一问题,需要从内部治理机制、外部监管力度和公众参与度等多个方面进行 综合施策。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逐步改善资本市场的信息 环境,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财务报告舞弊分析(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象日益严重,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从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原因、类型、手段及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我国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的防范提供参考。
一、引言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编制和披露财务报告过程中,故意隐瞒、虚构、歪曲财务信息的行为。
近年来,我国企业财务报告舞弊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因此,对财务报告舞弊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原因及类型1. 定义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编制和披露财务报告过程中,故意隐瞒、虚构、歪曲财务信息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涉及企业收入、成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各个方面。
2. 原因(1)企业内部因素: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内部控制不严、利益输送、道德风险等。
(2)外部因素:市场竞争激烈、融资需求、监管压力、税收政策等。
3. 类型(1)收入舞弊:虚构收入、提前确认收入、隐瞒收入等。
(2)成本舞弊:虚增成本、少计成本、隐瞒成本等。
(3)资产舞弊:虚增资产、隐瞒资产、低估资产等。
(4)负债舞弊:虚增负债、隐瞒负债、低估负债等。
(5)所有者权益舞弊:虚增所有者权益、隐瞒所有者权益、低估所有者权益等。
三、财务报告舞弊的手段1. 虚构交易:企业虚构交易行为,以虚构的收入、成本、资产、负债等数据误导投资者。
2. 财务调整:企业通过调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方式,使财务报告数据符合预期目标。
3. 账务调整:企业通过调整账务,使财务报告数据符合预期目标。
4. 财务披露:企业通过虚假披露、选择性披露等方式,误导投资者。
5. 利益输送:企业通过关联交易、关联方借款等方式,将利益输送给关联方。
四、财务报告舞弊的防范措施1.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2.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企业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造假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还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诉讼、市场禁入等严重后果。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2019年,某知名上市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
经查,该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交易、隐瞒费用、虚增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数十亿元。
三、事件分析1. 财务造假原因(1)业绩压力:在市场竞争激烈、业绩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市场预期,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虚增业绩。
(2)监管缺失: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企业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财务造假。
(3)内部控制不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4)道德风险:部分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为追求个人利益而铤而走险。
2. 财务造假手段(1)虚构交易:通过虚构销售合同、采购订单等,虚增收入和利润。
(2)隐瞒费用:将实际发生的费用归入其他科目,减少当期利润。
(3)虚增资产:通过购买低价值资产、虚增存货等手段,虚增资产规模。
(4)操纵利润:通过调整收入、费用等科目,操纵利润。
3. 财务造假危害(1)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其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市场信誉。
(3)加剧金融风险:财务造假企业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防范措施1.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
3. 提高企业道德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
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财务报表中虚构或者隐瞒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我国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了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1. 监管环境因素(1)监管力度不足。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部分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失职、渎职现象,导致财务造假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2)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一定缺陷,如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等,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2. 企业内部因素(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条件。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财务审批等环节存在漏洞,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利益驱动因素(1)企业为了上市、再融资等目的,通过财务造假美化财务报表,提高公司估值。
(2)企业为了逃避税收、处罚等,通过财务造假隐瞒真实经营状况。
(3)企业为了获得信贷、担保等金融支持,通过财务造假虚增资产、利润等指标。
4. 人员素质因素(1)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
部分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为了个人利益或迎合企业领导要求,参与财务造假。
(2)企业管理层素质不高。
企业管理层缺乏财务知识,对财务造假行为认识不足,难以发现和防范财务造假。
5. 社会文化因素(1)利益驱动观念。
部分企业将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
(2)监管宽容文化。
部分企业认为监管力度不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财务造假难以被发现。
三、对策建议1. 加强监管环境建设(1)提高监管力度。
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虚假财务报告成因的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报告是企业向外界展示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近年来,虚假财务报告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用和市场的稳定。
本文旨在分析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为防范和打击虚假财务报告提供理论依据。
二、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1. 内部因素(1)企业管理层动机企业管理层出于各种动机,如追求业绩、保住职位、获得融资等,可能故意操纵财务报告,虚报业绩、隐瞒亏损,以达到自身目的。
(2)内部控制不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使得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存在漏洞,为虚假报告提供了可乘之机。
(3)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职业道德,可能为了迎合管理层意图,故意篡改财务数据,导致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
2. 外部因素(1)监管不力监管机构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监管不力,未能及时发现和查处虚假报告,使得虚假报告得以滋生。
(2)市场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采取虚假报告手段,夸大业绩、降低成本,以吸引投资者。
(3)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企业违法成本较低,增加了虚假报告的发生概率。
三、虚假财务报告的防范措施1.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1)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监督和制约,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报告的产生。
(2)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使其具备识别和防范虚假报告的能力。
2. 加强监管力度(1)完善监管机制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2)加大处罚力度对虚假报告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使企业不敢触碰法律红线。
3.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虚假财务报告问题,我国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虚假报告的法律责任。
(2)加强执法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虚假报告案件的查处,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1. 事件概述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通过虚构业务、夸大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公司利润。
经监管部门调查,该公司涉嫌财务造假,被责令改正,并处以巨额罚款。
2. 事件影响(1)投资者利益受损: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产生误判,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额损失。
(2)资本市场信誉受损:事件曝光后,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监管机构公信力下降:事件暴露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财务造假事件频发。
三、事件原因分析1. 内部因素(1)公司治理缺陷: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内部控制失效: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有效防范和发现财务造假行为。
(3)道德风险:部分管理人员和员工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进行财务造假。
2. 外部因素(1)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提高业绩,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
(2)监管力度不足: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3)会计准则不完善:部分会计准则存在模糊地带,为企业进行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事件影响分析1. 对投资者的影响(1)投资决策失误: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产生误判,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额损失。
(2)信心受损:事件曝光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导致市场恐慌。
2.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1)市场秩序混乱:财务造假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
(2)监管公信力下降:事件暴露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监管公信力下降。
3. 对社会的影响(1)诚信缺失:事件暴露出我国部分企业诚信缺失,损害了社会道德风尚。
公司财务报告分析造假(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展示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文件,是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重要桥梁。
然而,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铤而走险,通过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来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本文将深入剖析公司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手段、原因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手段1. 收入确认造假: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隐瞒收入或虚构收入等方式,虚增收入规模,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2. 成本费用虚减:企业通过虚减成本费用,如虚构成本、低估费用、提前摊销等手段,虚增利润,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3. 资产评估虚增:企业通过高估资产价值,如虚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虚增企业资产规模,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4. 负债评估虚减:企业通过低估负债,如虚减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虚减企业负债规模,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5. 信息披露不实:企业故意隐瞒重要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三、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动: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如上市、融资、获得政府补贴等,不惜采取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手段。
2. 监管缺失: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为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内部控制薄弱: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等环节存在漏洞,为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提供了条件。
4. 企业文化缺失:一些企业缺乏诚信意识,内部存在不正当竞争、利益输送等现象,为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提供了土壤。
四、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危害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报告分析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投资者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 扰乱市场秩序: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扭曲企业真实财务状况,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市场公平竞争。
3. 损害企业形象: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损害企业声誉,降低企业市场竞争力。
4. 影响宏观经济:财务报告分析造假导致宏观经济数据失真,影响政府决策和宏观经济调控。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中存在虚假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导致用户无法获得真实和公正的财务信息。
财务报告舞弊不仅会伤害投资者利益,损害市场秩序,还会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屡禁不止,成因复杂,为了有效打击和预防财务报告舞弊,需要深入剖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成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业绩增长和股价上涨,采取虚假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手段,虚增收入、利润或者减少负债等,以达到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 管理层诚信缺失: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市场的业绩预期,会选择操纵财务报告来掩盖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不良情况,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和股价支撑。
3. 会计核算灰色地带:会计核算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可以利用灰色地带来进行财务报告舞弊,虚增利润、掩盖亏损。
4.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不力,使得一些上市公司觉得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从而滋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二、对策建议1. 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监管,完善市场交易制度,提高市场监管的效能和透明度,加大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2. 提高管理层诚信意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独立董事监督,增强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提高管理层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降低管理层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
3. 加强会计监管:强化会计监管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提高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慎性,严格约束会计核算灰色地带,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
4. 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惩,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5.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理解和辨别能力,增强市场透明度,形成舆论监督,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象日益凸显。
财务报告舞弊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还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甚至对国家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本文旨在分析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原因1. 企业利益驱动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为了美化财务报表,提高股价,可能会采取财务报告舞弊手段。
这种现象在上市公司尤为突出,因为上市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需要通过良好的业绩表现来吸引投资者。
2. 内部控制薄弱内部控制是防止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手段。
然而,部分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3. 监管不力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部分企业得以逍遥法外。
此外,监管机构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不严、不公等问题,也助长了舞弊现象。
4. 会计准则不完善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舞弊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部分会计准则过于复杂,难以理解,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对准则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引发舞弊行为。
5. 社会风气影响社会风气对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舞弊手段,这种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舞弊现象。
三、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表现形式1. 收入确认舞弊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构收入等方式,人为提高利润,美化财务报表。
2. 成本费用舞弊企业通过虚列成本、少计费用等手段,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利润。
3. 资产负债舞弊企业通过虚增资产、虚减负债等方式,美化财务报表,误导投资者。
4. 投资收益舞弊企业通过虚构投资收益、隐瞒投资损失等手段,美化财务报表。
5. 财务报告披露舞弊企业故意隐瞒重要信息,误导投资者。
四、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危害1. 损害企业利益财务报告舞弊导致企业财务状况失真,损害了企业利益。
2. 损害投资者利益投资者根据虚假的财务报告做出投资决策,导致投资损失。
3. 影响市场公平竞争财务报告舞弊企业通过虚假的财务报表获得竞争优势,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
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和防范措施一、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财务报表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而故意伪造、隐瞒或者歪曲真实财务数据,通过虚假报表来欺骗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等多方面的人。
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有以下三点:1.经济利益诱惑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例如满足投资者的期望,或者提高股票、债券或银行贷款的融资水平时,就需要虚报或者隐瞒财务数据,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例如,一些上市公司会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值而夸大自己的业绩,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购买股票。
2.经营风险的影响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市场变化、竞争加剧、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可能会出现各种风险,导致财务数据出现问题,甚至亏损严重。
为了避免影响投资者及金融机构的信心,企业可能利用虚报或者隐瞒等手段来掩盖实际情况。
3.经营管理不善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可能由于水平不高或者参与相应的财务管理过于松散等原因,导致公司存在很多管理漏洞。
另外,公司财务部门中可能也存在人员素质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造成了定期财务报表数据出现问题。
二、财务报表造假的防范措施为了避免财务报表的造假,企业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来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下是几种防范措施:1.制定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审核流程、报表披露制度等,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好有效。
企业应该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对内部财务数据、交易记录等进行全面检查和确认,避免数据造假和失真问题。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应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培养正面的经营理念和文化氛围,营造诚信守信、透明度和自律的企业形象。
3.加强内外部的监管和责任追究政府部门应该严格监管企业的审计报告、交易纪录等财务数据,并对各类违规行为进行惩罚和追究责任。
企业内部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和惩罚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和审核制度,加强对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4.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企业应该注重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合适的财务管理人员培训和评估制度,使之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审计能力,从而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公司财务造假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财务造假等不正当手段来美化财务报表,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
本文以某公司为例,对其财务造假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造假手段、动机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公司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公司已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领军企业之一。
然而,近年来,该公司被曝出财务造假问题,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三、财务造假手段分析1. 虚增收入某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收入。
具体表现为:(1)虚构销售合同:公司内部人员与外部供应商串通,虚构销售合同,将尚未完成的工程收入提前计入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在工程尚未完工的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将应收账款计入收入。
2. 虚减成本某公司通过虚减成本、虚增费用等手段虚减成本。
具体表现为:(1)虚减成本:公司内部人员与外部供应商串通,虚构采购合同,将实际采购成本虚减。
(2)虚增费用:公司将部分应计入成本的费用计入期间费用,虚增期间费用。
3. 虚增资产某公司通过虚增资产、虚减负债等手段虚增资产。
具体表现为:(1)虚增资产:公司将部分应计入负债的项目计入资产,虚增资产。
(2)虚减负债:公司将部分应计入负债的项目计入所有者权益,虚减负债。
4. 虚增利润某公司通过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等手段虚增利润。
具体表现为:(1)虚增收入: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收入。
(2)虚减成本:通过虚减成本、虚增费用等手段虚减成本。
四、财务造假动机分析1. 获得资金支持某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资金支持,通过财务造假手段美化财务报表,提高公司信用等级。
2. 逃避监管某公司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监管,通过财务造假手段降低公司负债率,掩饰公司经营风险。
3. 提高股价某公司为了提高股价,通过财务造假手段虚增利润,吸引投资者关注。
企业财务造假的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财务造假现象也愈发普遍。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本报告旨在分析企业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危害及防范措施,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企业财务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动:企业为了实现业绩增长、融资、上市等目的,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夸大收入、隐瞒费用,以达到误导投资者的目的。
2. 监管不力: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财务造假。
3. 内部控制薄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4. 道德风险:部分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缺乏职业操守,为了个人利益而进行财务造假。
5. 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包括财务造假。
三、企业财务造假的手段1. 虚增收入: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隐瞒退货等方式,虚增企业收入。
2. 隐瞒费用:通过推迟确认费用、虚构费用支出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利润。
3. 虚构资产:通过虚构资产购置、隐瞒资产处置等方式,虚增企业资产。
4. 操纵利润:通过调节折旧、计提减值准备、变更会计政策等方式,操纵企业利润。
5. 关联交易: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将关联方交易作为收入或费用处理,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四、企业财务造假的危害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投资者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 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影响了市场秩序。
3. 损害企业声誉:财务造假一旦被揭露,将严重损害企业声誉,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4. 影响金融市场稳定:财务造假可能导致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影响金融市场稳定。
五、防范企业财务造假的措施1. 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查力度,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2. 完善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防范财务造假。
虚假财务报告的原因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展示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近年来,虚假财务报告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虚假财务报告的原因,以期为我国企业加强财务报告监管提供参考。
二、虚假财务报告的原因分析1. 企业内部原因(1)企业追求短期利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通过虚假财务报告美化企业业绩,以吸引投资者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青睐。
(2)企业内部监管不力:企业内部监管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虚假财务报告得以实施。
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缺乏独立性,审计工作难以发挥实效。
(3)企业负责人道德风险:企业负责人为了个人利益,可能通过虚假财务报告来掩盖企业真实经营状况,逃避法律责任。
2. 外部原因(1)市场监管不力: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虚假财务报告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2)审计质量不高: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受到客户压力,降低审计质量,使得虚假财务报告得以过关。
(3)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难以全面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状况,从而难以发现虚假财务报告。
3. 社会原因(1)诚信意识淡薄: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忽视诚信原则,将虚假财务报告作为获取利益的手段。
(2)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违法行为成本低,难以起到震慑作用。
(3)公众舆论引导不足:媒体对虚假财务报告的报道和曝光力度不够,导致公众对虚假财务报告的警惕性不高。
三、对策建议1. 加强企业内部监管: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如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加强审计工作,确保审计质量。
2. 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机构应提高审计水平,确保审计质量。
同时,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防止审计机构受到客户压力。
企业财务造假案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企业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影响了社会稳定。
本报告以某知名企业财务造假案为例,深入分析其造假手段、动机、影响及防范措施,以期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借鉴。
一、案件背景某知名企业(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然而,在2019年,该公司被曝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巨大。
经调查,该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销售、虚增资产、隐瞒负债等手段,虚增利润,误导投资者。
二、造假手段及动机1. 虚构销售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将应收账款虚增,从而虚增销售收入。
具体操作如下:(1)虚构销售合同:与关联方签订虚假销售合同,将销售收入计入当期,但实际上并未发生实际交易。
(2)虚开发票:与关联方合作,虚开发票,将销售收入计入当期,但实际交易并未发生。
2. 虚增资产该公司通过虚增存货、固定资产等手段,虚增资产总额。
具体操作如下:(1)虚增存货:将已售出的产品计入存货,虚增存货价值。
(2)虚增固定资产:将已报废或处置的固定资产计入固定资产,虚增固定资产价值。
3. 隐瞒负债该公司通过隐瞒应付账款、短期借款等手段,隐瞒负债。
具体操作如下:(1)隐瞒应付账款:将应付款项推迟支付,将应付账款计入下期。
(2)隐瞒短期借款:将短期借款计入长期借款,隐瞒负债。
动机分析:(1)业绩压力:该公司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面临业绩压力,为了达到业绩目标,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2)高管利益:部分高管为了获得高额奖金,推动公司财务造假。
三、案件影响1. 投资者利益受损:该公司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
2. 市场秩序混乱:该公司财务造假,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其他企业的正常经营。
3. 社会信任度下降:该公司财务造假,损害了社会信任度,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防范措施1. 加强内部审计: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核,防止财务造假。
造假案例财务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造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本报告将以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财务造假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财务造假的手段、原因及影响,为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2018年,该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调查。
经调查,该公司自2015年至2017年,通过虚构收入、隐瞒成本、虚构资产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约50亿元,虚增净利润约15亿元。
此案震惊了资本市场,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三、财务造假手段分析1. 虚构收入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
具体手段包括:(1)虚构销售合同:与客户签订虚假的销售合同,虚增销售收入。
(2)虚开发票:与供应商串通,虚开发票,虚增成本,进而虚增收入。
2. 隐瞒成本该公司通过隐瞒成本、虚构费用等方式,虚增净利润。
具体手段包括:(1)隐瞒成本:将实际发生的成本计入“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待未来期间摊销,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2)虚构费用:虚构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费用,减少当期利润。
3. 虚构资产该公司通过虚构投资、虚构资产等方式,虚增资产。
具体手段包括:(1)虚构投资:将未实际发生的投资计入“长期股权投资”,虚增资产。
(2)虚构资产:将未实际发生的资产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虚增资产。
四、财务造假原因分析1. 公司管理层利益驱动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业绩目标,获取高额薪酬、股权激励等利益,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2. 监管环境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对财务造假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公司敢于铤而走险。
3. 会计准则执行不严格部分公司为了达到财务造假目的,滥用会计政策,扭曲会计信息。
4. 市场环境压力部分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五、财务造假影响分析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公司真实经营状况,误导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损害投资者利益。
虚假财务报表的成因与分析(精选5篇)
虚假财务报表的成因与分析(精选5篇)第一篇:虚假财务报表的成因与分析虚假财务报表的成因与分析摘要: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占有市场优势靠的不再仅仅是品牌、技术、资本,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一重要环节。
但是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企业中以利润为主,于是大部分企业中存在着虚假财务报表等非法经济行为。
这在降低了企业的自身信誉之外,还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
造成虚假财务报表的原因相对复杂而减少虚假财务报表的现象则是需要国家、企业、财务人员共同努力。
关键词:财务报表企业对策引言:现今各大中小企业每个月都会出具一份体现财务运作的财务报表,只是现在各个企业中因为各种财务问题而使财务报表显得良萎不齐,更有甚者则是一些企业为了某种原因而出具含有虚假内容的财务报表来欺瞒广大群众。
一、什么叫财务报表?财务报表的组成财务报表又称对外会计报表。
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的会计报表。
包括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或者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和附注。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报告。
管理分析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列入财务报告或年度报告的资料。
对外即指财务报表,对内报表的对称,是以会计准则为规范编制的。
向所有者、债权人、政府及其具备有关各方面及社会公众等外部使用者披露的会计报表。
财务报表的性质财务报表作为会计信息的载体,即具有私有产品的性质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在财务报表披露之前,财务报表是企业的私有信息产品;披露之后,财务报表就成了公共产品。
二、虚假财务报表出现的成因与分析。
筹资、逃避税收。
(1)在筹及资金方面的考虑,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就难免不会在财务报表上动歪脑筋。
首先在筹措资金方面,一些财务状况不佳,业绩较差的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便会想办法编制一份像模像样的财务报表,进行某些数据上的改动,就是我们俗称的“舞弊行为”,来制造一个企业运行很好,且业绩优秀的假象,从而获得相关融资。
财务打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的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财务打假事件频发,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打假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事件背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为我国财务信息真实性建设提供参考。
二、事件背景(一)企业概况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某行业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曾一度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业绩逐年下滑,股价持续下跌。
(二)事件起因2019年,一位名叫李某某的投资者在研究公司财务报表时,发现公司存在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财务造假行为。
随后,李某某向有关部门举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三、事件经过(一)举报阶段李某某在发现公司财务造假后,向证监会、审计署等部门举报。
在举报过程中,李某某提供了大量证据,包括公司内部文件、财务报表等。
(二)调查阶段有关部门在接到举报后,迅速开展调查。
经过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制度、关联交易等方面进行核查,确认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三)处罚阶段在调查结果公布后,证监会依法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公司被责令改正财务造假行为,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罚款、市场禁入等处罚。
四、事件分析(一)财务造假的原因1. 盈利压力:公司面临业绩下滑、股价下跌的压力,为了维持股价和业绩,公司选择了财务造假。
2. 内部控制薄弱: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漏洞,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公司敢于铤而走险。
(二)财务造假的影响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使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决策产生误判,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
2. 损害市场秩序:财务造假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3. 降低社会信任度: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降低了社会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度。
五、防范措施(一)加强内部控制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假财务报表的成因与分析
摘要: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占有市场优势靠的不再仅仅是品牌、技术、资本,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一重要环节。
但是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企业中以利润为主,于是大部分企业中存在着虚假财务报表等非法经济行为。
这在降低了企业的自身信誉之外,还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
造成虚假财务报表的原因相对复杂而减少虚假财务报表的现象则是需要国家、企业、财务人员共同努力。
关键词:财务报表企业对策
引言:现今各大中小企业每个月都会出具一份体现财务运作的财务报表,只是现在各个企业中因为各种财务问题而使财务报表显得良萎不齐,更有甚者则是一些企业为了某种原因而出具含有虚假内容的财务报表来欺瞒广大群众。
一、什么叫财务报表?
<一> 财务报表的组成
财务报表又称对外会计报表。
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的会计报表。
包括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或者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和附注。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报告。
管理分析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列入财务报告或年度报告的资料。
对外即指财务报表,对内报表的对称,是以会计准则为规范编制的。
向所有者、债权人、政府及其具备有关各方面及社会公众等外部使用者披露的会计报表。
<二> 财务报表的性质
财务报表作为会计信息的载体,即具有私有产品的性质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在财务报表披露之前,财务报表是企业的私有信息产品;披露之后,财务报表就成了公共产品。
二、虚假财务报表出现的成因与分析。
<一> 筹资、逃避税收。
(1)在筹及资金方面的考虑,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就难免不会在财务报表上动歪脑筋。
首先在筹措资金方面,一些财务状况不佳,业绩较差的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便
会想办法编制一份像模像样的财务报表,进行某些数据上的改动,就是我们俗称的
“舞弊行为”,来制造一个企业运行很好,且业绩优秀的假象,从而获得相关融资。
(2)其次便是税金的缴纳。
因为企业所得税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税收负担。
而企业为了减
少这一块支出,则“账上账”已经是不公开的秘密了,私自修改财务报表上的相关
数据,使用少计、漏计等多种手段来实现企业减少应当正确上报的利润,并以此来
减少税金,达到为企业保留资金的目的。
(3)但是现在有部分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合作商家,则是一味的夸大企业的发展状况。
并且向有意与自己合作的商家吹嘘自己的企业发展迅速,这样为了使自己的企业获
得更多的资金,则会不遗余力的在财务报表上下功夫。
<二> 管理不严,利益诱惑。
有些企业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且较为混乱。
在一些企业单位中,会计基础工作差,连原始凭证记录都不全;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管理和财务处理程序等无章可循;财务工作的随意性很大。
同时,在一些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在利益目标上与真正的所有者并不完全一致。
而国有企业产权代表,也就是管理者为了得到更大的利润。
就会指使财务人员对财务报表中的敏感数字进行认为处理。
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盲目下达经济增长指标,或国有企业扭转亏损任务,完全不从实际出发,一味追求数字,逼得企业为了完成任务只得编制虚假财务报表。
于是便出现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这样一种奇怪现象。
<三>屈服权势,被动作假。
就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是属于从属关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的发挥也就不可避免的具有了从属性。
因为这种从属性往往不会以会计人员的主观愿望来转移,所以要恪守职业道德,不少会计人员是很难做到的。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看,当前发生的许多项虚假财务报表与假账问题,大部分会计人员是没有主观意愿的。
都是在接到上级授意、指使、强令下,财务人员才会去修改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使之成为一份虚假财务报表。
<四>制度残缺,标准混乱。
会计标准和会计制度的不完善,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真空地带是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不完善的体现。
会计准则与它的解释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准则的某一瑕疵的存在修改的滞后性;另一方面是由当前我国没有一个标准的会计体系。
企业中许多经济业务事项都由财务人员来选择决定的。
在众多的选择面前,缺乏相关职业道德的企业经营者和高层管理者则会利用会计准则中的真空地带实现“打法律擦边球”的意愿,实现伪造虚假财务报表。
三、如何防范企业出具虚假财务报表?
<一>了解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常用手法。
虚假财务报表的常见表现形势有很多,我们债权人、潜在投资者较为关注的是虚增资产、利润、净资产等,或者隐瞒成本费用、负债、即粉饰报表这种情况。
粉饰报表,则一般分两类:
(1)人为直接编制虚假财务报表数据。
人为直接编制的财务报表,往往是根据所报送对象的要求,人为编制有利于企业本身的财务数据形成报表。
这种形势手段较为低级;或虚减、虚增资产,或虚减、虚增费用;或虚减、虚增利润等,但往往报表不平衡(子项之和不等于总数)、账表不相符、报表与报表之间勾稽关系不符、前后期报表数据不衔接等。
(2)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调整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
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形成的虚假财务报表,手段较为隐蔽,技术更为高明,更难以识别。
常见手法有:
a、高现金陷阱。
b、预付账款及存货陷阱。
c、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资本公积陷阱。
d、应收账款收入陷阱。
e、高应缴税费。
f、关联交易及资产重组。
g、隐瞒负债。
h、少提资产减值。
i、折旧少提、摊销资产少摊。
j、其他。
<二>防范措施。
(1)不能单纯迷信企业神话。
那些财务报表表明连年盈利的企业固然让投资者心动,但是我们也不能迷信所谓的“业绩神话”。
在《财务分析学》中,老师说过一个例子:“因为证劵市场的规定,三年不盈利就必须下市。
则某些上市公司在一、二年报表显示是亏损,在第三年时却突然盈利”。
这其中的猫腻想必我们都是清楚的。
而大量实例表明,在假账在被揭发之前,很多公司的财务报表显示该企业的财务状况是非常好的。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一定不能被表面的虚荣所迷惑。
(2)关注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控制状况。
a、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等。
如果一家企业处于市场程序
混乱、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地区,那么它的财务报表是多半不可靠的,极有可能是经过“二次加工”的再生品。
这个时候,“以貌取人”的做法是可取的。
b、内部控制则包括领导人的素质和道德水准,企业的治理结构,经营理念以及内部控
制程序和方法。
如果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董事责任心强,法律意识浓厚,内部控制程序合理有效,其财务报表则是可信的。
(3)注意会计报表与会计报表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
会计报表与会计报表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很多,如利润分配表中的未分配利润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有勾稽关系,资产负债表中有关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之差等于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增加物净增加额,利润表中的净销货额,利润表中的净销货额减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票据)增加额预收账款增加额等于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等。
所以在检查这类虚假财务报表时,财务人员要十分熟悉各张会计报表的编制理论和编制方法以及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而使之不可能编制虚假财务报表。
(4)加强会计制度的监管,规范会计体制。
就目前来看,因为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审计监督等监查体制在监查管理上各自为政,相互交叉,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所以,就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运行需要来说,正规的会计管理体制急须加紧形成,尽快完善,从而在将来造假账、假报表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5)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
根据不同会计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按岗施教,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使会计人员符合岗位要求,不合格者不允许上岗。
同时,要使会计人员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从根源上杜绝假账与虚假财务报表的形成。
结语:虚假财务报表产生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它是企业监管制度不完善,财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协调的产物。
虚假财务报表不反对企业发展不利,更为严重的是引起市场经济程序混乱。
而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除了加强企业管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使其以身作则。
综合治理,需从多方面入手。
这样才能有效抑制虚假财务报表的发生。
参考文献:
雷建《假帐与反假帐实务与案例大全》 2007
赵敏、马云、石庆年《财务欺诈分析与防范技巧》 2009
谭鹏飞《虚假财务报告成因与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1
崔哲敏《论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原因》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 40(12):31-32
陈少华《防范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的综合对策研究》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