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主管药师 专业知识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七节 药动学概述
药动学概述PPT讲稿
推动着药物开发研究和临床药物治疗的发展,成为最具活力的药学新 学科。
二、药动学的发展
• 新药开发研究中的药动学:
• 临床前药动学(Pre-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是药物开发研究进入临床以前,以实验动物进 行的药动学研究工作,又称基础药动学研究或动 物药动学研究。
优点:
• 能更精细表征任何器官或组织中药物浓度的经时过程。 • 生理模型各参数采用真实解剖值,故机体生理病理的
改变而引起药物处置动力学的变化,能通过某些参数 的改变来估计。
• 种属之间的数据可以互相推算。
(3) 群体药物动力学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 群体药物动力学是将药代动力学模型与群
• 代谢(Metabolism):
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 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 排泄(Excretion):
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及其代谢物排除至体外的 过程。
药物体内过程
Absorption
决定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量
Distribution
1953年 Dost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Pharmacokinetics这一术语; 20世纪60年代 随着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痕量分析成为可能,人们可 以了解许多药物在体内的变化情况,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1972年在美国马里兰洲波兹大国立卫生科学研究所(N.I.H)由国际卫 生科学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Health Sciences)召开的药理学与药动学国际会议上,正式确认为独立的学科;
药物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它对药物在人体内的行为进行定量研究,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的吸收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途径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吸入、外用等方式进入体内,其中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的制剂形式、肠道内容物的影响等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药物的分布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血液输送到各组织器官,分布到组织器官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离子性等因素。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血流动力学、血-脑屏障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药物的代谢过程药物的代谢目的药物代谢是为了加快药物的排泄,使药物更容易从体内排除。
代谢通路药物代谢主要通过肝脏中的细胞内酶系统完成,包括细胞色素P450等。
药物的排泄过程药物的排泄途径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也可通过胆汁排泄、乳汁排泄等途径。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肾功能状态、药物的分子大小、极性等性质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
药物动力学参数表述药物动力学的参数有哪些常用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药动学半衰期、药物清除率、生物利用度、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等。
参数的意义这些参数能够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为临床用药监测和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用药策略制定根据药物的动力学特点,制定合理的用药策略,包括给药途径、用药剂量等。
临床用药监测通过监测药物浓度,根据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用药调整,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结语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行为的重要学科,对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掌握药物动力学知识,有助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实现个体化用药的目标。
药动学研究的内容
药动学研究的内容
药动学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研究。
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和效果与药动学密切相关,药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都是药物研究的重要内容。
药动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的吸收过程: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过程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人体内部的过程。
各种给药途径的特点不同,药物的吸收速度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2. 药物的分布过程: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过程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后,在血液循环系统内分布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3. 药物的代谢过程: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是指药物在肝脏、肾脏、肺等器官中的代谢转化过程。
药物代谢会影响药物的持续时间、作用效果和毒副作用等。
4. 药物的排泄过程:药物在人体内的排泄过程是指药物从人体内被排除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肠道、肺等排泄器官完成。
药物
的排泄会影响药物的持续时间和毒副作用等。
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是相互关联的,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药动学过程能够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为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口服药物的吸收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口服药物的吸收[单选题]1.有关药物吸收描述不正确的是A.小肠可能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吸收较理想的部位B.药物从胃肠道吸收主要是被动转运C.药物(江南博哥)吸收指自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D.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增多E.小肠是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结肠段药物降解酶较少,活性较低,有可能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吸收较理想的部位。
掌握“口服药物的吸收”知识点。
[单选题]3.对药物胃肠道吸收无影响的是A.胃排空的速率B.胃肠液pHC.药物的解离常数D.药物的溶出速度E.药物的旋光度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旋光度反应药物光学异构性,一般对药物的吸收无影响。
AB项属于生理因素,C项为物理化学因素,D项为剂型因素。
掌握“口服药物的吸收”知识点。
[单选题]4.以下转运机制中药物从生物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的是A.主动转运B.被动转运C.胞饮D.吞噬E.出胞作用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被动转运系指不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跨膜转运的过程。
被动转运分为单纯扩散(又称被动扩散)和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
掌握“口服药物的吸收”知识点。
[单选题]5.大多数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为A.被动扩散B.主动转运C.促进扩散D.胞饮作用E.吞噬作用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大多数药物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掌握“口服药物的吸收”知识点。
[单选题]6.关于影响胃排空速率的生理因素不正确的是A.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B.身体姿势C.药物的理化性质D.食物的组成E.精神因素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因素包括:①食物的理化性质;②药物的影响;③食物的组成;④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⑤其他因素:右侧卧比左侧卧胃排空快,精神因素等。
其中后三类属生理因素范畴,而药物的理化性质虽然可能影响胃空速率,但其不属于生理因素的范畴。
掌握“口服药物的吸收”知识点。
药师资格考试中的药物药理和药物动力学知识点梳理
药师在药物药理和药物动力学 中的作用
药师在临床用药中的职责
药师是临床用药的重要参与者,负 责药物的筛选、配伍和剂量调整。
药师需监测患者的用药反应,及时 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保障患 者的用药安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药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特点, 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确保药物 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药师在药物治疗中的决策: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剂量,确保治疗效 果。
药师与医生、患者的沟通:药师需要与医生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确保药物治疗的顺利进行, 同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药师的专业知识:药师需要具备丰富的药学知识,包括药物药理和药物动力学等,为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
备考策略:根据考试大纲和要求,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提高应试能力。
模拟试题:通过模拟试题了解考试难度和题型,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练习。
备考资料的选择与使用
官方教材: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点
辅导资料:强化重点和难点知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范围和要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历年真题:了解考试形式和出题规 律
药物动力学力学模型分类
药物动力学参数介绍
药物动力学参数在药师资 格考试中的应用
药物药理与药物动力学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药理作 用提供药效物质基础。
药物动力学与药理作用的结合,有 助于理解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 作用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 学依据。
备考方法与技巧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考试大纲和时间安排,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 掌握知识点:熟练掌握药物药理和药物动力学的知识点,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 多做练习题:通过做题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能力。 模拟考试: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提高应试能力。
药动学复习提纲
药动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熟悉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及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 生物药剂学的定义: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人体生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2.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药理上已证明有效的药物,当制成某种剂型,以某种途径给药后是否能很好地吸收,从而及时分布到体内的靶器官、靶组织,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一定的浓度。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药物的吸收2.药物的分布3.药物的代谢4.药物的排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处置:分布+代谢+排泄消除:代谢+排泄转化:代谢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掌握口服给药药物吸收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了解制剂和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 跨膜转运的方式:包括脂溶扩散、膜孔扩散、主动转运、易化扩散、胞饮和吞噬。
2. 脂溶扩散的基本规律:只有脂溶性药物或药物的脂溶性形式才能自由地经简单扩散透过脂质层,其扩散速度与药物浓度或扩散面积成正比。
二、影响药物口服吸收的生理因素1. 胃肠道pH值: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易于吸收,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易于吸收。
2. 排空速率3. 肠内运行与食物4. 首关消除5.P糖蛋白6. 循环系统因素7. 疾病三、影响药物吸收的药剂学因素1. 药物的解离常数:非离子性的有机弱酸和有机弱碱易吸收,离子型药物难吸收。
2. 脂溶性:与油/水分配系数有关,一般是脂溶性愈强吸收愈好3. 溶出速率:药物只有在溶解状态才能吸收。
4. 药物在消化道中的稳定性收;药物不仅在贮藏期应有足够的稳定性,且应在胃肠液中保持稳定。
四、生物利用度1. 定义: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2. 绝对生物利用度:参比标准是同一制剂静脉注射时所得到的比率。
3. 相对生物利用度: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比率。
4. 成盐因素:有些药物吸收入血液中时已不是原有化合物,而是脱掉了某些成盐基团,此时实际测得的血药浓度不能直接用来计算绝对生物利用度。
主管药师考试辅导--药动学
药理学——药动学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被动转运中的简单扩散!Ⅰ、被动转运——简单扩散1.概念: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以浓度梯度为动力。
2.特点:(1)不消耗能量。
(2)不需要载体。
(3)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4)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5)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1)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2)溶解性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3)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4.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从公式可见,体液pH算数级的变化,会导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的变化,所以,pH值微小的变动将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例题:一个pK 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A.10%B.40%C.50%D.60%E.90%『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10 pH-pKa=[解离型]/[非解离型],即解离度为10 7.4-8.4=10-1=0.1。
※总结: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或“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例题:某弱酸性药物pK a=3.4,若已知胃液、血液和碱性尿液的pH 值分别是1.4、7.4和8.4。
问该药物在理论上达到平衡时,哪里的浓度高?A.碱性尿液>血液>胃液B.胃液>血液>碱性尿液C.血液>胃液>碱性尿液D.碱性尿液>胃液>血液E.血液>碱性尿液>胃液『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第十九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
第十九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9100000001第一节概述学习要点:1.生物药剂学及其研究内容2.药物动力学及其研究内容一、生物药剂学的含义与研究内容1.含义:通过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阐明药物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关系。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与发展,为客观评价制剂的剂型选择、处方设计、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以及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91000001012.研究内容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9100000102二、药物动力学的含义与研究内容1.含义: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存在位置、数量(或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数据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
2.研究内容研究药物在体内经时量变过程和药物动力学模型;发展新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和药物动力学参数解析方法;探讨药物动力学参数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探讨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系;研究药物制剂体外的动力学特征与体内动力学过程的关系。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9100000103第二节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学习要点:1.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因素几个基本概念:转运:吸收、分布、排泄配置:分布、代谢、排泄消除:代谢、排泄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9100000201一、吸收(非血管内给药)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影响因素(口服给药):1.生理因素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酸酸碱碱促吸收胃排空速率:快有利于多数药物吸收胃内容物的体积、食物的类型、体位、药物性质其他:血流量、胃肠本身的运动、食物胃液——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肠液——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91000002022.药物因素(1)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脂溶性大、未解离型药物易吸收!!酸酸碱碱促吸收(2)药物的溶出速度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91000002033.剂型因素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崩解→溶出→吸收剂型制剂处方及其制备工艺药物剂型与疗效的关系不同给药途径:起效快慢不同相同给药途径:剂型不同,起效快慢不同同一种药物,剂型不同,体内药代动力学有差异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或直肠>口服>皮肤口服: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9100000204二、分布分布:药物吸收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
药动学课件PPT课件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体外研究
通过在肝脏细胞、酶或组织中进行药物代谢研究,可以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和机制。这种 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在实验条件下控制各种参数,但无法完全模拟体内环境。
在体研究
通过给动物或人服用药物,并测量其代谢产物和排泄情况,可以了解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更接近体内环境,但实验条件和操作相对复杂。
药动学参数的意义与作用
意义
药动学参数能够反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率,帮助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体内过程,为药物的 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用
指导临床用药方案的制定,预测不同个体内的药物暴露水平,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风险,以及为 新药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药动学参数的应用实例
实例1
通过计算药物的半衰期,医生可以确定给药 的间隔时间,确保药物在体内维持有效的血 药浓度。
疾病状态
某些疾病如肾衰竭、肝硬化等可 能影响药物的排泄,需根据个体 情况调整给药方案。
药物排泄的研究方法
尿液检测
通过收集尿液检测药物及其代谢 产物的浓度,了解药物排泄的情
况。
血药浓度监测
通过监测血药浓度了解药物在体内 的动态变化,推断药物的排泄情况。
药代动力学研究
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了解药 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 泄等过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 据。
药动学课件ppt
目录
CONTENTS
• 药动学简介 • 药物吸收 • 药物分布 • 药物代谢 • 药物排泄 • 药动学参数计算
01 药动学简介
CHAPTER
药动学的定义
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 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的学 科,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和作用规律。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206页PPT文档资料
③有结构特异性,结构类似物质间有竞争抑制性。
④有部位特异性。VitB2小肠上段。 ⑤受代谢抑制剂抑制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三)胞饮(液滴)与吞噬(固体微粒)作用 为大分子的药物(蛋白质等)或乳糜微滴的吸
收方式: 药物—细胞膜内陷成小泡—摄于胞内—细胞侧缘排 出—基膜—淋巴管吸收 (四)离子对转运: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主要研究内容: (1)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
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解析处理实验数据(浓度) 的时间函数,测算动力学参数。 (2)研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用于定量解释和比较制剂的内在质量。 (3)应用药物动力学参数设计给药方案。
确定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及个体化给药方案等, 达到最有效的治疗作用,为临床药学工作提供科学 依据。
7、探讨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如溶出度测定方法;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方法。 CacoⅡ细胞 研究吸收。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药物体内转运过程的含义 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称为药物在体内
转运过程。 吸收:药物——用药部位——体循环 分布:药物——血循环——组织器管 代谢:药物—肝脏(组织)—生物转化 排泄:药物—肾脏(肝、胆)—排泄 消除:代谢与排泄 药物转运:吸收、分布、排泄 生物转化:代谢 处置:分布、代谢、排泄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2.主动转运:(载体居间转运)
(K+Na+I+单粒,Vat B1、B2、B17氨基酸等)
1)定义:药物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生物膜的低浓 度侧向高浓度侧逆向转运。
药师职称考试药理学知识点总结药物应用的药动学基础
药师职称考试药理学知识点总结药物应用的药动学基础一、单室模型血管内给药的药动学(一)单室模型血管内给药的药动学1.单室模型静脉注射单次给药的药动学单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后很快在体内达到分布平衡,药物的体内过程基本上只有消除过程,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为:C=C0·e-kt式(3-2-5)式中,C0为静脉注射后的血药初始浓度;C为t时刻的血药浓度,其对数方程为:lnC=-kt+lnC0式(3-2-6)对数方程为线性方程,因此由血药浓度数据的回归直线的斜率可以求得消除速率常数k,由其截距可以求得C0。
由此可以根据(式3-2-2)计算消除半衰期t1/2,根据式(3-2-3)计算表观分布容积V,根据式(3-2-4)计算总清除率Cl,药-时曲线下面积可按式(3-2-7)计算。
式(3-2-7)2.单室模型静脉滴注单次给药的药动学静脉滴注是指以缓慢、近乎恒定的速度向静脉血管内给药的一种方式。
单室模型药物静脉滴注后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为:式(3-2-8)式中,C为t时刻的血药浓度;k0为滴注速度。
由式(3-2-8)可见,滴注初始C值迅速增大,随后增大速度逐渐减小,最后趋于一个恒定的浓度值,称为稳态血药浓度或坪浓度,用Css表示。
式(3-2-9)静脉滴注时,达到C ss以前的血药浓度C始终小于C ss,任何时间的C值都可用C ss的某一分数来表示,称为达稳态分数或达坪浓度,用f ss表示。
临床需关心静脉滴注持续多少时间才能趋近稳态浓度,该时间的计算公式为:式(3-2-10)可以看出,达到稳态某一分数f ss所需要的时间与药物的t1/2成正比,t1/2越短,达到稳态的时间越快;可与滴注速度K0的快慢完全无关。
(二)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药动学药物除了直接通过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外,还可以通过血管外给药,如口服、肌内注射、透皮给药和黏膜给药等。
血管外给药后,药物均需通过给药部位的生物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在体内分布并进一步被消除。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讲义-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一节 生物药剂学概述
学习要点:
一、药物体内过程
二、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三、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
四、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基本概念
生物药剂学:是关于药物制剂或剂型用于生命有机体(或组织)的科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三)药物因素
治疗效果、副作用、毒性
二、药物体内过程
几个名词
决定血药浓度和靶部位的浓度,影响疗效
A.药物的吸收
B.药物的分布
C.药物的代谢
D.药物的排泄
E.药物的消除
1.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是
『正确答案』B
研究目的:
①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
②设计合理的剂型及制备工艺;
③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④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⑤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剂型因素
药物的化学因素、药物的物理因素、剂型及用药方法、辅料、药物配伍及相互作用、制剂工艺、贮存条件等
(二)生物因素
种属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病理状态导致的差异、遗传因素
药学副高-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考点详解药物的转运机制(一)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系指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的总称。
生物膜是主要由类脂质、蛋白质和少量多糖等组成的复杂结构,具有半透膜特性。
(二)药物跨膜转运机制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被动转运中的单纯扩散。
1.被动转运(1)概念: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以浓度梯度为动力。
(2)特点:①不消耗能量;②不需要载体;③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④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2.易化扩散(1)概念:易化扩散又称为促进扩散,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2)特点:①需要载体参与;②结构特异性;③饱和现象;④顺浓度梯度扩散,不消耗能量。
(3)举例:在小肠上皮细胞、脂肪细胞、血脑屏障血液侧的细胞膜中,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季铵盐类药物的转运属于促进扩散。
3.主动转运(1)概念:主动转运是指药物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生物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是人体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之一。
(2)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来源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③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对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它们竞争载体的结合位点,影响药物的转运和吸收;④主动转运的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及其活性有关,当药物浓度较低时,载体的量及活性相对较高,药物转运速度快;当药物浓度较高时,载体趋于饱和,药物转运速度慢,甚至转运饱和;⑤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如2-硝基苯酚、氟化物等物质可抑制细胞代谢而影响主动转运过程;⑥有吸收部位特异性,如维生素B2和胆酸的主动转运仅在小肠的上端进行,而维生素B12在回肠末端吸收。
主动转运药物转运的速率过程可以用米氏方程描述。
(3)举例: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以及一些有机弱酸、弱碱等弱电介质的离子型,都是以主动转运方式通过生物膜。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药物、机体、相互作用。
2.药物(drug):是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和控制生育的化学物质。
3.毒物(poison,toxicant):指损害机体的一类化学物质。
毒物与药物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仅存在着剂量的差别。
药理学的两个方面:(1)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称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受体的基本概念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能与特异性配体(药物、递质、激素、内源性活性物质)结合并产生效应。
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物质称为配体或配基。
而受体上能与配体相结合的活性基团,称为受点或位点。
向下调节(衰减性调节):长期使用激动剂,可使受体数目减少;如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可使受体向下调节,其疗效逐渐下降。
向上调节(上增性调节):长期使用拮抗剂,出现受体数目增加;如用普奈洛尔突然停药,可出现肾上腺素能受体向上调节,而引起反跳现象,表现为敏感性增高激动剂也称完全激动剂,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
部分激动剂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低,与受体结合后只能产生较弱的效应,却因占据受体而能拮抗激动剂的部分生理效应。
竞争性拮抗剂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与受体结合,但缺乏内在活性,不能产生效应,同时由于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剂的效应。
但可通过增加激动剂浓度使其达到单用激动剂时水平,称竞争性拮抗剂。
pD2 (亲和力参数):激动剂达最大效应一半时所需的浓度负的对数值。
如-lg10 =7, -lg10 =4,此值越大,亲和力越大。
(完整word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重点
名词讲解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取 ,分布 ,代谢和排泄的过程,说了然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的互有关系的科学。
2.肠肝循环: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取,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3.肝首过效应:在吸取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变作用,使局部药物被代谢,最后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4.药物的溶出:药物的溶出速率是指在必然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
5.药物的存储:当长远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高升的趋势。
6.药物代谢:药物被机体吸取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可发生改变的过程。
又称生物转变。
7.肝去除率:只在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血浆中所含的药物被肝脏去除。
8.引诱作用:好多药物,特别是指在肝中停留时间长,脂溶性好的化合物,能是某些药物代谢酶过分生成,从而促进自己或其他药物代谢。
9.控制作用:正如药物可以产生酶引诱作用相同,一些药物相反对代谢酶拥有控制作用,是其他药物代谢减慢,作用时间延长,以致药理活性或毒副作用增强。
10.前体药物:是指将活性药物衍生化成药理惰性物质,但该惰性物质在体内经化学反响或酶反响后,能回复到原来的母体药物,再发挥治疗作用。
11.排泄: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消除体外的过程。
12.药物动力学〔 pk〕: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办理方法,研究药物经过各种路子给药后在体内吸取,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
13.生物半衰期:表示药物在体内除掉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他1.办理:药物的分布,代谢 ,和排泄过程。
2.去除: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上下的序次为:溶液剂>混悬剂 >颗粒剂 >胶囊剂 >片剂 >包装片3.药物代谢的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药物代谢研究与创新药物的精选代谢药物与前体药物设计药物代谢的饱和现象和制剂设计④药物代谢与剂型设计⑤药物毒性及相互作用的展望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1.种族差异2、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4、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5、遗产因素4.生物膜的性质:流动性、不对称性、半透性。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重点知识总结
名词解释:1.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2.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通过细胞膜屏障向机体可布及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3.代谢(metabolism):又称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酶系统、体液的pH或肠道菌丛的作用下,发生结构转变的过程4.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5.肝首过效应(liver first passeffect):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药物部分在肝脏被代谢,或随胆汁排泄,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为肝首过效应6.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7.蓄积(accumulation):长期连续用药,机体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8.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口服药物部分被代谢而导致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也叫首过代谢。
9.肝提取率(extraction ratio ,ER):在肝细胞内随胆汁排出+ 药酶代谢的药物比例。
10.消除(elimination):代谢和排泄过程。
11.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e,Clr):在一定时间内,肾脏能使多少容积的血浆中的该药物清除的能力。
12.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即ADME过程)量变规律的学科,即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13.隔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将整个机体(人或其他动物)按药物转运速率特征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这些隔室连接起来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反映药物在机体的动力学特征,成为隔室模型。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总结归纳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总结归纳第一节生物药剂学概述考点:基本概念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间关系的学科。
2.研究目的与内容生物药剂学通过研究不同的药物,或者相同药物的不同剂型在不同个体的体内过程与药物效应间的关系,揭示药物作用规律,并应用于药物研究开发、药品质量控制以及药物临床应用。
生物药剂学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①候选化合物筛选及评价;②给药途径选择及剂型设计;③制剂处方工艺筛选及优化;④药物质量评价;⑤临床合理用药。
3.药物的体内过程(1)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分布: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通过细胞膜屏障向机体可布及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3)代谢:(生物转化):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在体内酶系统、体液的pH或肠道菌丛的作用下,发生结构转变的过程。
(4)排泄: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5)转运: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以部位的改变为主,统称为。
(6)消除:代谢与排泄过程反映原形药物从循环中的消失,合称为。
(7)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主要表现出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被统称为。
第二节口服药物的吸收考点:一、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被动转运中的单纯扩散!1.被动转运: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以浓度梯度为动力。
特点:①不消耗能量②不需要载体③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④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2.促进扩散(易化扩散):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特点:①需要载体参与;②结构特异性;③饱和现象;④顺浓度梯度扩散,不消耗能量。
在小肠上皮细胞、脂肪细胞、血脑屏障血液侧的细胞膜中,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季铵盐类药物的转运属于促进扩散。
3.主动转运:指药物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生物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初级药师考试辅导之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七节药动学概述
初级药师考试辅导之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七节药动学概述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七节药动学概述一、A11、关于药物动力学的概念错误的叙述是A、药物动力学是研究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B、药物动力学是采用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的处理方法,推测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C、药物动力学只能定性地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要达到定量的目标还需很长的路要走D、药物动力学对指导新药设计、优化给药方案、改进剂型等都发挥了重大作用E、药物动力学在探讨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中有重要作用2、通常情况下药动学中经常作为观察指标的是A、给药剂量B、血药浓度C、尿药浓度D、唾液中药物浓度E、粪便中药物浓度3、关于药物半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缩短B、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延长C、与病理状况无关D、在任何剂量下固定不变E、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固定不变,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4、对于一级过程消除的药物,消除速度常数与生物半衰期的关系是A、t1/2=0.693/kB、t1/2=k/0.693C、t1/2=1/kD、t1/2=0.5/kE、t1/2=k/0.55、对于清除率的概念,错误的叙述是A、清除率Cl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B、清除率的单位是L/h或L/(h?kg)C、清除率的表达式是Cl=kVD、体内总的清除率是各种途径清除率之和E、清除率没有明确的生理学意义6、在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中与给药剂量有关的参数有A、AUCB、ClC、kD、t1/2E、V7、药物的半衰期是指A、药物的稳态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B、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C、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时间D、药物的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E、以上都不是8、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1,则它的生物半衰期A、4hB、1.5hC、2.0hD、0.693hE、1h9、已知某药口服肝脏首过效应很大,改用肌肉注射后A、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B、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C、t1/2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增加D、t1/2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E、t1/2和生物利用度皆不变化10、以下可决定半衰期长短的是A、生物利用度B、血浆蛋白结合率C、消除速率常数D、剂量E、吸收速度11、MRT表示消除给药剂量的百分之几所需要的时间A、25B、50C、63.2D、73.2E、9012、下列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是A、治疗窗窄B、治疗窗宽C、生物利用度高D、生物利用度低E、半衰期长13、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形状是A、斜直线B、不规则曲线C、锯齿状曲线D、抛物线E、凹型曲线14、下列药动学参数具有加和性的是A、AUCB、峰浓度C、表观分布容积D、半衰期E、消除速度常数15、下列关于隔室模型叙述错误的是A、室模型的划分是没有客观的物质基础的B、一室模型又叫做单室模型C、是人为假设出来的一种数学模型D、分为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多室模型E、室模型的隔室数一般不多于三个16、某药物的t1/2为1h,有40%的原形药经肾排泄而消除,其余的受到生物转化,其生物转化速度常数kb约为A、0.05hB、0.78hC、0.14hD、0.99hE、0.42h-117、静脉注射某药1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1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为A、5LB、20LC、75LD、100LE、150L二、B1、A.一级速率过程B.零级速率过程C.非线性速率过程D.一室模型E.多是模型<1>、多数药物在常规给药剂量时的体内过程通常符合A、B、C、D、E、<2>、体内药物的变化速率与该部位药量或血药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A、B、C、D、E、<3>、米氏方程用来描述A、B、C、D、E、2、A.Cl=kVB.t1/2=0.693/kC.MRTD.V=X0/C0E.AUC<1>、生物半衰期A、B、C、D、E、<2>、药时曲线下的面积A、B、C、D、E、<3>、表观分布容积A、B、C、D、E、<4>、清除率A、B、C、D、E、3、A.肠肝循环B.生物利用度C.生物半衰期D.表观分布容积E.单室模型药物<1>、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迅速分布并迅速达到动态分布平衡的药物A、B、C、D、E、<2>、药物随胆汁进入小肠后被小肠重新吸收的现象A、B、C、D、E、<3>、服用药物后,主药到达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A、B、C、D、E、<4>、体内药量X与血药浓度C的比值A、B、C、D、E、4、A.吸收速度B.消除速度C.药物剂量大小D.吸收药量多少E.吸收与消除达到平衡的时间药-时曲线各部分反映了<1>、升段坡度A、B、C、D、E、<2>、降段坡度A、B、C、D、E、<3>、达峰时间A、B、C、D、E、<4>、曲线下面积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该题针对“药动学概述”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400104】2、【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血液中游离药物浓度常与总浓度保持一定的比例,药动学中常以血液中的药物总浓度作为观察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七节药动学概述
一、药动学定义
药动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和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即ADME 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即药动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
(一)治疗浓度范围
治疗浓度范围即治疗窗,是指给药后产生药效的最低有效浓度和产生毒性的最低中毒浓度之间的浓度范围。
治疗窗窄的药物,其治疗浓度相对较难控制,易发生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常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二)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关系
对于大多数药物及其制剂,药物进入体内后,血中的药物浓度与药物作用靶位的实际浓度呈正相关,从而间接反映药物的临床效应,包括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药动学中常以血液中的药物总浓度作为观察指标。
三、药动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参数
(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药动学的研究中,将药物制剂通过适当的方式给予受试者,然后按照适当的时间间隔抽取血样,检测血样中的药物浓度,每一个取血时间点有一个对应的药物浓度,由此就得到一系列的血药浓度相对于时间的实验数据,简称为药-时数据。
将其用坐标图表示,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
血管内给药的药-时曲线通常为曲线,而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一般为拋物线。
根据研究的需要,常将药-时曲线的不同时间段用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来表示,表明该时间段(时相)体内过程的主要影响。
(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中,药-时曲线与时间轴共同围成的面积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简称药-时曲线下面积,用AUC表示。
其与药物吸收的总量成正比,能够反映药物吸收的程度。
AUC越大,表明制剂中的药物被生物体吸收越完全。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是评价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重要参数。
(三)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一般为拋物线,其中有两项特征性参数,即血药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血药峰浓度即药-时数据中的最大浓度,用C max表示,C max的大小能够反映药物的疗效情况和毒性水平。
与C max相对应的时间称为达峰时间,用t max表示,它能够反映药物吸收的快慢,t max越小,药物的吸收越快。
峰浓度和达峰时间是评价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重要参数。
单次血管外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四)速率过程
与生物体药动学相关的速率过程主要有3种:一级速率过程、零级速率过程与非线性速率过程。
1.一级速率过程一级速率表示药物在体内某一部位的变化速率与该部位的药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
成正比,多数药物在常规给药剂量时的体内过程通常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2.零级速率过程零级速率表示体内药物的变化速率与该部位的药量或血药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恒速
静脉滴注的给药速率、理想的控释制剂的释药速率都符合零级速率过程。
3.非线性速率过程当体内的酶被饱和时的速率过程,称为受酶活力限制的速率过程,非线性速率过程。
符合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的速率过程通常以米氏方程描述。
(五)速率常数
药物在体内变化的速率过程的快慢由速度(率)常数k决定,k越大,体内药物的量或浓度变化得越快。
速率常数有多种,如吸收速率常数、分布速率常数、消除速率常数等,其中消除速率常数是最主要的一种。
如肾脏排泄、胆汁排泄、肺消除和生物转化的速率常数分别用k e、k bi、k lu和k b表示。
消除速率常数具有加和性,体内总的消除速率常数k是各种途径消除的速率常数之和。
k=k e+k bi+k lu+k b式(3-2-1)
消除速率常数的单位是时间的倒数,如h-1、min-1等。
符合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在健康人体内是一个常数,它只依赖于药物本身的性质,而与剂型及给药方法无关。
但消除速率常数与患者的肝、肾功能等病理因素有很大关系。
(六)生物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又称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以t1/2表示。
生物半衰期是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指标。
根据体内过程不同,半衰期还有吸收半衰期[t1/2(α)]、分布半衰期[t1/2(α)]和消除半衰期[t1/2(β)]。
大多数药物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符合一级消除,它的消除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有如下关系:t1/2=O.693/k 式(3-2-2)
和消除速率常数一样,消除半衰期也是药物的固有性质,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对于健康人来说也是个常数,而与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无关。
(七)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表示给药剂量若按照所测得的血药浓度来分布而求算得到的体积数,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的一个比例常数,用V表示,没有直接的生理学意义。
对于一室模型药物的静脉注射,给药剂量或体内药量X0与血药初浓度C0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V= X0/C0 式(3-2-3)
表观分布容积是药物的一个特征性参数,能够反映药物在组织器官中分布的大致情况,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的体内分布广泛。
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为L或者L/kg(体重)。
药物的组织分布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一般来说,亲脂性药物的组织亲和性大,体内分布广泛,表观分布容积相对也较大,它们的数值往往大于体液总体积,如地高辛的表观分布容积约为580L;而亲水性药物主要分布在水性的细胞外液中,因此表观分布容积较小,如利福平的表观分布容积约为65L。
表观分布容积还与人的体型和病理状态有关。
肥胖者体内的脂肪组织多,亲脂性药物在其中的分布也多,血药浓度相对降低,因此亲脂性药物在肥胖者体内的V值就会高于一般体型的人。
某些疾病如白蛋白血症,对于血浆蛋白结合力高的药物,血中的药物浓度升高,V值下降;而水肿患者因体液总量增加,所以药物的V值也会发生变化。
(八)清除率
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相当于多少体积血液中的药物完全清除,即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常用“Cl”表示。
可以用消除速率常数和消除半衰期来表示,计算公式为:Cl=k·V 式(3-2-4)
清除率的单位为L/h或L/(h·kg)。
和消除速率常数一样,各种途径的清除率也具有加和性,体内的总清除率(TBCL)是各种途径的清除率之和。
在临床药物动力学中,总清除率是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是制订和调整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给药方案的依据。
(九)隔室模型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向体内的各个组织分布,药物的性质不同,其分布速度和分布部位也可能存在差异。
可分为单(一)室模型、双(二)室模型和多室模型。
1.单室模型整个机体可视为一个隔室,称为单室模型或一室模型。
2.双室模型机体给药后药物首先迅速分布于血流比较丰富的中央室,并且迅速达到动态平衡,然后再
分布于血流不太丰富的外周(又称外室、周边室),此类体内过程称为双室模型或二室模型。
3.多室模型
隔室的划分是按药物转运速率划分的,并不具有解剖学意义。
(十)线性与非线性药动学
药动学按给药剂量与动力学参数的线性关系不同可以分为线性和非线性药动学两大类。
临床应用的大部分药物符合线性药动学特征,它们在体内的转运和消除速率常数与给药剂量或药物浓度不相关。
而对于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尤其是治疗窗窄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要特别谨慎,因为剂量的少许增加可能会引起血药浓度的急剧上升,从而导致药物中毒。
(十一)统计矩
统计矩源于概率统计理论,具有相同化学结构的各个药物分子,其体内的转运是一个随机过程,具有概率性。
药动学的统计矩分析中,通常将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定义为零阶矩,而将时间与血药浓度的乘积-时间曲线下面积(AUMC)定义为一阶矩。
一阶矩与零阶矩的比值即为药物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表示消除给药剂量的63.2%所需要的时间,与消除半衰期的意义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