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概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概观

作者:石斌

文章来源:世纪中国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英国学派的发展历程,并着重从思想方法、理论视域和伦理取向三个方面讨论了英国学派的学术传统、理论特色和演变趋势。英国学派的基本学术特征表现为以理性主义和传统主义为主流的多元主义思想方法,国际体系、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的三重视角以及非完美主义的形势伦理观,总体上曲折反映了英国等中等强国和部分中小发达国家的独特处境和国际政治诉求。尽管在历史观、政治哲学、本体论、价值观等方面都不无缺陷,国际社会理论在当代条件下仍然具有独特价值。其统一与多样并存的研究格局以及在美国“主流”之外独立发展的经验,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式探索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学术特征意义与局限

一、何谓“英国学派”?

英国学派是战后国际关系研究、特别是理论研究领域独立于美国“主流”学派之外的一个历史较长、著述丰厚、学术特色较为鲜明的学者群体。1959年,在剑桥大学教授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等人的倡导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一批来自学术界和外交界的人士成立了“国际政治理论英国委员会”,开始以定期会议的形式开展学术研究,此即英国学派的开端,但被研究者冠以“英国学派”之名却是80年代初的事情。“英国学派”这个标签并不贴切。首先,其成员并不限于英国人,还包括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国的学者;其次,英国学派虽然在英国影响较大,但并不等于整个英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也未必在英国居于主导地位。此外,尽管它最初以理论探索为主要目标并以国际社会理论名世,其研究范围实际上并不限于理论问题。一般认为,对学派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并成为新生代学者研习对象的核心成员或经典作家有爱德华·卡尔、查尔斯·曼宁、赫伯特·巴特菲尔德、马丁·怀特、赫德利·布尔、约翰·文森特、亚当·沃森等人。1当代著名学者还有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等。除了有固定的学术交流机制,几代核心人物、即“委员会”主席还有师承关系,例如巴特菲尔德是怀特、沃森的老师,怀特是布尔的老师,布尔又是文森特的老师。

英国学派大致经历了三代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59-1966):从“委员会”成立到首批研究成果《外交探索》一书出版,国际社会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在这段时间得以确立。第二阶段(1966-1977):发表了两本奠基之作,怀特的《国家体系》和布尔的《无政府社会》。前者开创了以世界历史为背景的国际社会研究;后者主要从秩序的角度研究了西方国际社会的性质。其间新一代学者文森特(1974年发表《不干涉与国际秩序》)开始崭露头角。第三阶段(1977-1992)是英国学派巩固学术地位和新老交替的时期。80年代中期,随着布尔的去世,“委员会”定期会议停止。此间的主要成果有继承怀特的历史比较方法、由布尔和沃森主编的《国际社会的扩展》(1984)和沃森的《国际社会的演变》(1992),以及文森特的代表作《外交政策与人权》(1986)和《人权与国际关系》(1986)。21974年伦敦经济学院还出现了一个承袭“委员会”余脉的学者群体;3第四阶段(1992年至今)即冷战后时期,起点是1992年《千年》杂志推出以“超越国际社会”为题的专集和同年欧洲政治学研究会围绕国际社会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与“委员会”较少直接

关联的第三代学者大量出现。4他们既接受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也受到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和冷战后其他国际关系理论趋势的影响,由于观念更为开放,加上缺乏固定的论坛或学术机制,“学派”的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5

举凡称得上“学派”的某个学者群体或某种文化谱系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除了其外在的组织形式与学术机制,一般都具有一些内在、独特且相对一贯的学术共性与文化特征,例如独特的学术风格、思想倾向、研究议题、理论范式或知识谱系依托。同样,对于“英国学派”,除了从其成员构成、学术体制、学者自我认同等方面入手来界定其学术“身份”与成员边际,更重要的是探究其基本的学术传统与学术共享特征,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其研究特色与学术贡献。由于着眼点不同,加上有关学者的研究旨趣与学术风格并非整齐划一或一成不变,中外学者、甚至学派成员自身对此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有的强调方法论上的反实证主义和本体论上的反现实主义倾向是英国学派的主要特色。6有的认为英国学派的主要特点是重视那些影响政策与行为的主要观念或思想传统并强调这些观念、价值或信念之间的对话与相互补充,同时强调国际关系的历史维度,关注本质上属于人类关系之组成部分的国际关系所具有的规范性内涵。7

笔者认为,如果兼顾抽象与具体两个层面,做较为宏观、更具包容性的概括,英国学派的基本学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思想方法;二是理论视域;三是伦理取向。英国学派思想方法的独特性在于,面对行为主义的挑战,坚持以人类理解、判断、规范和历史为基础的传统主义方法;理论视域的独特性在于,对国际政治的本质持多元主义观点,拒绝在传统的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二分模式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以理性主义为基调,用国际社会理论来节制、平衡前者关于无政府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利己主义与国际冲突的悲观论和后者关于人类的“善意”与合作倾向的乐观论;其伦理取向的独特性则在于要求兼顾权力与道义、法律,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制度,秩序与正义,人权与主权等相互冲突的需求或价值,并强调根据具体历史环境和客观条件来进行伦理抉择,评价政治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涉及(但并不限于)英国学派的方法论、本体论和价值论。需要注意的是,英国学派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这三方面的具体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学派内部观点也非绝对一致。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是英国学派的一个特点,统一性是学派身份与特征所系,多样性则是其生机与活力所在。

二、思想方法与研究途径

英国学派在思想方法和研究途径上的特点,是以理性主义与传统主义为主流的多元主义。其共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方面:一是理性主义(这同时影响其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二是传统主义(人文主义或非实证主义);三是整体主义。这种哲学层面的方法论特征是相当一贯的。英国学派堪称理性主义思想模式和传统主义方法论自觉、一贯的实践者和当代典型。在本体论上,它秉承广义的理性主义传统,从人类理性、自然法、人的自私性与合群性等观念出发,推导出对国际关系本质的认识,从而将国际体系看作虽无最高权威、但有理性的交往纽带和共同规范的自然状态,即无政府但有秩序的国际社会状态8;在认识论上,它与狭义的理性主义(即作为认识论学说与经验论和感觉论相对立的唯理论)基本一致,强调理性在知识形成中的优越地位和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此外还认为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不可能完全分离,因而在这个重要哲学论争上属于人文主义而非科学主义阵营;与此相关,在哲学方法论的层面,它主要采用整体主义而非个体主义(即社会学而非经济学)、人文主义而非行为-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强调外在于国家个体的国际社会因素即共同规范、制度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