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

合集下载

论中国写实绘画在20世纪末面临的根本性转折

论中国写实绘画在20世纪末面临的根本性转折

在美国 ,现代的” “ 画家都是根据霍默 、 伊肯斯等人的传统作
画 的写 实 主 义 者 。 1 世 纪 的写 实 主 义 , 资产 阶级 上升 时期 市 9 是
21 0 1年 5期
嵌 放有. 高教
S haanxi di aovu ・G aoiao i
化艺 术
民生 活 的 反 映 , 古 典 的 、 院 的 写 实 主 义 则 多 是 神 话 的 、 想 而 学 理
绍木 工艺制作的柜门 ,如同打开的食品柜门 ,露出隔板 上的物
品 , 到惊 人 地 欺 骗 眼 睛 的 真 实感 。 腊 人菲 洛斯 特 拉 托斯 ( — 达 希 2
格尔在画室里描绘 一位穿着土耳其服装 的法 国模特儿 时 ,德拉 克罗瓦却在阿尔及尔的妇女闰阁, 实地为她们画速写 。 德拉克罗
西 方 写 实 绘 画传 人 中 国 并 在 这 块 土 地 上 生 长 壮 大 , 2 是 O世 纪 世 界 范 围 内 的一 个 独 特 现 象 ,它 是 写 实 绘 画在 第 三世 界 民 族
文化环境下 的延续发展 。从 《 国大典 》 狼牙 山五壮士 》《 开 到《 、毛
主席去安源》 《 占总统府》 、攻 ,中国的写实绘 画始终 充满了革命
自己 的特 点 。总 而 言之 , 院 在 当 今 普 及 艺术 基 础 和 审美 理 念 的 学
西方 写实绘 画的最后一个 高峰 ,它将写 实绘画 的最后 一块疆 域—— “ 色彩” 拓展到极致 。 至此 , 写实绘画基本上涉及并解决 了
它 所 遇 到 的主 要 问题 , 风 格 、 材 到 技 法 , 为 后 人 留下 了丰 从 题 都 富 的遗 产 和 规 范 。可 以这 样说 ,9世 纪 中后 期 , 方 艺 术 中 的写 1 西

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观的嬗变

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观的嬗变

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观的嬗变摘要:研究美术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美术史观的问题,美术史观决定着美术史书籍和著作的态度以及体系的构建。

20世纪是中国社会文化变化最为剧烈的一个世纪,我国完成了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变迁。

不同的历史阶段,美术学家的美术史观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总体来说,二十世纪前三十年流行的是进化论美术史观,新中国成立后,阶级史观占了上风,文革之后,美术史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关键词:20世纪美术史观;嬗变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术史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开始盛行进化论的美术史观。

这是一种将进化论引入到美术的创新,它强调美术的发展和运动、变化和进步。

进化论的美术史观产生于新文化运动之后,它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及时地解决了当时美术界亟需变革的状态。

严复在翻译《进化论》的过程中将进化论的观点引入到中国社会之中,梁启超更是把进化论的学说渗透到史学的研究之中去,他提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适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原则,梁式以进化论为核心的“新史学”观点迅速被中国人民所接受。

蔡元培在1921年发表了一次名为《美术的进化》的演讲,他提出这样的观点:美术的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附属到独立、有个人到公众的。

梁启超的新史学观点和蔡元培的美术进化论观点渐渐被美术学家所认同。

在进化论的美术史观出现之前,美术史家对于美术史的研究是零星而破碎的,大多数美术史家掌握许多史料却没有形成史学,学习许多材料但是却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正是传统的美术史著作存在着诸如此类的缺点,美术史学家开始以历史的、进化的眼光看待美术史。

最先向进化论美术史观迈出步伐的美术史家有陈师曾、滕固、史岩、秦仲文等。

陈师曾发表了《中国画是进步的》这样一本书籍,文中他指出,中国画不仅在进步,并且是在有规律的进步中。

他还从画理分析、技法变化和宗教的影响几方面阐述了中国画的进步之处;1922年,滕固发表了《艺术学上所见的文化之起源》一文,文中特别提到其受到了梁启超和蔡元培两位学者对他的深刻影响,他还把中国的美术划分为生长时代、混交时代、昌盛时代和沉寂时代,滕固的贡献之处在于他把美术史观从生物进化模式之中分离出来,提出了文化艺术史进化是复杂的这样的进步观念。

20世纪的中国美术在中西碰撞、古今交融中从古典走向现代

20世纪的中国美术在中西碰撞、古今交融中从古典走向现代

美术革命”的论争与西画的引进世纪之初,在中国画坛上围绕“美术革命”和“中国画改良”的问题有过一场激烈的论战。

向中国美术及中国画发难的代表人物竟是两位社会改革家康有为和陈独秀。

康有为1917年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此事亦当变法。

”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也发出了改良中国画的呼声,并开出了改良的“药方”:“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

这是什么理由呢?譬如文学家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够采古人的技术发挥自己的天才,做自己的文章。

画家也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窠臼……”他的批评当时的中国画大者是临摹、仿效,对古画复写,不是自己的创作,改革的办法就是学习西方的写实主义。

一批恪守传统的中国画家以捍卫“国粹”,复兴国画为己任,对“改革派”的观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反驳。

金城是当时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的领袖人物,在传统派画家中颇有声望,他提出:“世间万物,皆可作新旧论,独于绘画事业,无新旧之论。

”陈师曾在《论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作了精辟阐释,他反对专意写生,强调古人笔法,强调中国画特有的“神韵”。

这场“革新派”与“国从嗌”的论争,实际上是新文化运动思潮在美术界的反映,也是中西文化冲突的表现。

尽管当时“革命派”显得占了上风,但是,“国从嗌”凭仗传统基础的雄厚,作画大多依然如故,并未有多少改良。

然而,就在同时或稍后,一批批青年画家出国留学,将西方油画引入中国,并纷纷兴办艺术教育,确确实实在中国现代美术中开辟了新局面。

这是世纪画坛上一道生动活泼的景观。

李铁夫于1887年赴英留学,是近代第一个留学的画家。

在世纪初的5年中,相继留学的有李毅士、李叔同和冯钢石。

有资料统计,从1887年至1937年向,出国留学的青年画家逾200人。

他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和教育,怀着振兴中华美术的理想和抱负,雄心勃勃地回到祖国,引进西方油画,开办美术教育。

从20年代到40年代,创办美术学校影响最大的有刘海粟、颜文梁、林风眠和徐悲鸿,他们广收学子,培养精英,施展自己的艺术抱负。

20世纪以来中 国美术批评史的研究

20世纪以来中 国美术批评史的研究

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批评史的研究20 世纪对于中国美术而言,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

在这百年间,中国美术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而美术批评作为美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西方文化的传入给中国美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一背景下,美术批评开始逐渐兴起。

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学者和艺术家开始对传统美术进行反思,并尝试引入西方的艺术观念和批评方法。

这一时期的美术批评主要集中在对传统绘画的批判和对西方绘画的介绍上。

例如,陈独秀提出“美术革命”的口号,主张用西方写实主义来改造中国传统绘画。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美术批评更加活跃。

这一时期的批评家们不仅关注绘画技法的革新,还开始探讨美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他们强调美术的社会功能,认为美术应该反映现实、启迪民众。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将美术教育提升到了重要的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术批评的发展。

20 世纪 30 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美术批评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

一些批评家倡导现实主义美术,主张用美术来表现人民的苦难和抗争。

例如,鲁迅对新兴木刻运动的支持和推动,他通过撰写文章和发表演讲,为新兴木刻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精神鼓舞。

新中国成立后,美术批评在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宗旨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一时期的美术批评强调美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要求美术作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文革”期间,美术批评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正常的批评活动几乎停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美术批评也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批评家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研究方法更加多样。

他们不仅关注国内的美术现象,还积极参与国际美术交流和批评。

同时,各种新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不断涌现,也为美术批评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

20 世纪以来,中国美术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100篇美术文献汇集

100篇美术文献汇集
1985
《新美术》第4期
23
85青年美术之潮
高名潞
1949至今
1986
《文艺研究》第4期
24
一批时代的逆子——青年美术思潮与社会之间
刘曦林
1942至今
1986
《美术》第6期
25
西方的文化冲击与当前中国美术界
黄坚
1969至今
1986
《美术》第16期
26
现代意识与传统的再发现
朱刚
1958至今
1986
《美术研究》第4期
殷双喜
1954至今
2009
卓克艺术网
87
是我—90年代中国艺术新趋向
冷林
1965至今
2009
《资讯新闻—当代艺术与投资》
88
现代艺术批评中的另类准则列奥.施坦伯格和他的反形式主义
沈语冰
1965至今
2010
今日艺术网


篇名
作者
生卒
发表时间
发表刊物
备注
1
论美术的主题与题材
力群
1912.12—1
1979.6
栗宪庭
1949至今
1988
《中国美术报》第37期
44
重建中国的精英艺术——对20世纪中国美术格局变迁的再认识
郎绍君
1939至今
1989
《美术研究》第2期
45
笔墨等于零
吴冠中
1919-2010
1992
《明报刊》
46
关于水墨人物画的思考
冯远
1952至今
1993
《新美术》第2期
47
让中国现代艺术史有“史”可“读”
中国美术批评家网

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史简述

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史简述

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史简述摘要:1.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与初期发展2.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艺术设计特点3.20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开放与艺术设计变革4.21世纪初至今的艺术设计发展趋势5.我国艺术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6.总结与展望: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贡献与未来发展正文:一、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与初期发展20世纪初,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中国艺术设计开始迈向现代化。

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努力探索如何在传统艺术基础上融合西方设计理念,为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艺术设计特点在这个时期,我国艺术设计受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强调实用性、大众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此时,艺术设计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

三、20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开放与艺术设计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设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设计观念逐渐更新,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人性化、环保等设计理念,同时在国际设计舞台上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中国艺术设计呈现出多元化、创新性的特点。

四、21世纪初至今的艺术设计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我国艺术设计持续快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

设计跨界融合成为趋势,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推动中国艺术设计走向世界。

五、我国艺术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经过一个世纪的不断发展,中国艺术设计已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国际设计竞赛中,中国设计师屡获佳绩,为我国争光。

此外,中国艺术设计也为全球设计领域贡献了许多独特的创意和理念。

六、总结与展望: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贡献与未来发展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1. 引言1.1 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特点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描绘和表现。

这种绘画风格强调对生活、社会和人物的客观描绘,注重细节和形体的表现,力求还原真实世界的面貌。

现实主义绘画追求真实感和客观性,拒绝对现实进行夸大和夸张的处理,力求以客观的视角展现事物的本质和真实面貌。

在现实主义绘画中,画家通常会选择真实的题材和对象,如日常生活、自然景物或社会现象,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精湛的技法,展现出真实世界的细节和情感。

现实主义绘画还注重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对细节和肖像的塑造,传达出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

1.2 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概况近现代中国油画是指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领域发展的阶段,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当代的一系列历史时期。

在这期间,中国油画经历了从引进西方绘画技法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发展进程,展现出丰富多元的艺术形态。

在20世纪初,由于近代化进程和对西方文化的介绍,中国开始接触到油画的技术和理念。

随着西方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中国艺术家开始尝试用油画表现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随后,中国油画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如社会现实主义、风景写生等。

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油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艺术家开始尝试用油画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一些艺术家通过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抗战精神,体现了时代的气息和民族情感。

近现代中国油画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既受到西方现实主义的启发,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

【完】2. 正文2.1 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对近现代中国油画的影响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对近现代中国油画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现实主义绘画强调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倡导揭示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生活,这与近现代中国油画艺术家们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背景有许多共通之处。

中国油画艺术家在探索表现社会现实、人民生活、历史事件等方面时,常常借鉴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以更直观地表达主题。

现实主义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现实主义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现实主义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摘要:现实主义绘画进入中国,对中国当代绘画界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艺术家受现实主义画面情景启发,极大丰富了创作的表现内容。

现实主义带给中国当代绘画最大的启迪则是认知和思维提升,认知和思维的提升反过来又促进了绘画内容和形式的繁荣。

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性、典型性、客观性和人文主义精神使其具有了生生不息的独特的审美品格。

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实践和现实主义理论本身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正是这段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历史中一个典型的示例。

《西藏组画》通过对纯粹的欧洲绘画语言的把控和去“政治化”的含义,成功吸引了中国美术界的关注,把大众的审美视角从“苏式”风格中解脱出来,使中国美术获得焕然一新的审美视野。

关键词:现实主义;人文主义;文化1.现实主义内涵现实主义,通常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

广义的现实主义是指一种创作方法,要求艺术对自然、对现实生活进行真实的再现。

狭义的现实主义是指19世纪中期在法国文学界和美术界兴起的反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艺术思潮。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明确的流派或主义到了19世纪才出现,而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古代早已存在,现实主义是一个被频繁使用又具有多义性的概念,在具体的理论语境与批评语境中,现实主义前面经常会出现一些修饰或限定词汇,如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

2.现实主义美术在中国20世纪初,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方法传入到了中国,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自觉选择。

1980年代中国的现实主义精英艺术有明确的自律意识,尊重艺术自身规律,具有艺术语言的创新性。

精英艺术本身是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而不是政治、经济等的附庸。

精英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审美性,把人从平庸的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使人超越自身获得放松与愉悦,达到人性的解放。

在美术领城,80年代涌现出多位大师级和天才式人物:罗中立、陈丹青等,经典画家在艺术追求上不随波逐流,作品中没有哗众取宠和花哨的东西,而是回到艺术本身、回到艺术的审美追求本身,具有艺术创新性,具有超强的艺术语言感受。

浅析20世纪中国山水画现实主义创作题材的表现

浅析20世纪中国山水画现实主义创作题材的表现

浅析20世纪中国山水画现实主义创作题材的表现作者:王雪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6期摘要:现实主义在20世纪初被引入中国,对于清末走至衰微的中国文人画的变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新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山水画创作;现实主义;时代精神;表现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43-01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美学观念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它的发展首先是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一种自我需求,并伴随着中国在20世纪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思潮而发生侧重面与内涵的变化。

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变革,不仅表现在艺术家的解放、笔墨形式的解放,还表现于创作思想的解放,后者主要体现在现实主义精神的真正回归。

真实地表现人的情感,恢复艺术家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勇气。

在山水画的创作中,现实主义精神成为画家们重要的指导思想。

关注现实中的自然形象,提倡描写的技能,可以避免概念化、程式化的弊端,获得自然丰富的形态、生活的真切实在,显示绘画象形写实功能。

随着时代历史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创作题材方面造就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绘画创作风格。

画家们通过上山下乡,纷纷将建设工地、地质勘探、森林伐木、农田劳作以及毛泽东诗意、革命圣地等纳入山水画的表现领域,拓宽了传统山水画的表现范围,进一步使传统山水画更加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

在绘画语言的表现方面,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注重作品的写实性和通俗性,并通过实地写生对传统山水画的程式、意境和笔墨进行了改造,摒弃了传统文人山水画的荒寒境界,代之以明亮、鲜艳、欣欣向荣的新场景。

从1955年“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上出现的李斛的《工地探望》、关山月的《新开发的公路》到1956年“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上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谢瑞阶的《三门峡地址勘探》直至1958年“江苏中国画展览会”上江苏国画院60余位画家以集体面貌出现的社会主义建设题材中国画作品的集中展示,其中包括钱松喦的《运料》、《罱河泥》、宋文治的《采石工地》以及江苏省中国画院集体创作的《人民公社食堂》、《为钢铁而战》等。

浅谈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1. 引言1.1 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义中国当代艺术是指中国大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人类主义等多个艺术潮流的交汇和碰撞,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技法,呈现出丰富多彩、多元包容的艺术特点。

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义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所偏重,但它是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当代艺术通过各种媒介和形式,如绘画、雕塑、装置艺术、摄影、行为艺术等,传达着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现实的认知和表达,反映着个体和群体在变化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

中国当代艺术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它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和精神,引领着观众思考和反思。

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义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但其核心精神始终是关注人类情感、人文精神和社会现实,为人们带来启迪和思考。

1.2 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背景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在中国现代史的特殊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在20世纪初期开始了其探索与创新之路。

在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动荡,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使艺术界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潮和创作方法。

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摒弃传统的绘画技法,转而追求更为自由和独立的表达方式。

20世纪后半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接触到更广阔的艺术领域和理念,他们从中受益,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与诠释。

不同潮流的出现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了更多元化的活力,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扩大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力。

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背景可以说是一个持续发展、蓬勃兴起的过程,其在不同时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在创新中保留着独有的特色与风采。

1.3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意义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意义十分深远。

从阶级斗争到社会竞争力——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背景理论变迁

从阶级斗争到社会竞争力——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背景理论变迁

≮Ai }S : 豁 *§§ S £ § 蠢 密 瞬碡乳 磬女 § S 蘸鞴 糖
0§
#鞯 雌‰蔼 葶0舞 蛳 辟馨
瓣 嚣 蝇 锋 §幸 霉# 聃 £ g 《 嚣 转
d i1 . 9 9 j i n 10 2 3 . 0 9 0 . 0 o :0 3 6 / . s . 0 2— 2 6 2 0 .6 0 2 s
能 。 此 后 的许 多艺术 家 如 达 芬 奇 、 勃 朗 、 格 尔 、 ” 伦 安 库尔贝、 莫奈 等 人都 在 此 基 础 上 推进 了艺 术 的模 仿 进 程 。在 中国艺 术 中 , 象 形 ” 一 个 非 常基 础 的概 “ 是
国社 会现实 的需 要下 , 实主义 自然 成为 2 现 0世 纪 中 国美 术 的中心议 题 。现实 主义 并不 仅仅 是一 种艺 术 思潮 , 它更 是人 类看 待世 界 的一 种 艺术方 式 , 而这 种 方 式是 和 中 国的现代 化 进 程 紧密 结 合 在 一起 的 , 它 像 一 个幽灵 , 中国徘 徊 , 在 在特 定 时期呈 现 出非常 典 型 的主体 态势 。近 百 年 来 , 实 主义 美 术 表 现 出不 现 同 的存 在状 态 , 这源 于 中 国的社 会 背 景 理 论 从 阶 级 斗争 理论 到社会 竞争 力理 论 的变迁 。 多方质 疑 的现 实主义概 念
长 、 响 面 最 广 的 定 义 , 西 方 艺 术 的 主 导 理 影 是
论。 … ’ 仿说 是 一 种 关 于 艺 术 起 源 问 题 的最 古 模 老 的理 论 , 艺术是 对现 实 的模仿 , 是在 古希腊 非 常 这 流 行 的定义 , 种看 法 甚 至 一 直延 续 到今 天 人们 的 这 意 识之 中。亚 里 士 多 德 认 为 : 艺 术 模 仿 的对 象 是 “ 实 实在 在 的现实 世 界 , 术 不仅 反 映事 物 的 外观 形 艺 态, 而且 反 映事 物 的内在 规律 和本 质 , 术创作 靠模 艺 仿 能力 , 而模 仿 能力 是 人 从 孩 提 时就 有 的天 性 和本

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研究

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研究

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研究》旨在深入探讨20世纪中国作家群体在美术领域的思想变迁与影响。

20世纪是中国社会、文化、艺术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也是美术思想多元化、创新化的时期。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时期作家美术思想的梳理与分析,揭示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独特地位与贡献。

本文首先回顾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如何影响作家的美术思想。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美术思想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他们的艺术观念、创作实践、审美追求等。

本文还将探讨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与变化。

文章还将关注这些美术思想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艺术观念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

通过对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的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对当时及后世美术创作与理论的影响,以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理解,也为今天的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二、20世纪中国作家的美术观念20世纪的中国,历经了社会的剧变与文化的冲突融合,这一时期的作家群体,其美术观念亦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

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交汇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美术思想。

许多作家在美术观念上,坚持了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与继承。

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应该得到发扬光大。

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传统艺术需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美术观念,既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也体现在他们的艺术评论和理论中。

随着西方艺术思想的传入,20世纪的中国作家开始了一场关于东方与西方艺术的对话。

他们一方面积极学习西方的艺术理念和技术,另一方面则试图在西方艺术中找到与东方艺术的契合点,实现艺术的跨文化交流。

这种对话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美术思想,也推动了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

当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现状与思考

当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现状与思考

当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现状与思考
徐展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年(卷),期】2022()9
【摘要】现实主义为20世纪的中国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在之后的发展中呈现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画家们经过独特的艺术实践和探索,创作出了很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水墨人物画艺术作品,给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

在我国文化和艺术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当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也以一种良好状态不断发展。

以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特征为切入点,分析当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概况,并提出当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艺术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当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艺术创作与发展进行相关探索。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徐展
【作者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
【相关文献】
1.关于新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思考与实践
2.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当代特征管窥
3.浅议当代写实性水墨人物画发展现状
4.在美术教学中对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的思考
5.浅谈当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创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观的嬗变

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观的嬗变

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观的嬗变作者:朱文松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2年第11期摘要:研究美术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美术史观的问题,美术史观决定着美术史书籍和著作的态度以及体系的构建。

20世纪是中国社会文化变化最为剧烈的一个世纪,我国完成了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变迁。

不同的历史阶段,美术学家的美术史观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总体来说,二十世纪前三十年流行的是进化论美术史观,新中国成立后,阶级史观占了上风,文革之后,美术史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关键词:20世纪美术史观;嬗变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术史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开始盛行进化论的美术史观。

这是一种将进化论引入到美术的创新,它强调美术的发展和运动、变化和进步。

进化论的美术史观产生于新文化运动之后,它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及时地解决了当时美术界亟需变革的状态。

严复在翻译《进化论》的过程中将进化论的观点引入到中国社会之中,梁启超更是把进化论的学说渗透到史学的研究之中去,他提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适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原则,梁式以进化论为核心的“新史学”观点迅速被中国人民所接受。

蔡元培在1921年发表了一次名为《美术的进化》的演讲,他提出这样的观点:美术的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附属到独立、有个人到公众的。

梁启超的新史学观点和蔡元培的美术进化论观点渐渐被美术学家所认同。

在进化论的美术史观出现之前,美术史家对于美术史的研究是零星而破碎的,大多数美术史家掌握许多史料却没有形成史学,学习许多材料但是却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正是传统的美术史著作存在着诸如此类的缺点,美术史学家开始以历史的、进化的眼光看待美术史。

最先向进化论美术史观迈出步伐的美术史家有陈师曾、滕固、史岩、秦仲文等。

陈师曾发表了《中国画是进步的》这样一本书籍,文中他指出,中国画不仅在进步,并且是在有规律的进步中。

他还从画理分析、技法变化和宗教的影响几方面阐述了中国画的进步之处;1922年,滕固发表了《艺术学上所见的文化之起源》一文,文中特别提到其受到了梁启超和蔡元培两位学者对他的深刻影响,他还把中国的美术划分为生长时代、混交时代、昌盛时代和沉寂时代,滕固的贡献之处在于他把美术史观从生物进化模式之中分离出来,提出了文化艺术史进化是复杂的这样的进步观念。

中国近现代美术

中国近现代美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国画革新派起源于20世纪初,逐渐发展成为以传统中国 画为基础,吸收西方绘画技法进行创新的画派。其特点是 在保持传统中国画神韵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的构图、 色彩、光影等技法,进行创新和发展。代表画家有林风眠 、潘天寿、傅抱石等,他们的作品多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 上进行创新,展现出新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
这一阶段出现了以“岭南画派”、“京津画派”为代表的多个艺术流派
,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作品形式多样。
03
晚期(1949-20世纪末)
这一阶段中国美术走向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为无产阶
级服务,出现了大量描绘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作品。
02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主要流 派
岭南画派
总结词
岭南画派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广东岭南地区的画家为代表,注 重写生和表现南方自然风光。
提供新的艺术视角
中国近现代美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为世界艺术提供了新 的创作灵感和视角。
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与启示
1 2 3
启发现代艺术创新
中国近现代美术在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为现代 艺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 作灵感。
推动艺术与社会进步
中国近现代美术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通过 艺术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对推动社会 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林风眠
总结词
林风眠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以其融合东 西方绘画风格的画作闻名于世。
详细描述
林风眠的绘画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 方现代艺术,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他擅 长以简洁的线条和色彩表现自然与生命的美, 尤其在风景、静物和人物画领域有着极高的 造诣。林风眠的作品深受国内外艺术爱好者 和收藏家的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创 新代表之一。

现实主义美术的内涵

现实主义美术的内涵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美学观念自20世纪传入中国,它的生根首先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一种自我需求,并伴随着中国在20世纪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思潮而发生侧重面与内涵的变化。

一、科学写实精神20世纪之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豁然醒悟:社会发展乃至整个客观世界,都可以实证地认识、科学地把握。

这正如李大钊等人介绍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形态是有规律地发展和演进的。

这种思想渗透到当时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由此,具有科学和民主思想内核的写实绘画在中国盛行就尤其具备了合理性。

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发出的疾呼“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敝极矣”、“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其在今乎”,是20世纪最早对中国画进行清算和讨伐的文字,也是最早在美术上提出向西方画学学习的文献。

该文通过为作者自己的“万木草堂”藏画编目作笔记的形式,对中国历朝画作的发展作了梳理和品评。

文章从《尔雅》、《广雅》和《说文》等上古文献中释读“画”作为“存形”的文字本义始,进而论证所谓图画之制,就是“非取神即可弃形,更非写意即可忘形也”,这是康有为提出向西方画学科学性造型体系学习的逻辑起点。

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鼓吹者,陈独秀理所当然地把改良中国画作为新文艺运动的一部分,他在《美术革命》这篇文章中更加鲜明地提出了美术革命的任务就是改良中国画,而改良中国画就是要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②。

因此,他比康有为更为猛烈地抨击所谓“王画”,指责它们是“临”、“摹”、“仿”、“抚”中国恶画的“总结束”,他提倡的是能够自由发挥、抒写个性、不断创造的新美术。

可以说,革“王画”的命,冲破文人画的禁锢,倡导写实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精神在美术革命中的体现。

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上世纪20年代,无论思想认识还是鉴赏研习,既存在怎样认知西洋美术的问题,也有怎样追问民族艺术存在价值的问题,两者都关涉到艺术创作中的文化立场和文化策略。

1917年负笈日本的徐悲鸿,又于1919年赴法留学,《中国画改良论》一文即发表于他留法的第二年。

现实主义批判——批判的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

现实主义批判——批判的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
为“ 写实 主义是 1 9世 纪 中后 期 的艺 术 运 动 , 它 试 图 以对 当 代 生 活无 偏 见 的观 察 为 基 础 , 客 观 的 表现 外 部 世 界 。写 实 主 义 是 自觉
化意识和精神意识 , 要求艺术家有强烈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感 , 因
此批判性成为现实主义绘 画的精神 内核。“ 现实主义创作应该能
批判和表现内涵 , 现 实 主 义不 等 同 于写 实 主 义 。
术 思潮和艺 术流派 中对 自然 和生活摒弃 理想化 的想象做 准确 、 客观 、 不加修饰描 述的艺术思想。狭义 的现实 主义 , 是 一个历史 性概念 , 特指发生在 1 9世纪法 国的现实主义运动。绘画上的“ 现 实主义 ” 以画家库尔 贝( 1 8 1 9— 1 8 7 7 ) 于 1 8 4 8年 发起 的“ 现实主 义” 或者说是 “ 写实主义 ” 运动为标志 。“ 它要求绘 画表 现普通的 现实生活 , 强调绘 画艺术 的本质是具 象, 内容只能是 由客 观存 在 的真 实事 物的表现而构成 ” , 在此之前现实 主义创作仅指 “ 模仿 ” , 然而库尔贝却在艺术上第一 次赋予 了现实主义重 大而深远 的意 义。“ 他 以写实 的形式语言创造了一种接 近现实 的画面 ” 。
理和艺术思潮 , 具有很 强的写实性 和批判性 。艺术家们摒弃浪漫 主义 的主观想象和抒情 , 以研究者的姿态 , 通过观察 、 分析 、 推理
的科学方 法对社会现实作细致如实 的描绘 和剖析 ,揭露 社会问 题, 展示社会矛盾 , 并倡导社会改 良。 “ 现 实 主义 ” 在《 新汉 英大 辞典 》 中译 为 “ r e a l i s m” 、 “ a c t u a l — i s m” , 又称“ 写实主义” 。 以人 类 对 事 物 的认 知 与 事 物 的 实 际 存 在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艺术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艺术

第一章作为背景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印象主义。

1910年,罗杰·弗莱(Roger Fry,1866—1934)作为艺术批评家在偶然中得出“后印象主义”的概念命名,这种命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一种本身就相当“现代主义”的观念进程。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画家们纷纷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则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

 明显的现代主义绘画风格在法国野兽主义画家们的作品中初见端倪,“野兽派”名称得来的故事过于耳熟能详而无需赘述,随后的1908年,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和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加快了他们的立体主义概念进程。

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中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

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表现体面的重叠与交错,形成与传统法则相悖但是依然成立的美感。

与此同时,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

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

表现主义的成熟明显受到工业科技影像,以对事物的静态轮廓和光影描绘为主,但意大利的“未来主义”则刚好相反——以分解和重塑的场面来形成“动”的美感,并用线条和色彩块面来取代真实世界的“形”的语言,将感知到而非“看到”的真实表达出来,塑造连续交错和重合的形体。

其中走得比较远的艺术家已经开始尝试用线条来描绘光感和声音,比如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他参照了音乐的音符和线谱表现方式,用绘画来探讨观念和情绪的物化表达。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1.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晚清和清末民初时期,受到西方绘画、雕塑和建筑的影响,中国开始引入西方艺术的理念和技法。

著名的象征性绘画家如徐悲鸿、刘海粟等开始探索现实主义绘画。

2.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化的崛起,也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艺术家们开始追求创新和现代性,提倡艺术为社会变革服务,代表人物有齐白石、林风眠等。

3. 抗战时期(1930年代至1940年代):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美术界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也涌现出了一批抗战题材的优秀作品,代表有廖静文的《血洗南京》等。

4.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以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美术教育和美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此时期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为主导,代表有毛泽东题词的《召开全国文艺工作者会议的标志》等。

5.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美术事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动荡,许多艺术家被迫宣布“自我批判”,许多艺术作品被破坏,美术教育几乎中断。

6. 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美术逐渐走向多元化和开放化。

中国美术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国内外交流交融加深,艺术风格多样化。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杰出的艺术家和作品,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贡献了许多辉煌的成就,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中国美术也在与世界各国的艺术交流中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展现出了中国美术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论近现代中国绘画中的“现实主义”

论近现代中国绘画中的“现实主义”

艺术研究1…写实传统的差异:重“表现”的中国古典绘画与重“再现”的西方古典绘画“写实”与“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国美术中使用最频繁、阐释最复杂的两个概念,它们在英文里是同一个单词“Realism”,而在中国,“写实”往往与追求形似的造型观相联系,而“现实”则主要是指一种积极干预社会的态度以及不粉饰现实的求真精神。

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美术界便盛行尊崇唐宋和贬低明清的艺术思潮,很多画家及学者都发表过类似观点。

如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提出“卑薄四王,推崇宋法”;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论》中指出唐宋为“自然主义在艺术上最昌盛时代”,他主张恢复唐宋的写实传统,“摒弃抄袭古人之恶习”,借鉴西法,对当时落后腐朽的中国画进行改革。

然而,这样的尝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原因在于中国与西方的写实传统自古以来便有本质上的差异。

西方艺术以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为理论基石,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侧重强调“客观”“再现”“求真”等概念,偏向对象客体层面的表现;而与之相反,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理想的最高追求,不论是儒家追求的“情理相谐”,还是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其核心都是“心理和谐”,更重视主观、表现、抒情。

因此,虽然中国传统绘画也讲究“写实”与“写生”,但其终极追求并非视觉上的“形似”,而是要达到“形神兼备”“心物相谐”的境界。

中国历代的批评家无不以“神似”作为绘画的最高要求,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正因如此,中国传统肖像画不叫“写形”“写貌”,而是叫“传神”“写真”“写心”,山水画和花鸟画也有类似的要求。

备受近代画家推崇的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的经典写生方式,也并非西方的“对景写生”,而是在自然山水中“游观”,然后回到画室中凭借记忆和对景物的深刻印象进行创作,可谓“默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是从“师物”到“师心”的过程。

近现代许多美术家都尝试过用西画写实和写生的观念来改造、创新传统中国画,徐悲鸿便是这方面的典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现实主义理论家尚弗勒里不仅在1855年发表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艺术应真实地表现当代生活,而且之后还宣称:“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

”①库尔贝等所提倡的现实主义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

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本身便是最适当的题材来源,无须进行粉饰。

他们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并以人文关怀的姿态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

现实主义理论家尚弗勒里不仅在1855年发表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艺术应真实地表现当代生活,而且之后还宣称:“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

”①库尔贝等所提倡的现实主义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

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本身便是最适当的题材来源,无须进行粉饰。

他们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并以人文关怀的姿态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

一、科学写实精神20世纪之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豁然醒悟:社会发展乃至整个客观世界,都可以实证地认识、科学地把握。

这正如李大钊等人介绍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形态是有规律地发展和演进的。

这种思想渗透到当时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由此,具有科学和民主思想内核的写实绘画在中国盛行就尤其具备了合理性。

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发出的疾呼“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敝极矣”、“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其在今乎”,是20世纪最早对中国画进行清算和讨伐的文字,也是最早在美术上提出向西方画学学习的文献。

该文通过为作者自己的“万木草堂”藏画编目作笔记的形式,对中国历朝画作的发展作了梳理和品评。

文章从《尔雅》、《广雅》和《说文》等上古文献中释读“画”作为“存形”的文字本义始,进而论证所谓图画之制,就是“非取神即可弃形,更非写意即可忘形也”,这是康有为提出向西方画学科学性造型体系学习的逻辑起点。

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鼓吹者,陈独秀理所当然地把改良中国画作为新文艺运动的一部分,他在《美术革命》这篇文章中更加鲜明地提出了美术革命的任务就是改良中国画,而改良中国画就是要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②。

因此,他比康有为更为猛烈地抨击所谓“王画”,指责它们是“临”、“摹”、“仿”、“抚”中国恶画的“总结束”,他提倡的是能够自由发挥、抒写个性、不断创造的新美术。

可以说,革“王画”的命,冲破文人画的禁锢,倡导写实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精神在美术革命中的体现。

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上世纪20年代,无论思想认识还是鉴赏研习,既存在怎样认知西洋美术的问题,也有怎样追问民族艺术存在价值的问题,两者都关涉到艺术创作中的文化立场和文化策略。

1917年负笈日本的徐悲鸿,又于1919年赴法留学,《中国画改良论》一文即发表于他留法的第二年。

在中西画法的比较上,在中西美术道路的选择上,他都有了更为深切的体味,因此,该文开篇就提出了民族振兴与画学的关系。

画学上所谓的“颓坏”,其实是“守旧”和“学术不独立”的结果,他为画学的振兴开出了“中国画改良”的方案:一方面他看到“西方画乃西方之文明物,中国画乃东方之文明物”,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因此要守住佳者、继承垂绝者;另一方面,又看到“中国之物质不能尽术尽艺”的缺憾,必须改之、增之、融之③。

中国画改良论无疑是中体西用方案,它和“中西合璧”、“西画化”的文化策略实际上存在较大区别。

《中国画改良论》同时阐述了徐悲鸿倡导写实绘画的思想,即关于“妙”和“肖”的关系。

在他看来,未有“妙而不肖者也”,“故妙之肖为尤难”。

因此,他“实写”的主张既来自于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写实绘画体系,也本源于对中国传统绘画“不能尽术尽艺”的痛陈,而写实主义的思想和技巧,无疑更加强了他对于中国画“实写”的迫切性认识。

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论”和写实主义主张为20世纪人物画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影响了这个世纪人们对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的认识。

徐悲鸿执意推崇写实主义,不仅受到了那些引进现代主义的画家的批评,而且也遭到了传统中国画家的围攻。

从维护中国画纯粹性的角度而围攻他的,主要是指责他用素描替代笔墨,用写实造型取代了意象写形。

徐悲鸿所谓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而师法造化,“非一空言即能兑现”,这就必须有十分严格的素描训练,“积稿千百纸,方能达到心手相应之用”④。

在文人画家看来,艺术是和科学的理性精神、实证分析等背道而驰的,因此,文人画以极不形似为立论,中国书画乃至中国艺术都以表现主观为旨归。

但“五四”时代的文化精英,毕竟是深刻认识到了科学对于改造国民精神的巨大作用。

陈独秀的美术革命、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论,都无一例外强调绘画写实精神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科学求真的理性精神的崇拜。

关于美术与科学的关系,梁启超在为北京美术学校作的“美术与科学”讲演中,阐述得更为明确。

他推崇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认为绘画对自然的复现,是让主观符合客观的求真认知。

他说:“美术所以产生科学,全以‘真美合一’的观念发生出来。

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⑤可见,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推动向西方画学学习的现实主义,实际上是欧洲的写实绘画传统,它以透视学、解剖学和色彩学为科学手段,以“摹仿”和“再现”为美学内核。

从欧洲绘画史的角度,这种写实绘画并非全是库尔贝、尚弗勒里等人提出的“现实主义”概念。

或许,在中西文化碰撞之初,在中国人开始认识欧洲再现艺术之初,中国倡导写实精神的艺术家,还不能明确分清“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流派和同样具有写实精神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等其他绘画流派在思想主张上的区别。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于具有科学写实精神的欧洲绘画文明的追求。

二、民主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所谓的“真”,就是实证性地使主观符合客观;所谓“善”,就是对现实存在的人的社会关系即伦理道德进行价值判断;而“美”,则是表达客观现实及社会价值判断的审美理念。

现实主义首先以承认审美的客观性为前提,并以表现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关系属性为主要的创作方法。

20世纪上半叶,蒋兆和的《流民图》不仅用写实的表现方法再现了中国现实中的人物形象,而且作品通过对流离失所的人民的形象塑造,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性。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九方皋》虽然没有直接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但作品以写实的形象塑造和以历史、神话故事表达的对现实的隐喻,体现了写实绘画的民主思想。

这都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

实际上,现实主义和写实绘画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前者表达的是艺术主体对于现实社会构成的一种审美判断。

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虽没有明确提出“现实主义”的概念,但新兴木刻运动的艺术创作都指向了现实。

受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等现实主义大师的影响,那些作品都成为投向黑暗社会的“投枪”和“匕首”。

新兴版画面向现实的审美姿态,决定了其在民族危亡之际能够走到大众前面,为救亡图存而呼唤和抗争。

利刀劲笔,直面人生和社会,这正是在抗战时期没有哪一个画种能够像版画这样活跃和兴盛的原因。

这些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具有革命性、宣传性,有的还具有纪实性、叙事性的特点。

从整体来看,战时版画作品的内容题材包含了抗战宣传、战争场面的描绘、战时民众生活的写照和对解放区新生活的讴歌与赞颂等方面,被誉为“几乎独步中华大地的形象化宣传战斗武器”和“历史的缩影”。

它们“决不是冢中枯骨,换了新装”,而“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要求”。

它们“所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因此也常常是现代社会的魂魄”⑥。

到20世纪50年代,俄罗斯巡回画派批判现实主义所提出的现实主义概念,进一步在学理上确立了中国现实主义的内涵。

它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的民主思想,其理论家斯塔索夫坚持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来指导这个画派,这些原则是“美就是生活”,艺术家的任务不在于追求那些不存在的美,也不在于去美化现实生活,而是要真实地再现生活。

而作为绘画现实主义的精神领袖,车尔尼雪夫斯基阐述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也成为中国画家坚持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艺术的第一个作用,一切艺术作品毫无例外的一个作用,就是再现自然和生活。

艺术再现现实,并不是为了消除它的瑕疵,并不是因为现实本身不够美,而是正因为它是美的。

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

”他进一步指出:“艺术作品的目的和作用,并不修正现实,并不粉饰现实,而是再现它,充作它的代替物。

”⑦面向生活,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20世纪50年代,传统中国画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怎样表现现实生活的问题。

对此,王朝闻在《面向生活》一文中认为: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是决定作品内容好坏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技巧的重要条件。

前人在反映生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技巧之所以可贵,不在于它古老,也不只因为它曾经适当地为他们的创作服务,而是在于它可以被灵活地加以运用,以此来表现我们当前的生活以及生活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

王朝闻明确指出:“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是作品成功的重要条件。

”“对于客观事物的状况和性质的深切感受与理解,正是保证能够发挥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改变因袭陈套的作风、避免内容与形式脱离和充分运用想象的必要条件。

”⑧这里,他不仅强调了“感受生活”的深刻性与丰富性,不仅提出了面向生活对于作品主题选择与主题表达的决定作用,而且强调了“感受生活”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技巧的重要作用。

在整个50年代,强调艺术面向生活、深入生活、再现生活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流,但由此也产生了直接将生活搬进画面、直接在画面说故事、讲道理、宣传政治口号的现象,出现了在主题性创作中,以主题的大小及政治性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的问题。

怎样区别艺术与生活呢,王朝闻用“一以当十”概括艺术对于生活的单纯化、典型性的创造作用,他特别强调了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生活的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的表达方式,批评了人们在创作中注重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的对于典型性的错误理解。

他说:“艺术,特别是造型艺术,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生活的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

”“艺术家难做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能不能在认识生活时,发现事物的内在意义,形成新颖的主题;能不能为了适应新颖的主题,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切合特定艺术样式,塑造不落陈套的形象,典型形象。

”⑨王朝闻关于“面向生活”和“一以当十”问题的论述,都是针对50、60年代中国美术创作现状尤其是主题性创作而进行的关于现实主义实践性的理论探索,是将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加以中国化和造型艺术化的理论发展。

它反映了50年代前后,中国现实主义怎样把反映现实问题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问题的思想内涵,而典型性只是现实主义造型艺术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怎样发挥主体创造作用的一个命题,现实主义的核心还是强调审美的客观性,而且作为一种主体创作,“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