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主题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对于元杂剧《汉宫秋》的主题探究,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较为流行的观点大致有四种,即: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爱情政治说、人生体悟说。
爱情主题说认为,《汉宫秋》的主旨意在表现帝妃苦恋。孟周先生将《汉宫秋》的主题归结为“不是表现反元的思想,而是写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和离别愁恨之情”。[1]黄卉认为,“整个戏的情节皆因爱情这一主题的需要来组织和发展”。[2]
《汉宫秋》作为马致远的代表作品,其主题具有多重性,本文采用文学意蕴层次划分的方法,将《汉宫秋》的主题意蕴分为三个层面,即:审美意蕴层,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演绎凄美的帝妃爱情悲剧;历史内容层,逐步深入,揭示历史内容和文化内涵;哲学意味层,升华主题,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提示人生存的困境。三个层面逐层深入,从外到内,展现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全面地阐释了剧作的思想主题。
关键词:马致远;《汉宫秋》;主题;多元化
A
"Han Gong Qiu" a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Ma Zhiyuan, which has multiple themes,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significance levels, the theme of "Han Gong Qiu" lay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namely: aesthetic meaning, present to the readers, deduce beautiful imperial concubine love tragedy; level of historical content, gradually, reveal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philosophical meaning, sublimation theme, to express the feeling be frustrated for all one's talent, lament the difficulties of life. The three level, layer by layer,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demonstrates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m of works, a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drama theme.
〔番云王〕世间那有如此女人!若得他做阏氏,我愿足矣。如今就差一番官,率领部从,写书与汉天子,求索王昭君,与俺和亲。若不肯与,不日南侵,江山难保。
只可惜汉元帝虽为一国之君却无法保护自己所爱的人,只得委曲求全,答应匈奴无理的要求,昭君在出塞途中投江而死。“原本历史上汉室匈奴喜结良缘的一件赏心乐事,通过作者的改动和再创造,变为一场帝妃之间生死离别,痛彻心扉的爱情悲剧”。[8]有情人在短暂的相聚之后,伴随的便是死别,从此二人阴阳相隔,此生再无相见之日。剧中更是用极尽哀伤的笔调渲染了明妃死后,元帝痛不欲生的心境:
二
剧作家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深受传统文Leabharlann Baidu以及时代的影响。作家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以文学语言为载体,将自己对宇宙、历史、社会、人生的观点和看法融入到作品当中,因而使作品呈现出复杂的思想,多元化的主题以及丰富的情感。因此,大凡经典之作,其思想意蕴绝非单一。
对于同一部著作,不同的读者因为各自的政治观念、预定文化观念、文化视野,个人经验以及文学欣赏能力的差异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造成对作品不同的解读,“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那里面包含着某些‘空白’,只有读者才能填充这些‘空白’”。[5]由此可见,从文学作品产生到接受,是作家与读者相互交流的过程。作品本身的复杂性和读者自身经验的不同,令我们在对作品主题思想进行探究时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因此,探究文学作品主题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
Keywords:Ma Zhiyuan; "Han Gong Qiu";theme; diversification;
引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生于1250年前后,约卒于1321-1324年间。他是我国元代著名的戏剧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在当时更有“曲状元”之称。其代表作品《汉宫秋》被誉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
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认为,“从总体上可以将文本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体结构的纵深层面”。“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可以分出三个层次:第一是历史内容层;第二是哲学意味层;第三是审美意蕴层”。[6]在文学作品中 ,首先呈现出的是第三个层面,其次才是第一和第二层面,层层深入,“共同形成了它的‘召唤结构’和特有的艺术魅力”。[6]
用这种观点研究《汉宫秋》的主题,可以将作者的感情,思想等作为佐证,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汉宫秋》的主题按照这一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审美意蕴层,作品演绎了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悲剧;第二层,历史内容层,作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第三层,哲学意味层,作家借历史揭示人生存的困境。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全面探究和阐释《汉宫秋》的主题思想。
马致远通过艺术虚构的方式将民间故事“昭君出塞”进行了艺术改编。李春祥在《元杂剧史稿》中提到,“马致远的《汉宫秋》既不是敷衍正史记载的昭君和亲事件,也不是民间流传的昭君和亲故事原封不动的搬上舞台,而是从自己的时代感受和对昭君和亲事件背景、方式、人物、身份及其结局等,都做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处理”。[7]作家改变了历史革局,历史上汉强大,匈奴弱小,而《汉宫秋》却将其反之。在历史上,并无毛延寿诬害昭君使之不得与元帝相见的记载,经马致远改编后则变成了二人因毛延寿的贪婪而长久不得相见,后元帝偶闻琴声,才得以相遇,昭君变明妃,得到帝王宠爱。作家对这段短暂的爱情进行了如下描述:
马致远生活在外族统治中原时期。在此阶段,统治者已经注意到了民族矛盾的尖锐,并开始采取一些缓和的手段,例如,“遵用汉法”,任用汉族知识分子,但这些政策并未有效实施。他和众多的知识分子一样,满腔热血,追求功名,但元蒙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和民族歧视政策以及科举道路时通时堵的状况,使他无法实现人生理想。他于不平中发出不平之声,发出了对社会,对统治者的不满之音,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灌注于作品之中,这体现了作家入世思想和出世思想的相互矛盾。《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正是这种矛盾思想的代表作。
1.帝王悲凄,表现民族屈辱,吟游末世哀曲
《汉宫秋》以汉来写元,假借汉民族的屈辱来反映元代汉族人民的屈辱,借汉元帝个人的无法主宰命运来写元代整个汉民族的绝望。汉元帝作为昭君的丈夫却被迫将自己的妻子献给匈奴以保国家社稷和自己的地位。这不仅仅是一个男人的耻辱,更是一个国君的耻辱,一个民族的耻辱。
马致远生活在一个人民深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时代。历朝历代,无论最后由谁掌握国家政权,百姓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家必定是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惨状,并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时,金、宋两朝相继灭亡,人民流离失所,百姓生灵涂炭,大批皇室后妃,民间女子被掳为婢,大批男子被掠为奴,国不成国,家不成家。元代更是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民众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元史﹒刑法志四》中规定:“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知有违反之人,严行判罪。”马致远为了将这种丧权辱国的屈辱感推向极致,他让作为一国之君的汉元帝承受这种丧妻之辱,这样便更具有代表性。连君主都无法在乱世中得以周全,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家将无尽的悲悯与满腔的悲愤浇灌在剧作中,感情真挚激烈,读来不免令人为之震撼。
青年时期的马致远,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汉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双调﹒拨不断〕)这正是他发奋努力,不断求索的写照。元世祖二十二年(1285)后,马致远出任“江浙省务提举”,这仅仅是一个五品小官,这也很可能是统治者为拉拢汉人所采取的缓和策略之一,这显然不足以施展其远大的抱负。在经过宦海浮沉,仕途艰辛后,他在中年后便萌生归隐林泉的念头,随之隐居山林,看透名利,过起了悠闲,平淡的隐居生活。在此期间,他的思想趋向于消极,对现实持否定态度。
三
(一)审美意蕴层
文学作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便是审美意蕴层面,《汉宫秋》首先呈现给读者的就是汉元帝与王昭君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二人因毛延寿的贪婪自私,错误终生。昭君为解国危,报帝恩,甘愿和番,元帝虽万般不舍,但终无力扭转形势。昭君出塞途中以酒祭奠汉主,随之投身黑河,香消玉殒,二人阴阳相隔,可谓感天动地,凄美动人。
政治主题说认为,《汉宫秋》在于表现政治内容,赞扬民族气节,表现反元情绪,还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进行了揭露。郭预衡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指出,“《汉宫秋》虽然保持了流传中的昭君故事的框架,但作为剧情的背景,乃至戏剧冲突的实质,都更加强调了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3]
爱情政治说则将爱情主题说和政治主题说结合起来,认为其表现出了双重主题,既表现了汉元帝与昭君的爱情,又体现了政治内容。
(二)历史内容层
优秀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往往有着历史、时代、文化的烙印,揭示一定的历史内容,反映特定的时代精神,沉淀相应的文化内涵。文学作为上层建筑的高级形态,它必然反映着历史与社会的变迁。马致远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封建王朝的更替,异族入侵,人们的思想情感存在较大的起伏。《汉宫秋》在此期间产生,其必然包含深厚的历史内容和文化内涵。
〔南吕.一枝花〕四时雨露匀,万里江山秀。忠臣皆有用,高枕已无忧。守着那皓齿星眸,争忍的虚白昼。近新来染得些证候,一半儿为国忧民,一半儿愁花病酒。
作家对这段爱情描写得平实而纯洁,但美好安逸的生活却被无情地打破,叛臣毛延寿向单于献上昭君的画卷,并唆使单于向汉强索此女。呼韩邪单于派使臣入汉索要昭君,并以武力威胁:
昭君故事的本事最早出现于《汉书﹒元帝纪》卷九和《汉书﹒匈奴传》卷九十四下,具体如下: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日:匈奴⋯⋯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向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嫱)为阏氏。"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
〔幺篇〕伤感似替昭君思汉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横,凄怆似和半夜楚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
〔诗云〕叶落深宫雁叫时,梦回孤枕夜相思;虽然青冢人何在,还为蛾眉斩画师。
悲剧被认为是戏剧中的冠冕,鲁迅先生有言:“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爱情悲剧历来就是中国戏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
在剧作中,作家不仅描写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而且还将这种哀情推向极致。元帝多情,昭君貌美,本可成为才子佳人的典范,但仍逃不脱死别的宿命。作家对此持同情和惋惜的态度,在第四折中,元帝对昭君的远去表现出极度的痛苦,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真挚动人,这也是全剧悲剧气氛的顶峰。“深宫雁叫”,“孤枕相思”,这种哀情溢满全剧,读来令人肝肠寸断。读者在感受这种悲剧爱情的同时,也在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作家意在表现什么?作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构成了全剧的发展线索,在此基础上,作家将对历史和对人生的思考与认识贯穿其中。因此,可以说,剧作的审美意蕴层面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将读者带入作家所预设的情境之中,并为其它层面奠定了基础。马致远将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悲剧描写得凄美感人,《汉宫秋》能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所推崇,与此是分不开的。
人生体悟说突出了剧作家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李佳行认为,“《汉宫秋》也许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感,但是,我们要注意到马致远的基本人生态度”。[4]
这四种观点大致概括了当代对《汉宫秋》主题思想的研究状况:第一种观点忽略了剧作产生的大环境和剧作家的人生经历,无疑是偏激的;第二种观点重视民族与阶级矛盾的层面,忽略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和“爱情故事”这一条重要的线索;第三种观点是现今最为流行的观点,它集爱情说与政治说为一体,是二者折中,但不足的是,它将剧作家的创作思想理解成为爱情故事架构下单纯的政治意图;第四种观点将作者的主观感受提升到了最主要的方面,但是大的历史环境背景以及爱情线索却被忽视。纵观文学界对《汉宫秋》主题的探究,可以看出,从单一的角度来探究主题这种方法在研究文学作品主题方面是不可取的,同时也是不正确的。
对于元杂剧《汉宫秋》的主题探究,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较为流行的观点大致有四种,即: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爱情政治说、人生体悟说。
爱情主题说认为,《汉宫秋》的主旨意在表现帝妃苦恋。孟周先生将《汉宫秋》的主题归结为“不是表现反元的思想,而是写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和离别愁恨之情”。[1]黄卉认为,“整个戏的情节皆因爱情这一主题的需要来组织和发展”。[2]
《汉宫秋》作为马致远的代表作品,其主题具有多重性,本文采用文学意蕴层次划分的方法,将《汉宫秋》的主题意蕴分为三个层面,即:审美意蕴层,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演绎凄美的帝妃爱情悲剧;历史内容层,逐步深入,揭示历史内容和文化内涵;哲学意味层,升华主题,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提示人生存的困境。三个层面逐层深入,从外到内,展现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全面地阐释了剧作的思想主题。
关键词:马致远;《汉宫秋》;主题;多元化
A
"Han Gong Qiu" a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Ma Zhiyuan, which has multiple themes,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significance levels, the theme of "Han Gong Qiu" lay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namely: aesthetic meaning, present to the readers, deduce beautiful imperial concubine love tragedy; level of historical content, gradually, reveal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philosophical meaning, sublimation theme, to express the feeling be frustrated for all one's talent, lament the difficulties of life. The three level, layer by layer,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demonstrates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m of works, a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drama theme.
〔番云王〕世间那有如此女人!若得他做阏氏,我愿足矣。如今就差一番官,率领部从,写书与汉天子,求索王昭君,与俺和亲。若不肯与,不日南侵,江山难保。
只可惜汉元帝虽为一国之君却无法保护自己所爱的人,只得委曲求全,答应匈奴无理的要求,昭君在出塞途中投江而死。“原本历史上汉室匈奴喜结良缘的一件赏心乐事,通过作者的改动和再创造,变为一场帝妃之间生死离别,痛彻心扉的爱情悲剧”。[8]有情人在短暂的相聚之后,伴随的便是死别,从此二人阴阳相隔,此生再无相见之日。剧中更是用极尽哀伤的笔调渲染了明妃死后,元帝痛不欲生的心境:
二
剧作家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深受传统文Leabharlann Baidu以及时代的影响。作家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以文学语言为载体,将自己对宇宙、历史、社会、人生的观点和看法融入到作品当中,因而使作品呈现出复杂的思想,多元化的主题以及丰富的情感。因此,大凡经典之作,其思想意蕴绝非单一。
对于同一部著作,不同的读者因为各自的政治观念、预定文化观念、文化视野,个人经验以及文学欣赏能力的差异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造成对作品不同的解读,“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那里面包含着某些‘空白’,只有读者才能填充这些‘空白’”。[5]由此可见,从文学作品产生到接受,是作家与读者相互交流的过程。作品本身的复杂性和读者自身经验的不同,令我们在对作品主题思想进行探究时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因此,探究文学作品主题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
Keywords:Ma Zhiyuan; "Han Gong Qiu";theme; diversification;
引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生于1250年前后,约卒于1321-1324年间。他是我国元代著名的戏剧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在当时更有“曲状元”之称。其代表作品《汉宫秋》被誉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
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认为,“从总体上可以将文本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体结构的纵深层面”。“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可以分出三个层次:第一是历史内容层;第二是哲学意味层;第三是审美意蕴层”。[6]在文学作品中 ,首先呈现出的是第三个层面,其次才是第一和第二层面,层层深入,“共同形成了它的‘召唤结构’和特有的艺术魅力”。[6]
用这种观点研究《汉宫秋》的主题,可以将作者的感情,思想等作为佐证,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汉宫秋》的主题按照这一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审美意蕴层,作品演绎了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悲剧;第二层,历史内容层,作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第三层,哲学意味层,作家借历史揭示人生存的困境。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全面探究和阐释《汉宫秋》的主题思想。
马致远通过艺术虚构的方式将民间故事“昭君出塞”进行了艺术改编。李春祥在《元杂剧史稿》中提到,“马致远的《汉宫秋》既不是敷衍正史记载的昭君和亲事件,也不是民间流传的昭君和亲故事原封不动的搬上舞台,而是从自己的时代感受和对昭君和亲事件背景、方式、人物、身份及其结局等,都做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处理”。[7]作家改变了历史革局,历史上汉强大,匈奴弱小,而《汉宫秋》却将其反之。在历史上,并无毛延寿诬害昭君使之不得与元帝相见的记载,经马致远改编后则变成了二人因毛延寿的贪婪而长久不得相见,后元帝偶闻琴声,才得以相遇,昭君变明妃,得到帝王宠爱。作家对这段短暂的爱情进行了如下描述:
马致远生活在外族统治中原时期。在此阶段,统治者已经注意到了民族矛盾的尖锐,并开始采取一些缓和的手段,例如,“遵用汉法”,任用汉族知识分子,但这些政策并未有效实施。他和众多的知识分子一样,满腔热血,追求功名,但元蒙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和民族歧视政策以及科举道路时通时堵的状况,使他无法实现人生理想。他于不平中发出不平之声,发出了对社会,对统治者的不满之音,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灌注于作品之中,这体现了作家入世思想和出世思想的相互矛盾。《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正是这种矛盾思想的代表作。
1.帝王悲凄,表现民族屈辱,吟游末世哀曲
《汉宫秋》以汉来写元,假借汉民族的屈辱来反映元代汉族人民的屈辱,借汉元帝个人的无法主宰命运来写元代整个汉民族的绝望。汉元帝作为昭君的丈夫却被迫将自己的妻子献给匈奴以保国家社稷和自己的地位。这不仅仅是一个男人的耻辱,更是一个国君的耻辱,一个民族的耻辱。
马致远生活在一个人民深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时代。历朝历代,无论最后由谁掌握国家政权,百姓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家必定是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惨状,并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时,金、宋两朝相继灭亡,人民流离失所,百姓生灵涂炭,大批皇室后妃,民间女子被掳为婢,大批男子被掠为奴,国不成国,家不成家。元代更是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民众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元史﹒刑法志四》中规定:“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知有违反之人,严行判罪。”马致远为了将这种丧权辱国的屈辱感推向极致,他让作为一国之君的汉元帝承受这种丧妻之辱,这样便更具有代表性。连君主都无法在乱世中得以周全,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家将无尽的悲悯与满腔的悲愤浇灌在剧作中,感情真挚激烈,读来不免令人为之震撼。
青年时期的马致远,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汉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双调﹒拨不断〕)这正是他发奋努力,不断求索的写照。元世祖二十二年(1285)后,马致远出任“江浙省务提举”,这仅仅是一个五品小官,这也很可能是统治者为拉拢汉人所采取的缓和策略之一,这显然不足以施展其远大的抱负。在经过宦海浮沉,仕途艰辛后,他在中年后便萌生归隐林泉的念头,随之隐居山林,看透名利,过起了悠闲,平淡的隐居生活。在此期间,他的思想趋向于消极,对现实持否定态度。
三
(一)审美意蕴层
文学作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便是审美意蕴层面,《汉宫秋》首先呈现给读者的就是汉元帝与王昭君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二人因毛延寿的贪婪自私,错误终生。昭君为解国危,报帝恩,甘愿和番,元帝虽万般不舍,但终无力扭转形势。昭君出塞途中以酒祭奠汉主,随之投身黑河,香消玉殒,二人阴阳相隔,可谓感天动地,凄美动人。
政治主题说认为,《汉宫秋》在于表现政治内容,赞扬民族气节,表现反元情绪,还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进行了揭露。郭预衡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指出,“《汉宫秋》虽然保持了流传中的昭君故事的框架,但作为剧情的背景,乃至戏剧冲突的实质,都更加强调了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3]
爱情政治说则将爱情主题说和政治主题说结合起来,认为其表现出了双重主题,既表现了汉元帝与昭君的爱情,又体现了政治内容。
(二)历史内容层
优秀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往往有着历史、时代、文化的烙印,揭示一定的历史内容,反映特定的时代精神,沉淀相应的文化内涵。文学作为上层建筑的高级形态,它必然反映着历史与社会的变迁。马致远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封建王朝的更替,异族入侵,人们的思想情感存在较大的起伏。《汉宫秋》在此期间产生,其必然包含深厚的历史内容和文化内涵。
〔南吕.一枝花〕四时雨露匀,万里江山秀。忠臣皆有用,高枕已无忧。守着那皓齿星眸,争忍的虚白昼。近新来染得些证候,一半儿为国忧民,一半儿愁花病酒。
作家对这段爱情描写得平实而纯洁,但美好安逸的生活却被无情地打破,叛臣毛延寿向单于献上昭君的画卷,并唆使单于向汉强索此女。呼韩邪单于派使臣入汉索要昭君,并以武力威胁:
昭君故事的本事最早出现于《汉书﹒元帝纪》卷九和《汉书﹒匈奴传》卷九十四下,具体如下: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日:匈奴⋯⋯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向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嫱)为阏氏。"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
〔幺篇〕伤感似替昭君思汉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横,凄怆似和半夜楚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
〔诗云〕叶落深宫雁叫时,梦回孤枕夜相思;虽然青冢人何在,还为蛾眉斩画师。
悲剧被认为是戏剧中的冠冕,鲁迅先生有言:“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爱情悲剧历来就是中国戏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
在剧作中,作家不仅描写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而且还将这种哀情推向极致。元帝多情,昭君貌美,本可成为才子佳人的典范,但仍逃不脱死别的宿命。作家对此持同情和惋惜的态度,在第四折中,元帝对昭君的远去表现出极度的痛苦,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真挚动人,这也是全剧悲剧气氛的顶峰。“深宫雁叫”,“孤枕相思”,这种哀情溢满全剧,读来令人肝肠寸断。读者在感受这种悲剧爱情的同时,也在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作家意在表现什么?作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构成了全剧的发展线索,在此基础上,作家将对历史和对人生的思考与认识贯穿其中。因此,可以说,剧作的审美意蕴层面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将读者带入作家所预设的情境之中,并为其它层面奠定了基础。马致远将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悲剧描写得凄美感人,《汉宫秋》能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所推崇,与此是分不开的。
人生体悟说突出了剧作家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李佳行认为,“《汉宫秋》也许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感,但是,我们要注意到马致远的基本人生态度”。[4]
这四种观点大致概括了当代对《汉宫秋》主题思想的研究状况:第一种观点忽略了剧作产生的大环境和剧作家的人生经历,无疑是偏激的;第二种观点重视民族与阶级矛盾的层面,忽略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和“爱情故事”这一条重要的线索;第三种观点是现今最为流行的观点,它集爱情说与政治说为一体,是二者折中,但不足的是,它将剧作家的创作思想理解成为爱情故事架构下单纯的政治意图;第四种观点将作者的主观感受提升到了最主要的方面,但是大的历史环境背景以及爱情线索却被忽视。纵观文学界对《汉宫秋》主题的探究,可以看出,从单一的角度来探究主题这种方法在研究文学作品主题方面是不可取的,同时也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