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雨》与《汉宫秋》之比较——中国文学网

合集下载

梧桐雨

梧桐雨

《梧桐雨》与《汉宫秋》之比较在人才荟萃、佳作如林的元代早期剧坛上,白朴、马致远的艺术创作别具一格,被后人列入元剧“四大家”,他们的杂剧代表作《梧桐雨》和《汉宫秋》均写得文才斐然、意境深邃,令时人和后人激赏。

从题材上看,这两部作品均取材于历史上帝王后妃的爱情故事;构思方面都在前三折完成戏剧冲突,最后一折(即第四折)作为剧作的感情高潮;角色安排上都属于末本杂剧;从戏剧性质上看都是典型的悲剧;两剧曲词格调相近,典雅优美,充满诗意。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相近相似乃至相同之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两部剧作堪称“异曲同工”。

同时,两剧又毕竟是“异曲”,在诸多方面的相象中又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与内涵,如两剧题材一是取自唐代帝妃故事,基本依据史料;一是取自汉代帝妃故事,虚构成分较重;又如同是第四折,《梧》剧利用秋雨梧桐渲染气氛;《汉》剧则将孤雁悲鸣作为象征意象。

一、悲剧形象由于两剧都是末本戏,男主角自然为悲剧主人公,女主角虽处于陪衬地位,但也是不可忽视的悲剧形象。

显然,白朴和马致远对自己剧中悲剧形象的态度不尽相同。

《梧桐雨》中前三折中对唐明皇的昏庸荒淫有一定程度的揭露批判,如其耽于享乐、是非不分、宠幸逆贼;但综观全剧,作者对其态度更多的是同情。

明皇宠爱杨贵妃的出发点是色,爱她貌美“绝类嫦娥”,会跳《霓裳羽衣舞》,也能使他“珊瑚枕上两意足”,这是他对杨妃产生爱情的基础和前提;但同时作者对他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诚挚态度是肯定的。

当陈玄礼持仗兵权,胁迫赐死杨贵妃时,他曾极力以争,说:“高力士道与陈玄礼休没高下,岂可教妃子受刑罚!她见请受着皇后中宫,兼踏着寡人御榻,她又无罪过颇贤达,须不似周褒姒举火取笑,纣妲已敲胫觑人。

早间把她个哥哥坏了,纵便有万千不是,看寡人也会饶过她,一地胡拿。

”由此可见,唐明皇在赐死贵妃的过程中,内心做过一番相当痛苦的折磨。

我们不能谴责明皇马嵬赐死杨妃是违背长生殿盟誓,因为那毕竟是迫不得已而作出的决定,不能抹杀或掩盖明皇对贵妃逐渐加深的真挚感情。

《汉宫秋》与《梧桐雨》的比较分析

《汉宫秋》与《梧桐雨》的比较分析

而 《 宫秋 》虽取 材 于 昭君 出 汉 塞 的历史 故事 ,但 实际上 作者 在人 物 关系 、情节结 构 等 方面 做 了一些 根本 的 改动和 艺术 加工 。 它对 历史 事 实作 了一些 改动 :毛延 寿 不再是 般 的 索贿作 弊 的画工 ,而是 平 时 味谄谀 ”取 宠 、 当阴谋败 露时
很 相 似 ,但 又 各 有 千秋
[ 关键词 ] 取材 处理手法 抒 情 情节设置 思想 内涵
[ OI ( 9 9 . n10 — 962 1. . 3 D ]1_ 6  ̄i . 2 6 1 . 1 40 ) 3 s 0 s 0 0 4
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线 索编入剧 中。
梧 桐 这个 意象做 文章 。梧 桐在 剧 中 再 出现 ,直至 第 四折加 以充 分发 挥 。从 第一 折 “ 金井梧 桐 树影 ” , 第 二折 “ 牙箬 趁五 音 ,击着梧 桐 红 按 ”,到第 四折 “ 常记 得 碧梧桐 阴 下立 ,红 牙箬 手 中敲 ”,梧桐 与李 、 杨 二人 的感 情 紧紧相 伴。 在潇 潇雨

在人 才荟 萃 、佳作 如 林 的元代
剧坛 上 , 白朴 的 《 桐雨 》和 马致 梧 远 的 《 宫秋 》可谓 是独 树 一帜 。 汉 青木 正儿 曾在 《 人杂剧 评说 》中 元 对 《 宫秋 》评 价道 “ 汉 它和 白仁甫 的 《 桐 雨 》,正是 很好 的一对典 梧 雅剧 杰作 。—F面我 就来 对 二者 进 行一下 比较 分析 。 又不惜 叛 国投敌 的中大夫 :昭君不 取 材 与 处理 手 法 是元 帝主动 赐给 韩 邪单干 的 ,而是 《 梧桐 雨 与 《 宫秋 》都 是 匈奴 大兵压 境 强行 索要 的 :昭君并 汉 古代 帝王 的爱情 故 事 ,对 帝王 与后 未嫁 到匈 奴 ,而 是在 汉蕃 交界 处投 妃剪 不断理 还乱 的爱情进 行细 致入 江 自杀。 此外 ,马致 远别 出心裁地 微 的描 写 与刻 画。这 两个 爱情 悲剧 将 汉 元帝作 为全 局 的主人 公 ,把 发 都 取材 于真 实 的历史 。但 在对 历史 生这场 爱情 悲剧 的原 因也 归结在 他

《梧桐雨》与《汉宫秋》中帝王形象的对比

《梧桐雨》与《汉宫秋》中帝王形象的对比
关键宇 :爱情悲剧 ;政治窘迫 ;人 生无 力 二 、 政 治窘 迫
这 两 出杂 剧展 现在 我 们面 前 的是 两个 昏庸无 能 的帝 王形 象 , 《 梧 桐雨 》 与 《 汉 宫秋 》 讲述 丁帝妃 之 间 的情 爱故 事 及人 生 他 们沉 溺 于过 去祖 先所 创 造 的辉煌 业 绩 中, 沾沾 自喜 ,缺 乏 危机 体 验 。在 元代 特 殊 的历 史 条件 下 , I 朴和 马 致 远对 于 时代 理解 的 意 识 , 以至 最 后难 以 自保 。 《 梧 桐雨 》 的楔 子 中,唐 明 皇开 始 了 异 同通 过 唐 明皇 与 汉元 帝 形象 的塑造 显 示 出来 。 以下 从两 位 帝王 对 祖先 的大 大夸 赞 : 的 爱情 悲 剧 、政 治 窘迫 、 人生 无 力: 个 方面 逐 一阐 述有 元 一代 文

番: ( 正末扮 汉元帝 引 内官 宫女 上 ,诗 云 ]……俺 祖 高皇帝 ,奋 布
【 倘 秀才 】 妃 子呵 ,常记得 千秋 节华 清宫宴 乐 ,七 夕会长 生殿 衣 ,起丰 沛,灭秦屠 项 , 挣 下这等基业 ,传到朕 躬 ,已是十代 。 自 朕 乞巧。誓 愿学连理枝 比翼鸟 ,谁 想你 乘彩 凤返丹 霄 ,命 夭! ( 带云 ) 嗣 住以 来,四 海晏 然 ,八 方宁静 。非朕 躬有德 ,皆赖 众文武扶持 。
寡人越看越 添伤感 ,怎生是好! ( 唱) 。
l pl 1 8
《 汉 宫秋 》第 四折 写 汉元 自帝从 明 妃和 番 后 ,一 百 日不 曾上
朝 ,对 着 美人 图 , 自生烦恼 。如 :
不 知西 北 塞漠 的匈 奴 单 于正在 边 境上 蠢 蠢欲 动 ,不 知朝 堂之 上 文 臣谄 媚 ,武将 怯 懦 的隐 忧 。他 昏庸 不 明,不 分 贤愚 。遇 事张

自古妃子多薄命——《汉宫秋》与《梧桐雨》之比较

自古妃子多薄命——《汉宫秋》与《梧桐雨》之比较
马 致 远 则 为 :东 篱 之 词 , 朝 阳 鸣 风 , 词 典 雅 清 丽 , “ 如 其
信 , 与 匈 奴 。 ” 以 后 历 代 文 人 以 昭 君 出 塞 为 创 作 内 容 遂 汉
的 作 品 不 可 胜 记 , 如 , 宫 人 郑 惠 真 有 诗 :宫 人 清 夜 按 例 宋 “ 瑶 琴 , 识 明 妃 出 塞 心 。 (宋 宫 人 诗 词 》 文 天 祥 《 南 后 谁 ”《 ) 指 录 ・ 中斋 韵 》 有 “ 头 北 去 明 妃 涸 ” 诗 句 。 从 历 史 的 和 亦 俯 的
记 载 中我 们 可 以看 出汉 元 帝 和 王 昭 君 并 无 太 多 瓜 葛 , 但 《 宫秋 》 对 历 史 做 了很 大 的修改 。 史 上 , 元 帝统 治 汉 却 历 汉
时期 的汉 王 朝 是一 个 国力强 盛 、 视 万 邦 的泱 泱 大 国 。 雄 元
帝 为笼 络 南 匈奴 单 于 , 宫 女 王 昭君 嫁 给 他 。 汉 宫 秋》 把 《 却
宫 , 景 裴 回 , 动 左 右 。 帝 见 大 惊 , 欲 留 之 , 难 于 失 顾 竦 意 而
在 人 才 荟 萃 的 元 代 早 期 剧 坛 上 , 马 致 远 和 白 朴 的
创 作 别 具 一 格 , 后 人 并 列 为元 剧 “ 大 家 ” 他 们 的 代 被 四 。
表 作 《 桐 雨 》 《 宫 秋 》 的 意境 深远 、 彩 华 美 。朱 梧 和 汉 写 词 权 评 白朴 的词 “ 鹏 搏 九霄 ” “ 一 举 万 里 之 志 ” 其 评 如 、有 。
结 局 , 现 了 “ 做 南 朝 黄 泉 客 , 做 他 邦 掌 印 人 ” 志 实 宁 不 的
君 不 仅嫁 人 了匈 奴 , 生 了一 男 二 女 , 汉 匈 文 化 的交 流 还 为

汉宫秋》中帝王形象的对比

汉宫秋》中帝王形象的对比

<汉宫秋》第四折同样是从汉元帝的追忆中表现出悲抑、凄
婉的感情。如:
【十二月】休道是咱家动情,你宰相每也生憎。不比那雕梁燕
语,不比那锦树莺鸣。汉昭君离乡背井。知他在何处愁听?1p142
是说每个人都会动情生恨,不独有他,进而把这种感伤的感
(下转第99页)
67
万方数据
以记忆,只有设计成左边的旋钮控制左边的炉膛,右边的旋钮控 制右边的炉膛,才更方便用户记忆和操作。2“通用”匹配,顾名 思义,按照通用的原则进行匹配。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手机数据线 和充电插口。在几年前,随着手机种类的增多,各式各样的充电 器也随之增多。一个家里如果用的不同牌子的手机,可能在充电 时就不能立马找到自己的那款了。后来手机的制造商也发现了这 些问题,现如今,除了iphone之外,剩下的大多数手机数据线和 充电插口都是通用的,这样就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二、记忆指导设计
半分形;则留下这个影、影。未死之时,在生之日。我可也一般恭 敬。”P”
不知西北塞漠的匈奴单于正在边境上蠢蠢欲动,不知朝堂之 上文臣谄媚,武将怯懦的隐忧。他昏庸不明,不分贤愚。遇事张 皇失措,处事优柔寡断,缺乏一代君王沉着冷静,果断刚毅的基 本素养。这两位作者将汉元帝和唐明皇写得如此昏庸无能、缺乏 政治远见,旨在说明一个朝廷的政治兴衰更替与帝王密切相关。
注释: 1.万萱.标志设计与记忆U】.装饰,2006,4(156):125 2.NORMANDonaldA.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李梅.记忆、仿记忆、反记忆——论流行设计中的“新怀旧风”fl】.
艺术百家。2008,8:194-一196 4.姜晓童,周小儒.浅谈传统剪纸艺术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U】. 美术大观,2012(5) 5侯婧.浅谈视觉记忆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Ⅱ】.文艺生活・文海 艺苑。2012(6):“ 作者简介: 姜晓童。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 周小信。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系教授。

浅析元曲《汉宫秋》《梧桐雨》中的意境与抒情

浅析元曲《汉宫秋》《梧桐雨》中的意境与抒情

浅析元曲《汉宫秋》《梧桐雨》中的意境与抒情作者:殷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4期摘要:马致远之《汉宫秋》与白朴之《梧桐雨》是元代剧坛上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都写得文采斐然,意境深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诗味。

本文重在分析两剧最突出的风格——抒情,两剧都是借历史故事抒发一己之情,都是直抒胸臆的倾泻式抒情,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形成深沉的意境。

关键词:《梧桐雨》;《汉宫秋》;抒情;倾泻式;情景交融作者简介:殷飞(1982-),女,江苏扬州人,助教,主要从事院校对内对外宣传,发表小说若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4-0-02元代是杂剧兴盛的时代,诞生了“元曲四大家”。

其中马致远之《汉宫秋》和白朴之《梧桐雨》同属历史故事剧,均写得文采斐然,意境深邃。

孟称舜在《酹江集》中评价《梧桐雨》云:“此剧与《孤雁汉宫秋》格套既同,而词华亦足相敌。

一悲而豪,一悲而艳;一如秋空唳鹤,一如春月啼鹃。

使读者一愤一痛,淫淫乎不知泪之何从,固是填词家巨手也。

”①可见,将两剧相提并论古已有之。

本文重在从多个角度分析两剧共同的最突出的风格——抒情,从而深入挖掘两剧的艺术价值。

一、一己之情的抒发历史故事剧就其题材而言,往往是戏剧家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历史材料、历史人物进行改编并加入作者虚构成分的艺术作品。

其创作目的并非表现历史,而是折射现实;并非反映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情感倾向,而是彰显作者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受。

《汉宫秋》和《梧桐雨》同属于历史故事剧,且二者都以深沉的意境塑造见长,创作意旨均在于借古讽今,也即借古人之事抒发一己之情。

《汉宫秋》抒发的是马致远的亡国之痛和对无能大臣的愤懑、不满,体现了作者深沉的忧伤情绪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是在民族压迫下的一种民族情绪的曲折表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对王昭君形象的精心刻画上。

她不是一个普通女性,而是一位具有勇于承担国家灾难的刚毅品质和坚贞节操的巾帼女杰,全剧至此已突破了元杂剧中惯用的儿女情长之藩篱,而具有深刻的民族思想内涵。

梧桐雨——精选推荐

梧桐雨——精选推荐

梧桐⾬《梧桐⾬》与《汉宫秋》之⽐较在⼈才荟萃、佳作如林的元代早期剧坛上,⽩朴、马致远的艺术创作别具⼀格,被后⼈列⼊元剧“四⼤家”,他们的杂剧代表作《梧桐⾬》和《汉宫秋》均写得⽂才斐然、意境深邃,令时⼈和后⼈激赏。

从题材上看,这两部作品均取材于历史上帝王后妃的爱情故事;构思⽅⾯都在前三折完成戏剧冲突,最后⼀折(即第四折)作为剧作的感情⾼潮;⾓⾊安排上都属于末本杂剧;从戏剧性质上看都是典型的悲剧;两剧曲词格调相近,典雅优美,充满诗意。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相近相似乃⾄相同之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两部剧作堪称“异曲同⼯”。

同时,两剧⼜毕竟是“异曲”,在诸多⽅⾯的相象中⼜呈现出各⾃的特⾊与内涵,如两剧题材⼀是取⾃唐代帝妃故事,基本依据史料;⼀是取⾃汉代帝妃故事,虚构成分较重;⼜如同是第四折,《梧》剧利⽤秋⾬梧桐渲染⽓氛;《汉》剧则将孤雁悲鸣作为象征意象。

⼀、悲剧形象由于两剧都是末本戏,男主⾓⾃然为悲剧主⼈公,⼥主⾓虽处于陪衬地位,但也是不可忽视的悲剧形象。

显然,⽩朴和马致远对⾃⼰剧中悲剧形象的态度不尽相同。

《梧桐⾬》中前三折中对唐明皇的昏庸荒淫有⼀定程度的揭露批判,如其耽于享乐、是⾮不分、宠幸逆贼;但综观全剧,作者对其态度更多的是同情。

明皇宠爱杨贵妃的出发点是⾊,爱她貌美“绝类嫦娥”,会跳《霓裳⽻⾐舞》,也能使他“珊瑚枕上两意⾜”,这是他对杨妃产⽣爱情的基础和前提;但同时作者对他在爱情⽅⾯所表现出来的诚挚态度是肯定的。

当陈⽞礼持仗兵权,胁迫赐死杨贵妃时,他曾极⼒以争,说:“⾼⼒⼠道与陈⽞礼休没⾼下,岂可教妃⼦受刑罚!她见请受着皇后中宫,兼踏着寡⼈御榻,她⼜⽆罪过颇贤达,须不似周褒姒举⽕取笑,纣妲已敲胫觑⼈。

早间把她个哥哥坏了,纵便有万千不是,看寡⼈也会饶过她,⼀地胡拿。

”由此可见,唐明皇在赐死贵妃的过程中,内⼼做过⼀番相当痛苦的折磨。

我们不能谴责明皇马嵬赐死杨妃是违背长⽣殿盟誓,因为那毕竟是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不能抹杀或掩盖明皇对贵妃逐渐加深的真挚感情。

较《梧桐雨》和《汉宫秋》之异同

较《梧桐雨》和《汉宫秋》之异同

较《梧桐雨》和《汉宫秋》之异同同为元剧“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和白朴,他们的代表作《汉宫秋》和《梧桐雨》也因为文采斐然、意境深蕴、情感深刻、有着诗一般的境界而被称为“元代四大悲剧”。

作为中国古典悲剧的瑰宝,《梧桐雨》和《汉宫秋》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唐明皇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汉宫秋》是描写王昭君、汉元帝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两剧都选择了“帝妃恋”这一模式,是典型的四折一楔的末本戏。

两剧戏剧的冲突都在前三折,第四折都是全戏的高潮。

两剧的楔子可以说是为全剧埋下了伏笔,为故事的发展留下了线索。

《梧桐雨》里,安禄山因杨贵妃的宠爱而受到唐明皇的重用,这对后来安阳私情以及“安史之乱”的发生都起到了铺叙的作用。

而《汉宫秋》中,汉元帝选宫娃、用奸佞之臣,淫乐昏庸之态揭示了后来自身悲剧发生的根源。

两剧的一二折都生动地描写了帝妃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唐明皇夺过寿王之妻,从此你侬我侬,恩爱绵绵。

汉元帝与王昭君一见倾心,从此只羡鸳鸯不羡仙。

第三折则是戏剧发展的转折,帝妃之间面临生离死别,帝王在将士大臣的逼迫下,于爱情和权力中选择了权力。

唐明皇在“娥眉不死,六军不发”下,只得“君王掩面不得救”。

汉元帝在满朝文武的逼迫下,也只能忍泪送美人。

第四折则是描写两位帝王在孤凉、萧索的秋夜里孤枕难眠,思念失去的爱妃,情难自抑,悲伤感人。

这一折是全剧的重点,两剧都花了大量笔墨来勾勒。

《梧桐雨》里,失去贵妃、皇权的唐明皇在秋夜雨声中回忆往事的心理感受,抒情气氛特别浓郁。

《汉宫秋》中,夜深人静、秋意袭人的卧寝中,汉元帝在梦中与明妃相聚的心愿也不能实现的那种失意心理,笼罩着惆怅的气氛。

同为描写帝妃爱情的戏剧,而且都是以抒情见长、具有浓厚情感美的两剧,在主题的表达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两剧都着重描写了帝妃之间的爱情,但突破了中国古典戏曲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悲剧收场,而且两位作者的着眼点却并不在歌颂、怜悯或讽刺帝妃之间的爱情,而是要通过他们的悲欢离合,来揭示更深层的东西。

自古妃子多薄命——《汉宫秋》与《梧桐雨》之比较

自古妃子多薄命——《汉宫秋》与《梧桐雨》之比较

作者: 杜菁婧
作者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11-1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8期
主题词:�汉宫秋》;《梧桐雨》;比较;爱情悲剧根源
摘要:马致远和白朴是元代早期著名的剧作家,被后人并列为元剧"四大家"。

他们的代表作《梧桐雨》和《汉宫秋》分别是以唐明皇和杨贵妃、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故事改编而成的。

这两部作品在创作上可谓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

本文从题材、角色安排和情感表达、悲剧构思等方面来比较两剧的异同,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帝王和妃子的爱情悲剧及其根源。

较《梧桐雨》和《汉宫秋》之异同

较《梧桐雨》和《汉宫秋》之异同

较《梧桐雨》和《汉宫秋》之异同同为元剧“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和白朴,他们的代表作《汉宫秋》和《梧桐雨》也因为文采斐然、意境深蕴、情感深刻、有着诗一般的境界而被称为“元代四大悲剧”。

作为中国古典悲剧的瑰宝,《梧桐雨》和《汉宫秋》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唐明皇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汉宫秋》是描写王昭君、汉元帝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两剧都选择了“帝妃恋”这一模式,是典型的四折一楔的末本戏。

两剧戏剧的冲突都在前三折,第四折都是全戏的高潮。

两剧的楔子可以说是为全剧埋下了伏笔,为故事的发展留下了线索。

《梧桐雨》里,安禄山因杨贵妃的宠爱而受到唐明皇的重用,这对后来安阳私情以及“安史之乱”的发生都起到了铺叙的作用。

而《汉宫秋》中,汉元帝选宫娃、用奸佞之臣,淫乐昏庸之态揭示了后来自身悲剧发生的根源。

两剧的一二折都生动地描写了帝妃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唐明皇夺过寿王之妻,从此你侬我侬,恩爱绵绵。

汉元帝与王昭君一见倾心,从此只羡鸳鸯不羡仙。

第三折则是戏剧发展的转折,帝妃之间面临生离死别,帝王在将士大臣的逼迫下,于爱情和权力中选择了权力。

唐明皇在“娥眉不死,六军不发”下,只得“君王掩面不得救”。

汉元帝在满朝文武的逼迫下,也只能忍泪送美人。

第四折则是描写两位帝王在孤凉、萧索的秋夜里孤枕难眠,思念失去的爱妃,情难自抑,悲伤感人。

这一折是全剧的重点,两剧都花了大量笔墨来勾勒。

《梧桐雨》里,失去贵妃、皇权的唐明皇在秋夜雨声中回忆往事的心理感受,抒情气氛特别浓郁。

《汉宫秋》中,夜深人静、秋意袭人的卧寝中,汉元帝在梦中与明妃相聚的心愿也不能实现的那种失意心理,笼罩着惆怅的气氛。

同为描写帝妃爱情的戏剧,而且都是以抒情见长、具有浓厚情感美的两剧,在主题的表达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两剧都着重描写了帝妃之间的爱情,但突破了中国古典戏曲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悲剧收场,而且两位作者的着眼点却并不在歌颂、怜悯或讽刺帝妃之间的爱情,而是要通过他们的悲欢离合,来揭示更深层的东西。

《梧桐雨》与《汉宫秋》的悲剧意境营造

《梧桐雨》与《汉宫秋》的悲剧意境营造

Sadness Building of Wu Tong Yu and Han Gong Qiu 作者: 赵翠萍
作者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6
出版物刊名: 台州学院学报
页码: 27-30页
主题词: 《汉宫秋》;《梧桐雨》;悲剧意境
摘要:《汉宫秋》和《梧桐雨》是中国古典悲剧史上的璀璨明珠,这两部作品凝聚着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的精华,采取几乎相同的艺术手法,营造了悲苦的艺术境界。

它们首先选
取“苦”事,作为营造苦境的基础,在对“苦”事的处理上,作者又尽量淡化外在的戏剧冲突,而着重表现悲剧主人公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并把所选的苦事做了独具匠心的剪裁布局,
淡化和主题关系不太密切的人和事,最后又通过悲剧主人公撕心裂肺的独白把悲剧气氛推到高潮,营造了悲苦的意境。

元杂剧《汉宫秋》、《梧桐雨》异同赏析

元杂剧《汉宫秋》、《梧桐雨》异同赏析

作者: 蒋珺
作者机构: 湖南商学院
出版物刊名: 民族论坛
页码: 62-6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A12期
主题词: 梧桐雨;汉宫秋;元杂剧;元代文学史;戏剧作品;马致远;白朴;中国文学发展史;戏曲创作;元帝
摘要:<正>《汉宫秋》和《梧桐雨》同是元代成就较高的戏剧作品,马致远和白朴两位元杂剧作家,在元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也早已是世所公认的。

《汉宫秋》、《梧桐雨》的产生,不但是戏曲这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发展成熟的表现,而且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伟大革命的反映。

它们标志着宋以后,通俗文学(或。

《梧桐雨》与《汉宫秋》

《梧桐雨》与《汉宫秋》

晋葛洪《西京杂记》昭君和番事: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 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 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 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 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 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 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 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 同日弃市。
第四折:念妃。绵绵长恨,无限凄凉。
昭君事历史沿革: 正史《汉书元帝纪》: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 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 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 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 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 庭王樯为阏氏。
《汉书匈奴传》
竟宁元年,匈奴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 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 赐单于。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 图智牙师,为右日逐王。
3,文人歌咏
东汉蔡邕的《琴操》则记昭君到匈奴后 不肯从胡俗嫁前妻之子而自杀。
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把元帝时民 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 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是朝廷屈辱求和的 表现。昭君出塞后思念家乡,愁病而亡
四,文本改造 1,历史背景的改造:汉强匈奴弱改为 汉弱匈奴强。(讨论) 2,民族和睦的主题改造为民族压迫的 主题。(讨论)
【驻马听】…早是俺夫妻悒怏,小家儿 出外也摇装。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凉, 共那灞桥流水添惆怅。偏你不断肠…..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 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 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 照红妆。
知识拓展:
比较《梧桐雨》《汉宫秋》的异同 作业:
马致远的《汉宫秋》对历史的昭君故事 进行改编有何用意?

自古妃子多薄命——《汉宫秋》与《梧桐雨》之比较

自古妃子多薄命——《汉宫秋》与《梧桐雨》之比较

自古妃子多薄命——《汉宫秋》与《梧桐雨》之比较
杜菁婧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1(000)028
【摘要】马致远和白朴是元代早期著名的剧作家,被后人并列为元剧"四大家"。

他们的代表作《梧桐雨》和《汉宫秋》分别是以唐明皇和杨贵妃、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故事改编而成的。

这两部作品在创作上可谓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

本文从题材、角色安排和情感表达、悲剧构思等方面来比较两剧的异同,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帝王和妃子的爱情悲剧及其根源。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杜菁婧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2.37
【相关文献】
1.《汉宫秋》与《梧桐雨》的比较分析
2.异曲同工同中见异——《梧桐雨》与《汉宫秋》之比较
3.《梧桐雨》与《汉宫秋》之比较
4.浅论古代戏曲婚恋悲剧与士人精神阐释——以《梧桐雨》《汉宫秋》《琵琶记》为例
5.《梧桐雨》和《汉宫秋》的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宫秋》与《梧桐雨》的比较分析

《汉宫秋》与《梧桐雨》的比较分析

《汉宫秋》与《梧桐雨》的比较分析
种怡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元杂剧<汉宫秋>与<梧桐雨>均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佳作,从二者的选材、抒情手法以及思想感情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但又各有千秋.
【总页数】2页(P104-105)
【作者】种怡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自古妃子多薄命——《汉宫秋》与《梧桐雨》之比较 [J], 杜菁婧
2.元人笔下的汉唐悲歌——《汉宫秋》《梧桐雨》抒情性共同点浅析 [J], 温淳秀;郑海涛
3.《汉宫秋》与《梧桐雨》“华夷观”特点及成因探析 [J], 刘志强
4.浅论古代戏曲婚恋悲剧与士人精神阐释——以《梧桐雨》《汉宫秋》《琵琶记》为例 [J], 潘思蓉
5.浅析王国维“悲剧三种”理论——试以元杂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为例 [J], 殷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梧桐雨》与《汉宫秋》在主题情感方面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两相比较,在对历史材料的改造处理上,《汉宫秋》比《梧桐雨》更为积极大胆,虚构的成分更大,所收到的效果也更强。
二、作为“末”本杂剧,两剧在结构上相似之处十分明显
《梧桐雨》的主角是唐明皇,《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在杂剧的具体演出中,这两个角色通常由“末”来完成,亦即四折戏中的唱词全部由“末”主唱。这样的杂剧被称之为“末”本戏。这两部杂剧都是传统的四折“末”本戏,在外部形式上完全相同,这是表面上的相似。其实,两剧在剧情安排,戏剧冲突的处理乃至于结尾等方面,还存在内在本质的相似之处。
学者风采
学人访谈
论著评介
学术争鸣
专题研究
诗文鉴赏
古籍整理
书目文献
用户:*密码:*
《梧桐雨》与《汉宫秋》之比较——中国文学网
院网首页
本网首页
学术社团
学术期刊
文学所
文学系
博士后
访问学者
三、两剧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相近的地方
《梧桐雨》与《汉宫秋》中的主人公都是皇帝贵妃。按照中国民众的传统心理来看待,这些人物既是上层贵族,又是宫廷秘闻的制造者,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景与普通民众有较大的距离,在历代普通民众中造成强烈的神秘感,容易受到民众的盲目崇拜(如同当今明星赢得追星族一般)。这两部杂剧中再次写到汉唐两代的这类名人,除了这类人物的“明星”属性和他们的趣闻轶事十分引人之外,当然还与两位剧作家借历史之酒杯浇知识分子饱受亡国丧乱之痛、民族压迫之苦之块垒有关。
《梧桐雨》第三折是故事的转折点,安禄山叛乱,唐明皇仓皇逃往蜀地。到马嵬坡,六军不发,作者在写到唐明皇情感矛盾的悲痛心理时,写他对江山恋恋不舍,“秦川远树雾昏花,灞桥衰柳风洒洒”(《驻马听》),“回首京华,一步步放不下”(《双调新水令》);写他对六军的惧怕,“唬的我战钦钦遍体寒毛乍”(《拨不断》);写他对杨贵妃的不忍割舍,用了《落梅花》《殿前欢》《沽美酒》《太平令》等十九支曲子,其中既有对杨贵妃“怎生般爱他看待他”的爱恋,又有“没奈何,怎留他”的无奈,还有“他那里一身受死,我痛煞煞独力难加”的伤痛。这样把人物放在悲剧高潮中加以突现,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到第四折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寡人有心待盖一座杨妃庙”(《呆骨朵》),却又无权作主时,只能承受秋风秋雨的摧伤,秋雨梧桐让他思前想后,痛苦不堪,“会把愁人定虐”(《蛮姑儿》),“惹的人心焦”(《滚绣球》),“兀的不恼煞人也么哥”(《叨叨令》)。这样的描写更加完整地刻画了悲剧主人公,如此结尾进一步加强了悲剧气氛,且余韵不尽。通过唐明皇唱词的交待,杨贵妃美丽娇媚、她在唐明皇心中的位置和体现在她身上的悲剧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
白朴的《梧桐雨》与马致远的《汉宫秋》是两部同为取材于历史故事,描写君妃生离死别之情的著名爱情悲剧,在剧作表现类型上又都属于“末”本戏,因之给人的印象是两剧有很多类似之处。邓绍基说:“论者常把《孤雁汉宫秋》和白朴的《秋夜梧桐雨》相提并论。”(《<汉宫秋>校读散记》,见王季思等著《中国古代戏曲论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86页)王文才说:“《汉宫秋》与《梧桐雨》俱写君妃生离死别之情,本有相似之处”(见《白朴戏曲集校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可见,论元曲者确实有把两剧相提并论者。然而,这两部杂剧到底有何异同,异大还是同大,针对这样的问题,本文拟从两剧的材料的选择处理、结构的布局安排、人物的刻画塑造、曲文的语言风格等方面予以探讨。
《梧桐雨》中的主要人物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汉宫秋》中的主要人物是汉元帝与王昭君。两剧作者对两位男主人公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侧重于对其情感心理的挖掘;而对两位女主人公却采用间接叙写的方式,侧重于对其作为悲剧形成之关键人物这一事实的交待。《梧桐雨》与《汉宫秋》在塑造唐明皇与汉元帝时主要采用情景相托的手法集中表现他们的心理,“汉元帝与唐明皇都是女主人公悲剧的制造者”(焦文斌《论中国古典悲剧的结局处理》,见《中国古代戏曲论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314页)在他们的悲剧心理的背后,悲剧的关键人物杨贵妃与王昭君这两个女主人公也通过他们的唱词从侧面予以强化。试以两剧的第三、四折为例略作分析。
一、两剧都有可供化用的历史记载和传闻,只是具体处理有别
从题材的角度看,《梧桐雨》与《汉宫秋》都属于历史剧,亦即两部剧作都是以历史记载和传闻为基本依据,在世代累积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创作成型的。在众多的元代杂剧中历史剧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两部杂剧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两部。
《梧桐雨》除楔子外,从第一折到第四折,其剧情大致可以这样概括:君妃“私约盟誓”,碌山“渔阳叛乱”,君妃“马冤死别”,明皇愁听“夜雨梧桐”。剧作的高潮在第三折中出现,戏剧冲突变得尖锐激烈:叛军逼近京城,唐玄宗无奈幸蜀,马嵬坡前,六军不发,这时,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禁军与杨家之间,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唐明皇与六军之间,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共同爆发。眼看要马踏杨贵妃,在这紧急关头,杨妃既没有为玄宗的处境着想,却假惺惺作态,希图得到庇护,而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帝王宝座,也顾不得什么爱情了。爱情是那样的弱不禁风,两人的虚伪也就在这时暴露出来,悲剧也就在此时发生了。在第四者折里,作者写了作为爱情悲剧一方的女主人公死后,另一方男主人公心灵的痛苦,深化主题思想,强化悲剧气氛。
《梧桐雨》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情事。这个故事在新旧《唐书》等史籍及唐宋以来的笔记小说如《杨太真外传》《玄宗遗录》等资料中都有记载,早在中唐就有人根据这一本事创作出文学作品,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等。元代前期杂剧中有关这一故事的作品已有不少,如庾天锡的《华清池》《霓裳怨》,岳伯川的《梦断杨妃》,关汉卿的《哭香囊》,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包括白朴的《梧桐雨》。但除《梧桐雨》外,其余都已亡佚残缺,只有《梧桐雨》流传下来。《梧桐雨》写到唐玄宗夺儿媳寿王妃为己用,对杨妃宠爱不已,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六军不发逼杨妃惨死马嵬坡,后玄宗为失去杨妃而余痛在心等情景。与历代描绘评论李杨故事的作品或同情赞誉、或揭露讽喻不同,白朴《梧桐雨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29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了剧作主题的需要,此剧还依据《杨太真外传》的内容,在剧中加入了杨妃与安禄山私通一事,并且作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因来对待,同时还舍弃了《长恨歌》中有关鸿都道士仙山觅魂的一段荒诞不经的情节。总的来看,此剧在尊重历史原有的基本格局基础上对李杨情事做了适当改动,改动不算太大,足以表明作者对李杨之情持同情甚或否定的态度,足以为主题服务。
文学评论网络版
文学遗产网络版
文学年鉴网络版
文学人类学通讯
学界要闻
原创天地
世界文学
域外汉学
《汉宫秋》除楔子外,从第一折到第四折,其剧情大致可以概括为:君妃“琵琶相会”,单于“逼美和亲”,君妃“灞桥痛别”(包括“昭君跳江”),元帝愁闻“雁鸣汉宫”。剧作的高潮也在第三折中出现,矛盾冲突也变得异常激烈:汉匈之战在即,和平关乎千万人的生命财产,在这时,王昭君与毛延寿之间,汉元帝与王昭君之间,匈奴与汉朝之间,汉元帝与文武群臣之间,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将剧情推至高潮。昭君主动和亲(并终致殉国),元帝虽不忍与之生离,然而为了王朝的安宁,又不得不答应呼韩邪单于的要求送昭君赴番。在这种情况下,在江山与爱情之间,爱情又一次显示出它的无力,悲剧的发生显然不可避免。在第四折里,作者写了作为男主人公的汉元帝在送走女主人公昭君后,独自回宫,挂图解闷,梦会昭君,忍听孤雁飞鸣的痛苦,悲剧气氛也十分的浓郁。
注册 会员中心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论文全文数据库 > 元明清文学研究
《梧桐雨》与《汉宫秋》之比较
傅满仓 荆 江
《汉宫秋》写的是汉元帝与王昭君之间的情事。这一故事始见于《汉书》中的《元帝纪》和《匈奴传》,记载较详的是《后汉书》中的《南匈奴传》。东汉以后,各朝都有写到这个内容的作品出现,如有托名王嫱写的《昭君怨》、石崇的《王昭君辞》、晋代葛洪《西京杂记》所载《王嫱》以及唐代的《昭君变文》等。在所有以这一故事为题材的古典戏剧中,《汉宫秋》被人称之为“绝调”(焦循《剧说》)。《汉宫秋》写到元帝偶然逢识因毛延寿画美舞弊被闲置冷宫的王昭君,在她美貌感动下对昭君一见钟情,两人相爱,毛延寿畏罪逃往匈奴向呼韩邪单于献美,致使呼韩邪单于以大兵压境,向汉朝强索昭君和亲,汉元帝不得不灞桥送别,后也余痛在心,而昭君又在汉匈边界黑龙江跳江自尽等情景。《汉宫秋》“虽然写到君臣、民族间的矛盾,但着重抒写的,却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29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样也是为了剧作主题的需要,《汉宫秋》在创作上没有过多地受历史本事的局限,相反却作了较大的改动:将历史上元帝本不知昭君美貌,从未宠幸昭君的实情,虚构成为元帝昭君二人两情相依难以割舍的情景;将历史上昭君主动和亲,先后做了两代单于的阏氏并生有子嗣的史实改为昭君未入匈奴之境就跳江自尽。此剧中历史本事仅仅成了剧情的引子,剧中故事与历史事实有较大出入。剧中作者对元帝昭君之情表现出明显的同情兼及肯定的态度。
将《梧桐雨》与《汉宫秋》的结构安排作这样的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两剧在这方面的共同点还是十分明显的,两剧都符合元杂剧起、承、转、合的固定结构。两剧结构紧凑、步步推进、丰富生动而又跌宕有致地将悲剧之“悲”突现出来,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高超的艺术借鉴价值。当然,我们不排除稍后于白朴的马致远曾经在创作《汉宫秋》时借鉴过《梧桐雨》的可能,但《汉宫秋》在思想艺术方面与《梧桐雨》不相上下,甚至由于其在故事情节上的大胆设计,使之比《梧桐雨》呈现出能高不低的悲剧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后来居上是古典戏剧创作成功的一条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