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为侗族大歌的传承 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开展侗族大歌的抢救、挖掘和研究工作,对流传下来的曲目进行 整理和保护 此外,一些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到了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中,通过举办各种活 动和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侗族大歌
非遗介绍之侗 族大歌
XXXXX
目录
引言
侗族大歌的起源与发展
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
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
侗族大歌的传播与影响
侗族大歌的未来发展
侗族大歌的特点 结语 结语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中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璀璨明珠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引言
侗族大歌,又被称为"侗族大合唱",是中国 侗族民间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 自然和声的民间歌唱形式。它在2009年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重要代表之一。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 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 们去了解和欣赏
丰富的曲目:侗族大歌的曲目丰富多 样,包括劳动歌曲、情歌、叙事歌曲 等多种类型,反映了侗族人民生活的 各个方面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 化现象。它承载了侗族人民的历史、信仰、 习俗、艺术等方面的信息,是侗族文化的重 要载体。通过侗族大歌,我们可以了解到侗 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 方面的内容。同时,侗族大歌也是侗族人民 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他们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嘎吉哟(侗族 大歌)-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嘎吉哟(侗族大歌)-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前言嘎吉哟是中国侗族的一首著名的大歌,它意味“唤醒大地之神”的意思。
在侗族传说中,这首歌的诞生是由一位侗族神仙所创作并传给了侗族的人。
嘎吉哟作为侗族的民间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本文将针对嘎吉哟进行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的介绍,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这首侗族大歌的历史文化和音乐特点。
一、历史背景嘎吉哟作为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被列入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国歌之一。
其演唱形式包括大合唱、独唱等,人数不限。
在侗乡的庆祝、仪式、节日及生活中,随处可见嘎吉哟的身影。
嘎吉哟是侗族著名的民歌,也是百岁侗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曾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传唱不息。
嘎吉哟有多个版本,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创作和演唱方式也不尽相同。
二、歌曲结构嘎吉哟的基本形式是对唱,歌曲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一)前部分:由两个句子组成,为叙述之用。
第一句为长句,抒发情感,歌曲第二句话为短句,为主要描绘之用。
歌曲旋律缓和、轻柔,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
(二)中部分:中部分为四个句子,为提示或述求之用。
四个句子唱完之后,句末用“哦”作为过度,达到连贯的作用。
歌曲中间部分旋律激昂有力,给人激动人心的感觉。
(三)后部分:后部分由两个句子组成,叙事或结束之用。
歌曲旋律起扬高亢,显得隆重,引领人们进入歌曲的高潮。
三、音乐特点嘎吉哟的音乐旋律优美而独特,由于主要是口传心授的,各地流传和演唱方式不尽相同,然而总体特点较为一致:(一)嘎吉哟的旋律富有变化,抒情段、高潮段都各不相同。
(二)嘎吉哟的旋律线条变化频繁,曲面变幻而流畅,并运用了许多传统中国音乐的装饰技巧。
(三)嘎吉哟旋律中悬空音的运用较为突出,悬空音要求在唱的过程中能够长久发声,唱出情感。
(四)嘎吉哟的伴奏既有民族唢呐,也有大锣、竹鼓、竹板、铃鼓等,使得整个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四、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教学对象: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等。
贵州侗族大歌《蝉之歌》的演唱分析与传承
贵州侗族大歌《蝉之歌》的演唱分析与传承作者:方新佩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13期摘要:侗族大歌是发源于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侗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歌唱艺术,是该地区民族民歌中的多声部合唱歌曲的总称。
侗族大歌的发展历史悠久,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侗族大歌在当今社会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中贵州的侗族大歌是贵州最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唱出国门,轰动了全世界。
而侗族大歌《蝉之歌》则是贵州侗族大歌的经典曲目,其以独特的音乐结构特点,多声部唱法的自然和谐之美的最为突出的美学特点和传统且独到的音乐表现形式阐释了贵州侗族大歌丰富的艺术内涵。
本文通过对侗族大歌《婵之歌》演唱特色分析与传承的思考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歌唱者更好的演唱侗族大歌提供理论上的帮助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尽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婵之歌》演唱分析传承侗族是歌的民族,侗歌是民族的歌。
因为侗族没有文字,所以在侗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中,用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用歌和大自然亲切的交流,结婚、节日等活动中都在歌里度过。
多声部音乐的侗族大歌亲切、自然、优美、和谐,犹如人与大自然的对话,和山水形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让人听后如痴如醉。
《蝉之歌》是贵州侗族大歌的代表作之一。
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混声合唱歌曲,它的合唱形式是“一领众和”,即高声部由两歌手轮流领唱,低声部由众人和唱,里面有男声、女声和童声,它们的声音或冷静浓厚、或清脆高丽、亦或娇柔稚嫩,各具特色。
它的传承与保护在现代社会显得更加重要,是侗族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现代的民族音乐创作提供了创作灵感和创作源泉。
一、侗族大歌《婵之歌》演唱特色分析《蝉之歌》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范畴,一领众合的演唱,使得声音谐和明亮、音色多变,十分动听,其演唱特点更是独具一格,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1.模拟自然之声“蝉”是众所周知的一种生物,在夏天的时候,它就会叫个不停,它的叫声动听不动听,美不美,要因地区而异、因人而异。
侗族大歌曲式结构
侗族大歌曲式结构
答:侗族大歌是一种多段体的合唱歌曲,一般包括有歌头、主体、尾声三个既独立又相连的段落。
歌头是具有独立性质,类似于乐段的单元。
主体包括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相对独立的段落,其中的每一曲又可分为领唱、中心部和尾声三个小的单元。
尾声是全曲情绪的高潮与结束。
大歌声部之间的关系是领唱与合唱的关系。
大歌的声部通常为二声部。
在民间,称高音声部为“雄音”、称低音声部为“雌音”。
其主要旋律一般在低音声部,高音声部(俗称“索伴”)都是在低音声部上(俗称“索吞”)的变唱。
也就是说,低音声部是高音声部的基础,高音声部由低音声部派生的。
高音声部通常由一至三人轮流领唱,其余人员均唱低音声部。
领唱与众唱相互配合的二部合唱,是大歌多声部的基本形式。
除了这一基本形式外,声音大歌有所不同,在每一句歌的后面都有一个比较长的衬腔,唱衬腔的主旋律在高音声部,由唱高音声部的人员轮流领唱,低音声部用持续低音“6”衬和,旋律优美,多声效果丰富。
侗族大歌亦可按性别和年龄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等种类。
【课堂有话】少数民族民歌侗族大歌赏析
【课堂有话】少数民族民歌侗族大歌赏析《侗族大歌》以听思开篇,以悟辨铺陈高一年级(1课时)01 设计理念Design concept立足单元整体视角本教学设计牢牢抓住“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这一单元主题,以“侗族大歌”这个少数民族民歌体裁为核心,从“侗族大歌知识回顾”、“侗族大歌与自然”、“侗族大歌与社会”、“升华”四个教学环节入手和学生一起了解侗族大歌的音乐特征及其成因,探讨侗族大歌与自然的关系、侗族大歌的社会功能,理解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侗族大歌发自内心的兴趣,树立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02Textbook analysis《蝉之歌》侗族大歌中声音大歌的经典代表作品,是一首无指挥、无伴奏的合唱歌曲。
侗族人民通过模仿蝉鸣声,将内心复杂多样的情绪表达在歌声里。
侗族大歌的横向曲式结构扩展方式严谨而完整,一枚侗族大歌包含若干角,每一角又分为起顿、更夺、拉嗓子三个部分。
《蝉之歌》共有三角,其多声部织体进行方式为支声复调、拖腔式主调。
散紧结合、灵活多变是其节奏的重要特点。
其演唱采用原生态唱法,声音质朴自然,清澈纯净。
03 学情分析Analysis of situation过往体验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过歌曲《迷人的火塘》、《布谷催春》,对侗族及其风俗文化、侗族大歌的风格特征有了一定的认知。
通过义务教育段的音乐学习,大部分学生对演唱形式、民歌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已具备演唱多声部作品的能力。
高中阶段音乐鉴赏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体验、感受侗族大歌音乐特征的同时,探究侗族大歌音乐特征的成因及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文化理解力。
04 教学目标Teaching goal立足单元整体视角A.对侗族大歌的音乐风格有一定的感知辨别能力;能辨识侗族大歌的演唱方法、节奏特点、多声部进行特点、结构特点。
B.在学唱、体验侗族大歌的过程中,提高音准能力、演唱能力、多声部训练能力及对侗族大歌的音乐表现能力。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简介侗族大歌(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起源《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合唱形式标准西文译名为 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名词解释侗族大歌
名词解释侗族大歌
1. 侗族大歌呀,那可是侗族文化中的瑰宝呢!就好比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
比如说在侗族的重大节日里,那悠扬的侗族大歌响起,真的能让人沉醉其中啊!
2. 侗族大歌,这可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呀!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
你想想看,大家围坐在一起,齐声歌唱,那场面多震撼呀!
3. 侗族大歌啊,它可不是一般的歌唱形式哟!简直是艺术界的一朵奇葩。
就如同春天里绽放的花朵,绚丽多彩。
你听过之后肯定会被深深吸引的!
4. 侗族大歌,那是有着独特魅力的呀!如同神秘的宝藏等待着你去发掘。
像他们在山间歌唱时,那声音仿佛能穿透云霄,难道你不想感受一下吗?
5. 侗族大歌呢,是侗族独有的音乐宝藏啊!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
你知道吗,当他们用歌声讲述故事时,那是多么的动人啊!
6. 侗族大歌呀,这可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化遗产呢!好比一颗闪耀的明珠。
你想啊,在寂静的夜晚,侗族大歌响起,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
7. 侗族大歌,绝对是让人惊叹的存在啊!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拂面。
当男女老少一起唱响侗族大歌时,那氛围,哇,真的太棒啦!
8. 侗族大歌哟,是多么神奇的艺术形式呀!如同奇幻的魔法。
当你身处侗族村寨,听到那优美的歌声,你肯定会被感染的呀!
9. 侗族大歌啊,真的是太特别啦!仿佛是一道绚丽的彩虹。
他们用歌声传递情感,这不就是最美好的表达吗?
10. 侗族大歌,那可是侗族的骄傲呀!恰似一轮明亮的圆月。
你难道不想去了解一下,这充满魅力的侗族大歌到底有多迷人吗?
我觉得侗族大歌是非常珍贵且独特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欣赏,更需要我们好好地保护和传承。
侗族大歌乐声的描写
侗族大歌是一种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的多声部合唱,以
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格调的柔和委婉、旋律的幽雅优美著称
于世。
侗族大歌的乐声非常独特,高、中、低音浑为一体,
音域宽广,声音柔和细腻,旋律优美动人。
在演唱时,通常
由一个领唱者引领整个团队,其他人则以和声的方式进行伴唱,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
侗族大歌的乐声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时而高昂激越,如同
山间的溪流,清澈明亮;时而低沉婉转,如同林间的风声,
轻柔细腻。
在演唱过程中,还可以听到虫鸣鸟叫,山谷回响
的声音,仿佛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中。
侗族大歌的乐声不仅让人陶醉,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当
演唱者们全情投入时,他们的歌声仿佛可以穿透听众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无论是欢乐还是悲伤,都
可以通过侗族大歌的乐声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宣泄。
总的来说,侗族大歌的乐声是一种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
音乐形式,它不仅传达了侗族人民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也为我们展示了人类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非常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将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一、音乐形式丰富多彩,表现奇特侗族大歌的音乐形式相当丰富多彩,有“竹筒打击乐”、“板杖团”、“夜郎锣鼓”等多种乐器的伴奏,有长、短、快、慢等多种节奏形式。
同时,在演唱形式上也十分丰富,在侗族大歌演唱中,常常出现腰摇、手舞、鼓捶、跳跃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得侗族大歌的表演极为活泼丰富,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二、歌词闪亮夺目,情感真挚侗族大歌的歌词不仅表达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哲学和民族情感,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侗族大歌的歌词常常以环境、人物、情感等为题材,表现出侗族人民深厚的内心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同时,侗族大歌的歌词也带有悲壮和英雄主义色彩,如《竹子吟》《卡姆祖贡》等,体现了侗族人民存在的困境与奋斗精神。
三、演唱技巧高超,人声巧妙合奏侗族大歌的演唱技巧非常高超,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声韵美。
演唱者常常用特殊的喉音、尖音和低音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色彩,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天赋的音乐才华。
此外,侗族大歌的人声合唱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们协调配合,各自发挥所长,形成完美的音乐效果,使演唱更加具有震撼力。
四、传承不衰,历久弥新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传统代表之一,自古至今,依然保留着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艺术魅力。
侗族人民把演唱侗族大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民族标识,深深地融入到侗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成为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总之,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可以看出侗族大歌是一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
在侗族人民的传承发展中,侗族大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断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侗族大歌始终以其独特的演唱和表达方式,诠释了侗族人民深厚的内心情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资料]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
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
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
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
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它是一种参加演唱人数众多,来源十分久远的民间合唱音乐。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
侗族大歌是侗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侗族的历史和文化。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维系侗族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
侗族大歌来源久远,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如宋代著名词人陆游在其所著《老学庵笔记》中已经有了关于“仡伶”(侗人自称)集体作客唱歌的记载。
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就是当时演唱侗族大歌的真实记录。
大歌一般是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作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所以说,侗族大歌是侗人文化的灵魂。
侗歌历史渊源侗族是由古代的越族群中的一支发展而成的,而越人是一个善于歌唱的古老民族。
西汉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刘向在其所著《说苑》篇中,记述了一段关于春秋时代楚国今尹鄂君子在游船上赞赏越人唱歌的情景,并借用汉字记音的方式记录了一首《越人歌》。
宋、明、清代都有文献记载侗歌演唱情况。
除元献记载外,侗族民间还流传有许多关于歌舞起源的神话传说。
侗家和苗家一起派人上天去寻歌种,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歌神,住在坡上的唱山歌,住在河边的唱河歌。
浅述侗族大歌的起源和特点(侗族大歌丨那些拥有自己音乐的民族)
浅述侗族大歌的起源和特点(侗族大歌丨那些拥有自己音乐的民族)"《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因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而著称,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1.侗族大歌——民族特色浓郁的“阿卡贝拉”侗族人们眼里侗族大歌不在舞台上,不在追光灯下,而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侗寨里、清泉溪畔缓缓流的鼓楼边。
在贵州,主要侗族居民主要聚居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大歌流传于黔东南部分侗族村寨,且历史悠久。
侗族姑娘和腊汉(侗族男子)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寨门演唱侗族大歌杨代富/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先祖对音乐的热情与追求,被一代代侗族人民传承下来。
在侗族的音乐文化中,最能显现其精髓的就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独特性在于其音乐上的复式结构和表现方式。
侗族大歌的合唱部分完全不使用乐器,合唱团的成员分出不同的声部及音色,是我国最完美的民间合唱,是民族特色浓郁的“阿卡贝拉”。
侗族大歌不止旋律动听,其叙事性也极强。
最常见的侗族大歌主题有四类:歌唱大自然的“噶所”、歌唱恋情的“嘎嘛”、歌唱道理“噶想”、歌唱故事“嘎吉”。
嘎所:称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
歌词一般短小,突出歌词之间和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拉腔时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使高音之间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齐唱一个长音,与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衬,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
侗族姑娘和侗族男子)演唱侗族大歌图/多彩贵州风剧照嘎嘛: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嘎想: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嘎吉:称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有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嘎吉母,和众人分声部合唱的嘎锦两种类型。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作者:来源:《公关世界》2017年第21期侗族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
单就侗族大歌而言,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的古风。
侗族大歌是在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在法国巴黎的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便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自那以后,旅行者来到侗寨,倾听侗族大歌。
巴黎演出的套路、央视演出的模式,随着旅行者的到来,几乎原封不动地被搬回侗寨。
舞台传统的侗族大歌演绎方式,抑扬顿挫,高山流水,备受旅行者的青睐。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主要流行于侗族南部方言第二土语的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4县,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
肇兴侗寨是南部侗族最大的侗寨,早在20世纪90年代,漂洋过海的外国人就已经找到这里,倾听这个寨子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种类不少,但是最受旅行者喜欢的,是被称为“声音歌”的侗族大歌。
歌者模仿自然界虫叫鸟鸣,高低结合,清脆绵长。
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大歌来说,声音歌是炫技演出,但这种炫技,又几乎是一场舞台侗族大歌演出的全部。
民间关于侗族大歌的分类各地不同,一般可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分为即嘎所(嘎获)、嘎嘛、嘎想、嘎吉四类。
嘎所为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嘎嘛为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嘎想一般是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多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嘎吉为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歌者往往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探析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价值
探析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价值摘要:在侗族的文化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性文字的存在,因此往往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得以进行的,其中“歌唱”则通过“以歌曲传承文化”的方式,极大的推动了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侗族的历史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而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深深扎根于侗族的民族文化土壤中,以歌唱的形式将民族文化融入音乐艺术的血脉中,并成为了侗族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重要媒介与载体,可以说,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族文化生长与繁衍的重要途径,侗族大歌蕴含着极为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包含了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民族情感和精神追求等各方面的内容,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不管是在民族艺术文化方面,还是在社会功能价值方面,侗族大歌都始终展现着其巨大的魅力。
基于此,本文则针对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价值等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侗族大歌音乐特点社会功能价值引言: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侗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艺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扎根于侗族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以歌唱艺术的形式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侗族大歌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艺术文化及社会功能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对此,我们需要基于艺术文化功能价值的理论层面,对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进行深入的探析。
1.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一)侗族大歌的仿生性特点在音乐最初的起源理论中认为“模仿”是音乐产生的根源所在,艺术的产生也源自于人类对自然界现象的模仿。
对于侗族大歌来说亦是如此,侗族人崇尚自然,他们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现象中获得和捕捉灵感,并进行拟声模仿和音乐艺术加工,以此来表达侗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崇。
侗族傍水而生,河流湖泊、鸟语花香,这些都给侗族大歌的创作和产生提供着艺术灵感【1】。
在侗族大歌中有着形式各样的拟声模仿,这些都是源于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现象的“和声”,侗族人将对这些声音的模仿巧妙的融入到了侗族大歌音乐艺术中。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试论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摘要: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
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
侗族大歌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其突出特点是其多声部无伴奏合唱。
本文主要从大歌的组合形式、演唱方式、发声技巧等方面去解读侗族大歌演唱的特殊韵味及规律。
关键词:侗族大歌;演唱;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2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
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
侗族大歌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其突出特点是其多声部无伴奏合唱。
侗族大歌作为一种民间合唱艺术,其演唱形式、组合方式、发声技巧等方面既与其它民族多声合唱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独特的韵味及规律。
一、大歌的组合形式传统的侗族大歌合唱为同音色合唱,当男女都参加歌唱时,即采用合唱式对唱。
按照音色分类,可分为女声、男声,童声大歌。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与歌唱的内容有关,侗族侗族大歌中,多为爱情题材,是在通过群体歌唱以寻求配偶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男问女答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歌唱现象。
由于习惯使然,在演唱侗族大歌时,也多采用男声、女声、童声同声合唱的形式。
此外,也与男声、女声的生理有别、音域各异有关。
如果混声合唱起来,声部间产生间隙的分离效果会影响合唱音色的协和统一,这与侗族人民的追求协和美的审美心理是不太相符合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文化视野的扩大以及有时为了舞台演出的需要,近年来,黎平地区的侗族民间合唱团,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合唱形式,男女合在一起唱同一首歌,将同声合唱发展为混声合唱。
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但目前仍不很普遍。
在侗族大歌的合唱中,高音部一般由两位歌手轮流领唱,侗语称“赛嘎”即雄声之意,译为“歌首”。
低音部由众人合唱,侗族大歌可以说是同时运动着的不同声部的矛后统一体,是许多个性协调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艺术表现整体。
中国多声部音乐瑰宝——侗族大歌概论
个三音组。 2.旋律与和声 大歌的合唱和其他合唱的差异有以下三点。 第一,大歌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高声部和低声部。 高音侗语称为sohpangp,低音侗语称为meit gal。在正式演唱中, “歌头”只能有一个人,低音部由其他成员来唱,通常是齐唱或合 唱。大歌的低声部多为二度、三度向下装饰的倚音和滑音,高声部 是把低声部加以改造产生的。高低两个声部快慢的对比是十分明显 的,高声部比较简单时,低声部就比较复杂,反之亦可;从而形成 支声性质的二声部复调歌曲。 第二,齐唱、合唱会在旋律分层分叉时出现,两个声部是相辅 相成的关系。 第三,平行三度、四度、五度音程多运用在旋律声部。 3.节奏与节拍 节奏常用 , , , , 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板一眼,通常一个音只对应一个字;风格上多为 舒缓欢快的、明亮向上的。② 四、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 大歌这种特有的音乐品种,对熟悉侗族内部各组成部分和独特 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参考性质的作用;对研究侗族教育和婚姻的方 式,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历史等多方面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③更 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侗族大歌的传承 在早期的侗族,是只有大歌的,有“歌班”、“歌师”、“民俗活动”等。大 歌的传承方式就是通过歌师对歌班成员的口传心授完成的。 在侗族有了文字后,口耳相传的方式开始向书面文化转化。随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 汉语是“大歌”的意思。拥有两千 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一种民族的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原生态 合唱的复调式歌曲。 一、侗族大歌的起源 (一)本土说 侗族的祖先们劳作后在山林中进行他们特有的娱乐活动,模 仿鸟儿、虫儿的叫声,把自然的美融合到自己的歌声中,大歌就 此产生。 (二)外来说 外面的人认为大歌一开始是单调的,是外来较复杂的音乐流传 到侗族并影响了原有的大歌,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大歌。 (三)改造说 外来会音乐的人把专业音乐知识运用到原有的大歌中,把大歌 改编成多声部音乐。 二、侗族大歌的分类 (一)依据演唱场合、唱叙内容 1.鼓楼大歌 侗语为“嘎的楼”。在鼓楼里,男女声最开始演唱的曲子叫 “噢谑顶”,正式对唱时演唱的曲子叫“干赛”。 2.声音大歌 侗语为“嘎听”,多声的效果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它 的旋律模仿自然界优美的声音,另一方面是和声对主旋律的帮衬。 3.叙事大歌 侗语称“嘎所”。有“嘎锦”和“嘎节卜”两种类型。 4.童声大歌 侗语为“嘎腊温”,音域比普通大歌窄,适合儿童演唱。 (二)依据风格、旋律和内容 1.嘎听 2.嘎嘛 3.嘎想 4.嘎吉 (三)依据性别和年龄 按性别分有“女生大歌”和“男生大歌”;按年龄分有“童声 大歌”等。 侗族的乐师们还创作出混声大歌这种新品种。 三、侗族大歌的特点 在侗族,领唱者被称为“赛嘎”;上方声部被称为“所赛”; 下方声部称为“所梅”。
贵州肇兴侗族文化发展与侗族大歌《蝉之歌》的演唱风格特征
贵州肇兴侗族文化发展与侗族大歌《蝉之歌》的演唱风格特征张雪严【期刊名称】《当代音乐》【年(卷),期】2022()11【摘要】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与四川、重庆、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多地比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这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以及舒适的气候,使贵州成为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也孕育出了非常多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
据统计贵州侗族人口的数量约有162.86万,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保存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
其中,侗族大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被保护,但是随着侗族人口逐年减少,其流行范围也不断缩小,因为歌手或歌师年事已高,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无法继续传承的境地。
在侗族人民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饭养身,歌养心”,可见大歌在每位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都占有崇高的地位。
在他们眼里“会唱歌,唱得多”就意味着这样的人拥有更多的知识,也比别人懂得更多的道理。
其中,歌师便是他们当中懂得最多的人。
本篇文章将分为三个部分向大家概述侗族大歌现状以及演唱特征,选取了侗族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蝉之歌》为例详细介绍这一灿烂的民族文化瑰宝,并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特点,顺应潮流文化的同时,能够将它更好地融入大众的视野,不仅走向全国,更应该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多元的民族文化。
【总页数】3页(P85-87)【作者】张雪严【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相关文献】1.贵州侗族大歌《蝉之歌》的演唱分析与传承2.贵州侗族大歌《蝉之歌》的演唱分析与传承3.贵州黎平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嬗变研究4.侗族大歌《蝉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与文化内涵阐释——以肇兴、小黄两个侗寨的蝉歌为例5.侗族大歌的旅游实践、地方性重构与族群认同——贵州肇兴侗寨案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侗族以“饭养身,歌养心”作为生活信条,唱歌是侗族人交往的媒价和特有的风俗,又是侗族文化传承的方式。
侗寨中的歌队及歌队中的歌师,是侗歌的组织者和传承人,唱侗歌是侗族个体获得族群认同的最终方式。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或“嘎玛”,意为声音宏大的歌,它本是侗族多声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在鼓楼正式对歌时唱的一种多声部的歌,由于“鼓楼”是侗族村寨的象征,而侗族大歌又贯穿于鼓楼对歌的始终,侗族人便把“嘎老”视为多声部歌的总称,即称“侗族大歌”。
主要流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聚居核心区以及锦屏、天柱、镇远、剑河等地,流传面积1000公里,人口20万。
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可分为四类:即嘎听、嘎嘛、嘎想、嘎吉。
嘎听称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
嘎嘛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嘎想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嘎吉称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作为传统“口碑”样式,侗族大歌涉及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咏唱风物等,大歌的歌词均是韵文体,讲究腰韵、内韵和脚韵之间的联系和押韵。
侗族大歌多以村和房族为单位组建歌队,并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的活态见证,是侗族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的主要载体。
“口传心授”和“集体展演”的特殊方式,维护了其口传文化在当代延续,同时又是维系当代不同辈分侗族人的重要纽带,是侗族人共同认同的族群文化标志。
侗族大歌来源久远,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就是当时演唱侗族大歌的真实记录。
侗族大歌
牛腿琴
琵琶
芦笙
侗族文化三样宝
鼓 楼
大歌
花桥
思考:这首大歌在演唱方面有什么特点?
思考:歌曲在演唱上有什么特点? 侗语演唱
思考:歌曲在演唱上有什么特点?
无伴奏
思考:歌曲在演唱上有什么特点?
原生态演唱方法
思考:歌曲在演唱上有什么特点?
多声部
请欣赏:
《处处蝉歌不见蝉儿面》 你能听出吗?
从音色特点上看,这首大歌属于哪种合唱形式?
你能听出这首歌有几个声部?
歌曲多为二声部结构,少数 歌曲的后面发展为三个声部。 高音声部只由1-2人(歌头)轮流演唱。 低音声部是持续长音。
《处处蝉歌不见蝉儿面》
rit
0 616 6 616 6 616 6 616 616 616 6
思考:歌曲在演唱上有什么特点? 侗语演唱 无伴奏
原生态演唱方法
多声部
常冠以人名
叙事大歌 :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对话为主
常冠以流传地区
侗 族 大 歌
鼓楼大歌 :抒发男女相互爱慕之情为主。
歌名都根据内容来定
童声大歌:儿童游戏娱乐时唱的多声部。
常冠以昆虫鸟兽或 季节时令的名称。
声音大歌 :以展示音乐曲调和歌队声音为主
忙呀美发卓,
Mangc yah lail kgags yangh .
忙呀美嘎呀,
Begs nyenc bail touk sinp nyenc liangp.
百迎巴到千人呀.
嘟咕 嘟咕 嘟咕 嘟咕嘟 咕嘟咕
6哎66 Nhomakorabea6
6
6
牛腿琴
琵琶
侗笛
芦 笙
忙呀美嘎依呀
醉 侗 乡
1616 0 33 0 533 332 3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侗族是歌的民族,侗歌是民族的歌。
侗族以前没有文字,歌就是民族的历史。
正因为如此,侗族人民现实生活中,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歌。
歌是恋爱的媒介、婚姻的纽带、节日的装点、劳作的调节,同时也是悲哀的慰籍,总之,歌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特别是侗族大歌的多声音乐,和谐而优美、亲切而自然,犹如一曲人与山水的和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侗族大歌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而且成绩斐然,但从声乐演唱角度研究的却尚未见到,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由于工作的需要,本人曾对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作过一下思考,现整理成篇发表,权作引玉之砖,敬请同行专家赐教。
一、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侗族大歌多为合唱及男女声合唱。
按音色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与童声大歌三类。
后为适应舞台演出,增加了男女混声合唱形式。
高音部一般由两歌手轮流领唱,低音部由众人和唱,均用真声,男声沉着深厚,女声清纯亮丽,童声稚气娇嫩,各具特色。
它是一种一领众和的由高低声部谐和演唱的合唱形式,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范畴。
大歌演唱时,领唱者先领唱一至二句,然后众人随声合唱,当地人称之合声,合声有和声的因素,也有对位的成分,声音谐和明亮、音色多变,十分动听,其演唱独具一格:1、演唱的语言特点民歌的音乐语言是从生活语言音调中提炼出来的。
它对音乐旋律的的构成,尤其对民间音乐的色彩、发声、歌唱都有着巨大影响。
启蒙运动杰出思想家、哲学家、音乐家卢梭认为:“音乐不仅可以模仿自然,更重要的是模仿人类的语言。
语言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最有力的手段,模仿语言的旋律比语言本身大一倍的力量影响人的情感和心灵。
”侗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一个单独部分,分南北两种方言,侗族大歌分布地即属南部方言区。
侗族的语言优美、内涵丰富、能够细致、准确地表述生活和历史的各个方面。
侗族大歌的歌词是侗族语言的结晶,因而颇富魅力,但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据侗族专家介绍,侗族大歌的歌词不仅押韵,而且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求符合声调。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演唱特点和形式美特征。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一种特殊的歌唱形式,常常在他们的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中演唱。
它不仅富有动听的旋律和悠扬的音色,更重要的是通过歌词来表达侗族人民的情感、价值观和思想。
一、演唱特点:1.喉音唱法:侗族大歌以喉音为基础,具有浑厚悠长的音色。
演唱者通过空气的震动,使声带发声时发出喉音,音色独特,深情凝重,给人一种强烈的音乐震撼力。
2.多声部对唱:侗族大歌通常由多个音部组成,每个音部有各自的旋律和歌词。
演唱者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旋律的安排,进行分工合作,形成和谐且富有层次感的对唱效果。
多声部的对唱使侗族大歌的演唱更加丰富多样,使人们更易于感受到歌曲中情绪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
3.唱词韵律丰富:侗族大歌的歌词通常采用侗文,其文字简洁、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歌词中经常使用寓言、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演唱时,重复的节奏和叠词句的运用使整个歌曲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形式美特征:1.随节拍变化的旋律:侗族大歌的旋律多变,多以2/4拍或4/4拍为基础,旋律线条流畅,富有变化。
在演唱中,歌者会根据歌曲的情感变化和歌词的表达需求,适度地在节奏上加以自由处理,形成乐音的呼应和共振,使整个歌曲语调畅快,旋律丰富多样。
2.舞动的身段:侗族大歌的演唱往往伴随着热烈而激情的舞蹈。
演唱者在歌唱时通过身体的动作、肢体的舞蹈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舞蹈动作多为表现力强烈的跳跃、旋转和拍打,配合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表达,形成视听上的艺术效果。
3.团队合作意识:侗族大歌的演唱是集体参与的。
在侗族社区中,每个人都参与到大歌的演唱中,不分年龄、性别、职务等差别。
在演唱过程中,大家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
演唱者们手拉手、齐声歌唱,以团结的力量传达出侗族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侗族是歌的民族,侗歌是民族的歌。
侗族以前没有文字,歌就是民族的历史。
正因为如此,侗族人民现实生活中,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歌。
歌是恋爱的媒介、婚姻的纽带、节日的装点、劳作的调节,同时也是悲哀的慰籍,总之,歌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特别是侗族大歌的多声音乐,和谐而优美、亲切而自然,犹如一曲人与山水的和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侗族大歌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而且成绩斐然,但从声乐演唱角度研究的却尚未见到,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由于工作的需要,本人曾对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作过一下思考,现整理成篇发表,权作引玉之砖,敬请同行专家赐教。
一、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侗族大歌多为合唱及男女声合唱。
按音色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与童声大歌三类。
后为适应舞台演出,增加了男女混声合唱形式。
高音部一般由两歌手轮流领唱,低音部由众人和唱,均用真声,男声沉着深厚,女声清纯亮丽,童声稚气娇嫩,各具特色。
它是一种一领众和的由高低声部谐和演唱的合唱形式,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范畴。
大歌演唱时,领唱者先领唱一至二句,然后众人随声合唱,当地人称之合声,合声有和声的因素,也有对位的成分,声音谐和明亮、音色多变,十分动听,其演唱独具一格:1、演唱的语言特点民歌的音乐语言是从生活语言音调中提炼出来的。
它对音乐旋律的的构成,尤其对民间音乐的色彩、发声、歌唱都有着巨大影响。
启蒙运动杰出思想家、哲学家、音乐家卢梭认为:“音乐不仅可以模仿自然,更重要的是模仿人类的语言。
语言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最有力的手段,模仿语言的旋律比语言本身大一倍的力量影响人的情感和心灵。
”侗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一个单独部分,分南北两种方言,侗族大歌分布地即属南部方言区。
侗族的语言优美、内涵丰富、能够细致、准确地表述生活和历史的各个方面。
侗族大歌的歌词是侗族语言的结晶,因而颇富魅力,但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据侗族专家介绍,侗族大歌的歌词不仅押韵,而且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求符合声调。
而侗语的声调有九个之多,使用也很严格,有的只能用于上句或下句,有的则上下句都不能用,因此,学唱侗族大歌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侗族语言的声韵。
侗语的声韵有三种,即内韵、腰韵、尾韵。
内韵是指句内韵,腰韵是句间韵,尾韵是节韵。
一般说来,内韵和外韵在一个唱段里是可以变化的,尾韵则要求整个唱段一韵到底。
为适应侗语的语言特点,侗族大歌在演唱上必然有自己的一些独特方法,与现代歌唱发声方法有很大不同,与现代音乐院校讲授的“混声”歌唱概念也大相径庭。
“混声”要求的是真假声的结合,重机能向轻机能转化,达到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的目的,是一种纯技能训练。
而侗族大歌则突出口语化特点,以传授知识、文化为目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一种实用的需要,因而呈口语化特点。
侗族歌师传授时,强调用人声的自然音域演唱。
侗族歌班从小开始训练和实践,首先要求用吟诵腔进行反复朗读歌词,然后再从低音部旋律开始教唱。
其声音圆润、甜美,而且,音准、乐感都非常好,一首无伴奏的大歌,一张口就是那个音高,这是非常独特的一点。
可见侗族大歌的演唱的确是同它们的民族语言分不开的。
2、演唱的呼吸方法民族声乐的呼吸方法是以“吟”的呼吸为基础演变而来的。
“吟”的行腔方式使得声音圆润,行腔流畅,这点正和侗族大歌相吻合。
大歌常采用的呼吸方法是最自然的方法,和现代歌唱要求的“胸、腹式”联合式呼吸方法不同。
大歌有不少是对自然音响的巧妙模拟,也有不少是模仿蝉虫鸟叫或动物声的,在低声部的衬托下,领唱者即可尽兴发挥,唱出十分委婉动听的“花腔”。
在歌唱时大量出现的所谓“分岔”支声形式,即在低声部主音“la”上持续长达数十拍,旨在对主要声部旋律作衬托,另由1-2人轮唱上声部的支声旋律以取得悠扬飘逸的和声效果。
这种在一个音的长时间持续,没有相应的呼吸方法配合是不行的,侗族歌手就采用链式呼吸,互换气息的办法,气息控制则自我随意发挥,以确保长达数10拍的歌声委婉、飘逸,持续不断。
3、演唱的共鸣歌唱共鸣技术的运用,可以说是不同唱法的分水岭,因此歌唱的共鸣与声音的音量、音色、音质都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对吐字和发声技术有较大的影响。
侗族大歌来自于生活,自然优美的侗寨风光、敦厚善良的品德、底蕴深沉的侗寨鼓等,这些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人文氛围,以及采自大自然音响构成了一幅幅侗家风俗山水画。
同时也是这些形成了侗族人民审美需要的心理动力,从而引起内力的碰撞和心灵震撼,促成了侗族大歌的歌唱共鸣技术的独特风格。
侗族大歌的发声技巧讲究口腔共鸣在歌唱中的优势,强调吐字的喷口力度和外口腔的打开,使唱腔亲切明亮,既提高了字音的辨力,又突出了口腔共鸣,是民间歌唱中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共鸣方法。
鼻腔共鸣是侗族大歌演唱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亮点。
无论是男声大歌或女声大歌,鼻腔共鸣和鼻音都是一种特殊表现手段。
学唱侗族大歌的难点在很大程度上也在这里,因此有人说,能否唱好侗族大歌关键在于鼻腔共鸣和鼻音技巧的运用。
鼻腔共鸣的形成具有使声音音色明亮、圆润、集中、高位的特殊的音色效果。
另外,还运用了部分鼻音等音色。
例如西江女声大歌《坡上三个小伙吹箫笛》和小黄男声大歌《妹妹嫁到外寨去了》等,都是运用了鼻腔共鸣和鼻音等局部共鸣方法。
事实上鼻腔共鸣和鼻音技巧的运用,使歌队的整体音色显得厚重而有朦胧感,效果独特。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鼻音并不贯穿在一首歌的始终,而是在演唱中根据需要偶尔使用,且恰到好处,从而使歌队整体的音色效果富于变化,时而明亮、时而朦胧、充满无限的情趣。
另外,收紧下腭与鼻腔共鸣结合使用的方法也是值得重视的。
如演唱一首描写蜜蜂采花的《嗄花》侗族女声大歌时,演唱者就用收紧下腭结合鼻腔共鸣发音的特殊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蜜蜂飞落花丛钻进花蕊,吸足花粉后“嗡”的一声腾空而去的全过程。
演唱方法的独特音色的别致,使这一景观十分逼真。
又如童声大歌《小山羊》,歌队通过模仿“咩———咩———咩”的叫声(鼻腔共鸣)借助跳跃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生动地刻画了小山羊踏过小溪奔向草原的快活神态。
4、舌尖颤音的运用舌尖颤音作为侗族大歌的一种特殊演唱技巧,尤其在模拟大自然音响的歌曲中使用最多。
如前所述,侗族大歌中的声音歌是对某些自然音响,如蝉虫鸟叫或动物声的的巧妙模拟,舌尖颤音就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出现的,如女声大歌《蝉歌》就是典型。
“我唱蝉歌请大家侧儿静静地听,唱支蝉歌献给众乡亲。
楞楞楞哩、楞楞楞哩、楞楞楞楞哩、楞楞楞楞哩、宁楞哩、呃嘿呃”这是一首描写夏日林中蝉鸣的歌曲,由5-10人演唱,通过模拟大自然中蝉的鸣叫,既似口技又是歌。
领唱者在歌队持续音“la”的衬托下,下巴放松,轮流换气,用舌尖颤音模仿“楞楞楞楞哩”的蝉叫声,并由数人轮流唱交替领唱,形成你疏我密、我密你疏,时而明亮、时而柔和,此起彼伏的声响效果,展现了林中众蝉齐鸣的景象,别致而逼真,令人犹如置身于大自然中。
二、侗族大歌的形式美特征侗族大歌的美和其他优秀民歌一样,主要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真善美的统一。
侗族人民不是为唱歌而唱歌,而是通过唱歌来传播文化、记载历史,因而,真与善成为大歌的基本内容。
据统计,侗族大歌的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即反映爱情生活的、模仿自然界声音的、表现日常生活与礼仪的、反映人民疾苦的、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的,以及讲述历史故事的。
可见侗族大歌是侗族社会生活经济基础的反映,因而它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反过来影响侗族社会风尚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侗族社会的繁荣。
这证明侗族大歌的内容美是无可非议的。
对于这一点,很多文章都有所涉及,本文无需赘叙,这里主要论述侗族大歌的形式美问题。
笔者虽不赞同音乐美就是形式的观点,但形式美在音乐美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侗族大歌之所以那么感人,显然同它美的形式是分不开的。
侗族大歌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音乐的传统形式与音乐形态方面。
从传统形式上看,它的形式美包括两点,一是形式表现内容的美,如传统大歌(嘎老)、叙事大歌(锦老)等,传统的教育功能与现实的审美需要在这里得到了水乳交融的结合;二是形式本身独具的美,如声音大歌(嘎所),既是来自大自然界蝉鸣鸟叫、流水潺潺声,又是超越那些自然之声的一种充满艺术魅力的音乐声。
侗族大歌的魅力显然是同这种独特的形式分不开的。
从音乐形态上看,大歌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它的歌曲结构、多声结合与调式特点方面。
侗族大歌的结构严密而精美,一般而言,每首大歌均由三部分组成,即起顿、更夺、合觉,汉语称之为歌头、歌身、歌尾。
一首完整的侗族大歌侗人们称为一“梅”,歌身所属的每一分支段落叫一“觉”。
一梅大歌长短不一,长的有几十、甚至上百个“觉”,而每个觉又包含几个小段(A、B),每个小段又有起音、合唱、段尾,形成几个歌层。
为便于探讨特排列如下:大歌A:歌头、歌身、歌尾歌身:歌段A(起音、合唱、段尾)歌段B(起音、合唱、段尾)大歌B:歌头、歌身、歌尾歌身:歌段A(起音、合唱、段尾)歌段B(起音、合唱、段尾)歌段C(起音、合唱、段尾)如有一首大歌《元懂》就分为四层、八十五觉,其结构庞大,既复杂又有序,如果我们用音乐美学形式美的法则去观察它,你会发现它既符合“和谐对称”,也符合“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这种独特的民歌结构实为少见。
在多声结合上,侗族大歌多为二声部结构,少数歌曲的后面发展为三个声部,高音声部只由歌头1-2人轮流演唱,低音声部是持续长音,人们称之为支声式二声部合唱。
有的歌手水平较高,在持续低音的陪衬下常常即兴发挥,侗族人民称之为“拉嗓子”,带有花腔的意思,因而使演唱更加丰富多彩。
值得注意的是,“拉嗓子”与持续低音都不是固定的,它可长可短,短的只有几小节,长的几十小节,往往视领唱的具体情况而定。
这里,我们明显看到侗族大歌在不同声音之间的组合和不同色彩之间的组合上完全是建立在“对比”的组合规律之中。
两个声部相同声音的重复,和不同色彩的排列也是建立在相同的形式美的法则———“整齐一律”与“多样统一”之上的。
侗族大歌演唱者们虽然不懂什么是音乐美学,但他们那种潜在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确实令人叹服。
从调式上看,侗族大歌是以五声羽调式为主体,即La为主音,调式音阶为612356,这是一个最基本、最常见的调式,有人称之为母体调式。
尽管它各部分的音列有时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均由同一母体派生出来且与母体调式保持一致。
像羽音同羽、宫、商、角、徵的音程关系分别为同度、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小七度;宫音同宫、商、角、徵的音程关系分别是同度、大二度、大三度、纯五度;商音同商角、徵的音程关系分别为同度、大二度、纯四度;角音角、徵的音程关系是同度、小三度;徵音则只与徵构成同度、小方徵音不在基本音级之中。
以羽调式为例,其变化后的音列为612、235,其次是123、356。
显然,这种调式音列的变化都是从同一母体派生出来的,也可以说是同一血统的,有着家族式的遗传基因,因而在性格上有着明显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