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理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2012级3班姓名:齐馨学号:2012200130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理念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通过马修被迫来到“水池底部”的这所学校教书,最终被气急败坏的校长赶出了学校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所谓“失败”的教师。但自始至终,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其貌不扬的普通人,浑身上下体现的是人的尊严与自由,他作为一名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尊严与自由。在马修的努力下,大多数教师放弃了以暴制暴的教育手段,开始懂得教育的真正含义,学校的教室、走道和操场上曾一度弥漫着、飘扬着体现人的尊严与自由的空气。最为重要的是,当马修离开学校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尽管曾经是所谓的“差生”,开始懂得了尊严与自由的意义,他们被反锁和关闭在教室里,向窗户外的天空用力掷出一只只签了名的纸折飞机,以这种特殊的方式送别他们真心喜爱的教师,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放飞并宣告心灵和精神的自由。这让我们想起堂·吉诃德,那个名垂青史的与巨型风车作战的西班牙绅士,让我们想起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那个与鲨鱼作战的老渔夫的不屈不挠。它以电影叙事的方式,从教育的角度宣告了同样的道理:人的精神是不可能打败的。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这部影片实际上反映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主角马修学监则是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者,而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

在影片中,马修在第一堂课上就让学生们写下自己的理想。出乎他意料的是,几乎每个孩子都很认真地描绘着自己的理想,这表示他们对自己的将来是有所期望的。而马修的这一行为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个新来的光头老师与学校其他人的不同——他认为这群捣蛋鬼是有未来的。马修在晚上查房时听到了男孩们用五花八门、随心所欲的唱腔,自然而原生态地唱出骂他的歌:“光头,光头,死光光……”这触动了他作为音乐教师的本能,他决定为孩子们写歌,并将他们组成合唱团。孩子们从唱着“我们是池塘之底辅育院的菁英,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令人伤透脑筋!”到“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这样,孩子们的心灵大门就慢慢开启,幼小的心灵正重拾童年的快乐。悠扬的歌声伴随着美好,让他们忘记了烦恼,忘记了自己曾是“调皮鬼”。马修在教歌的过程中充分地挖掘了每个孩子的潜力,并根据每一个孩子的音乐天赋找到了他们在合唱团中相应的位置,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合唱、独唱,指挥助理、乐谱架等。其实他是在暗示、激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具有他人所不可替代的价值,并明白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人生社会中找寻到自己的位置。就这样,在自愿而非强迫的基础上,合唱满足了学生的内在尊严和表现需要,使孩子们找到了自我价值。由此,合唱团受到了学生的衷心拥护和喜欢,这不禁令我们深刻反思身边的德育现象:课堂中的学生越来越多,让教师无力从身心上一一照顾到,于是,很多孩子就认为老师不关心他,眼中没有他,以至他们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以求老师能够注意到他。他们的做法小到调皮捣蛋,大到偷窃、打架,并渐渐形成了习惯。我们不能说这是老师的错,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关照孩子的心灵,使他们不在习惯中迷失了自我,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育者,特别是和学生密切接触的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绝不能忽略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不能将他们认为是“一群”的整体,德育应兼顾对象之间的个性差异,要将他们看作有个性、有独立特

点的个体。只有肯定了学生各自的特点以后,他们才会从心里认同自我,并从内心接受或改变自我。

影片中的校长哈森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只知道所谓的“犯错——惩罚”,总是站在孩子们的对立面,对他们粗暴无情,不管他们是否无辜、冤枉,从不手下留情。在这里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会客安排、关禁闭罚劳役的处罚等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使这里更像是一座监狱而不是学校。哈森校长从不兼顾学生们的差异,把他们都当成无可救药的差生,他只知道怎样让学生们通过惩罚来达到教育他们的水平,作为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他这里都没有。不仅如此哈森还私自扣押学校的财务,不仅在思想上禁锢控制它们,还在生活上给他们不好的待遇。是大家对这样的“老师”深恶痛绝。

该影片中,体现了教育心理学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哈森校长之所以会采用异常粗暴的方式,是因为他不相信这些学生,他不相信问题学生具备与一般学生一样的内在学习发展动机。因此,他认为只有采取异常的外部强制性措施,才能保证让这些学生变得正常。而马修老师则是怀揣着一颗平等、尊重之心,用真诚的爱与每一位学生交流,他相信这些学生,相信他们没有问题,他们和每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只不过各有特色罢了,而老师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发现这些特色。或许,皮革马利翁效应正好可以用来解释影片中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的胜利。特别是在皮埃尔和纵火者两名孩子身上对比十分鲜明:一个被马修老师发现是千里马,是音乐天才,因而最后成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另一个被校长坚持认为是偷钱贼,是惯犯,因而最后真的变成了纵火犯。教师的期待对于学生的影响,就是这么巨大而可怕,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时刻警醒的。

影片告诉我们:蒙丹看上去是一个粗俗、邪恶、暴力的孩子,是一个不受任何人喜欢的孩子,是秩序、文明、美好的粗暴破坏者,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他只是一个被教育看错了的孩子,被教育教坏了的孩子,一个本应有无限前途却遭受人性遗弃和教育遗弃的非常可怜的孩子。他是坏教育、反教育的教育产品,是一种教条主义的简单、粗糙、暴力教育的牺牲品。蒙丹放火烧掉的是学校,烧掉的也是一种可恶的教育。

将来作为老师的我们,要以哈森校长为反面例子,从马修老师身上得出一定的道理,注重学生的尊严,给他们人文主义的关怀,并且不要忽略学生的个性,怎样将所谓的“问题学生”变为“有用之人”,怎样避免造成像蒙丹这样的悲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