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改革破题农村金融困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制度改革破题农村金融困境

小组成员:尹天润、王超、郑翔

摘要:农村土地金融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制度的支撑,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制度发展历程的梳理,我国土地金融发展的状况分析,以及从土地产权残缺、土地抵押权不完整、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方面对土地制度是如何影响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作出了详细论述,总结出中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不完善的土地制度。最后,提出对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在产权、抵押权、流转机制方面的改革建议,及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土地金融发展的建议做出总结。

关键词: 农村;土地金融;土地制度改革;建议

引言

建没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围家的重大战略,也是农民分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民信贷难”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突破“信贷难”的难关,使农村的金融市场活跃起来,成为发展新农村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土地作为农民最稳定的经济来源,农村土地金融逐渐成为周内学者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和工作存金融行业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从金融发展的行业角度对发展农村土地金融业务的机构与具体运作方案作出有意探索。农村土地金融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制度的支撑,中国的土地制度是阻碍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根本原因,本文将对土地制度是如何影响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作出了详细论述,最后,对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改革进行总结。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出现困境、农民融资难的问题主要在于农民融资时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农民最大的财产——土地,由于所有权的限制,难以实现流转,这使得农民难以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的必要资金,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造成了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一、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回顾和总结

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有着很大的发展,在这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的变革过程。学术界对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将一些的主要的观点作如下综述。

世纪年代初期:土地改革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广大的新解放区内,约有亿农业人口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刘少奇把土地改革的深入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密切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实行土地改革是争取爱国自卫战争胜利最基本的一环,有决定意义的一环。完成这些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既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为促进农业发展,进而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必要条件。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国家尤其是大陆地区经历多年的

反侵略战争以及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农村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产活动受到极大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仍然存在。农村的土地经营情况普遍是佃农、雇农租种地主土地的生产方式,然后对其交纳一定的租税,农民收入较少,普遍生活困难。农村构成人员中有地主、富农、贫农、雇农、中农等,农村七成到八成的土地是由占农村人口不到%的地主的私有财产,土地分配与人员构成极不合理,农民少地或没地现象普遍存在。广大的中农、贫农、雇农的劳动收入绝大部分被地主剥削,再加上受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民的经济来源会更少。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十分尖锐,农村的生产关系极为脆弱,矛盾一触即发。

年月,中共中央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刘少奇作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月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宣布“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辟道路”。此次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又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世纪年代中期:初级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不仅是生产关系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而且是农业必须适应国家工业化步骤的客观要求。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社会经济中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工业的恢复和新建设项目开工,要求商品粮和其他工业原料的生产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土地改革后小农经济的增产能力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求。在“一五”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经济建设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农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来改造我国的个体农业,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增加农业产量的办法虽然有很多,但就我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与可能来看,增加农业产量的主要办法,还是实现农业生产的合作化。陈云指出,在我国农业现有的条件下,“这是一种投资最少,收效最大,收效最快的农业增产办法”。

“土地资源是农村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直接决定了农村社会结构格局,因此土地的分配和配置变更将左右着农村社会的变迁。”新中成立初期,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一切已彻底实现土地改革的地区,人民政府应组织农民及一切可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以发展农业生产及其副业为中心任务,并应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自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

年代中后期至年代末期的高级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

高级农业合作化(一)

年月以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点主要还是放在发展初级社方面,高级社只是作为试点。年月日,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会后,高级社就由个别试办转向重点试办,农业合作化运动转人以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中心。年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开始大力提倡创办高级社和大社。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从年初起,初级社没来得及巩固,高级社在全国就进人了大发展阶段。许多地方出现整村、整乡的农民加人高级社的情况。有的新建立的初级社随即转人高级社,有的互助组超越初级社的阶段直接成立或并人高级社,有的甚至没有经过互助组,也没有经过初级社,在个体农民的基础上直接建立高级社。

人民公社化(一)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进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时候,经过批判反冒进,经济建设中“左倾”思想也进一步发展。于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