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医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世纪,许多重要的变革都在这个世纪发生,医学也不例外。

但是,人类的健康却为什么没能从这些进步中获得最大收益——
转化医学:填平医学“鸿沟”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世纪,许多重要的变革都在这个世纪发生,医学也不例外。

“受益难”——
健康未与医学发展同步
人类在二十世纪见证了医学科学与技术的巨大进步,例如抗生素的发明使用、各类疫苗的研制成功、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和蛋白质组计划的实施等,都对人类健康医疗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人类健康是否从这些进步中获得了最大的收益呢?答案是否定的。

例如,1971年至今美国用于肿瘤防治方面的研究经费多达2000多亿美元,发表了156万篇与肿瘤相关的研究论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肿瘤防治的效果。

另一个方面,肿瘤花费却逐年攀升。

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报道,美国在2008年用于肿瘤防治上的费用达到了惊人的8950亿美元。

可以说,我们在花大笔的钱用于晚期肿瘤的姑息性治疗上,而恶性肿瘤的整体治疗形势并未发生明显的改观。

“死亡谷”——
横亘“两医”之间
早在两千年前我国汉代的名医华佗就从植物麻黄中提炼出麻沸散并用于临
床治疗。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进展使医学进入到实验医学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医学成果不再单纯来自于医生个人的行医经验,而是临床医学与实验室的结合。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均迅猛发展,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基础医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种发展的结果导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割离。

随之产生大量在基础医学领域出类拔萃的顶尖科学家,以及在临床医学领域成绩卓著的医生。

这两类人才在自己的研究轨道上并肩前进,分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然而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沟通和交流却逐渐减少。

虽然其间也有很多基础研究的结果逐渐向临床转化,但是这种转化已无法满足临床医学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需求。

因此,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之间形成了一条鸿沟,有人称之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死亡谷”。

“转化医学”——
生命科学界的热点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一个新的理念被提出来,其目的就是将基础医学的进展快速的转化到临床实践中,为病人服务,为人类健康造福,这就是转化医学。

可以说,转化医学是近十年来国际生命科学界的一大热点。

转化医学的概念是新的,但内容并不是新的。

转化医学产生于医学之初。

1992年美国《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概念。

1993年Pubmed 上开始出现转化型研究这一名词。

1995年,《Lancet》杂志首先提出了“转化医学”这一新名词。

2003年,时任美国NIH的院长Zerhouni在《NATURE》上发表文章,为转化医学的开展指出了路线图。

这些举措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填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鸿沟,让病人从基础医学的进展中获得最大收益。

转化医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将实验室、临床研究成果用于提高疾病防治效果;二是将研究成果用于制定预防、保健决策;三是将实验与临床研究作为制定卫生法规的依据。

“路在何方”——
我国的转化医学之路
转化医学的理念一进入中国,就得到了包括政府、学术界和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这一点与当年美国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是由NIH的院长向国会游说,争取政府的支持。

因此,我国现在进行转化医学研究,既要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更要结合中国的国情。

首先,我们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疗体系与美国不一样,因此更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做成大的生物基础研究平台。

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有二十个研究所、七家临床研究中心、四个临床学院,拥有一大批传统优势项目和众多的科研工作者。

如果能够把这些资源整合到一起,将形成一大批优势学科和先进研究项目。

其次,现阶段国内的转化医学研究要注重选择优势项目、拳头项目作为突破口,避免很多专业齐头并进。

这正像我们国家建国初期进行的体育强国计划一样,也是选择一些优势体育项目作为突破口。

第三,国内进行转化医学研究也要建立一批转化医学中心,但是一定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统筹规划,避免尚未具备条件就一窝蜂上马的情况发生。

第四,现阶段国内的转化医学研究要更加重视从临床到基础的过程,也就是更加重视由临床医生凝练出科学问题,交给基础医学研究者去解决。

第五,没有专门的研究型人才,就不可能开展转化医学研究。

因此要海纳百川,不拘一格吸引人才。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
转化医学| 定义
2010-10-28 17:11:13
根据之前学习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笔记所作,当时读了也有30几篇全文,做了15页的word笔记,本想用来自己练习写review,后来感觉实在是没有时间,毕竟写论文尤其是review跟做一般的笔记、写写心得什么的还是差别很大的。

索性整理一下在这里贴出来,当作一个系列。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在某些时候又称作转化性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在它被正式提出前,有很多类似的术语来描述相关的工作:发展性研究(development research)、应用科学(implementation science)、研究利用(research utilization)、研究应用(research use)、知识转化(knowledge translation)。

这些术语所阐述的概念与转化医学的基本含义大致相同。

而经过搜索查询,转化医学第一次作为一个新的名词正式出现,应该是在1996年《柳叶刀》杂志上的一篇文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从实质上来说,转化医学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bench to bedside(从实验室到临床)以及bedside to bench(从临床到实验室),即通常所说的B2B过程。

前一个B2B(bench to bedside)是指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转化为医药产品或者诊疗技术的过程,第二个B2B是指通过临床观察分析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思路、指导实验设计的过程。

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转化医学的双向循环,不把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或者忽视任何一面都是对转化医学的片面理解。

关于转化医学的定义很多,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

甚至定义会随着观察者的角度而变化。

这些定义如果用于转化医学理论交流与探讨的话会因为解释不够精确或者过于繁琐而引起不便,在这里,我尝试给出一种相对简练同时还能完整阐述转化医学概念的定义:
转化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通过利用包括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内的方法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的产品与技术,同时通过临床的观察与分析帮助实验室更好的认识人体与疾病、进行更优化的实验设计来促进基础研究,从而最终实现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帮助患者解决健康问题。

建立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发展海医附院特色学科
发布时间:2011-04-06 11:02:08 发布人:杨钥作者:郝新宝钟良宝杨堃王淑荣彭磊涂蓉宋欣
华翁阳覃西
海南医学院李孟森谢祁阳蔡望伟郑少江编辑:本站编辑来源:海南医学院浏览次数:196551 摘要:海医附院作为直属附属医院的发展规模和床位数,在可预见的5-10年中可能难以超越本地某些同级医院。

为此,...
适逢十二五规划制定之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聚焦公立医院。

海南医学院作为海南省医学教育的最重要提供者,面临机遇和挑战。

在诸多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建立高水平的临床诊断治疗平台,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学毕业生至关重要。

海医附院作为直属附属医院的发展规模和床位数,在可预见的5-10年中可能难以超越本地某些同级医院。

为此,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以科研为着力点和助推器,选择特色学科优先发展,既是凝聚人心之举,同样对于打造海医附院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转化医学作为新近出现并受到广泛关注的发展方向,为附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什么是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医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在其间建立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 h To Bedside, 简称B2B)的直接关联,把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医学技术,即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的连续过程。

它是一次伟大的医学革命,不仅涉及到基础和临床各个专一学科改革,更事关现在和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

随着临床研究复杂性的增加,临床和基础研究间的屏障也在增大,这使得新知识向临
床的渗透以及向基础研究的反馈都更为困难。

作为致力于克服或减少这种困难的新模式,转化医学的核心就是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特别集中在基础分子生物医学研究,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

科学家越来越意识到这种“B2B”模式具有的双通道效应:基础科学家给临床医师提供用于疾病医疗的新工具,临床研究者对疾病的进程和特性进行观察,提供反馈意见促进了基础研究。

转化医学研究被认为是“驱动临床研究引擎的激发器”。

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图谱的绘制完成,使人们首次有可能从基因水平洞悉癌细胞、癌基因与正常细胞、正常基因的不同,进一步了解了癌细胞转移机理,这些认识为针对性的疗法提供了可能,有助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并帮助确定不同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案。

转化医学的概念提出仅10年,但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美国已在30多所大学和医学院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NIH的科研投入也逐年增加。

而在我国,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已开始起步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2009年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和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在上海共同举办了“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多位专家和两院院士呼吁,我国应尽快建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快速有效地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新方法。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论证设立国家级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以及增加投入的模式和机制。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在协和医院新近成立的协和转化医学中心,由赵玉沛院长亲自担任主任,足见协和医院领导班子对转化医学研究平台的重视程度。

2、我校建立转化医学中心的策略选择
海南医学院汇聚了海南省高层次的医学教师队伍和临床医学专家,从一开始就十分关注转化医学的发展并提出了建立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议。

比如基础医学部的符史干教授在与我们座谈中多次提到,希望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与附属医院共建转化医学中心,开展转化医
学研究。

海医附院作为海南惟一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恰逢学校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建设和创办医科大学准备的历史机遇,不但对科研水平的提高有比较迫切的要求,同时现有的内科学、影像医学、生殖医学等学科具有较好的临床和科研基础,初步具备了进行转化医学研究的条件。

为此,建议将谢祁阳教授牵头的“海南省干细胞研究所”和海医附院中心实验室作为基础,在即将竣工的病房大楼中规划和建设“海南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重点发展跨学科的分子诊断和细胞治疗研究方向,突出科研在医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落实“科教兴院”的办院方针。

在分子诊断方向,可整合检验科、病理科和生殖中心里涉及分子诊断的项目、人员和设备(内部分配模式和所有权可以维持原来的状态),改变目前力量分散、项目少成本高、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通过不断开发新项目并提供全省范围的对外服务,使研究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对外服务同时还将帮助政府解决公立医院改革中人才短缺,县级医院诊断水平参差不齐的尴尬局面,势必获得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

在细胞治疗方向,针对多种疾病的细胞治疗手段已经出现,改变了血液系统疾病干细胞移植一统天下的局面。

神经再生的干细胞治疗、心肌坏死的干细胞修复、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免疫细胞治疗过敏症和肿瘤等都已出现并得到临床应用。

我们在海南省首先建立了免疫细胞治疗肿瘤的方法和流程,并首先申报海南省物价局核准了物价收费标准,可是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大规模开展,其他医院已经超过了我们。

在转化医学中心建立净化实验室,配备必要的设备和研究人员,上述有关各学科共同参与,通过多学科共享而得到较快发展,有利于形成特色方向并为建立特色学科打好基础。

在以上两个相对成熟、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方向上得到了发展,对于积累经验、持续投入至关重要。

以此为基础,通过基础老师与临床医生的长期合作,就有可能凝练出基于临
床的科研项目,也有可能是基础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上来,使转化医学研究走向深入。

3、创新人才合作机制开展转化医学研究
如何把基础医学的老师与临床医生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有效推进转化医学研究的关键任务。

为此,可借鉴我校以往的经验和其他医学院校的成功措施,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双聘制”等灵活机制,使更多的老师、医生和研究人员关注和参与转化医学研究。

具体针对我校教师和附院的医生,可在制定标准后分别遴选合作教师,建立学科交叉的合作关系,医院拿出专项基金补贴合作教师,并对合作成果给予奖励。

这种机制的有效性已经在近期得到了验证。

在学校组织人事部和科研部的推动下,基础部和附属医院开展了多次座谈和选题讨论,就课题申请和文章发表提供帮助。

附属医院则增加科研投入预算,制定奖励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合作的开展,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很大提高,合作发表SCI论文也有明显推进。

机遇稍纵即逝,学校党委早就提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教育、教学和临床工作的转型和发展。

我们应在做好存量的同时,顺应潮流、把握时机,适时发展新技术、新项目和创新学科,推动临床特色学科建设和整体水平提高,为实现海医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共同努力。

我院“肾脏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成立
加快国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构建基础研究与临床互为转化
互相促进的优良平台
基础研究给力临床临床促进基础研究
军内、省内首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南京总医院成立
1月22日,军内、省内首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南京总医院成立,南京军区联勤部副部长郭德富,江苏省副省长何权,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秘书长白玉良,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总后卫生部科训局副局长黄殿龙,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黄祖瑚,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夏冰,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吴志成,南京总医院院长易学明、政委陈忠良等领导,院士黎介寿、刘志红、阮长耿、王红阳、丁健、陈志南等军内外专家参加了成立大会。

据刘志红院士介绍,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和医学领域研究不断深入,人类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取得长足进步。

但随着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对疾病的认识迅速深化,摆在医学科学家面前的挑战越来越突显。

基础和临床研究距离不断拉大,大量的基础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临床应用。

1992年Choi最先提出”实验台到临床”概念,1994年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化型研究”概念,直至1996年在权威医学杂志《Lancet》上最先提出“转化医学”的概念,由此奠定了转化型医学研究的基础,迎来了转化医学研究的春天。

所谓转化医学,即把生物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医学技术的过程,即从实验室到临床,再从临床到实验室的连续过程。

也就是通过生物学问题或临床问题提出假说,通过需求驱动的实验研究,获得学术性成果、生物产品或药品研发、最终应用于临床,造福患者的研究模式。

其主要目的在于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固有壁垒,缩短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时间,从而快速有效地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临床治疗新方法。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科研机构已经认识到转化医学研究在推动人类健康水平的重要性。

以美国为例,计划至2012年在60个大学和医学院建立医学中心或医学转化中心,美国国立卫生院(NIH)自2006年起实施“临床与科研成果转化”奖励计划,并以每年5亿美元推进转化医学研究,以此来鼓励和促进成果转化。

同样,在英国已投入4.5亿英镑用于转化医学研究,并启动世界上首个转化医学合作研究中心。

欧共体也为转化医学研究计划投入60亿欧元。

我国对转化医学的重视程度已经晚于美国和欧洲,但2009年和2010年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召开转化医学战略研讨会,将建立和发展转化医学体系列入中国至2050
年人口健康科技发展战略中,由此可见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性。

而目前全国范围内建立的转化医学中心只有7个。

易学明院长指出,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团队,经过30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不可复制的学科优势。

经过多年的积累,肾脏病研究所目前已经具备了转化医学研究必备的基础条件,拥有专科门诊、临床治疗中心(6个病区,开展床位200张)、6个专业技术中心(血液净化中心、肾活检诊断中心、腹膜透析中心、肾移植中心、干细胞移植中心、肾脏病重症监护病房)、肾脏病重点实验室等多个职能部门。

门诊每年接纳25万患者,年收住病人7000
人次,年肾活检5000人次。

在已建立的病人肾活检资料库中积累病例达42000例,为目前国际上最大的肾脏病资源库,并开始接受全国各地肾活检组织标本。

血液净化中心年常规透析48000人次,连续性血液净化483例,腹膜透析140例。

同时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开展强强合作研究,构筑了多学科交叉,国际化的学科发展平台。

这些都为建立一个院士领衔、中国一流的肾脏病转化医学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当今转化医学研究在中国刚刚兴起的时候,时代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不失时机地组建肾脏病转化医学中心。

成立大会上,刘志红院士呼吁,要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构筑转化型研究平台;要以肾脏病转化医学中心为契机,促进转化型医院建设;要坚持产学研一条龙,医教研全面发展;要通过出转化性成果,推动医学发展,造福人类。

刘院士希望,全国医疗单位以肾脏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发展模式为借鉴,利用自身优势与特色,建立更多的转化医学中心,整合全国资源,推动我国医学事业发展。

打破目前疾病对国民经济造成负担的现状,摆脱医疗领域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造福人类。

转化性研究是把生物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医学技术的过程,即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的连续过程,简称为“B-to-B”。

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在中间架起桥梁,努力缩短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时间,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科研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治疗新技术。

炙手可热的领域
转化性研究是近年来医学界最炙手可热的前沿领域之一。

特别是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Elias Zerhouni的文章The NIH Roadmap在Science上发表后,更掀起了国际上对转化性研究的高度重视。

目前通过pubmed检索,在题名中包含有转化性研究或转化性医学的医学领域文章超过630余篇,其中知名杂志如Nature10篇,Science 8篇,JAMA 8篇,此外在Lancet、Cancer等杂志也分别有2~3篇文章发表。

还有一些杂志如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03年始)、Translational Research(2007年始)则专注于发表转化医学领域的相关论文,很多知名杂志也辟出转化医学专栏。

美国在NIH的推动下,现已有38个大学和医学院如哈佛、耶鲁、斯坦福、杜克、哥伦比亚等名校,建立了进行转化研究的医学中心或医学转化中心。

NIH正在以每年2~5亿美元的资助力度推进转化性医学研究,预计到2012年将资助建立起60个转化性研究中心。

自2006年起,NIH还开始实施了临床与科研成果转化奖励计划CTSAs。

英国在5年内已投资4.5亿英镑用于转化性研究中心的建设。

尽管如今转化性研究在发达国家已备受关注,但在国内还处于未成熟阶段:目前还没有建立转化性研究中心的大型计划出台。

好在各地医学院与理工科院校的合并以及综合性大学的建立也间接促进了生物学、心理学、理学、机械学、材料学等与医学的沟通和联系,便于形成如生物材料等研究团队,可能会给转化性研究中心的建立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机遇。

转化的障碍何在
对于转化医学来说,在实现转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障碍,主要是缺乏足够的转化资金。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临床的转化过程需要很高的转化成本,且回报周期长。

另外,缺乏政策支持和主动的参与者,实验室与医疗单位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等也是经常会遇到的困难。

面对这些障碍,必须适时提出对策,首先需要建立转化性研究的理念,增加政策引导和对生物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同时减少临床调查的成本,努力优化科研机构与公司企业的合作关系等。

而在这个转化的循环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转化性研究中心,其中包括一些独立的研究中心,但更多的是研究型医院的实验室、联合实验室或医学院校与企业联合研发中心。

而转化性研究最终的实现需要医院、转化性研究机构、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及相关管理机构共同努力,还包括患者社团、社区医生等的参与。

对临床影响深远
随着科学研究复杂性的增加,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间隔也在增大,这使得新知识向临床的渗透以及临床向基础研究的反馈都更为困难。

因而,转化性研究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转化性研究可填补基础研发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使科研与临床不再分家,加速了医学与理工技术紧密结合和知识产权的商业化。

同时还刺激了新教育模式的产生,将以往独立的各学科整合到同一个基础研究和临床学科中去,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策略和教育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研究工作者和医疗工作者,培养既能研究又能看病的“两栖人才”。

转化性医学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若把前瞻性研究的目标锁定在病人身上,强调疾病的早期检查和早期评估,并据此进行科研选题和研究,在获得成果的同时开展转化研究,使成果迅速用于临床,再根据临床效果发展深一层次的研究。

一旦这条双向通道打开,将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快速为临床医学服务,为疾病防治和完善政府公共卫生政策服务。

结合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