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五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课 程 设 计
三、教学大纲
㈣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执行
1.认真研究大纲的说明部分,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 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同时研究教学大纲的正文部分,有助于透彻理 会本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掌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2.教师熟悉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之后,应严格执行教学大纲 的要求,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计划性,指导小学生达到教学大纲 所要求的水准,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达到国家所要求的标准。 3.教师应将教学大纲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4.任课教师通过教学大纲可以领会自己所教年级教学内容在整个 学科教学内容中的位置和教学目标,同时为了使本门学科与相邻学科 衔接好,还可以了解和适当研究相邻学科的教学大纲。
第二节 课 程 设 计
三、教学大纲 ㈠教学大纲的概念 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 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 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㈡教学大纲的构成 1.说明部分:扼要介绍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目的、任务和指 导思想,提出教材体系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以及教学法的原则性建议等。 2.本文部分:是教学大纲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它是对一门学科讲 授的基本内容所作的规定。规定教材编写顺序,章、节、目、标题、内容 要点和授课时数,作业、考试、测验的要求和时数,参加其他活动的要求、 时数。正文部分又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三方面内容。 3.其他:列出教师的参考用书,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学仪器、直观教 具和视听教材等。
小学教育的特点: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第三节 我国小学课程
第五章 课 程
第一节 课 程 概 述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 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上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 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首先,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教育内容的总和;其次,不 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再次,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课程,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同时体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教 育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蓝图,对保证学校教 育功能的实现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课 程 设 计
四、教科书 ㈥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该做到: 1.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各篇范 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 系,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要理解和大体掌握。 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 难点、关键设计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 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3.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 4.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中及时得到反映,教师还应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 点、为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 5.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教材。 6.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第二节 课 程 设 计
二、课程计划 ㈡课程计划制定的依据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 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 定要求。 ㈢课程计划的构成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教学科目的设置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第二节 课 程 设 计
四、教科书 ㈤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986年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1988年“一纲多本”要求加强教材的基础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准确性、成熟性、客观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 和教育现状,必须考虑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 性。 直线式、螺旋式 4.在教材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 科各年级教材的衔接。
第二节 课 程 设 计
四、教科书 ㈣教科书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可以 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 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 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 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 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整个教学阶段的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三、课程类型:
(一)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基础学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 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必修,要求严格。 拓展型课程:拓展知识与能力、开拓视野、培养特殊能力。 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二)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一级课程)、地方课程 (二级课程)、学校课程 1993年两个层次;1996年、1999年三个层次。 简答 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 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 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 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 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第二节 课 程 设 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 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 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 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我国课程设计主要涉 及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个层次。 二、课程计划 (一)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 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 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 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 要依据。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小学《教育学》辅导
第五章
能量守恒 学贵有恒 QQ:798417483
教育学结构
一、总论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 小学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 二、教学论 第五章 课程 第六章 教学(上) 第七章 教学(下) 三、德育论 第八章 德育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 课外活动
第二节 课 程 设 计
三、教学大纲
㈢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1.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 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统一的 教学大纲就有可能统一各个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学 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 2.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 大纲规定了本学科的目的和要求,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材编写 的顺序,教学的进度和方法等。教科书的编写者和教师必须全面 彻底地领会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大纲编写教 材和进行教学。 3.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的制约因素 有: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和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四)课程理论 三、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种类。 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 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以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 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可分为:科目本位课程、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
第三节 我国小学课程
一、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㈠普及性 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针对全国绝大多数 学生,教育质量符合国家基本标准。 ㈡基础性 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 发展性的。课程内容应致力于促进儿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 技能的养成,同时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 下全面的综合的基础。它包括系统知识的基础,一般学习能力 基础,方法的基础,做人的基础,艺术鉴赏的基础,健身的基 础。 ㈢发展性 给学生的全面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 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第二节 课 程 设 计
四、教科书 ㈠教科书的概念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 反 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㈡教科书的结构 教科书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和章节。教科书一般由 目录、课文、习题、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科书的 主体部分。教科书中的插图也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载体日益多样化,视听 教材、教学软件也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㈢教科书的编排 1.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 和美学的要求。 2.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 篇幅要详略得当。 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
第二节 课 程 设 计
二、课程计划 ㈤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 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 其他活动的依据。 小学教师必须做到: 1.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小学教学和其他活动 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2.了解自己任教学科所对应的年级、顺序和教学课时,了 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3.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4.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第二节 课 程 设 计
二、课程计划 ㈣课程计划的编制的原则 1.合目的性 要围绕目标设置课程,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 构的完整性,保证各类学科之间协调平衡。 2.合科学性 基础与提高、分科与综合、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课 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 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3.合发展性 要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要以教学为主,合理统筹,精 简课程,加强基础学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 革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