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已成为引发高等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动因,本文试图以教育观念、教育形态、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规模等方面所产生的变化,探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影响。

[标签]现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教育观念教育形态教育规模

我国各级各类的学校长期以来都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行的是我教、你学的灌输式教育。在这种师徒式的教学关系中,传授知识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者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大学校园,这种单向、固定、传输式的教学关系开始受到很大的冲击,长期以来被视为天然合理的班级授课制被许多新生的学习方式所取代,教师的授课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课堂教学也不再是当今学校教学的唯一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关系式遭到质疑,人们已明显感觉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越来越意识到,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及重视学习者学习意志是有效学习的关键因素。

2.终身学习理念的建立

传统的观点是,人们只要完成一定阶段的学校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基本上就可以享用终生。然而,在信息快速增长及知识激增的今天,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周期急剧缩短,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的趋势愈加明显。一方面,造成一次性的专业教育已不能满足各行业的从业要求;另一方面,社会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要求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外,还要具有创新精神以及不断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不断变化。目前,根据知识型社会的特点,不断学习已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这种由先进科学技术引发的学习上的需求和革命,逐渐改变了人们对现行制度化大学教育的认同感,促进了现行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然而,现行教育制度的变革又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基础。因此,高等教育不仅要重视在校学生自主学习与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借助日益普及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由传统的一次性教育体系逐渐向终身教育体系转化。

3.人才培养标准的反思

多年来,我国高校一贯实施的是人类知识的传播,实行的是以“知识传承”为教育出发点和终结点的学生培养标准。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制度无一不是在强化这种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教育目标。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社会不再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知识的存储容量,而是要求大学生具有知识的应用能力与知识的创造能力。从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来看,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新世

纪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素质,而这恰恰又是我们学生最欠缺的。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现行大学的人才培养标准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产品的瑕疵对产品的生产者进行的正反馈,促使高校开始重新审视现行教育中人才培养要求和标准。目前根据信息时代的人才素质要求,大学教育除了继续对学生重视德、智、体等方面的培养外,还必须注重学习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4.未来高校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教育已开始打破国别和区域的界限,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学习的时空观正在改变,学习型社会已经到来。高校教师原本仅仅作为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将由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变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要成为学习者的导航员、教学资源的选择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与此同时,在科研与社会服務中,由于各种学科不断渗透和交融,高校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急需拓展、再学习能力急需提高,知识更新与终身学习成为高校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信息的处理能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高校教师的时代性标志,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过程中的这种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必然对其执教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转变观念、重视知识更新、提高信息素养、加强科学研究,具备新世纪创新人才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大学教育形态的变革和创新

1.开放式教育模式的产生

当前以网络与通信技术应用为主的各种类型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如:远程教育、网络课程以及基于网络的开放大学、虚拟大学等)已成为传统的、封闭式校园教育的必要补充。这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校园限制,提供了适应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学习环境和自主选择多种媒体组合的学习资源。它在扩大高等教育受益面的同时,倡导了全民教育和教育平等的理念,强调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并且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国内外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向国际化发展。

2.教学制度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制,或者是以学分为点缀的学年学分制。尽管有不少高校对实行学分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但终究因教学观念、学习组织方式、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原因,致使“选课自由”的完全学分制难以实现,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在学习环境、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及学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多数高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扩大和延伸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并实现了网上(包括对上课时间、上课教师选择)自由选课制度。这种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管理方式正在推动传统的学制

向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转化。

3.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学习的另一个最关键的要素是知识的性质,即学习的对象和课程的内容。一直以来,高校多半以统一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这里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现行大学教科书无法及时反映当今科技成果和社会经济问题,内容趋于陈旧和老化;二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只限于教师讲授的特定教科书。学习方式以及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无法进行同类课程、知识观点的比较,致使优质教学资源不能共享。新世纪伊始,各国高校的课程教学模式正在经历着数字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历史变革,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17)宣布正式启动“网络课件开放工程”。该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把MIT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两千多门课程制作成网络课件,分批放在国际互联网上,供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学习者免费使用,包括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课程资源。作为对全球性课程教学改革的响应,我国由教育部高教司和高教出版社牵头,先后立项、投资建设了三批网络课程,并于2003年开始设立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要求全部进行网络展示和评审,并逐步建设成网络课程,以利于全国高校共享。这种开放式网络精品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将大大推动我国高校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当前,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人才培养的模式也逐步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素质的培养,教学的模式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从接受式学习转向研究式学习。以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都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为前提。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日臻完善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者实现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可提高学习者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形成自主探索习惯和不断进取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大学从注重知识传授向知识创新以及知识价值转化的新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

四、教育规模与教育效益的提升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多樣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拓展了教育的时空,使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教室以及学校的硬件设施。由此,全日制教育、多媒体网络化教育、成人职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齐头并进,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多功能的开放式高等教育网络,极大地提升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效益,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跃进。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之际,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增大教育容量;通过建立教育信息化环境来优化教育过程,以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校管理业务流程的合理重组和管理职能的转变,形成高效、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