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案

第八单元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经济基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宪法的制定、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等基本史实;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官僚资本、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等基本概念;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述重要概念,并用设置问题,提供材料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发现问题,分析和思考问题,整理教材和利用材料,解决问题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和评价。

通过探究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尽快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要历史地看待三大改造,正确评价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和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完成难点:三大改造,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等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官僚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不同政策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利用一段视频资料和课本导入框的插图《农民代表向毛泽东敬献报喜信》说明1956年1月15日,首都人民在欢庆进入社会主义,提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成立了,那么,1949年-1956年是怎样一个时期?(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949年-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那么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在中国确立的呢?(导入新课)『自主学习一』1、为巩固人民政权,新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意义?2、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新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意义?一、政治、经济基础的奠定1、(学生概括,教师总结)政治上:巩固人民政权。

教学设计8: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设计8: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懂得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通过“三大改造”的成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在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感悟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科学精神:通过对观点的辨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做到实事求是;通过辩证的看待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能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公共参与: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懂得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人民奋斗,启示学生勇于承担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意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2.教学难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视频前半段展示:习近平在参观“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强调:70年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视频后半段展示: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新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

教师:习主席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的新中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领导人民如何开辟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入第二课第二框的学习。

总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二、新课过程:展示学习目标。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第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本章重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建国初期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4、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必然性。

5、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政策、方针、原则、形式、步骤和经验。

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

本章提示比较工业化的两种道路,掌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

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3、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4、“三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

5、“五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6、“一边倒”外交方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7、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1952年6月,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议。

8、工业化的两条道路:欧美及日本所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走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案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案

划规定的到 1957 年应达到的指标,在 1956 年底就提前达到了。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 1951 年 12 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草案)》。 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其基本原则和方针是: 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 来抓。 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互助 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 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 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 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日期:2010 年 03 月 06 日 访问次数: 1005
教案
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专业年级:本科各专业 任课教师:课程组教师 教材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09—2010 学年第一学期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 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社 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 并举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1、一五计划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1953 年 4 月,中央批准下达 1953 年计划提要。“一五”计划的 编制,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到 1954 年 9 月基本确定下来。1955 年 7 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这个计划。 2、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一五”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着重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 的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第一个五年计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和内容。

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教学重点:(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1)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七年间,中国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之中,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2)如何正确地历史地把握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教学中突出的难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那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怎样性质的社会形态呢?中国是怎样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呢?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这样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连接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阶段,它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既有资本主义因素,也有社会主义因素,而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都居有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胜利;其中的资本主义因素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存在,但其趋势是不断减弱,并逐步走向消亡。

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教案《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教案【内容标准】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2.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途径结果,尤其要理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3.提高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访问,收集等方式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及“三大改造”等情况,学会用多种渠道学习,了解历史的方法.2.识读《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示意图》,了解读图学史的方法.3.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清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不同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努力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等史实加深对祖国的热爱.2.认识我党创造性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二,教材分析中国现代史的第二个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主要反映的是新中国如何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1953—1956年间我国制定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同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本课共分两目:“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大改造’高速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三大改造"是完成国家"一五"计划中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1953—1957年间完成的,1956年 "三大改造"也和"一五计划"同步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包括两部分内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也是国家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而编制的.教材的第二目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主要介绍了"三大改造"的基本过程、途径,历史意义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一五"的成就"三大改造"的完成, 了解我党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对过渡时期,"三大改造"等概念的理解.三,学情分析这段历史对于八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诸如过渡时期,"一化三改", "三大改造",合作化道路,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等词汇他们也许是第一次听到, 教师可以援引实例,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他们理解.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一分钱纸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是一张1953年版的1分钱纸币, 你们看到了什么?导入新课. 图中是我国生产的第一批国产汽车,它的名字叫 "解放" .2.教师出示教材《北京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敬献报喜信》一图问: 哪位同学了解这一事件?导入新课.建国之初,我国的工业十分落后,毛泽东曾感慨地说"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956年初,毛泽东对秘书田家英说:"我很高兴, 1949年全国解放时都没有这么高兴."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什么时候开始的?让毛泽东如此高兴的事情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讲授新课第一个五年计划教师出示图表《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面对这种形势,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发展策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出,主要内容及建设成就.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发展现代工业,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谈何容易!针对我们的国情,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什么是过渡时期呢?过渡时期的任务是什么?提示:过渡时期的概念见注解,任务要强调它包括两重任务,即"一化三改",引导学生分析着两重人物之间的关系,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完成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前提.2.第一个五年计划及成就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估计过渡时期大约需要18年的时间.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根据总路线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二是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请同学看书21页《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谈一谈第一个五年计划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说一说前辈创业的故事, 思考"从这些成就中你感悟到什么?""三大改造"高速进行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成熟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伐.请学生根据自己访问,调查等了解到的关于 "三大改造"的情况,介绍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都分别采取了什么途径进行改造的,当时人们的参与情况又是如何.(学生介绍自己的所知所见,教师点评,补充) 我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成败的关键.为此,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请同学们看一组数字: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参加合作社占全国农民农户总数(%) 参加高级生占全国农户产合作社总数(%) 1.18 亿户 96.3 1.0742 亿户 87.8引导学生从数字中得出结论:我国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数占全国农民总数的96.3%,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与此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手工业也有91.7%的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我们则采取了不同的途径,请学生介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例子. 如上海信大祥绸布商店,电视剧《大宅门》中的百草堂(原型是北京同仁堂)公私合营时的情景.教师向学生介绍荣毅仁的事迹,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改造的基本完成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思考:为什么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思考角度:可以从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角度出发.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基本确立.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和伟大意义.他说: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们创造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课堂练习与反馈1.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2.动手做请动手设计一个本课的知识网络.。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为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2)掌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2.思想教育方面:(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独特道路的介绍评析,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3.能力培养方面:通过解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培养学生从事物共性中挖掘出个性,从普遍性中发现特殊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和特色。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2.教学难点(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2)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社会主义的选择。

课时分配约用3—4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和各个解放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民主主义因素并存。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4、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原来构想的改变
(2)改变了民主革命胜利后集中力 量实现国家工业化,然后再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的设想,提出社会主义工业 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要同时并举。
4、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原来构想的改变
(3)改变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先利用、 限制,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 待条件成熟时通过国有化法令将其收归 国有的设想,提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利 用、限制和改造可以同时进行的方针, 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将其逐步 引上社会主义轨道。
4、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原来构想的改变
(4)改变了必须先有工业化,在工业 能为农业提供大量农业机械的情况下才 可以实现农业集体化的设想,提出在很 少甚至没有农业机械的情况下,经过具 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半社会主义 性质的初级合作社和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的高级社等形式,也可以实现农业集体 化,可以先集体化,后机械化。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 议上讲: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 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 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开始。
1952年国庆节, 首都人民庆祝国民 经济恢复任务胜利 完成的游行。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懂得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认识中国要实行工业化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懂得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的历史性选择。
3.了解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认识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届四中全会与会者合影。前排右起:彭真、吴玉章、彭德怀、张闻天、 陈云、朱德、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高岗、徐特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一、课标内容要求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二、学业质量标准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在实践中反思各领域既有政策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限制性条件,解放思想,评估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在建国初期,面对恶劣的经济条件和国际形势,开创性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总结了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经验,规定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任务,并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就,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四、教学目标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认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巨大历史意义,以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从而增强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信心,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科学精神:科学分析把握社会主义制度。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意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教学难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六、教学过程导入:视频《社会主义好》诗朗诵:《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问:这首七律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通过诗朗诵,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对革命和建设道路既充满必胜的信心,但同时又面临艰辛探索的准备,为理解党在建国初期所面临的的恶劣条件,艰辛探索之路做出铺垫。

环节一: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能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得以确立?[活动1][材料展示]观点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八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八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指导方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破烂摊子上,顺利地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充分理解历史和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二、重点与难点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历史必然性。

2.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3.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三、计划课时:2课时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

在这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被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

(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

毛泽东指出,把我们社会的经济称作“新资本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没有说明在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这个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这些经济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我们的经济的名字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

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

刘少奇提出,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产生的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这种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路线的斗争”。

毛泽东赞同刘少奇的这个观点,并且说,“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

教学设计5: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设计5: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必备知识: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3.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4.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关键能力:1.懂得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能够列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3.能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懂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通过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科学精神:辩证的看待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能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公共参与:了解我国近年取得的伟大成就,立足实践,报效祖国,积极投入实践,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意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2.教学难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1、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带给我们的意义。

明白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那么,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又面临怎样的问题呢?中国共产党又将怎样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2、新课讲授(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探究与分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观点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08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08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围绕着社会主义工 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 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 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 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 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引起 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使 生产逐年增加。它成了社会主义建设 的直接的推动力量。
和平赎买的实现
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这是马克思、恩 格斯提出的设想。十月革命后,列宁打算在 俄国对“文明的资本家”采取这种做法,但 俄国资产阶级不接受。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 想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资产阶级中的绝大 多数人公开表示接受这样的方案。按照1956 年全行业公私合营时核定的资本家所有的资 产,总数为24.2亿元人民币。在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的过程中,资本家先后共获得人民币 32.5亿元,超过了其原来所有的资产总额。 资本家的所得包括:1949年至1955年间的 利润13亿元,1955年至1968年的定息11亿 元,高薪8.5亿元。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 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 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 义经济。它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的区 别。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 资本家经营,它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 过订立合同等办法,在企业外部建立这 样那样的联系。其形式,在工业中有收 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 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 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认 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历史和 人民的选择。 • 了解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认 识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 深刻的社会变革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 确立的历史意义。

【免费下载】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免费下载】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08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

毛泽东指出:为了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必 须实行“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四面出 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 须在一个方面有所缓和,有所让步,集中力量向另 一方面进攻,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这就 是七届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社会主义革命已开始
中国共产党在强调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从建国初 期的国情出发,又不急于实现两个革命阶 段的衔接,在过渡时间的选择上,以完全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作为转变的历史前提。
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 过分析,这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 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 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江苏吴县24个互助组组长合影
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动态观察
毛泽东认为, 新民主主义社会: “每天都在发生 社会主义因素。 过渡时期充满着 矛盾和斗争,是 变动很剧烈很深 刻的时期。”
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经济条件
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实施,就所 有制关系来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己 经结束,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已经建立。建 国初期五种经济成分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 济形态,其中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为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 经济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本章重点: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二、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三、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确立 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五、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8《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半社会主义
互助组
社会主义萌 芽
视频: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中国资产阶级
官僚资产阶级(大 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公私合营天原电化厂支付 1953年股息的领取凭证 返回
(一)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对官僚资产阶级即中国的大 资产阶级,是把他们作为敌 人,在政治上推翻他们的统 治,在经济上没收他们的资 本。
3、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实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新 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 有资本主义因素,两种因素同时共存。但 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社会主义因素 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这就决定了最终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 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 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 体系的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的社会。
• 总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十分必要 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 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 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视频:中国新生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第八章
重点和难点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 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 么? •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 的社会 • 3、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 的选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经验,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过程有总体的了解。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要求○重点:1. 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2.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难点:1. 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要求学生掌握: 三大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认识: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和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

了解: 民主革命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主要外语词汇:Socialist Revolution, the General Line of Transition Period,Peaceful Redeem,the Foudation of Socialist★辅助教学情况:板书,课堂讨论★授课内容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的发展问题上,达成了三个基本共识:革命的成功标志这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到城市,中心任务由革命战争转到和平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并且这个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实践,基本上都是按照这种共识进行的。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1)国际形势新中国建立后,面对的是美苏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国际合作走向战后对抗,是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互相对峙进行冷战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教学目的: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三个选择”的第三个选择),懂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了解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认识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而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客观分析我国的国情,懂得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重点:建国初期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必然性。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政策、方针、原则、形式、步骤和经验。

三、教学难点: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社会主义的选择。

四、教学时间:2学时五、教学内容: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和各个解放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

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民主主义因素并存。

二、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

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行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善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即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作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即实现现代化,是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性任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

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953年开始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建设从此大规模地开展起来.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世界历史上看, 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苏联成了欧洲的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的变化。

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开始,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现社会主义发行改造的国内外条件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恶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的。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土地改革后,一方面农村的生产迅速发展了,农民的生活也有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下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畜和资金,生产经营上的困难仍然比较大,而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中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决定,不待农村发生剧烈的贫富两极分化,就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在土地改革完成后,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地改革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度方针。

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

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在党的上述方针指引下,农村的互助合作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

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运动加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1、改造的必然性建国之后,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私人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是中国政府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因为这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所必须的,而且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面临着两个无法克服的矛盾,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矛盾。

这些都使中共中央做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决策。

2、和平赎买政策的确定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无代价的强制没收,从长远目标来看,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政治损失;另一种是有代价的和平赎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过这样的设想,列宁也曾经希望在俄国实行,但是没有实现。

中国就是采取的后一种办法,因为中国有成功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条件,包括:无产阶级力量强大,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优势。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具有接受改造的比较革命的一面。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保持良好的关系,这种政治关系有利于赎买政策的顺利实行。

3、改造的步骤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实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作用,是根据国家的性质而定的,在我国,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可分为三个阶段:(1)1949年10月—1953年底,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指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过订立合同的办法,在企业外部对私营工业实行了加工定货、统购包销。

对私营的商业实行经销代销,把私营企业的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又不同程度控制了资本主义企业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限制了剥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1954年1月—1955年上半年,主要是对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

这时,国家注重发展以公私合营为主的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把国家同资本家的合作有由企业外部深入到企业内部,深入生产领域。

对资本家的赎买形式是四马分肥,这种资本主义形式主要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3)1955年下半年—1956年底,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955年下半年,随着合作化高潮的到来,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加快了改造的步伐,中共中央认为,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资本主义所有制过渡到完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

其赎买政策是,对资本家的财产清产核资,实行定息制度,即把资本家的利润限制到一定的息率上,在改造期间,资本家失去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企业管理权和人士调配权,各种权力转归国家,基本上成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4、改造特点和经验: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消灭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对原私营工商业者合理安排工作在政治上不剥夺资产阶级的所有权,给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安排适当的政府领导职务,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高超的领导艺术在这个改造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来势迅猛、要求过急、速度过快,工作过于粗糙的问题,但是改造基本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和平赎买的胜利完成,丰富了马列注意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确立起来了。

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的促进作用;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但社会主义改造也有诸如急于求成、工作过粗等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