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导学案

合集下载

沁园春.雪导学案

沁园春.雪导学案

沁园春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3、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一)课前自学1.给加黑的字注音: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折腰()略输()稍逊()成吉思汗()今朝()分外妖娆()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红zhuāng 素裹()顿失tāo tāo()江山多jiāo()一代天jiāo()3、知识链接: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片);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片)。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介绍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4、诗歌朗读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二)合作探究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找出来。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三)组间展示,精讲点拨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2、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3、在上阙,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四)达标检测1、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八下语文10雪导学案

八下语文10雪导学案

编号10 八下语文导学案6、雪(2课时)教师寄语:一个人的毅力不是天生的,你与困难持续地作斗争,毅力便会在你身上萌生。

学习目标1、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2、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磬.口()塑.罗汉()脂粉奁.()灼灼..()..()朔.方()凛冽2、读课文,结合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谈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二、合作探究。

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把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同学们。

目标二: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幅雪景?2、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为什么?三、精读品析:理解重点语句含义(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四、课后拓展延伸北国的雪1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蹁跹(xiān)起舞,像鸟一样疾,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啊。

亲吻着久别的大地,拥抱着可爱的故土。

啊,北国的第一场雪!2一别七个月,这二百多天的时间你到哪里去了呢?噢,你化了,化作了晨霜,化作夜露,化作雨滴,化作青雾,化作……牺牲了自己,滋润着大地。

如今,你又穿上了洁白的羽裳,娉娉(pīng)婷婷、袅袅娜娜,来到了人间,来到了祖国的北方。

3北方的亲人啊,哪个不对你思之情深?“千里冰封,万里飘雪”在冰封大地的寂寞中,在寒风刺骨的凛冽中,在数九隆冬的清冷中,只有你点缀了美丽的北国风光。

4我欣赏着一望无际的广袤(mào),洁白千里的冷峻,银光闪烁的热烈。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及答案1. 导学案直通公园东门,便是瘦西湖内景至玉搪瓷楼,即湖心亭。

亭周围为曲径通幽,盆栽花卉,亭前为半岭亭,近水环抱,境映云横之雅盎,为集园内十景之一。

而玉搪瓷亭,因置亭处其地之多云,故亭中水为“策云流水”,冬亦为用之神趐名汉良泉。

这一次,我们要开心地去观赏一场难得的江南雪景。

携众同学,利用假期时间,来一次雪地的冒险之旅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领略湖心亭看雪的魅力,特别设计了以下问题,欢迎大家先自行作答,然后进行讨论。

1) 湖心亭与周边景观是如何相辅相成的?2) 你认为湖心亭在冬日雪景中有何不同之处?3) 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景观有怎样的影响?2. 答案1) 湖心亭与周边景观相辅相成,通过对比鲜明的建筑色彩、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致。

湖心亭的出现透露着一种高贵、华丽的气息,而周边景观所展现的是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感。

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彼此衬托,相互映衬。

2) 在冬日雪景中,湖心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雪花覆盖在亭顶、树木与亭柱上,整个景观仿佛进入了一个白色童话世界。

雪景中的湖心亭更显得凝重宏伟,富有诗意和浪漫情调。

这种不同凡响的美感让人们对湖心亭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3) 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湖心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沧桑。

在观赏湖心亭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魅力,体会到历史的重量。

湖心亭既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通过这次观赏湖心亭看雪的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旅行中,多多关注所到之地的历史文化底蕴,用心感受每一个景点背后的故事。

愿大家在旅途中收获更多美好的回忆,体验到更多别样的风景。

《雪》导学案

《雪》导学案

6课雪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衬托对比托物言志手法,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旨服务。

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在朗读中思索体味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

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重点1.景物描写的特点。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难点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

鲁迅当时正与北京高校任教。

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16日的《雨丝》周刊第11期作者通过江南满含春意的雪景、繁忙采蜜的蜜蜂和快乐玩雪的孩子,抒发了自己对春日的热切渴望,对美好生活、光明前景的热情向往,展示了作者炽热的革命激情和积极追求、顽强抗争的战斗英姿!文章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在反动军阀黑暗统治的年代,产生着强烈的鼓舞人们前进的作用。

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作于1924年9月——1926年4月,共23篇。

内容主要有:(1)追求美好生活;(2)揭露腐朽和黑暗,表现表现顽强的反抗意识和战斗精神;(3)鲁迅在抗争和求索中的苦闷和矛盾。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

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6《雪》导学案

6《雪》导学案

6《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2、品读课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对比,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学习作者坚强不屈的高贵品质。

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字。

我国现代伟大的、和革命家。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

1902年至1926年夏,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

写作背景:《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

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

《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咏雪名句集锦: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听读课文,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博识( ) 处()子磬()口嗡嗡()塑()雪罗汉粘()结脂粉奁()消释()目光灼灼()褪尽()朔()方粘()连升腾()闪烁()旷野()凛()冽()再读思考: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那两个地方的雪景?2.这两个地方的雪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精读赏析一:认真品读前三段思考下列问题:1.南方的雪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来?这为什么是遗憾?精读赏析二: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下列问题:1.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南方的雪:朔方的雪:3.作者更欣赏哪里的雪?为什么?你能找出理由吗?作者从哪句话中表明?4.思考:你觉得作者仅仅在写雪吗?其中有没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江南的雪():北方的雪():5.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的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小结:“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但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长久的保持;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

《雪》导学案

《雪》导学案

《雪》导学案出品人:张爱霞审核人:关学伟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2.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学习难点散文诗的特点,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预习课文的时候,细心的同学会注意作品后的写作时间是1925年1月18日。

当时中国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时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就在鲁迅写这篇作品的半个多月前,1924年的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天气放晴,又刮起了凛冽的北风,满地的雪被风吹得漫天飞舞,在阳光下蓬勃奋飞,旋转升腾。

看到此番自然景象,作者当时就在日记中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七个富有诗意的字,之后思绪在现实和回忆中翻腾,将一腔情思铸成了这篇抒情散文诗学法引导本文是一篇散文诗,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诗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语言比较自由。

因为不受形式的限制,更加便于抒发感情。

导学过程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磬口( ) 塑罗汉( ) 脂粉奁( )灼灼( ) 朔方( ) 凛冽( )二、自主探究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幅雪景?2.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语句品析"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二)问题研讨1.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作者在描写雪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学习小结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

初中语文雪的教案

初中语文雪的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雪》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能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雪》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课文《雪》的作者鲁迅及其背景资料。

2. 展示一些与雪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雪》两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内容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教师进行指导。

四、语言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精彩表达,进行交流和分享。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学生现场完成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读后感的撰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开展与雪相关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内容分析,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交流机会。

在写作练习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 6《雪》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6《雪》导学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阳东广雅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6《雪》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通过朗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学习欣赏散文诗。

能力目标1、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比较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会作者寄托精神追求。

2、赏析本文优美、内蕴丰厚,含义深刻的语言。

【学习流程】一、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

当时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而鲁迅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面对黑暗的现实和冷酷的季节,鲁迅以民主主义革命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命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1924年12月,北京下雪了,此时的他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于是《雪》这首散文诗便诞生了。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

它融入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

从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二、根据拼音填写汉字【】bï shí学识丰富【】xiāo shì消融【】tuì全部脱去【】shuî fāng 北方【】zhuïzhuï形容目光明亮【】juàn niàn 想念【】lǐnliè形容极其寒冷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画出文中描写雪的词句、并从中抄下你最喜欢的词句。

2、江南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从哪些描述中可以看出?3、朔方的雪是如何面对晴天和其它恶劣的环境的?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四、精读课文1、作者对两种不同雪的情感态度各是怎样的?2、鲁迅当时正住在北京,他所看到的只是朔方的雪,那他为什么又要花大量的笔墨描绘江南的雪呢?两个地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3、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八年级下册《雪》导学案(实用)

八年级下册《雪》导学案(实用)

第34课时《雪》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课型:新授执笔人:刘玉琼审核人:初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

2.反复诵读,了解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各自的特点。

3.通过了解鲁迅的生平,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目标2和3【知识链接】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代表作品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诗集《野草》的《雪》。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正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蒋抗日的革命运动在南方蓬勃发展起来,而北方反动势力相当猖獗。

但在南方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广大人民群众也对北洋军阀反动政府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鲁迅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了北方人民的斗争行列。

《野草》中收入的23篇散文诗,都是作者直面冷酷现实,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记录,其中《雪》是写的最好,成就最大的一篇。

3.我们学过的文章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七年级下册《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雪》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学习过程】一、自学引导1.自由大声朗读提示——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2.给加点字注音。

磬.口()脂粉奁.()朔.方()目光灼.灼()凛冽..()褪.尽()闪烁.()蓬.勃()弥.漫()旷.野()嘻.笑( ) 忙碌.( ) 3.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美艳消释褪尽朔方凛冽4.鲁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初中语文《雪》教案

初中语文《雪》教案

初中语文《雪》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雪景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

4. 能够提高朗读和默写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

2. 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雪景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雪》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2. 提问:作者鲁迅在《雪》中想表达怎样的观点?二、理解课文(15分钟)1.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如雪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雪的描写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三、朗读和默写(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进行默写练习,让学生默写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四、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如雪景。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2. 提出拓展问题,如作者鲁迅的其他作品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引导。

同时,学生在写作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可以增加写作练习的时间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雪》导学案

《雪》导学案

雪【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赏析两幅各具特色的雪景图,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会赏析本文诗化的语言。

【学习难点】准确理解文章深刻内涵。

【背景链接】《雪》写于1925年,在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

然而,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

北方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文章表现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

作者的感情有对江南雪的美好的喜爱、向往、惋惜;更有对朔方雪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品格的赞美。

一、知识积累。

1、自读课文,学会圈点、标注。

(1)注音磬.口()忙碌.()脂粉奁.()灼.灼()嘻.笑()褪.尽()朔.方()凛.冽()处.子()(2)解释下列词语博识:凛冽:2、小组合作,查漏补缺,落实生字词。

3、朗读生字生词,小组自己决定朗读方式。

二、朗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对课文中的重要概念、知识点进行圈点、批注,并做好笔记。

小组自己决定朗读方式,做到人人参与。

三、整体感知1、感受江南雪景。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江南的雪?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2、感受朔方雪景。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朔方的雪?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四、品味语言,深情朗读。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五、深入思考,内涵探究作者对江南的雪及朔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作者通过对这两幅雪景图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六、探究乐园1、你更喜欢哪种雪景?请说明理由。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6《雪》(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6《雪》(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雪》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2、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领会作者思想感情3、感悟鲁迅情怀,汲取前进动力。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2、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领会的作者思想感情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作为一位超前的觉醒者,鲁迅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寂寞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尖锐与深刻,但他并不屈服,明知前方是坟是死亡依然奋力前行。

体现他全部生命哲学的散文诗集《野草》被称作“反抗绝望之歌”,因其幽深性、象征性与神秘性而被文学界公认为“世纪性的文学猜想”,《雪》虽然是其中色调相对明朗的一篇,但学生在解读上仍存在较大的难度。

该如何基于学生的生命体验与可接受程度去实施教学呢?我想,在教学程序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深文浅教,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自然内化作者的写作情感。

首先从文字入手,在作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绘中去感受江南雪的热闹美好与朔方雪的孤独奋飞。

然后,在两幅雪景的比较中体会作者内心的孤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朔方雪的赞美之情。

再进而走近鲁迅的生命,去感受他那在孤独中仍奋然前行的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去坚强面对今后的人生。

板书设计雪鲁迅南方的雪滋润美艳生机美好奋斗创造朔方的雪冰冷坚硬反抗张扬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积累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2. 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在书中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雪的特点的句子。

有一个人/是我精神的支柱/遇上困难与挫折/他给我浑身奋力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江天师:(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作好读书笔记。

)3. 自我揣摩朗读本文时的感情基调。

]江南的雪是这样的滋润美艳,充满生机,那朔方的雪又是怎样的呢?,同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重点赏析几个语句:(设计策略:小活动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更多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6《雪》导学案及答案2016.4

6《雪》导学案及答案2016.4

6《雪》导学案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自学指导】1.知识链接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这本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式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却还处于一片寒冷之中,而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本文就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2.解释词语3.整体感知作者在这篇课文中给我们描绘了几幅什么样的画面?答:【课堂学习】4.江南雪景的总体特征是?答:5.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答:6.朔方飞雪的总特征是?答:7.品读语言,走入心灵(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答:(2)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答:【巩固提升】▲古诗文默写8.《赤壁》杜牧⑴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9.《过零丁洋》文天祥⑴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⑵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句是:⑶表现诗人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1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⑴词中写由月光转为思绪的过渡排比句是:⑵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课外阅读中庸的雪阮萍①在冬天作客的雪往往是鹅毛大雪,这种通常是需要呼啸的风声鸣锣开道的,需要鹤辇鸾车虚张声势的。

中庸的雪显然不是折中雪,而且和这种隆重热烈的气氛相反,中庸的雪的到来简朴冷清,或者说悄无声息,是有着微服私访的味道。

②起先一直是云淡风轻,淡黄的阳光像一樽薄酒,暖暖洒在人身上。

这种日子使人忍不住要想起淡青的树干和雪白的花朵的;然后天阴起来了,刮起了风,风不大,吹在脸上像一绺绺帛贴在脸上的凉,这也是正常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一、导入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听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新课学习1、复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2、学习《咏雪》:⑴一读课文: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加上标点符号,再朗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⑵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⑶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⑷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融洽欢快轻松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雪》导学案设计

《雪》导学案设计

《雪》导学案设计导学案:《雪》一、导入(10分钟)1.与学生互动讨论:雪是什么?你们对雪有什么印象?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雪中的经历,分享给大家听。

二、导学(40分钟)1.请学生阅读《雪》这首诗。

2.分析诗歌结构:让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押韵等特点,引导他们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3.分析诗歌主题: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主题,例如雪的纯洁、雪的美丽、雪的温暖等。

4.解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5.艺术欣赏:播放雪花飘落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雪的美丽和纯真。

6.诗歌朗诵: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自己的朗诵才艺。

三、拓展延伸(30分钟)1.雪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雪花的形状,引导他们理解雪的多样性。

2.雪的变形:让学生观察雪花融化变成水滴的过程,引导他们理解雪的变化。

3.雪的季节:让学生了解雪的季节分布,不同地区的雪的特点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雪的运动:让学生了解各种冬季运动项目,例如滑雪、冰壶等。

四、总结复习(20分钟)1.请几位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查学生对《雪》的理解程度。

4.结合季节变化,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关于雪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1.鼓励学生在寒假期间观察、感受雪,写一篇关于雪的作文。

2.学习本课文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下节课进行讨论。

六、课堂反思这节课通过诗歌《雪》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到了雪的美丽和纯洁。

通过拓展延伸和总结复习环节,加深了学生对于雪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朗诵和作文等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针对下节课继续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好备课准备。

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湖心亭是一个位于中国苏州留园内的经典景点,也是苏州园林建筑的代表性之一。

每逢冬季降雪,湖心亭都成为游人们必去的打卡地之一。

本文将以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为题,带领读者一起探索湖心亭在雪景中的迷人之处。

一、湖心亭的历史渊源湖心亭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是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为留园内一处独特的景观。

亭子四周环水,置身其中犹如身处湖心,故得名湖心亭。

亭内设有石桌石椅,供游人歇息观景。

二、湖心亭的建筑特色湖心亭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结构稳固精美。

亭顶覆盖红色琉璃瓦,雪后更显得格外美丽。

亭柱雕刻精细,展现出传统的江南园林艺术风格。

周围的荷塘和柳树,在雪的映衬下格外清雅动人。

三、湖心亭雪景的魅力每年冬季,苏州降雪时,湖心亭便成为游人们欣赏雪景的理想之地。

雪花飘落在亭顶的琉璃瓦上,映衬着古亭的轮廓,如诗如画。

湖水凝结成冰,在柳树的映衬下,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冰雪画面。

游人在亭内品茶赏雪,感受着冬日里特有的宁静和幽雅。

四、湖心亭看雪的意义湖心亭看雪,并非仅仅是为了欣赏雪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雪被视为一种纯净、宁静的象征,湖心亭看雪便成为了一种修身养性的行为。

在雪的映衬下,湖心亭显得格外宁静、肃穆,让人在喧嚣都市中找到一丝慰藉。

同时,湖心亭看雪也代表着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让人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五、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为了更好地引导游客欣赏湖心亭的雪景,我们提供以下导学案:1. 建议游客选择清晨或黄昏时分来湖心亭,此时雪景最为美丽。

2. 提醒游客注意保暖,穿着厚实、防水的衣物,以免受冻。

3. 鼓励游客在湖心亭内静坐片刻,感受雪的纯净与湖心亭的古雅。

4. 提示游客在观赏完雪景后,可以品尝留园内的传统茶点,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通过以上导学案,相信游客们能够更好地欣赏湖心亭的雪景,领略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魅力,以及雪景带来的静谧与美好。

愿湖心亭能够成为每位游客心中的一处美好回忆,也期待湖心亭在雪景中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

二十三 雪 导学案

二十三  雪  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苏教版.5月日二十三《毛泽东词二首》主备:徐耀祖审核:李进朝段芳备课时间:5月5日上课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 理解两首词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 掌握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3. 体会文中精炼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1.背诵这两首词。

2.体会文中精炼优美的语言。

第一课时《雪》【预习检测】字音互填。

yāo娆( ) qìn园春( ) 惟余莽莽( )稍逊( ) 风sāo( ) làn màn( )( ) 今朝( ) 分外( ) 原驰là象( )驿( )站花枝俏() 更著风和雨()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

2.解释标题并介绍写作背景。

3.试概括词的上、下阕的意义,了解上、下阕的联系。

【合作探究】1.在词的上阕部分,作者是如何有层次地描绘北国雪景的?2.“望长城内外”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人认为其中“封”、“飘”字用的极好,请你谈谈理由。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写它们“舞”、“驰”呢?5.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以一个“惜”字直贯以下七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诗人心目中的“英雄”应该具备怎样的形象?【当堂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

(4分)蜡()象分()外妖娆()今朝()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的朗读节奏应是( )(2分)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3.词的上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4分)4.本词承上启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本词表达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6.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导学案【题目解说】冬日里最使人兴奋的莫过于落雪,那纷飞的雪花,凝聚着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愫,飘飘洒洒,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银装素裹,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

1924年暮北京的一场落雪,使鲁迅先生情思涌动,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雪》,今天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散文诗】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背景链接】《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字词全解】⒈生难字词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tuì)朔方(shuo)凛冽(linlie)⒉多音多义褪褪(tùn)去褪(tuì)色⒊词语补注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①天宇:这里指天空。

宇,上下四方。

②精魂:精灵,魂灵。

③消释:消溶。

④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句段解读】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剖析】强调学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剖析】“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坚强的内核别形容江南的雪的轻柔,和缓而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剖析】北方的雪就是死掉的雨,它是孤独的,它在完成升腾的过程中,是以死为代价的,正是他的献身精神,凝聚了所有坚强的内核。

【重点探究】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剖析】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

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

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

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

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主旨归纳】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寄托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寄托鲁迅对黑暗现实的顽强斗争。

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愿望: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

【写作借鉴】:1.全文主要描写两幅雪景图,两相比照,相互映衬。

如江南的雪:积雪滋润美艳,充满生机突出“美”;运用修辞(比喻、拟人等),绘声绘色,虚实相生,工笔描绘,清新明丽;朔方的雪:飞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突出“力”;夸张,粗线勾勒,写意为主。

2.通篇以描写为主,结尾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作者的情感全都隐含在字里行间。

正因为如此,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便有了很大的空间和多元解读。

此外,本文语言清新明丽,风格刚柔相济,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两种雪的特点和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

【结构图解】【资料集锦】写雪的诗句:(1)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万籁人踪灭,千山鸟飞绝。

【积累·语文素养的基石】(25分)1.给加点的字注音。

(5分)朔.(shuò)方灼灼.( zhuó)凛.(lǐn)冽眷.( juàn )念荷.( hâ)戟彷( páng )徨褪.(tuì)尽胭.( yān )脂脂粉奁( lián )磬.(qìng )口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分)(1)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2)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3)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

3.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灼灼:形容明亮。

②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博识:学识丰富。

③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升腾:向上升起。

弥漫:充满;布满。

④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

朔方:北方。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4分)(1)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答: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突出了它的生机勃勃。

(2)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答: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朔方的雪的孤独而倔强的性格。

5.下列划横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C)((3分))A.葛非、顾俊两人配合默契,多次获得女子双打世界冠军,真是一对天作之合的双打组合。

B.张大夫给我针灸了一个多月就治好了我的腰腿病,可真是妙手回春啊!C.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D.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么,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3分)A.通过这次学习班的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有了提高。

B.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季节。

C.中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

D.同学们聚精会神地注视和倾听着老师做实验。

7.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答:文章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在对比中表现了对江南雪的喜爱和对北方雪的赞美。

【阅读·交流对话的平台】㈠阅读原文字,完成8~12题。

(17分)8.品读江南的雪部分,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一特点?你能看出在这些句子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吗?(4分)答: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色彩斑斓,蕴涵着生命,透露着生机。

江南的雪,倾注着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9.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

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答:表现了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遗憾和引起下文对朔方雪的描写和赞美。

10.作者是怎样描写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是什么样的感情?(4分)答: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

这些描写倾注了作者对北方雪不畏严寒,在孤独中抗争、奋斗的赞美之情。

11.鲁迅从来写文章都惜墨如金,而这篇散文诗他却用较多的笔墨描写塑雪罗汉的形象,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答:雪罗汉是江南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是美的象征。

但是它却很快消融,让作者感到江南雪的美好是值得留恋的。

这样的描写还自然引出对下文对朔方的雪的壮美的描述和歌颂。

12.揣摩“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的含义。

(3分)答: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

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它的不屈和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坚强和不屈的精魂。

㈡阅读《雪》,完成12~16题。

(18分)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

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

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韵却最丰厚。

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

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

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巳没膝。

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爽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

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

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

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

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力量。

”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

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

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

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

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

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

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

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

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

⑥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

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

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

(选自《名家散文》祝勇文) 12、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简洁,而意韵最丰厚”?(3分)答:国画落笔简约,留有空白(即留白),给人以想像的空间。

13、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③中“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一句的妙处。

(3分)答: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当时所见之景、所生之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