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皮肤病防治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皮肤病防治手册
主编:赵广
皮肤位于人体表面,是人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从重量与面积的角度来看,皮肤被覆全身体表,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重量约占总体重的16%,皮肤对于机体而言,具有以下作用:
①屏障作用。

完整健康的皮肤不但可防止体液散失和阻止外界有害物质的入侵,而且还可感受各种刺激,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②吸收作用。

人体皮肤具有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如氧气、少量的水分、电解质及脂溶性物质如维生素A及维生素D等都能透皮吸收,这是现代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皮肤病的理论基础。

③体温调节作用。

皮肤具有温度感受器,可感知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若低于或高于阈值时,皮肤感受器可向下丘脑传递信息,从而出现出汗增多或寒战反应,可起到一定体温调节作用。

④分泌和排泄作用。

主要是通过汗腺和皮脂腺进行分泌和排泄。

⑤感觉作用。

皮肤内分布有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它们的神经末梢和特殊感受器广泛的分布在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内,以感知体内外的触觉、痛觉、冷觉、温觉、压觉和痒觉等各种刺激,引起相应的神经反射,维护机体的健康。

⑥免疫器官和吸收紫外线作用皮肤还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并能够吸收照射到皮肤的紫外线,同时皮肤在日光照射下还能够合成维生素D3,所以适当多晒太阳可预防佝偻病。

综上所述,完整健康的皮肤对于机体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

如果患了皮肤病,不但会影响皮肤功能的发挥,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甚至会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中老年人搀扶间的皮肤病。

一、感染性皮肤病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俗称“蜘蛛疮”,发生于腰背部或胸背部的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

此病毒进入机体后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中,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此病毒被激活,导致神经节发炎、坏死,并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

【临床表现】
典型的带状疱疹表现为皮肤潮红及簇集成群的丘疹、丘疱疹、水疱,严重时可出现血疱、坏死等。

皮损呈带状分布,通常局限于躯体的一侧,同时伴有疼痛(神经痛)。

神经痛可发生在皮损出现之前、之后、或同时发生,疼痛的程度往往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加剧。

发病数日后水疱可干涸、结痂,痂皮脱落后可遗留暗红色斑片或色素沉着斑。

病程一般2-4周,愈后极少复发。

老年人患带状疱疹往往在皮损完全消退后仍存在有神经痛,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这种疼痛常剧烈而持久,有时甚至长达半年至1年。

目前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

【治疗】
全身治疗:包括抗病毒、消炎、止痛、营养神经制剂等。

①抗病毒剂:阿昔洛韦口服每次200-800mg,每日5次;伐昔洛韦口服每次300mg,每日2次;泛昔洛
韦口服每次250mg,每日3次。

②消炎止痛剂:如消炎痛、布洛芬等。

③神经营养剂:如维生素B12、维生素B1口服或肌注。

病情危重或体弱的患者可肌肉注射干扰素、转
移因子、胸腺肽或静滴丙种球蛋白。

④为了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对老年患者可早期、小剂量、短疗程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口服每日30-40mg,连用3-5日。

局部治疗:当带状疱疹的皮损无破溃、无糜烂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外用抗病毒制剂如阿昔洛韦、喷昔洛韦、干扰素(尤靖安)、酞丁胺软膏等;当皮损有破溃、糜烂时可用3%硼酸液湿敷;当表面继发细
菌感染时可0.1%雷夫诺尔液湿敷或抗生素软膏外用。

物理治疗包括紫外线照射、超短波、音频、氦氖激光、半导体激光等对止痛及皮损消退效果较好,可配合使用。

手、足癣
手癣、足癣为致病性真菌分别感染手部、足部皮肤所引起的。

足癣的传染源为足癣患者,传染方式多为接触传染,共用生活用品,如脚盆、浴盆、拖鞋、脚布等常为足癣传染的重要原因。

足癣是其它部位癣病的主要传染源,包括手癣,即手癣多由足癣传染而来的,但也可以通过其它途径感染。

【临床表现】
依据足癣的皮疹形态可归纳为以下3种:①水疱鳞屑型:表现为足部反复出现小水疱,散在或群集,水疱可干涸并片状脱皮;②浸渍糜烂型:表现为第三、四趾间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鲜红色的糜烂面,有渗液;③角化过度型:表现为皮肤角化过度、粗糙、脱皮、干裂、无汗,常发生在足跟部。

三型可同时存在,或以某一型为主。

手癣俗称“鹅掌风”,其临床表现与足癣大致相同。

皮疹先从一只手的某一处开始,逐渐蔓延扩展,再累及另一只手;先出现多数小水疱,水疱干涸后脱皮,久之皮肤增厚、角化过度、粗糙、皮纹加深、干裂,自觉疼痛;还可出现指间的浸渍、糜烂。

刮取皮屑在显微镜下检查,若发现有菌丝与孢子则有助于手、足癣的诊断。

【治疗】
全身治疗:顽固性真菌感染,可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等。

局部治疗:水疱型、糜烂浸渍型先收敛,以湿敷为主,待收干脱屑后给予抗真菌药物外涂。

鳞屑、角化型联合使用角质剥脱剂(如尿素软膏、冰醋酸液)和抗真菌软膏外用。

【预防】
应注意个人卫生,浴室中最好不用公用拖鞋,洗澡时携带个人毛巾及浴巾。

要积极治疗手、足癣,以免接触传染他人。

袜子要煮沸消毒,皮鞋及不能用水煮沸消毒的用具,可用5%福尔马林溶液倒在草纸上,与皮鞋或其他用具一起用纸包裹消毒。

甲癣
由真菌感染的一种甲损害,老年人患病率高。

【临床表现】
甲真菌病依据其表现不同,可分为以下类型。

①白色浅表型:病损仅局限于甲表面,表现为甲板表面点状或一小片白色混浊区。

②远端侧位甲下型:病损累及甲板两侧及甲板远端的甲下,甲变为黄白色、混浊、增厚,甲下有碎屑沉积。

③近端甲下型:病损累及甲根部的甲下,甲增厚、粗糙、凸凹不平并变为灰白色。

④全甲毁损型:病损累及整个甲板,甲变色、混浊、增厚、粗糙,甲下碎屑沉积,甚至甲板部分或全部脱落。

甲真菌病可波及一个指(趾)甲,也可累及多个指(趾)甲,病程慢性,一般无自觉不适,常常合并有足癣、手癣等癣病。

真菌镜检刮取碎甲及甲下碎屑,镜下可见真菌菌丝。

应尽可能接近健甲与病甲交界处的活动损害部位取材阳性率高。

【治疗】
全身治疗:口服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等,至少3个月。

局部治疗:病变范围未累及甲根、老年患者及肝功能异常者,可外用药物治疗,如30%冰醋酸液、阿莫罗芬甲擦剂,疗程至少半年。

【预防】
积极治疗其他常见的癣病,尤其是手、足癣。

甲癣是此类病中最顽固的一种,故治疗必须彻底。

体、股癣
体癣、股癣均为皮肤真菌感染。

致病性真菌感染了除毛发、手、足、指甲、趾甲以及股内侧、外生殖器、肛周以外的皮肤称为体癣,感染了股内侧、外生殖器、肛周称为股癣。

体癣、股癣多是直接接触患者和动物(如狗、猫),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衣物用具而引起的,也可由足癣、手癣、甲癣等自身接触而感染的。

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易患体癣、股癣。

【临床表现】
本病夏季发作或加重,冬季可减轻。

基本损害为红斑、丘疹、小水疱,常排列呈环状,并逐渐向周围扩展蔓延。

随着皮损的扩大,皮损的中央见有脱屑及色素沉着,皮损的边缘隆起如“堤”状,即边缘清楚且微高出皮面。

体癣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不限,可累及面、颈、躯干、四肢中任何部位,可单发或多发,皮损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炎症反应差异也较大,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反复剧烈搔抓后可引起继发性的细菌感染、湿疹样变或皮肤肥厚。

股癣的基本损害同体癣,皮损可累及单侧股内侧或两侧同时发生,有时可波及到阴囊、阴茎、外阴及肛周,严重时可累及臀部、下腹部和腰部。

由于此部位多汗潮湿、易受摩擦,故皮损扩展迅速、炎症显著、潮红明显,自觉瘙痒剧烈。

【鉴别诊断】
需与湿疹、慢性单纯苔藓、增殖性天疱疮鉴别,但体癣皮损边界清楚、呈堤状隆起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结合真菌直接镜检可查到菌丝,一般诊断不难。

【治疗】
全身治疗:对于顽固复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

局部治疗:外用抗真菌药物如联苯苄唑、复方间二酚擦剂、派瑞松霜、舍他康唑软膏等。

【预防】
关键是积极治疗其他常见的癣病,尤其是手、足癣;避免接触其他癣病患者,包括有癣病的动物。

生活在亚热带地区或夏季的人群要保持皮肤干燥。

二、瘙痒性皮肤病
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是无原发损害仅有瘙痒症状的皮肤病,常见继发损害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

目前发病机制及原因不甚清楚。

皮肤瘙痒症是许多系统性疾病的原发表现,这些潜在的疾病包括:肝炎、糖尿病、尿毒症、贫血及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白血病)、病灶感染、风湿热、结核病。

外界刺激也可以引发,如气温气候变化、衣着化纤丝织品、碱性过强的肥皂、洗涤过勤、外用药物及化学用品、接触粉尘、尘螨及其分泌物、羽毛、兽毛等刺激物。

老年人皮肤干燥也是最常见的原因。

【临床表现】
多见于老年人,冬季易发,春夏症状则减轻甚至治愈。

阵发性剧烈瘙痒,病发常有定时,病人常强力搔抓至皮肤破溃流血;瘙痒发作后一切正常,见有明显的抓痕、血痂,重者呈现湿疹样改变。

根据瘙痒的部位和范围不同,分为:
全身性瘙痒症:常由一处开始,逐渐蔓延,遍布全身。

局限性瘙痒症:常局限发生于身体某一部位,临床以肛门、阴囊、女阴等部位为多见。

由于反复剧烈瘙痒,患者皮肤可出现皲裂、苔藓样变、湿疹样变、色素沉着、色素减退或继发感染,有的患者可有失眠、精神不振等神经衰弱症状。

本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疥疮:有接触传染史,指间、脐周等皮肤薄嫩处易发,皮疹表现为红斑、丘疱疹及隧道,夜间瘙痒尤甚,可查到疥螨。

2、虱病:主要发生于躯干处、头皮及阴部,常能发现虫体或虫卵。

3、虫咬皮炎:有虫咬病史,为散在性纺锤状水肿性红斑、丘疱疹、水疱。

4、荨麻疹:常先有皮肤瘙痒,后出现红斑、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皮疹消退后一般无痕迹。

5、湿疹:皮疹多形,无特殊的好发部位,易复发。

【治疗】
(一)一般治疗: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

(二)全身治疗:
1. 抗组胺药、镇静药,如扑尔敏、赛庚啶、开瑞坦、皿治林、多塞平等口服。

2. 全身瘙痒较重者可进行普鲁卡因静脉封闭治疗,注射前应作皮试,静注过程中进行心电监护。

3. 非特异性脱敏治疗: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

(三)局部治疗:原则止痒,可结合全身治疗。

根据季节、皮肤情况、皮损范围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如夏季时多用液体制剂,冬季时皮肤局限时可用霜剂,皮质类固醇制剂仅限于局限性肥厚性病变。

(四)物理疗法:沐浴治疗、紫外线照射治疗。

(五)中医辨证治疗。

【预防】
生活规律,保持皮肤卫生。

避免辛辣饮食、饮酒、喝浓茶及咖啡。

冬季洗澡不易过勤,水温不宜太高,避免过度揉搓,不用碱性强的肥皂或浴液,浴后保湿。

便后、睡前及时清洗会阴、肛周并保持干燥,内衣宽松。

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

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老年人是好发人群。

环境因素、感染因素、饮食因素、物理因素、老年人的皮肤干燥等是湿疹的诱发原因。

【临床表现】根据皮损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

三者并无明显界限。

1、急性湿疹: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表现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易渗出,境界不清,常伴糜烂、结痂,如继发感染,可出现脓包或浓痂。

2、亚急性湿疹: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仍有明显瘙痒,皮损以红斑、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可见少量丘疱疹,轻度糜烂。

3、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为慢性湿疹;亦可开始不明显,因经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发病开始时即为慢性湿疹。

其表现为患处皮肤浸润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红色或伴色素沉着,皮损多为局限性斑块。

常见于手足、小腿、肘窝、乳房、外阴、肛门等处,边缘清楚。

病程慢性,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也可因刺激而急性发作。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特定部位湿疹如:
乳房湿疹:多见于哺乳妇女,乳晕湿润、糜烂、结痂,时间稍久可增厚,发生皲裂,喂奶时疼痛。

长期不愈,皮下有硬结者,应考虑并发湿疹样癌的可能。

所以,对乳房湿疹应提高警惕,及时检查。

阴囊湿疹:急性者有肿胀、流水、结痂。

慢性者则增厚、苔癣化,甚痒并易复发。

常与局部多汗,外阴刺激、神经内分泌障碍、慢性前列腺炎等有关。

女阴湿疹:多见大、小阴唇及附近皮肤,表现为红肿、糜烂及慢性增厚,甚痒。

常与霉菌性阴道炎、白带增多及内分泌紊乱有关。

肛门湿疹:肛门周围湿疹急性期表现红肿、糜烂,慢性期呈浸润、肥厚,甚至发生皲裂。

奇痒且痛,特别是在便后更加明显。

由于经常搔抓,皮肤可变厚或变薄,萎缩发亮。

儿童肛门湿疹多与蛲虫有关,成人多与痔疮、多汗有关。

手部湿疹:发生于手掌部,皮损易浸润增厚,过度角化形成皲裂。

手指端湿疹常反复发生水疱、结痂、增厚、脱屑,累及甲床部可影响指甲发育,致使甲板粗糙,凹陷不平。

接触水、肥皂、洗衣粉等常使湿疹加重。

腿部脚部湿疹:好发胫前及踝部,常由于下肢静脉曲张或外伤引起。

结痂、增厚、苔藓化,也可呈糜烂、流水,易继发感染或形成溃疡,顽固难治。

【治疗】
由于湿疹病因复杂,形态和部位各有特点,因此治疗大多为对症治疗。

1、寻找病因,隔绝致敏源,避免再接触,禁食酒类及易过敏、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注意皮肤卫生,不用热水烫洗皮肤,不外用刺激性止痒药。

积极治疗全身性疾患。

2、全身治疗:西药以止痒抗过敏为主,可选用抗组胺类药物,如扑尔敏、西替利嗪、酮替芬等。

中药以清热利湿,疏风清热、养血疏风润燥为主。

以地肤子、白鲜皮、苦参、当归、茯苓、赤芍、丹皮、炙甘草组方治疗湿疹有较好疗效。

3、外用药剂型依据临床皮损表现而定,如红肿明显,渗出多者应选溶液冷湿敷,红斑、丘疹时可用洗剂、乳剂等;呈水疱、糜烂者需用油剂;表现为鳞屑、结痂者用软膏;若苔藓样变者多择软膏、乳剂、涂膜剂、酊剂及硬膏等。

【预防】
尽可能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如热水洗烫、过多使用肥皂、用力搔抓及外用药不当等。

生活上注意避免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食物中勿食辣椒、鱼、虾、蟹或浓茶、咖啡、酒类,衣被不宜用丝、毛及化纤等制品,平时保持大便通畅,睡眠充足,冬季注意皮肤清洁及润泽。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

精神因素、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体内慢性病灶感染而致敏,也可能成为致病诱发因素。

局部刺激,如衣领过硬而引起的摩擦,化学物质刺激、昆虫叮咬、阳光照射、搔抓等,均可诱发本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
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两侧、肘窝、腘窝、骶尾部、腕部、踝部,亦见于腰背部、眼睑、四肢及外阴等部位。

表现为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圆形或多角形,坚硬而有光泽,呈淡红色或正常皮色,散在分布。

因有阵发性剧痒,患者经常搔抓,丘疹逐渐增多,日久则融合成片,肥厚、
苔藓样变,皮损仅限于一处或几处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若皮损分布广泛,甚至泛发于全身者,称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自觉症状为阵发性剧痒,夜晚尤甚,影响睡眠。

搔抓后引致血痕及血痂,严重者可继发毛囊炎及淋巴炎。

本病为慢性经过,症状时轻时重,治愈后容易复发。

【治疗】
1、一般治疗:向患者说明本病发生的有关因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禁食刺激性食物,避免搔抓、烫洗等刺激因素。

2、全身疗法:可用安定镇静剂或抗组胺药物,如安定2.5mg每日三次,扑尔敏、氯雷他啶、西替利嗪等。

3、局部治疗:瘙痒期治疗以止痒为主,常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如:丁酸氢化可的松霜、糠酸莫米松霜等。

4、封闭疗法:瘙痒明显时可以选用苯海拉明或皮质类固醇局部封闭治疗。

5、中医药治疗:根据中医辩证治疗。

【预防】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禁食刺激性食物,避免搔抓、烫洗等刺激因素(张萍)
手、足皲裂
手足部皮肤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干燥和线状裂隙称为手足皲裂。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掌跖、足跟及其他角质层厚或经常摩擦的部位。

表现为掌跖角化过度,皮肤粗糙、增厚,其上可见线状裂缝,或笔直或弯曲,或纵横交错不规则状。

当裂隙由于活动牵扯而深达真皮时,有明显的疼痛,活动时常造成渗血及裂隙增大。

好发于指尖、指关节侧缘、足侧缘、足跟部。

秋、冬季冷风吹袭,皮肤干燥,常使发病者增加。

以经常从事户外体力劳动者易发病。

本病注意和手足癣、手足湿疹、掌跖角化症等进行鉴别。

【治疗】
1.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

2.有皲裂病史的人,冬季应常用热水浸泡手足,用刀修去增厚的角质,然后外涂润肤性油脂。

3.局部外用10%~20%的尿素霜、0.05%维甲酸软膏外搽;或用白及粉10g,凡士林适量调匀,涂擦患处,
封包效果更好。

【预防】
1.保持手足皮肤清洁、滋润,避免使用碱性大的肥皂。

洗手后外搽润肤性的霜膏或软膏。

2.长期手足皲裂者在干燥寒冷的季节宜多吃油脂性食物。

可适量服用阿胶、鱼肝油丸等。

3.对同时并存的手足癣、湿疹和鱼鳞病等进行治疗。

三、皮肤肿瘤
1.常见皮肤良性肿瘤
软纤维瘤:软纤维瘤又称皮赘,常见于中老年,尤以更年期后妇女多见。

【临床表现】:皮损为针头至绿豆大柔软、高出皮面、细长有蒂的新生物,肤色或褐色。

通常表现为多发丝状或单发袋状,前者主要发生于颈侧面、腋部,后者见于面部、胸背等。

【治疗】可用液氮冷冻、电灼或激光进行治疗.
脂溢性角化:脂溢性角化又名老年疣、基底乳头状瘤,主要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亦可见青壮年。

病程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无自愈倾向。

【临床表现】:皮损常多发,以头面、躯干及上肢最常见。

早期损害为褐色的扁平丘疹或斑片,逐渐增大,形成境界清楚的斑块,表面可呈乳头瘤样增生。

【治疗】①早期损害可外用0.1%维甲酸乳膏外涂,较小损害用5%氟尿嘧啶软膏外用;②多发性损害常用液氮冷冻治疗;③较大损害可采用电灼或激光;④对可疑恶变者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

皮角:是一种表皮过度角化增生性疾病,多发生在某些角化增生性疾病中,如脂溢性角化、日光角化病等。

【临床表现】临床典型损害为高度2cm以上的圆锥形增生性皮损,顶部明显角化,基底红。

常见于头面部,一般无自觉症状。

老年人多见。

组织需按表现为表皮呈乳头瘤样增生,角化过度,基底部之组织病理视原发病变及有无恶变而异。

【治疗】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

如果已出现癌变,应做扩大切除术。

老年性皮脂腺增生:多见于老年人的皮脂腺增生性良性病变。

【临床表现】本病多好发于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额头或两颊部见米粒大之淡黄色结节,中央有脐状凹陷。

无自觉症状。

组织学表现为皮脂腺象葡萄串样增生,中央为扩大的皮脂腺导管。

【治疗】一般不需治疗,大者可手术切除。

2.常见皮肤恶性肿瘤
鲍温氏病:是一种表皮内鳞癌,又称为原位鳞状细胞癌。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的因素有:遗传、病毒感染、日光、外界有害物质的不良刺激等。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中老年人,无性别差异,以躯干、四肢最常见,亦可见于面部、外生殖器及粘膜等处。

早期损害为浸润性斑片,暗红色或褐色,逐渐扩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稍隆起,表面附有角化性鳞屑或结痂,剥离后表面湿润潮红。

皮损一般单发。

组织学表现为表皮细胞异形性,核大小不等、深染、不规则,排列紊乱。

常见角化不良细胞及异常核丝分裂相。

基底膜完整,真皮浅层有中等密度的淋巴细胞浸润。

【治疗】首选手术切除;不宜切除的可采用电烧灼、激光、液氮冷冻、放射治疗等。

日光角化病:本病又称光线性角化病、老年性角化病,与日光长期照射引起皮肤损伤有关,是一种癌前期病变。

【临床表现】中老年人易发病,病程缓慢,多见于面部、手背日光暴露部位,皮疹常单发,无自觉症状。

典型损害为淡红色或褐色的扁平丘疹或鳞屑性红斑,表面粗糙,部分皮损炎症明显,可出现糜烂或形成皮角,若损害增大显著高出皮肤表面呈疣状或结节状甚至破溃时则常为癌变。

【治疗】防晒避光,外用5%二氧化钛软膏,手术切除,CO2激光或液氮冷冻治疗适用于较小损害。

Paget病:又名湿疹样癌,是发生于乳房和乳房外的湿疹样表现的表皮内肿瘤。

临床上分为乳房Paget 病和乳房外Paget病。

乳房Paget病:又称乳房湿疹样癌,可能是乳腺导管癌的皮肤转移。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5岁,好发于单侧乳房和乳晕部,中心逐渐扩大,皮损初发为外观湿疹样的红色斑片,稍隆起,表面有渗出、结痂、鳞屑。

后期可形成浸润、溃疡、乳头回缩。

常伴发乳腺癌,可伴腋窝淋巴结肿大。

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病程缓慢,无自愈倾向。

乳房外Paget病:又称乳房外湿疹样癌,可能是汗腺导管癌或内脏癌的皮肤转移。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均可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好发于大汗腺丰富部位,如会阴、肛周、外生殖器或腋下。

损害外观同乳房Paget病,常有痛痒感。

乳房外Paget病可伴发真皮内侵袭性癌。

【治疗】乳房Paget病应进行乳房切除,如伴发乳房内肿块,应进行乳房根治术。

乳房外Paget病应进行广泛深手术切除,以免复发。

蕈样肉芽肿:又称蕈样霉菌病,简称MF,是一种低度恶性的T淋巴细胞淋巴瘤。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遗传、感染、有毒化学物质刺激可能为本病的发病因素,免疫系统参加发病过程。

【临床表现】临床分三期。

红斑期:皮损好发躯干,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斑片、苔藓样变等多种形态,但以红斑鳞屑性损害最常见。

发生皮疹前常有持续存在的顽固性瘙痒,各种治疗难以缓解。

一般持续2-5年。

斑块期:又称浸润期,通常由红斑期发展而来,皮疹主要为大小不等的浸润性斑块,可伴有结节,呈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