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有一种说法: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就是拿美国的工资,娶日本的太太,吃中国的菜,住英国的房……可以说中国的饮食,在世界是享有盛誉的,也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是“食”遍天下通过《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饮食科学与人物,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中国肴馔文化,中国筵宴文化,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以足民食, 以食为天”。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 是从使用火时开始的。
火的使用促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 茹毛饮血” 的阶段, 一方面为人类烹调技术多样化创造了可能, 另一方面使人类产生了釜甄等烹饪工具, 从而饮食文化也就初现皖端。
据考古发掘, 中国早在“ 山顶洞人” 时就已能人工取火, 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端较早。
其发展大致分为原始社会、先秦、秦唐、宋元明清等四个阶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各民族的饮食有所差异,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和朝鲜,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和维吾尔族,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苗族,黎族,壮族,土家族和傣族。
例如:满族人,喜欢吃甜食,爱吃蜂蜜,以杂粮为主爱吃猪肉。
著名的有慈禧小窝头,努尔哈赤黄金肉,乾隆豆腐菠菜…‥蒙古族人喜欢吃奶制食品、牛肉、羊肉串、手扒羊肉,喝奶茶,饮奶酒…… 回族人以米面为日常主食,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吃骆驼肉,但是禁食主马,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一切飞禽走兽。
回族人喜欢饮茶和喜欢以茶待客。
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
常吃的有囊,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藏族人一般一糍粑为主食饮用酥油茶及青稞酒。
探秘爱吃风干牛羊肉,手抓羊肉和烤羊肉。
苗族人喜欢吃糯米做的糯米粑粑和狗肉,酸菜,酸鱼,鸡西饭,狗稀饭………中国的传统节食俗有春节食俗,元宵节食俗,中和节食俗,清明节食俗,端午节食俗,重阳节食俗,腊八食俗,冬至食俗,祭灶食俗。
中餐礼仪的论文怎么写8篇

中餐礼仪的论文怎么写8篇中餐礼仪的论文怎么写 (1)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
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
点菜礼仪1、有中餐特色的菜肴。
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
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2、有本地特色的菜肴。
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3、本餐馆的特色菜。
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
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同时,在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
餐具礼仪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碟、筷、匙六种。
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
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套中。
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
中餐上菜的顺序一般是:先上冷盘,后上热菜,最后上甜食和水果。
用餐前,服务员为每人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用的,最好不要用它去擦脸。
在上虾、蟹、鸡等菜肴前,服务员会送上一只小小水盂,其中漂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
洗手时,可两手轮流蘸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座次礼仪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中国饮⾷⽂化的论⽂中国饮⾷⽂化的论⽂(通⽤6篇) 在⽇复⼀⽇的学习、⼯作⽣活中,⼤家都跟论⽂打过交道吧,论⽂是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篇优秀的论⽂呢?以下是⼩编整理的中国饮⾷⽂化的论⽂(通⽤6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国饮⾷⽂化的论⽂篇1 摘要: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不断加剧,形成特⾊饮⾷⽂化交流形式。
对古代中外饮⾷⽂化交流溯源进⾏了梳理,探索了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特⾊,并提出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的现代价值,即丰富了中外双⽅的饮⾷种类,形成了饮⾷⽂化交流特⾊,调整双⽅的饮⾷结构,建⽴了更加科学的饮⾷营养标准,推动了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特⾊ 对于中国⼈饮⾷来讲,“吃”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三餐填饱肚⼦,⽽是代表着对某种美好期许的感情寄托,蕴含着中国⼈长久以来对待⾷物的观念和态度。
例如,孩⼦出⽣以后,亲朋好友通过吃红⾊的鸡蛋来表达祝福和喜庆,满⽉的时候要喝满⽉酒,孩⼦过⽣⽇的时候都要吃⼀碗“长寿⾯”……由此可见,中国⼈的⼀⽣与饮⾷有着不解之缘,与其说是满⾜中国⼈⽣理的⼀种基本需求,不如说实际上,中国饮⾷仅仅是借“吃”这⼀简单的外在形式,来表达中国⼈所具有的丰富感情,这即是中国所具有的特⾊饮⾷⽂化。
对中外饮⾷⽂化交流历史进⾏考察发展,元明清时期是中外饮⾷⽂化交流的重要标志时期,元明清时期中国饮⾷交流的种类、交流的形式、交流传播者的数量⽐以往任何⼀个朝代都更为丰富或成熟。
本⽂将以中国与东南亚的饮⾷⽂化交流为研究主体,探索元明清时期中国在与东南亚饮⾷⽂化交流中所具有的特⾊,并分析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的现代价值,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古代时期中外饮⾷⽂化交流溯源。
作为⼀个有悠久历史的⽂明古国,中国在饮⾷上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化。
古代中国幅员辽阔,地⼤物博,物产较为丰富,这为中国古代饮⾷⽂化的对外交流提供奠定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条件。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搜集了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中国饮食文化我国不仅是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而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气候、风土、生活习惯的差别导致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差异。
各地的大城市,产业文化中心,各大,城市,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饮食特点。
(一)中国饮食的历史背景我国的烹饪技术。
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
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自古以来就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以食为天”等真知灼见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饮食。
国人对饮食一直就非常讲究,努力追求色、香、味、形俱佳的最高境界。
(二)中国饮食一般性特征我国饮食的特点:色.香.昧.形。
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我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三)中国饮食的地域性特征我国地大物博,饮食习惯差异很大,有些地方爱吃酸。
有些地方爱吃辣,有些地方爱吃咸,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
时间久了,还是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
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当地人健康极为有利,另外,东北地区吃辣也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因为吃辣可以驱寒。
饮食文化的主题作文(精选34篇)

饮食文化的主题作文(精选34篇)饮食文化的主题作文篇1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对中国菜“口水流下三千尺”呀!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我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中国饮食的各个方面来全面性地综合研究。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可见中国菜的影响有多么的大!那么,中国文人又是怎样爱美食的呢?文人爱美食,自古而然。
早在两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食物精细之要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清朝,尝过钟鼎玉食的曹雪芹,在不朽之作《红楼梦》中就展现出他美食家的风采。
《随园菜单》中,袁枚不仅介绍了清代流行的300余种南北佳肴、饭点和名酒,更是提出了厨事原则、饮食原则,抒美食佳肴提升到饮食文化的高度。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精选8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1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
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
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
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
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
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2000字导读:世界上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历史积累的结果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中国人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小编为你收集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素材内容如下: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两者的关联是极其密切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约越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亲不好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而一个社会需要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她缺少什么的时候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早熟的特征马克思就曾经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她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反观西方文明则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的希腊文明以其独有的浪温气息写入文明史马克思曾经认为希腊文明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儿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得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实的苦难产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但这只是理想而已战国之际列国纷争以实力相较最终秦国因鼓励军功奖励耕战而一统天下这是人心所向天下纷争百姓如何生活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一统才不至于“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语)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楚国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现实主义的思潮所笼罩和淹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以后的历史就是天子一统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这一统的局面允许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同时赋予他许多封建礼仪进行约束;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公平取官的文官制度——科举制;中国历史上呼唤清官一旦出现便歌之颂之并为之产生崇拜所以中国尽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是其某些特征与宗教的特征有相似性也有它自己的神;如果把这一现象也视为宗教的话那么中国式的宗教则是在现实意义上的极端的理想主义中国历史上的极度理想主义也因之产生它也有神只不过其所造之神是以现实中的人为化身的而现实中的人是不可能充当理想中的神的所以中国历史上造神运动层出不穷直至今天或者说中国人的宗教是一种多神崇拜而不是一神崇拜什么财神、药神、灶神、妈祖等都被视为神而被崇拜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其一是绝对地追求适用而杜绝一切的不实用的东西从中国的科技史的历程中可以看到历史上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而有关的非实用的一些东西则无法发展先秦时期墨家的有关光学和几何学的知识在汉代独尊儒术以后没有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中国没有产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当然炼丹术在皇帝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也很发达其中确实包含有化学方面的知识中国的手工业十分发达而近代机器大工业生产如蒸汽机没有在中国被发明十五世纪以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发明是在中国人手中产生的但是近代以后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才能产生的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因为仁慈中国人实施多子继承制度这样财产一方面得以析散另一方面限制了远距离的迁徙中国人安土重迁与之关系重大这一继承制度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从而便多子多福的思想得以产生多子多福的思想使社会的人口增加派生出更多的多子多福社会人口压力始终存在只要社会的生产力能够养活多少人口就会有多少人口出现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其三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其四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由于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够随心所欲有诗为证:红日巡天过午迟腹中虚实自家知人生一饱非难事仅在风调雨顺时因此长期以来吃穿不愁难以办到所以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证据不胜枚举此外我们可以对西方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分析也许能够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饮食由于最初是主要以畜牧为主肉食在饮食听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由于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没有必要对饮食进行装点内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饪的发展欧洲人在显示富裕的时候多是饮食的工具来表现如各种的器皿的多少和豪华成为讲究的内容另外也不把吃这种人生易于满足的事情作为人生的至乐来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国的俗语语可以高度概括即“饱暧思淫欲”他们更多地追求情爱西方文化体现出一种“情爱文化”而中国文化则体现出一种“吃的文化”但是我们还要指出的是中国饮食的诸多特征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宫庭饮食市肆饮食则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表现出这些特征平民的节日饮食如春节也许能够部分地表现出这些特征来但是春节对于一年的365天来说毕竟是短暂的一瞬间如昙花一现文化无优劣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本书的目的基于这一点而作一点尝试是否能够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可不得而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下本人属于那种“远庖厨”者并不懂得烹饪也不是美食家但是本人深知“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在此意义上把我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看法行之于笔端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论文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论,从饮食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中国饮食文化。
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饮食作为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不仅体现了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更体现了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本论文将从饮食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探讨。
二、饮食的起源中国饮食文化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中国人古代以农业为主,饮食与农作息息相关。
古人认为“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在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种植业的基础上,中国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餐桌礼仪,并发展出独特的食谱。
三、饮食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古代至今,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粗食淡饭”、“繁香甘旨”、“富丽堂皇”等不同的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饮食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吸收了外来的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并融合为独特的中国风味。
四、饮食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自然。
其次,中国饮食强调色香味俱全,讲究菜品的色泽、香气和口感。
再次,中国饮食强调饮食的平衡,追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搭配合理。
最后,中国饮食重视餐桌礼仪,讲究餐饮文化的文雅和庄重。
五、饮食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各国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烹饪技艺和菜品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渐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夜市文化”、“茶文化”等也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中国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外交融的饮食风格。
六、结论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
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

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饮食文化之一的国家,其独特的饮食特色和多样的菜肴成为了国际餐饮界的亮点。
下面,我将从中国的饮食习惯、传统饮食节日、主要特色菜肴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饮食文化。
首先,中国人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
中国人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资,野味为风”,主张“饮食有节”,坚持物以类聚,食物的味道和口感相互补充。
中国人吃饭注重荤素搭配、味道多样化,菜肴多以色香味具全为贵。
中国人还非常重视餐桌上的礼仪,包括对长辈的尊重,对食物的珍惜和对饮食的讲究等,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独特之处。
其次,中国的传统饮食节日丰富多样,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传统,比如春节时要吃饺子、元宵节时要吃汤圆、端午节时要吃粽子、中秋节时要吃月饼等。
这些传统食物往往寓意着团圆、幸福和吉祥,成为了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菜肴。
中国菜有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京菜。
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烹饪技巧、调料搭配和菜肴风味。
比如川菜以其麻辣口味和丰富的辣椒调料闻名,粤菜以其清淡、原汁原味的烹饪特色而备受国内外人士喜爱。
此外,中国还有众多其他特色菜肴,如北京烤鸭、杭州西湖醋鱼、四川麻辣火锅、广东烧腊等,这些菜肴丰富多样、风味独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
最后,中国的饮食文化还体现在餐桌上的文化传统上。
中国人非常注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追求菜肴的造型、技巧和餐具的精致。
中国传统餐桌上的细节讲究也颇具特色,如宴会上的席位礼仪、饮食器皿的选用和摆放方式,都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饮食文化通过独特的饮食习惯、传统饮食节日、主要特色菜肴等方面的体现,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饮食文化既是中国人民生活的表达方式,也是世界各国互相交流、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中国吃的文化范文

中国吃的文化范文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文化的方式。
下面将从饮食的起源、饮食的种类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展开探讨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先秦时代。
据历史记载,最早的饮食始于炊饼,即将麦粉捏制成圆形饼状,然后以火烤熟食用。
这种炊饼被认为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追求和创造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的饮食技艺逐渐发展壮大,出现了许多独特的食物和烹饪技巧,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菜系。
中国饮食的种类非常丰富,不同地区的菜系各具特色。
八大菜系,即川、鲁、粤、苏、闽、浙、湘、徽菜系是中国最有名的菜系之一、这些菜系在口味、烹饪方法和菜品的搭配上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
比如川菜以其麻辣口味而闻名,而粤菜则注重原汁原味,强调食材的新鲜和烹饪的技巧。
此外,还有很多地方的特色菜系,如云南的滇菜、四川的火锅、北京的烤鸭等等。
不仅如此,中国还有许多传统的食物,比如饺子、汤圆、月饼等,它们不仅是美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饮食文化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讲究饮食的形式和礼仪,食物的摆盘、端庄和食用方式都具有着严格的规范。
比如,在正式的宴会上,饭菜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尊长者和贵宾要优先享用,饭前要洗手,进餐时要轻声慢食,不可喧哗等。
食物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比如鱼象征着吉祥和团圆,面条象征着长寿,糖果代表甜蜜和喜庆等。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仅停留在本土,还对外传播和影响着世界。
中国菜已经成为国际上非常受欢迎的食物之一,无论是中餐馆还是中国的烹饪技巧都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瞩目。
中国餐厅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各个国家的人们也在学习中国的烹饪技巧和饮食文化。
同时,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也在推动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许多国家也开始融入中国元素,将中国食物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美食。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前言篇一对于人们来说,饮食文化是在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也发掘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食物。
这些食物可以对游客起到很好地吸引作用,还可以提升游客的消费水平。
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促进该地的经济发展,也能更好地让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推广。
由此可见,饮食文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但是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是受到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接下来就着重看看地理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何影响。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大部分是高寒畜牧业,人们多以养殖绵羊、藏羚羊为主。
由于气候恶劣,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其他农作物生产较少。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多以肉食为主食,且由于海拔高,天气寒冷人们大都将酥油茶作为饮料以御寒。
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可种植青稞,当地人都喜欢喝用青棵酿的烈性酒。
不仅如此,由于海拔高当地的水沸点较低,因此青藏地区的居民大多喜欢把青稞磨成粉末,做成糍粑。
四川盆地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同一纬度,但是由于四川以盆地地形为主。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5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5篇从古至今文化主宰着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家庭,甚至是每个人的命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不同的文化对于各民族、国家、家庭以及个人的影响有所不同。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山草香整理分享了5篇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一关键词:潮汕潮汕美食美食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一、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中的意义第一,潮汕美食文化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
旅客出门,总希望能多游览些景观,多领略些风情。
如果在游览中的用餐、歇息,仅仅是填饱肚子,恢复体力,这个过程就是空白。
反之,如果引入饮食文化,就既能饱口福,又能饱眼福:既补充了身体需求,又满足了旅客心理愿望,一举两得,从而使旅客的旅途生活大大丰富。
因此,充分发掘潮汕美食原生地优势,打出美食这张“潮汕文化经济牌”,定能受到旅客欢迎,招徕更多旅客。
第二,潮汕美食文化可以提高旅游活动的品位。
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文化含量不高的旅游项目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将潮汕美食文化充分融合在旅游当中,让旅客在轻松愉快的用餐过程中,领略到潮汕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韵和潮人独特的风俗人情,从而提高旅游欣赏水平,增长见识,升华美感。
第三,潮汕美食文化将在旅游业发展中不断繁荣。
汕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并日渐成为汕头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部门应精心设计旅游线路,让潮汕美食文化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穿插在旅游线路中,把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使潮汕美食文化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其一,潮汕饮食文化的研究远远滞后。
与潮汕茶文化研究相比,潮汕饮食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很不足,有关潮汕食文化研究的文章难得一见。
对潮汕美食的发展历史、具体特点、科学价值、文化内涵及对旅游业的作用等问题,我们尚未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潮汕美食的宣传、开发、提高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的范文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的范文中国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饮食文化,其独特的特色和烹饪技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中国的饮食文化深受历史、文化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样化而又独具特色的饮食风味。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饮食习惯、烹饪技巧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以饮食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将其视为生存的基本需求,更将其视为一门艺术和文化形式。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饮食文化。
二、饮食习惯中国的饮食习惯多样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人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强调均衡饮食和营养摄入。
在中国,人们通常以米饭、面食、粥、馒头等作为主食,搭配肉类、蔬菜和豆制品等丰富的配菜。
此外,中国人普遍注重餐桌礼仪,例如使用筷子吃饭、讲究烹饪技巧和食物的摆盘。
三、烹饪技巧中国的传统烹饪技巧独树一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八大菜系,即川菜、粤菜、闽菜、浙菜、苏菜、湘菜、徽菜和鲁菜。
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烹饪方法、调味品和口味风格。
例如,川菜以其辣味和重口味而著名,而粤菜则注重原汁原味的鲜美口感。
另外,中国的烹饪技巧还包括炖、煮、炒、炸、煎、蒸等多种烹饪方法,以及刀功、火候和配料的搭配。
这些技巧的高超运用使得中国菜品口感独特、色香味俱佳。
四、饮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形式。
中国人通过饮食来表达情感、庆祝节日和纪念重要事件。
例如,春节期间,中国人会举行丰盛的团圆饭,并采用特殊的食材和料理方法,以表达对家庭团聚的温馨祝福。
在中国的婚礼仪式中,还有特别的婚宴以及“喜酒”这一习俗,饮食文化成为社交和亲情的纽带。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还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的烹饪技巧和传统食材被世界各地的餐厅借鉴和搬运,使得中国菜成为世界各国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也通过外交和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川菜的美味摘要: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数千年的文化积存,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
中国各地不同的食风、风格迥异的特色饮食及由来已久的我国岁时食俗和饮食礼仪等共同交织成多姿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
川菜作为中国汉族四大菜系之一,也是最有特色的菜系,民间最大菜系,同时被冠以“百姓菜”,它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
川菜历史悠久,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川菜以家常菜为主,取材多为日常百味,其特点在于红味讲究麻、辣、香,白味咸鲜中仍带点微辣。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川菜、川菜特点绪论: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
当时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移向成都。
其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规模,已有菜系的雏形。
秦惠王和秦始皇先后两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时也就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对发展生产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秦代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了汉代就更加富庶。
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种,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
西汉时国家统一,官办、私营的商业都比较发达。
以长安为中心的五大商业城市出现,其中就有成都。
三国时魏、蜀、吴鼎立,刘备以四川为“蜀都”。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分裂状态,但蜀中相对稳定,对于商业,包括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川菜的出现可追溯至秦汉,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蜀都赋》中便有“金垒中坐,肴隔四陈、觞以清酊,鲜以紫鳞”的描述。
唐宋时期,川菜更为脍炙人口。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化论⽂论⽂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
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
有了⼀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张,提纲挈领,掌握全篇论⽂的基本⾻架,使论⽂的结构完整统⼀;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资料,决定取舍,最⼤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
中国饮⾷⽂化论⽂1 1 中国传统饮⾷⽂化所体现的中医哲学思想 1.1 阴阳学说 《素问·⾄真要⼤论》:“谨察阴阳⽽调之,以平为期”。
可见调理阴阳是饮⾷中重要的⼀部分。
中医认为,任何事物包括⼈的⽣理病理机能都可以分为阴、阳两种属性,阴是指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聚等作⽤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阳是指具有温煦、兴奋、推动、⽓化等作⽤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
[1]在中医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了因⼈、因时、因地择⾷的饮⾷观。
1.1.1因⼈择⾷ 阴阳学说将⼈的体质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三种类型;将⾷物划分为温热、寒凉和平性三种类型。
“视其寒温盛衰⽽调之” (《灵枢·经⽔》)告诉我们:饮⾷因先辨其体质再决定吃什么⾷物调理。
偏阳者应少⾷温热性⾷物,⽽宜⾷寒凉和平性⾷物,否则将会导致阳亢及伤阴;偏阴者应少⾷寒凉⾷物,⽽⾷平性和温热性⾷物,否则就会导致阴盛阳衰。
阳虚者宜多⾷温补之品;阴虚者宜多⾷⽢润⽣津的⾷物。
1.1.2因时择⾷ “朝⾷三⽚姜,胜过⼈参汤”、 “冬吃萝⼘夏吃姜,不劳医⽣开药⽅”体现了阴阳学说中“因时制宜”的观点。
⽇出、春夏属阳,⽇落、秋冬属阴,⼈体饮⾷需与外界环境相适应,所以春夏、早上宜⾷温热⾷物,如⽣姜;秋冬、下午宜⾷寒凉、滋润⾷物,如萝⼘。
1.1.3因地择⾷ ⾃然环境的不同使我国传统饮⾷⽂化呈现出复杂的地域差异,阴阳学说中“⼭南为阳,⼭北为阴”,我国南⽅属阳,北⽅属阴,南北的⽓候差异决定了南⽶北⾯的饮⾷结构,各地⼈们的⼝味也因⽓候差异⽽有所不同,四川、湖南⼀带湿⽓重,因⽽喜⾷辣;北⽅⽓候⼲燥,容易出汗,喜⾷润燥⾷物。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5篇范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5篇范文第一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在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观、饮食礼仪等各个方面均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特色,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从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饮食审美观以及饮食礼仪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国传统饮食结构我国的饮食结构是由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所决定,同时也是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饮食经验积淀而成。
我国传统饮食结构有以下几点特点:首先,讲究主副食分明。
中国人认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
中国传统饮食以谷物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天然食物。
其次,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蔬菜的作用。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吃青,俩眼冒金星。
” 从秦汉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植物性食料为基础,比如粮、豆、蔬、果、谷类等。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正如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实际上是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理论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指日常饮食应当以食谷为主,即使肉多时,也不可超过食谷。
此外,我们几乎所有饮食都是低温烹饪。
蒸馒头,下面条,煮饺子全是在水中,都是100度以下。
二、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不仅注重烹,更注重调,常见的方法有:蒸、煮、烧、炖、烤、烹、炒、炸、拌、扒、酥、焖等。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风味,如鲁菜、川菜、苏菜、闽菜、粤菜、京菜、湘菜、徽菜等。
中国饮食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美。
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
同时,追求色、香、味、形的有机统一。
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和谐悦目。
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
饮食文化高一议论文作文800字5篇

饮食文化高一议论文作文800字5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饮食文化高一议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饮食文化高一议论文1所谓吃货者,并不以爱吃能吃吃得多吃的快,而以能读,能品食物之内在者,是以为吃货。
我正在努力的成为一名吃货,而中国,是吃货们不可多得的天堂。
譬如中国最有名的餐具,筷子这种以竹制成的用具,使用需要十分特殊的技巧。
西方的叉子,餐刀,都要破坏食物后方能入口,但筷子则不同,它讲究的是一个巧字,在不挑破的情况下得到食物为最佳。
筷子,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文明,以和为贵的特点。
在中国,茶有堪比英国的地位。
从一个人的品茶习惯,便可以读出此人的心境。
淡茗,清香静心怡神;花茗,雅香安神旷心;浓茗,茶可醉人,回味良久......连茶具都有许多讲究:色清,紫砂为宜;色重,白瓷为宜。
一般来说内壁须用白色,才能清楚地反映茶汤的色泽与明亮度。
品一杯香茗,从袅袅升起的芬芳水汽中,读出宁静与东方特有的精致。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如果一种食物没有传说和含义,总会感觉少了点什么。
就来说说知名度极高,在各地都有“死忠粉”的人气美食---油条吧。
油条,又名“油炸桧”,是为了“纪念”宋朝奸相秦桧而诞生的。
秦桧搬弄是非,活活害死了忠义名将岳飞满门,百姓恨他恨得牙痒痒,便有手巧的小吃摊主,捏出两个背对背跪着的小面人,一个代表秦桧,一个代表与他狼狈为奸的老婆,丢进沸腾的油锅里,炸他个外酥里嫩。
不曾想,成品色泽金黄,卖相极佳,入口酥香四溢,令人无法释怀。
于是这种体现了劳动人民嫉恶如仇精神的小吃,便随着那一声声“吃油炸桧!”“吃油炸桧!”的叫卖声,走遍了大江南北。
中国有句人人都知晓的老话:民以食为天。
华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已经用它永不枯竭的活力与创造力,将食物升华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地大物博,这种不断开发创新的精神,甚至已经超过了食材本身的魅力,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饮食文化高一议论文2“来同学们,请打开第一百一十七页的课文《向神农致敬》,农夫一天天辛勤地耕耘,稻米才能收割。
饮食文化的论文范文

饮食文化的论文范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下面是饮食文化的论文,请参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不同的饮食反映着不同的文化。
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中西双方的文化交流,不仅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而且能避免因不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的误解与交流障碍。
中国历来讲求“天人合一”,“水乳交融”,西方社会一直强调“天人对立”,“人定胜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必定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息息相关VS生存所需饮食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人向来视“吃”为头等大事。
中国人打招呼的首选就是“吃了吗?”。
小孩满月要吃满月酒,周岁要吃抓周宴,结婚要吃喜宴,生日要吃寿宴,就连过世也要吃。
客人来了要接风洗尘,客人走了要饯行,首选当然还是吃。
搬家要吃,升迁要吃,离职还是吃……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在觥筹交错之间表达欢迎之情、恭贺之意与惜别之绪,甚至情感上的波折也能通过吃来平复。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所谓饮食,就是民生问题。
在中国人看来,饮食不仅可以用来维持生存,而且可以用来维持健康。
这种对“吃”异常的执著,在中国人的文化当中也有相当的体现。
中国的很多成语典故都离不开“吃”或与吃相关的词,例如,“寅吃卯粮”、“争风吃醋”、“坐吃山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吃不了兜着走”、“好汉不吃眼前亏”,等等。
中国人常把职业比做“饭碗”,将嫉妒说成“吃醋”,轻而易举被形容为“小菜一碟”,经常发生的事情或情形被称为“家常便饭”中国人什么都可以用“吃”来形容,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可以“吃”,最形象的例子莫过于“喝西北风”。
中国历代的文人骚客常常将吃喝入诗,苏东坡就写下“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吃的历史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蕴藏着我国先人留下的许多宝贵遗产。
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先人就提出“民以食为天”,在多方探讨食品原料的同时,也在关注食品的滋味及其营养价值,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同时我国自古就十分注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但将自己的名特食品源源不断的传到海外,也从周边国家引进了一些新的食物品种和饮食方法,从而为丰富多彩的中华美食锦上添花。
从先秦到现在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国的饮食情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变化;交流;饮食;前言:目前,全世界各大城市几乎都有不同规模、不同风味的中餐馆,生意也都分外红火。
“吃在中国”已成为天下人的共识,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但中国饮食的发展史却鲜为人知,这篇文章正是探讨中国饮食历史,帮助人们了解中国饮食的发展历史。
从先秦到写到民国,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将您带入一个伴随着时代变迁的,异彩纷呈的“吃的世界”里。
学院及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正文:(一)、先秦先秦是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仅从炎、黄二帝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也近三千年之久。
其中主要分为:炎黄时期、尧舜禹时期、夏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1、炎黄时期当时的社会已有相当多的人口,为了维持生计,身为部落首领的炎帝尝遍百草并创制了耒、耜、犁、镰等农具,还教会了部民们因地制宜种植植物。
炎帝也因此被称为“神农氏”。
与此同时另一个部落的首领皇帝也基于同样的原因,在教其部落成员驯养家禽、家畜种植五谷等等。
在炎黄时期,人们的主要肉类食品是猪、羊、鱼,粮食是粟、稻,蔬菜是白菜、芥菜和油菜,水果是桃、李、梨,而饮料,除了白开水便是茶。
具体吃法,不外乎烤、煮、蒸三种。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已经出现了油和盐。
人们不仅懂得了“烹”,还知道了“调”,使饮食摆脱了蒙昧而走向光明,人们进入了烹调时代。
2、尧舜禹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国家已经形成。
舜在位期间发生了一次特大水患,严重地威胁着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了水灾,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创造了条件,并引导炎黄子孙一改过去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走上了以农为本的道路。
在饮食方面,尧舜禹时期和炎黄时期相比,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
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在烹饪时完全摈弃了以往的烧石烤法,而普遍采用了煮蒸方式。
因为此时制陶业已十分发达,陶制品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②碎石工具已经出现。
如:杵臼、石棒、石盘。
它们可以将粮食脱皮,尔后再捣碎或砸碎,吃起来更方便些。
③出现了素食。
但此时素食只是供奴隶食用的粗劣食品。
④诞生了“五味调羹”。
“羹”即菜汤,最早的羹是黄帝首创的“大羹”。
而“五味调羹”,则是彭祖发明的。
⑤出现了酒。
在大禹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期间,酒作为饮料问世了。
当然,在此期间人们还培育出来一些新的粮食作物,还驯养了一些家畜、家禽。
但牛、羊仍被视为最好的肉食来源。
3、夏商周时期禹死后,其儿子启一改传统的“禅让制”,强行接了大禹的“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从此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即夏商周时期。
在此期间,统治者对食品口感的追求增加了食品的花色品种,促进了食品的结构变化,引发了食品制作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产生并不断丰富着饮食文化。
①食品原料大大增加。
如:新出现的梁、菰米等。
肉类最多,仅在殷墟挖掘出来的动物骨骸中:哺乳类就有二十九种,蔬菜二十几种,水果三十几种。
此外还出现了酱、醋、糖等调味品和饮料。
②出现了菜园和果园。
商时代出现了菜园,周时代出现果园。
③人们开始使用冰。
此时上层社会在酷夏时开始吃冰消暑。
④餐具相当讲究。
此时的餐具有:簋、鼎、豆等。
这些餐具都很注重形状和质地,还尽可能的在上面精雕细刻,绘上各种图案,使之美观大方,看着也舒坦。
⑤始兴宴席。
⑥吃与政治相联系。
如:鼎由餐具变成礼器等。
⑦出现了一日两餐制。
4、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各路诸侯为争夺天下霸权,他们高度重视制铁业,致使铁制农具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推广牛耕技术,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他们还竞相变法。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生产的发展,在饮食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①肉食品相对紧缺。
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牧场逐渐减少,导致牛羊等牲畜大幅度减少。
②水产品备受青睐。
主要是:鱼、鼋、鳖等。
③出现南北食系。
由于当时各路诸侯相互征战,导致南北两地得不到交流,再加上两地的自然环境不同,从而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食系——中原食系和荆楚食系。
④注重饮食礼仪。
⑤讲究饮食卫生。
⑥饮食学论著问世。
如:《吕氏春秋》中的《本味篇》等。
先秦时期的传世食料食品:油、盐、酱、醋、茶、酒、糖、粥、羹、太史饼、馓子、粽子、千酥饼、苏州年糕、兰陵美酒、绍兴酒、素食。
(二)、秦汉秦汉时期不仅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中国饮食上的大变革时期。
在此期间还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旅店,使餐饮业更趋发达。
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外交流日趋广泛,烹饪原料、调味品种迅速增多,烹饪技术也显著提高。
因此我国在饮食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①面食代替粒食。
秦汉时期石磨已遍及各地,人们使用石墨粉碎小麦,从而出现了面食。
随着“面”的出现,各种“饼”也应运而生。
②两餐变为三餐。
原因是因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三餐制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③三大菜系渐趋形成。
一个菜系的形成除了其独特的烹饪技术外,还有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秦汉时期形成了鲁、川、粤三大菜系。
④注重食养食疗。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药食同源”之说。
在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药补不如食补。
⑤筷子已经普及。
⑥羊肉备受青睐。
秦汉时期人们不得乱杀马和牛。
因此当时人们的肉食主要羊、猪、狗和鸡、鸭、鹅,而羊肉又被视为上品。
⑦肉食吃法多样。
如:炙、煮、煎、蒸、腊、膗、脍、脯等。
⑧宴饮礼仪繁杂。
⑨饮食差异巨大。
皇帝和诸王及中级以上官员吃的是山珍海味,各种美食佳肴。
而当时的平民由于灾荒、战乱而挨饿,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秦汉时期出现的外来食品:石榴、大蒜、葡萄、葡萄酒等等。
秦汉时期出现的新生食品:豆腐、腊八粥、元宵、烧饼、擂茶、蒙顶差、香肠鱼、洋县黑米。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
这个时期使中原移民大量南迁,与此同时,长期居住在西、北边境上的匈奴、羯、羌、鲜卑、氐等五个少数民族也在大规模的迁往内地。
迁移使他们的文化得到交融融合。
这种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大融合,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大融合,都给饮食领域带来了许多富有生机的新东西。
①食物原料增多。
如稻,不但分旱稻、水稻,还分青芋稻、累子稻、白漠稻、蝉鸣稻等等。
再如粟,西晋时以培育出赤粟、白茎粟等十二个品种,而到北魏时已增为八十六个品种。
②李子誉冠群果。
当时社会已有数十种水果,但李子因其适应性强、品种多且一年四季都能成熟而誉冠群果。
③炒菜迅速兴起。
炒菜加工时间短,菜的营养成分很少流失。
因此,这种技法一诞生就受到人们的欢迎。
④苏菜开始形成。
苏菜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局面及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
⑤富人饮食奢华。
在这一时期门阀士族已经形成且享有各种特权,他们利用各种手段侵吞大量钱财。
再加上当时频繁的朝代更替及天灾人祸,使人们认为有今天没明天,导致了他们在饮食方面追求奢华。
⑥饮酒之风盛行。
⑦食德令人注目。
此时道德观念几乎全都反映到了饮食生活的各个方面。
⑧名家研用保健食品。
如:曹操研制的保健品:九酿春等,⑨僧尼开始戒荤食素。
据史书记载这完全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遍起来的。
因为梁武帝信佛并以大教主自居,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断酒肉文》来号召全国僧尼不吃肉。
⑩饮食专著众多。
如:曹操的《四时食制》、虞悰的《食珍录》、崔浩的《食经》孙思邈的《齐民要术》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传世食品:馒头、面条、饺子、混沌、甘露酥、靖县密饯、古井贡酒、泸州老窖、刘伶醉、蒲聂茶、庐山云雾茶、龙井茶、琴鱼茶、曹操鸡、乐山墨鱼。
(四)、隋唐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国防、外交全都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饮食领域百花盛开、五彩纷呈。
其主要表现为:①食物品种空前丰富。
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外交流的增多使这一时期的食物品种空前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温室蔬菜和人造冷饮也起源于这个时期。
②鎚饼分外走销。
这个时期无论平民百姓还是皇帝贵族都对鎚饼情有独钟。
③酒文化异彩纷呈。
这个时期有很多以酒为题的诗句,关于酒的各种饮法、酒具等等异常繁多。
④豪饮之风弥漫全国。
隋唐时期嗜酒如命的人屡见不鲜,如:李白、法常、杜甫、酒八仙人等等。
⑤上层人士饮食怪诞。
比如:唐朝末年一位王爷强迫斗殴者吃肥肉等。
⑥出现和食制。
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家具的变革导致了餐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桌、椅的出现使实行了三千多年的分食制被和食制取而代之。
⑦盛行“工作餐”。
自唐代宗李豫之后,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衙役公款吃喝即“工作餐”愈演愈烈。
⑧食疗专著问世。
如:《千金食治》、《千金翼方》、《食疗本草》、《食医心鉴》等。
⑨茶学专著诞生。
如:陆羽的《茶经》。
⑩食品交流广泛。
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多外开放的政策再加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各民族之间、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愈来愈广泛。
隋唐时期的传世名食:月饼、八宝白藕饭、北京烤鸭、汾酒、太白酒、西凤酒、顾渚紫笋茶、兰花茶、西瓜。
(五)、宋朝宋朝重视教育,发展商业,关注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在餐饮业,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宋朝统治者鼓吹享乐主义,因此宋朝凡有条件的人都舍得在饮食上下功夫。
在这种浓厚的重“吃”氛围下,浙、徽两大菜系渐趋形成。
宋朝的饮食新现象如下:①上层人物带头吃喝。
宋朝皇帝对群臣非常优厚,并劝高级将领“厚自娱乐”和“天天饮酒作乐”。
各级官吏鉴于此自然不会亏待自己的一张嘴。
②酒馆饭店星罗棋布。
宋朝事业发达,人们注重饮食,为适应这一消费现象,各类酒馆星罗棋布。
并且宋朝统治者也鼓励百姓开设酒馆。
③餐饮色情紧密结合。
宋朝无论民营酒馆还是官营酒馆,大都通过色情活动来助销。
④野味非常丰富。
这一时期人们喜爱吃野味,其中野兔肉被时人视为上等的名贵食品。
⑤名士重视食蔬。
⑥食肴讲究美观。
在宋代,食品不但注重造型和色泽,还注重食品的香气和味道。
⑦饮酒已成时尚。
宋朝人饮酒的动机五花八门,寿酒、喜酒、饯行酒、接风酒、交杯酒等等。
⑧文人喜欢自炊。
宋代人不但喜欢吃,还都喜欢资自己亲手做着吃。
⑨重视饮食养生。
如:蒲虔贯专门著有《保生要录·论饮食门》,陈直著有《养老奉亲书·饮食调制第一》等。
宋朝时期的诸多传世名食:大救驾、三鲜莲花酥、春卷、点心、焦盖烧饼、油条、东坡肉、东坡羹、金华火腿、宋嫂鱼羹、无锡肉骨头、洞庭酒、冰糖葫芦。
(六)、元朝忽必烈统一天后不久便颁行“以农桑为急务”的大政方针,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重视商贸,欢迎外国商人来华做生意,促进货物流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