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不尽就是阴虚,自汗非皆属阳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盗汗不尽就是阴虚,自汗非皆属阳虚
一、关于盗汗
盗汗,所谓似盗者,乘寝而出,醒而自止也。
《明医指掌》说:“盗汗者,睡而汗出,觉而收”。
《医学正传》亦说:“盗汗者,寐中
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
他书所述,也大致相同。
盗汗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其《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篇谓:。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在《黄帝内经》中,则称此为“寝汗”。
其主病,临床习以阴虚论治,牡蛎散为其常用代表方剂,若阴虚有火者,则多用当归六黄汤。
结合五脏病辨证,属心阴虚者,常用酸枣仁汤,属肺阴虚者,常用百合固金汤;属肝阴虚者,常用杞菊地黄汤,属肾阴虚者,则常用六味地黄汤,左归饮,以此阴虚辨治,随证加减,多可获效。
但是,盗汗并非全属阴虚,对于传统的“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一之说,早在明代张景岳就提出过异议,《景岳全书?汗证》云:“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
”临床实践印证,引起盗汗的因素甚多,不得概从阴虚论治。
例如:
1.气虚盗汗
沈某,男性,42岁。
盗汗反复发作,已历四年有余,迭经中西医治疗未能根除。
近因工作劳累,盗汗更多,每于睡中汗出,直至汗湿衬衣,醒后方止。
自觉少气,倦怠懒言,肢软乏力,面色不华,纳少便溏,苔薄浮白,脉来浮缓,按之无力。
且不耐风寒,极易感冒。
观其脉症,四诊合参,决非阴虚可言。
此乃劳倦伤气,中气素虚,卫外不固,营失内守之故。
遂拟益气升阳,敛营固卫之法,稍佐宁心敛汗之品。
方用补中益气汤,潞党参15克、炒当归9克、炙黄芪12克,生黄芪12克、软柴胡3克、煨升麻5克、炒白术9屯,炒白芍9克、炒防风7克、薏苡仁15克、煅龙骨20克、煅牡蛎20克、炒陈皮6克、浮小麦15克、炙甘草6克。
服药四剂,盗汗已止,胃纳渐启,舌
淡,脉稍有力,余症减而未除,又续进五剂,并嘱药后改服补中益气丸,以调脾胃。
如此渊治,共服汤药九剂,丸药1500克,八个月后随访,盗汗之证未再复发。
(<中医杂志》)
2.阳虚盗汗
赵某,男性,41岁。
盗汗五年,每_、三天一次,虽长期医治,未能获效。
近三个月来,盗汗日益加重,每至下半夜二:时左右,汗出湿衣,渗及被褥,醒后汗止,全身发凉,白天困倦乏力,动则心悸,下肢浮肿,颜面少华,舌淡苔薄,脉沉细。
脉症合参,证属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故选用扶阳抑阴之真武汤治疗。
药用制附片12克、生白芍12克、生白术15克、茯苓15克、生姜三片。
服五剂后,盗汗竟止,精神转佳,脚肿消退。
继以金匮肾气丸调治,随访未见盗汗复发。
(《新中医》1984>
阳虚而致盗汗者,阳虚外不能固,阴盛内不能守,反迫汗外出是也。
汗泄则阳更虚,阳更虚则汗愈泄,故延日久。
真武汤振奋真阳,以消阴霾,阳复阴消,俾阴平阳秘,疾病乃愈。
真武汤虽无止汗之功,然治病之理,远在径直止汗之上,此即所谓“不治之治”也。
3,气血两虚盗汗
金某,男性,33岁。
急性阑尾炎手术后,盗汗,形寒。
怕冷,面色,不华,纳食尚可,苔白腻,脉濡。
术后气血亏虚,卫外不固,治拟益气、养血、敛汗。
药用党参12克、炙黄芪12克、熟地12克,白术9克、茯芩9克、白芍6克、砂仁3克、蔻仁3克,浮小麦15克、佛手片4.5克、青皮4?5E、陈皮4?5克、清炙草4.5克。
服药十四剂,体质渐复,盗汗亦止。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3--3--1985)
4.脾胃气虚盗汗
顾某,男性,50岁。
盗汗偏于上半身,多梦口干,食少乏力,大便溏,月二行,苔薄,脉濡细。
此乃脾胃虚弱,运化失健,卫气不固所致,故治以健脾、益气、敛汗之法,药用党参12克、焦白术12克、山药12克、制黄精12克、炒薏米12克、北秫米12克、制半夏6克、茯苓lO克、白蔻仁3克、浮小麦15克。
服药七剂,盗汗止。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3。
34,1985)
5.虚阳浮越盗汗
彭某,男性,43岁。
盗汗头晕,齿龈出血,伴有脓液,牙齿松动,腰酸怕冷,手足不温,口舌干燥,不思饮食,二便正常。
舌红、苔薄、脉细。
以往累投滋阴清热之品,均不见效。
今据其脉症,乃。
肾阳不足,阳损及阴,虚火上浮,液失阳护而外泄。
治以温补肾阳,引火归源a熟附片9克、山茱萸9克、上肉桂5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熟地12克、山药12克、煅牡蛎30克、煅龙骨30克。
药后盗汗止,牙龈脓血消,余症亦好转?(‘安徽中医学院学报》3:35,1985)
6.营卫不和盗汗
时发盗汗两年,加重并右前臂麻木两月。
曾服当归六黄汤、牡蛎散等罔效。
现时常盗汗,身热,口中和,舌质淡红,舌耸薄白,脉右细缓,左浮缓,无他异常。
此属营卫不和,《伤寒论》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遂投以调和营卫之桂枝汤,桂枝17克,白芍10克、炙甘草5克、生姜10克、大枣三枚,每日睡前一剂,服后饮热开水,革披使微汗。
四剂后,盗汗十去其七。
患者臂麻木,乃兼气血凝滞,经络痹阻之象,上方加黄芪15克、桑枝12克、丝瓜络5克。
二剂后,盗汗痊愈,痹亦好转。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4:4l,1982)
7.邪郁,少阳盗汗
潘某,男性,53岁。
盗汗反复发作五年余,经胸透检查,心肺未见异常。
中医均以阴虚内热,气阴两虚治疗,服药数十剂,效果不著。
每逢冬、春两季,盗汗更甚。
现症夜间盗汗,心烦多梦,两胁满闷,口苦、咽干、欲饮,精神倦怠,大便干结,小溲自调,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
证属邪踞少阳,正邪相争,逼津外出。
治用和解少阳之法,少佐安神固涩敛汗,方取小柴胡汤加昧,药用北柴胡6克、枯条芩10克、煮半夏6克、潞党参15克、老生姜3克、大红枣五枚、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
连服五剂,盗汗渐减。
续进三剂,盗汗已止,口苦、咽干、欲饮,两胁满闷亦除,大小便自调,未见复发。
(“福建中医药》1:51,1986)
目前,对于邪阻于半表半里而导致的盗汗,临床报道很少。
作者从《伤寒明理?盗汗》“盗汗者,谓睡而汗出者也。
……杂病盗汗者,责其阴虚也;伤寒盗汗者,非若杂病之虚,邪气在半表半里使然也,”的理论中得到启发,根据患者盗汗而伴见两胁满闷,心烦多梦,口苦咽欲饮,舌红苔黄脉弦等少阳郁热之半表半里见症,立和解之法,取小柴胡汤,药中病机,数年盗汗痼疾因而获愈。
此乃“有是证,则用是药”,而不囿于“阴虚盗汗”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