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心理老师的采访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访心理老师的采访稿
记者:张老师,您好!前段时间您关于中高考家庭的心理问题指
导文章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又到了升学季,很多家庭因为孩子即将入学、升学,陷入了新一轮的焦虑。

有些家长在我们的平台上留言说自己都得“焦虑症”了。

应广大家长的要求,请您就家长们关注的该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幼入小”,“小升初”,“初进高”的心理和行为上的调整和衔接问题,给予一些专业指导。

张老师:您好,王记者!感谢您和家长们的信任。

为人父母,对
孩子成长问题的思虑是非常正常和可敬的。

这里我们要澄清一个概念“焦虑症”。

在心理学里,焦虑证的内涵是:
焦虑症首先是一种精神病理现象,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性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文献中,常称为漂浮焦虑或无名焦虑。

比如杞人忧天。

精神运动性不安,比如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表现为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等。

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出汗口干,嗓子发堵,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竖毛,心悸,脸上发红发白,恶心呕吐,尿急,尿频,头晕,全身,尤其是两腿无力的。

而对于我们大多数家长来说,这三条里,顶多出现提心吊胆的焦虑情绪体验,而少有二三条中关于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所以,做家长的没事儿别给自己和孩子按上个“病”。

世界那么大光好事儿还想不过来哎,能不能念着点好?心理学里可有一个“皮革马利翁效应”,讲得就是想什么来什么的故事,你每天惦记着自己焦虑症,孩子多动症,可是一种极强的心理暗示奥。

记者:这么说心想事成不是没有道理的啊。

张老师:当然。

心理学助人的根本方向就是树立“积极,正向,阳光的信念”,这也是李克富教授当初给他的心理研究所取名“新阳光心理研究所”的初衷。

凡事往好处想,绝不是一句无用的鸡汤,而是能帮助人走出心理暗地的精准指南。

记者:可事实上,很多家长在这个节点上的焦虑情绪也是他们迫切想要消除的。

那这个问题怎么办好呢?
张老师:在这里咱先要弄清楚关于焦虑情绪的问题。

刚才说到了焦虑是没有确定性的客体对象,是指向未来的。

换句话说,焦虑的对象是根本不存在的,杞人忧天说的不就是这样的一个现象吗?
孩子连上都没上学,你咋就凭空认为他不适应了呢?
记者:您刚才的讲解,真是刷新了我的认知。

我想很多家长听到这里,也会有相似的触动。

对于孩子们的未来,我们没必要过多的去担忧,但终究是要做一些准备的,您能从这个角度给指导吗?
张老师:您所说的做一些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毕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对于入学面临新环境这件事,大多数孩子需要利用假期做关于适应新学段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调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