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曰出院日期:年月日
眩晕程度分级评判表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IV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程度判定:
轻度:0、I级;中度:Il、Ill级; 重度:IV、V级。
填表者:
年月日
编号□□□
中医临床路径(含诊疗方案)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病种名称:眩晕
患者姓名__________ 住院号__________ 入院日期_______ 年_月_日住院
注:1.治疗费用合理与否是指过高或过低。
2.治疗疗程满意与否是指时间过长或过短
填表者:
眩晕疗效评分表
编号□□□
中医临床路径(含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估表
病种名称:眩晕
患者姓名_____________ 住院号 ____________ 入院日期 _____ 年_月_日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
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70%同时V 90%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30%同时V 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V 30%
填表者:。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2020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邢台县中医院脑中风病科(2020)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痰瘀滞络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阳亢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痰瘀滞络证:活血化痰,化痰通络。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入院标准:1.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
2.门诊治疗无效,需要住院系统诊治。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2019版:A17.0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ICD-10编码:G45.0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眩晕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以头晕与目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二者常同时并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仆倒。
起病急、常反复发作,或慢性起病逐渐加重。
多有年高体虚、饮食不节、疲劳或跌扑损伤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①眩晕是最常见的症状,性质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摇摆性,或下肢发软、站立不稳、地面移动或倾斜等感觉。
部分病人则仅有头晕眼花的感觉。
如病人改变体位(如转头、起坐、翻身等)时更易诱发眩晕,或使之增剧。
劳累、乘车、走路等也可以诱发。
有时眩晕成为本病早期的唯一症状,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夹杂其他症状与体征。
部分眩晕病人伴有单侧或双侧耳鸣。
②头痛:大约l/3或1/2病例有头痛,主要位于枕部或顶枕部,或局限于颈部,也可放射至双侧颞部,其性质多为跳痛、胀痛。
③感觉障碍如面部感觉异常,有针刺感或麻木感,口周或舌部发麻感,单肢、双肢或四肢可有麻木或感觉减退。
④内脏性障碍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出汗等表现。
2.证候诊断参考《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眩晕的分型论治。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及《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第二版,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
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颈(BAEP)2.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中医科)眩晕(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内容可编辑)
住院第 1 天住院第2天住院第3天~出院前1天出院日 年 月 日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1.□建立住院病历 1.级别护理: 1.级别护理: 1.级别护理:2.完成入院评估:□特级护理□一级护理□特级护理□一级护理□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基本情况□压疮□跌倒□二级护理□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管道□疼痛2.基础护理: 2.基础护理:2.基础护理:□生活自理能力□晨间午间、晚间护理□晨间午间、晚间护理□晨间,午间,晚间护理3.身份识别:3.饮食: 3.饮食: 3.饮食:□戴腕带□床头卡□低盐低脂饮食□治疗饮食□低盐低脂饮食□治疗饮食□低盐低脂饮食□治疗饮食4.入院宣教:□试验饮食□试验饮食□试验饮食□人员□环境□安全 4.标本采集: 4.专科观察与护理: 4.专科观察与护理:□管理、陪伴制度□血标本□痰标本 4.1□生命体征监测 4.1□生命体征监测□用物准备□大小便标本□其他: 4.2观察: 4.2观察:5.级别护理: 5.辅助检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特级护理□一级护理□TCD□心电图□CT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二级护理□三级护理□头颅磁共振□胸片 4.3 治疗及护理: 4.3治疗及护理:6.□基础护理□心脏彩超□其他:□口服中药□穴位注射□口服中药□穴位注射7.饮食: 6.专科观察与护理:□穴位贴敷□艾灸治疗□穴位贴敷□艾灸治疗□低盐低脂饮食□治疗饮食 6.1□生命体征监测□针灸治疗□静脉用药□针灸治疗□静脉用药□试验饮食 6.2观察:□动态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8.标本采集:□头晕目眩□视物旋转 5.□健康教育指导 5.□出院评估□血标本□痰标本□恶心□呕吐 6.有无变开:□有□无 6.出院指导:□大小便标本□其他: 6.3 治疗及护理:7.□其他:□用药指导9.辅助检查:□口服中药□穴位注射□嘱患者自我监测血压□TCD□心电图□CT □穴位贴敷□艾灸治疗□告知电话回访□头颅磁共振□胸片□针灸治疗□静脉用药□协助办理出院□心脏彩超□其他:□动态血压监测 6.□其他:10.专科观察与护理:7. □健康教育指导10.1□生命体征监测8.有无变异:□有□无10.2观察:9.□其他:□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10.3 治疗及护理:□口服中药□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艾灸治疗□针灸治疗□静脉用药□动态血压监测11.□健康教育指导(中医科)眩晕(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内容可编辑)患者: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住院号:12.有无变异:□有□无13□其他;评价: □完成评价: □完成评价:□完成评价:□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签名:签名:签名:签名:。
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二版,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BAEP)、颈动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如颈椎X 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住院临床路径表单2
年 月 日 □上级医师查房 (第4-7天)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中医证候判断 □眩晕程度分级 □明确诊断 □审订治疗方案 □病程记录 □辨急重期与缓解期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第8-13天) (第14天,出院日)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是否出院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中医证候判断 □眩晕程度分级 □审订治疗方案 □病程记录 □辨急重期与缓解期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和 随访方案 □完成出院总结 □通知出院
出院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主 要 护 理 工 作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指导患者病后康复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 项,进行健康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 服法 □送病人出院 □无 1. 2. □有,原因:
病情 变异 记录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中药静脉制剂 □针刺疗法 □体针 □耳穴 临时医嘱 □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对症支持治疗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辩证施护 □饮食指导 □健康教育 □无 1. 2. □有,原因:
长期医嘱 □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中药静脉制剂 □针刺疗法 □体针 □耳穴 临时医嘱 □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对症支持治疗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辩证施护 □饮食指导 □健康教育 □无 1. 2. □有,原因: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1)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实际住院日:天时间年月日(第1天)年月日(第2~3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证候判断□眩晕评估□初步拟定诊疗方案□辅助检查项目□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及入院记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
□中医治疗□上级医师查房□完成主治医师查房记录□确认检查结果并制定相应处理措施□眩晕评估□中医治疗重点医嘱长期医嘱□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流食或半流食饮食□静卧□中药汤剂辨证论治□口服中成药□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类□活血类□平肝类□开窍类)□针刺□灸法□饮食疗法□西药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张血管剂临时医嘱必须检查医嘱:□影像学等检查(CT/MRI/MRA)□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心电图□TCD□传染性疾病筛查□对症支持治疗□针刺疗法选择检查项目□B超(肝、胆、脾、胰、肾、颈部动脉血管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前庭功能检查长期医嘱□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流食或半流食饮食□静卧□中药汤剂辨证论治□服中成药□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类□活血类□平肝类□开窍类)□针刺□灸法□饮食疗法□西药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抗凝□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扩张血管剂□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选用□心电监护□吸氧临时医嘱□继续完善入院检查□眩晕评估主要护理工作□入院宣教□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记录□发放临床路径告知书□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完成相关检查□饮食指导□辨证施护□生命体征监测□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完成相关检查□避免诱因□饮食指导□健康教育□辨证施护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年月日(第4~7天)年月日(第8~14天,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完成主任医师查房记录□眩晕评估□根据病情调整方案□审订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住院医师查房,上级医师查房□书写病程记录□眩晕评估□根据病情调整方案□审订治疗方案□中医治疗□完成出院总结□通知出院重点医嘱长期医嘱□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流食或半流食饮食□静卧□中药汤剂辨证论治□服中成药□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类□活血类□平肝类□开窍类)□针刺□灸法□饮食疗法□西药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抗凝□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扩张血管剂□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临时医嘱□处理异常检查结果□眩晕评估长期医嘱□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流食或半流食饮食□静卧□中药汤剂辨证论治□服中成药□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类□活血类□平肝类□开窍类)□针刺□灸法□饮食疗法□西药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抗凝□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扩张血管剂□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临时医嘱□复查异常指标□复查TCD主要护理工作□生命体征监测□辨证施护□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生命体征监测□辨证施护□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出院宣教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眩晕临床路径表
□复查电解质(必要时)
□对症处理
主
要
护
理
工
作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健康饮食教育
□协助医生完成中医特色疗法
□心理护理及精神调摄护理
□夜间巡视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白班
小夜班
大夜班
医师
签名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分析表
填表日期:_______年___月___日 住院号:_________
住院费用分析
住院总费用
药品费:
非药品费:
药品费
西药:
中成药:
中药:
床位费
检查费
治疗费
其他
病种质量控制分析
住院天数
实际住院天数:
延迟或提前出院原因:
治疗效果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入出院诊断符合
□是 □否 原因:
并发症
□是 □否 原因:
患者满意度
□是 □否 原因:
变异分析与整改措施
质控医师签名:_______________ 质控护士签名:_________________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3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完成入院记录
□常规辅助检查
□确定诊断
□安排三大常规、血生化、心电图、B超胸片等检查
□行颈动脉彩超、心脏彩超检查
□观察血压变化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2023年版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2023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住院病人。
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第十四五规划教材第十一版《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吴勉华石岩主编,2021年)。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吉耀,葛均波,邹和建主编,2022年5月)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制订2022年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第十四五规划教材第十一版《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吴勉华石岩主编,2021年)。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窍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无多种兼杂证候的患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的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高血压3级、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5.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1.耳眩晕(梅尼埃病)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梅尼埃病)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梅尼埃病发作期住院患者。
一、耳眩晕(梅尼埃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诊治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TCD编码:BRE09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梅尼埃病(ICD-10:H81.00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
2.病情分期诊断梅尼埃病是发作性眩晕疾病,分为发作期和间歇期。
参考《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
3.临床分期诊断:参考《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
4.证候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拟定。
风热外袭证肝阳上扰证痰浊中阻证寒水上泛证髓海不足证上气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梅尼埃病)。
2.患者病情适合并自愿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耳眩晕(梅尼埃病)的患者。
2.耳眩晕疑似梅尼埃病患者,按照病情分级进入住院治疗路径。
3.中枢性眩晕及其他外周性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或门诊就诊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观察眩晕发作特点及耳鸣、耳聋、耳胀闷堵塞感等症状的变化。
其次观察患者舌、脉变化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发作期入院检查1.必需的检查项目包括专科基本检查、电耳镜或耳内镜检查、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填写眩晕、耳鸣评估量表。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听力学检查:包括脱水剂试验、耳蜗电图(EcochG)、耳声发射(OAE)、听性脑干反应(ABR)等。
(2)前庭功能检查:包括自发性眼震、凝视眼震、视动、平稳跟踪、扫视、位置试验、冷热试验、旋转试验、摇头试验、头脉冲试验、前庭自旋转试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主观垂直视觉/主观水平视觉等。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患者一、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H81.10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闭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障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耳眩晕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按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6~80岁,病程不限。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常规检查项目(1)专科常规检查;(2)纯音听阈测听检查;(3)声导抗检查;(4)双温实验(心脏病及脑血管病急性期禁忌)视动检查,SRM-Ⅳ眩晕诊疗系统检测(5)入院全身情况评估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乙肝五项离子1、离子2 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及影像学检查(CT/MR)等检查。
最新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二版,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BAEP)、颈动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如颈椎X 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中医证候判断
□眩晕程度分级
□审订治疗方案
□病程记录
□辨急重期与缓解期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是否 出院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中医证候判断
□眩晕程度分级
□审订治疗方案
□病程记录
□辨急重期与缓解期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和随 访方案
□完成出院总结
□通知出院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护理常规
□送病人出院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14 天实际住院: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 4-7 天)
年 月 日
(第 8-13 天)
年 月 日
(第 14 天,出院日)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辨证施护
□饮食指导
□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完成辨证施护 Nhomakorabea□饮食指导
□健康教育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指导患者病后康复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 行健康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服法
□分级护理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中药静脉制剂
□针刺疗法
□体针
□耳穴
临时医嘱
□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对症支持治疗
长期医嘱
□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中药静脉制剂
□针刺疗法
□体针
□耳穴
临时医嘱
□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对症支持治疗
出院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主要 护理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