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山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绍

民间手工艺

1、琉璃制品

博山琉璃

“珍珠玛瑙翠,琥珀琉璃街”。琉璃之名贵可见一斑,关于琉璃的由来,它是最早由炼丹家发现的。古代炼丹家将各种各样石头放入丹炉中,幻想能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有一个叫路申的人,在丹炉炉碴中发现了一颗颗不规则的发光物体,有的晶莹透亮,有的五颜六色,于是路申将其献给国君。欺骗国君说,这是仙丹,放在室内一可避邪,二可长生不老,当时的国君第一次见到这种晶莹闪烁的发光体,就信以为真,如获至宝。并指定以后要进贡琉璃给国君。由此,琉璃生产开始,琉璃生产因技术和原料的限制,自古至今仅北京和博山两处设有作坊。博山的琉璃唐代开始成批生产,明代初具规模。明万历年间,炉行徐应元旦发起建炉神庙,祭祀女娲,以保佑琉璃生产的兴旺。中国山东省淄博市博山所产的玻璃器。清雍正十二年(1734)在原山东益都县颜神镇设博山县治,此后所产玻璃,世称博山琉璃。颜神镇自元代以来就是北方玻璃的最大产地。明初内官监在该镇设厂生产青帘(以铜丝编缀玻璃条而成的帘子),明嘉靖《青州府志》载,颜神镇玻璃以马牙石、紫石、凌子石、硝石等作原料,所产玻璃光莹可爱。清初孙廷铨《颜山杂记〃琉璃》记述了玻璃的配方、工艺、产品及其经销等情况。明末该镇遇灾,玻璃生产遂停顿,至清初恢复生产,并得到空前发展。元明清三代颜神镇博山玻璃的原料就地取材,烧成钾钙玻璃器,

分实心与空心两种。实心玻璃器有青帘、佩玉、华灯、罐盒、棋子、簪珥等,空心玻璃器以管子吹成,有泡灯、响器等。清末在博山柳杭设玻璃厂,聘德国技师,传授平板玻璃技术。从此,纯碱逐步取代硝石,对博山玻璃配方与生产的影响较为深远。我市于 1983 年在颜山公园红门建立了第一个琉璃博物馆,各位游客可从中欣赏到博山琉璃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琉璃产品中,花球是最常见的,孩子们经常玩的弹子球就是小的琉璃花球。另有套色美术琉璃浮雕器皿,优美别致,独具一格。尤其是鸡油黄雕刻的花瓶、文具等,有“黄玉”之美称。其它如手镯、料珠、花插、挂瓶、铺丝等饰品,均为国外和我国少数民族所喜爱。内画壶是博山美术琉璃风格独特的工艺品,有人以“袖里乾坤真正大,壶中日月尽包罗”的诗句赞誉。新建的博山琉璃博物馆位于博山西冶街,占地有2600平方,收集各类藏品2000余件,用图片、实物详细展现了博山琉璃灿烂的发展史。

博山内画

博山鼻烟壶内画艺术,是集书法、绘画、料器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有着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豪放粗犷的山左风情、黄河之滨的乡土气息和淳美质朴的审美观念,这一切深深地影响了鲁派内画鼻烟壶的创作,是鲁派内画工艺的代表。鲁派内画鼻烟壶常选用的题材有水浒一百零八将、百骏、百兽等,其作品粗犷豪迈,风格泼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内画壶是内画工艺的主要产品,后来又有内画花瓶、内画香水瓶等。关于它的历史,据老艺人们传说是在乾隆至嘉庆年间兴起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乾隆未年,有位嗜好鼻烟的地方小官吏进京办事,因为没有贿赂朝廷官吏,致使公事一再拖延,最后被迫寄宿在庙宇里。由于他嗜好鼻烟成癖,但当鼻烟壶里的烟用完后又无钱购买时,只得用烟签去掏粘在壶的内壁上的鼻烟。结果在内壁上划了许多道痕迹。他的这些举动,被庙里的一位和尚看在眼里,并且从中得到启发,使用一很弯勾的竹签蘸上墨,伸入透明的料器壶内,于内壁上作画。这便是内画壶由来的传说。最初的内画壶是在没有经过磨砂的料器(透明玻璃)、水晶鼻烟壶的内壁上作画。因为内壁光滑,不易着墨和色彩:所以只能画一些简单的画面和图案,如蝈蝈白菜、龙、凤以及寥寥几笔的山水、人物等。后来,艺人们用铁砂、金钢砂在烟壶内来回摇晃、磨擦,使壶的内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状,细腻而不滑,易于着墨和色彩,基本和宣纸上作画相似。这样,内画壶才出现了一些比较精细的作品,有山水、人物、花鸟等,但仍然没有题词、落款、印章等。

内画就是用自制的竹笔,在口小如豆的方寸瓶内反手作画。作画时,画师须全神贯注,气沉,丹田,发力于腕,行气于笔。将大画之精神溶于方寸天地之间。内画极费目力,内画家工作半小时节稍事休息,每两小时便要闭目养神。为此,只有真正了解内画之难度的收藏家,才会特别珍惜这些艺术品。

博山的内画工艺也有近百年的历史。清光绪十六年传入博山,商人王风诰在北京的周乐元家见到内画用的竹笔,回到博山研习内画技术。后来,经过画师毕荣九等人的苦心钻研,采用以铁砂和沙浆涮磨壶坯内壁的工艺,改进执壶方法,由原来的壶口向里为壶口向外,并尤擅此艺,广传弟子,为博山内画艺术之鼻祖。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博山内画的一度中断。解放后,内画老艺人张文堂、薛京万重整旧业,使传统技艺得以继承。他们又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绑制了专用毛笔代替竹笔,用陶瓷颜料作画烤花,克服了墨彩画怕水怕潮的弱点,为博山内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光绪年间至本世纪初,是内画壶艺术的兴盛时期,名家辈出,题材广泛,技艺高超。最著名的匠师有周乐元、马少宣、丁二仲、叶仲三、毕龙九、张文堂、薛京万等人。新一代内画艺人经四十余年努力探索,技艺日进,造就出李克昌、张广庆、文向君、孙即杰具有“四大神笔”之称的新一代中国内画工艺美术大师,并培养出高级工艺美术师和工艺师多人,其内画作品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其内画精品享誉于海内外,成为收藏签赏家不惜重金搜求的珍宝。近年来,在国内历次评比展览中多次荣获金牌奖、百花奖,并在国际展览中多次获金牌铜牌奖,为中国争得了荣誉。由于内画创作十分艰辛,一百多功能年来,这门艺术仍为我国所独有。目前,我国从事外画的画家不计其数,然而从事此项工作并有一定水平的画家,历史潮流百年来均不足一百人。

2、陶瓷制品

博山陶瓷历史悠久,据考证,博山陶瓷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朝时烧制青瓷,有青黄、青褐等色,制作粗糙。唐代盛烧黑釉瓷,釉质晶莹滋润、色黑如漆。宋代烧制白瓷、黑釉陶等,黑釉陶以“雨点釉”和“茶叶末釉”名传于世。到了宋代,陶瓷生产已著称于世。金代产白瓷和白釉黑花、黑釉、酱色釉器等,另有黑釉白线纹器,称“粉红”,为金瓷最富特色的品种之一。从明清开始窑业复兴,博山逐渐发展成山东省陶瓷生产和销售中心,成为全国五大瓷都之一,产品不仅行销国内,而且销售世界各地。北宋《薛氏族谱》、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中均有记载。

博山的陶瓷生产,在瓷质、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都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在陶瓷生产中还运用剔花、划花、印花、手绘作装饰,制作手法丰富多彩。产品品种多、质量高。既有普通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又有化工陶瓷、美术陶瓷、园林陶瓷,还有电瓷及各种特种陶瓷等。不仅有白釉、青釉、黑釉及各种雕塑品,而且还有驰名中外的“雨点釉”、“茶叶末釉”。其中,以釉色的创新最为显著。博山陶瓷既闪耀着博山陶瓷优良传统的光彩,又显示出现代工艺技术的成果。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釉面呈半无光,在茶绿色的釉面上均匀地布满着针,片状星点,晶体比普通的结晶釉小,比徽晶的无光釉大,表面光滑柔润,制晶浑厚大方。茶叶末釉的造型特点,多是仿青铜器的比较多,如炉,罐,瓶,艇等,浑厚古朴,气质高雅,有自身的素质美为装饰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