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高青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指南录后序》学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指南录后序

1.能够自行梳理基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3.学习本文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并能运用这种语言艺术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杰出的政治家、爱国诗人。他的创作以德祐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多为题咏、应酬之作,后期作品大多洋溢爱国激情。遗作有《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等,总为《文山先生全集》。

2.探寻背景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元军进逼南宋首都临安,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扣押,后乘隙逃归。他把出使被扣和逃归途中所写的诗结集,取集中《渡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命名为“指南录”。作者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本篇称为“后序”。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缙绅

..(jìn shēn)觇.北(chān)二阃.(kǔn)

巡徼.(jiào)余僇.(lù)愧怍.(zuò)

纾.祸(shū)邂逅

..(jī mí)

..(xiè hòu)羁縻

毗.陵(pí)诟.(gòu)

(2)多音字

2.字形辨认

3.通假字

(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2)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3)层见.错出(同“现”,出现)

(4)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1)穷饿无聊

..,追购又急

古义:没有依靠。今义:①由于清闲而烦闷;②(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2)以至于

..永嘉

古义: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3)为巡船所物色

..

古义:盘查。今义:寻找和挑选(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4)以父母之遗体

..行殆

古义:“遗”读wèi,赐予的身体。今义:“遗”读yí,死者的尸体。

(5)不复顾利害

..

古义:个人安危。今义:利益和危害。

(6)几彷徨

..死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7)国事遂不可收拾

..

古义:挽回。今义:整顿,整理或修理。

6.词类活用

(1)北虽貌.敬(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2)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名词作状语,每天)

(3)道.海安、如皋(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

(4)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名词活用作动词,走上前)

(5)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活用作动词,写序文)

(6)名.曰《指南录》(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7)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8)争曲直

..,屡当死(形容词用作名词,是非)

7.特殊句式

(1)死生,昼夜事也(判断句)

(2)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判断句)

(3)予羁縻不得还(被动句,动词“羁縻”在意念上表被动)

(4)为巡船所物色(被动句)

(5)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被动句)

(6)至通州,几以不纳死(被动句)

(7)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介宾短语后置句)

(8)将请罪于君(介宾短语后置句)

1.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划分的?

提示: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而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2.试分析“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抒发了自己内心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感情。“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表明他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他战胜困难、冲破危境的基础。“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点明自己在历经磨难的同时,还忍受着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这也是他战胜困难、冲破危境的基础。“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一句既是本段内容的收束,又是内心复杂、强烈感受的喷发。

3.作者为什么以《指南录》为自己的诗稿命名?

提示:取诗集中《渡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4.文章的最后三段,往往是读者不太关注的部分,这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艺术效果上看,这三个段落有何作用?

提示:本文的最后三段是以说明为主的文字。作者在这里叙述了自己结集的体例和目的。但就是这样简单的说明,也渗透着作者的血泪和期望。“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说明作者是何等的顽强和乐观;“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说明艰难的生活给作者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而作者又是何等珍惜这些记述自己险恶经历的诗篇;“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说明了作者写诗、结集、作序的目的,那就是激励自己,教育后人。从艺术效果上看,这些文字使全篇笼罩上一层悲壮的气氛,使读者不能不敬佩作者顽强的斗志、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1.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之时勇于担当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文天祥崇高的精神呢?

提示: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①出使的背景:“时北兵已迫修门外”,一个“迫”字交代了南宋形势的危急。元二十万大军沿江而下,势如破竹,那时已经直指南宋都城临安。南宋朝廷惊恐万状,“战、守、迁皆不及施”,“莫知计所出”。文天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出使元营的。

②出使的动机:“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这几句话准确而又完整地表达了文天祥出使元营的动机。

③“隐忍以行”的意图:文天祥死为国家而死,生亦为国家而生。他不想“引决”,忍辱而行,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将以有为也”。后来所有事实都证明了这点。

④奔真州时的所为:文天祥一到真州就把在元营窥探到的虚实写信“告东西二阃”,想促使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淮西制置使夏贵和真州守将苗再成三方联合,一举而使南宋“中兴”。

⑤冒死南归的经历:作者连用18个排比句历数他南归途中的艰苦经历。

⑥自编诗集的目的:在于“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2.文中第五段共出现22个“死”字,致文天祥死的因素有哪些?列举这么多种面临死地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提示:致文天祥死的因素有来自元兵的,用以揭露元军的凶狠和残暴;有来自南宋的,用以揭露南宋的混乱和腐败;有来自险恶的环境的,用以透露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有来自自身的,用以表明自己的赤胆忠心。作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追忆逃归途中濒临死地的种种险遇,表现了作者置生死于度外,为“中兴”而顽强斗争的精神,进而表达了作者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3.第五段中两个“呜呼”分别表达了什么感情?三个“矣”表达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提示:这段文字中的两个“呜呼”所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第一个“呜呼”表达了作者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个“呜呼”表达了作者面对山河破碎、国事难为时的伤痛之情。三个“矣”,所表达的语气也不同。第一个“矣”处于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第二个“矣”,处于前一层结句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

只身闯入虎穴,凭口舌之力说动强大的元军,这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文天祥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去北方的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观点一:文章一开始便交代出“北兵已迫修门外”,点明当时的局势紧张又危急,而满朝文武又“莫知计所出”,因此,必须得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的文天祥出面。

观点二:国事当时已经无法收拾,而恰在此时元朝要求“当国者相见”,满朝文武都将责任推到了文天祥的身上。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荣辱、得失、尊卑、生死都已经无所谓了,他必须去。

观点三:历史上有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百万之师的先例,如唐雎、烛之武等,因此,文天祥奋不顾身,毅然赴险,即使元朝退兵的可能性很小,也要努力去争取。

1.记叙、抒情、议论完美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