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舆论领域“三个地带观”研究
意识形态三个事关具体内容是什么

意识形态三个事关具体内容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被各种思想、价值观和信仰所影响和塑造。
这些思想体系被称为意识形态,它们在社会和个体的认知、行为和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意识形态中三个关键要素的具体内容,即核心信仰、道德观和社会结构。
一、核心信仰核心信仰是人们价值观和信仰系统中最基本、根本的信念和原则。
它通常来源于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或者政治意识形态。
不同的核心信仰对于个体和社会的认知、行为和组织具有深远影响。
在宗教信仰中,核心信仰包括对上帝、神灵或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对善恶、生死、忍耐和慈悲的理解等。
这些信仰指导信徒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塑造了他们的认知和决策。
在哲学思想中,核心信仰涉及到对真理、道德和人生意义的理解。
一些哲学学派关注人类自由意志、功利主义、伦理学等领域,这些核心信仰影响了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的选择。
在政治意识形态中,核心信仰通常涉及到对社会、政府和公共事务的理解和看法。
例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社会公平、公正性和合作精神;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强调市场经济、个人权利和竞争。
二、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们对善恶、正误、对错的判断和价值取向。
它对于个体和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观的内容通常与核心信仰、文化传统、教育和社会价值观等有关。
道德观涉及到对道德规范和情感的理解和实践。
例如,一些道德规范认为诚实、正直、善良和同理心是正面的道德品质,而欺骗、偷窃、暴力和自私则是负面的道德品质。
道德观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孝顺和尊重长辈被认为是重要的道德准则,而在其他文化中,个人的独立和自主被视为更为重要。
道德观也受到教育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通过教育系统和社会机构的教育和引导,道德观可以得到进一步塑造和发展。
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也会影响个体的道德观。
三、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个组织和群体之间的关系、组织形式和权力分配。
社会结构对于个体的行为和机会分配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个地带”统领网络思政工作探索

“三个地带”统领网络思政工作探索摘要:随着网络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思政建设也将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
传统的网络思政实施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网络思政教育建设,网络思政教育实施方法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网络思政要因势而新,施教主体要牢牢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红色地带,消除黑色地带负面宣传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积极主动争取灰色地带这一群体的巨大“变量”向红色地带转移。
关键词:网络;思政;红色地带;黑色地带;灰色地带中图分类号:G42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8-0108-02(嘉应学院广东梅州51401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1](P420)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青年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普遍性,决定了思政教育实施方法必须占领网络并通过网络思政进行宣传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向,以“三全”育人的视野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三观”思想引领。
同时,提高网络思政实施方法的有效性和评价反馈机制,不断修正网络思政的实施路径,达到高质量的育人成效。
一、“三个地带”统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路径(一)以红色地带的思想舆论引导网络思政工作。
红色地带主要指主流媒体和网络正面力量,高校要充分运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占据红色阵地,压实主体责任。
学校的主流网络媒体主要包括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官方网站及其微信公众号、共青团的相关网站及其微信公众号,学校红色网站及其公众号。
高校思政工作要牢牢把握以红色地带为主宣传正面新闻,通过传递一系列发生在高校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等励志向上向善的好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网上的传播,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完整word版)舆论学原理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第一节:舆论传播的源头1.研究对象:变动的整体意识,以及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的语言关系所构成的总体模式.2.研究目的和任务:探讨舆论的各种规律和法则,从而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律和法则来改造社会.3.舆论学是研究社会公众的共同意见如何让制约人类生活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先秦古典舆论思想的二元对立分析1.民本主义舆论观源于西周,在春秋时期得到实践和发展,作为一种系统的政治思想由如家学派完成。
理论基础:周公的“以德论天",儒家的“借天为说”。
2.轻言主义舆论观以法家学派为代表,商鞅是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理论基础:法家学派,韩非“因道全法”-——--“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第二章:舆论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中的角色扮演与功用第一节:现代舆论的应用基础一.私人领域的二元伦理1.个体的“责任伦理”2.个体的“信念伦理"二.公共领域的前提与保证1.公共领域的公民权利保证2.公共领域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法制保障和调节;对公共权力的制衡机制-—-宪政第二节:关于舆论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角色解析一.关于社会目标的设定1。
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过程:社会目标—--公共管理决策——-社会效果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与保障—--爱与归属———自我尊重与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3。
社会目标设定的维度:理性与非理性;合理性与非合理性;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理性--合理,理性-——不合理,非理性—--合理,非理性—--不合理.二.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1.专业水平,科学意识:决策过程的程序性和阶段性,决策机构的规范化。
2。
利益平衡,轻重缓急:政治,社会经济。
三.舆论作用发挥1。
舆论反馈社会效果的目的与作用2。
前提与保证: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首要前提是政治透明;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保证是社会监督制度的建立;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适度性。
3.反馈社会效果的规范方法:定性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反馈。
浅谈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舆论作为多数人的共同意见,作为一种观念的集合,是社会思潮的言语表达,是意识形态的特定表现形式。
舆论可以诱导社会思潮、影响意识形态。
舆论工作十分重要,事关大是大非,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安定团结和社会进步。
对舆论要掌握和引导,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党员干部有责任以鲜明的态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帮助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最大程度地消除分歧、凝聚共识。
一、把握舆论导向的重要性舆论一词古已有之,可以理解为社会大众的言论。
舆论可以是五花八门的,然而舆论导向和舆论不同。
舆论导向,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舆论引导者的意图、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
舆论导向正确与否,政治标准是根本标准,具体到我国,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映社情民意,社会政治稳定。
1.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而舆论可以引导民意。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加突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使全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加快实现全面小康。
2.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事关经济、社会良好发展。
在经济方面,曾经,在“海南毒香蕉”事件上,香蕉致癌的谣言使得我国香蕉产业遭受重创,出口份额锐减,损失惨重,由舆论乱象造成的产业重创例子还有不少。
舆论导向把握得好,可以规范经济秩序,调节经济的发展,保护我国各个产业健康成长。
在社会领域,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可以破谣言、正视听、树规范,引导群众的行为取向,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舆论学知识点总结

舆论学知识点总结一、舆论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1.1 舆论的概念与特征舆论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人们对于公共事件和议题的看法、态度和意见。
它具有广泛性、影响力、情绪性、动态性、多样性等诸多特征。
1.2 舆论传播的过程舆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引导三个主要环节。
舆论的形成来自于社会事件的发生,也受到个体认知、社会交往、传媒报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舆论的传播则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进行,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口碑传播等多种形式。
最后,舆论也可能会被政府、传媒、公共机构等引导和操控,以达到某种目的。
1.3 舆论建构的理论舆论建构理论强调了媒体和社会机构在舆论形成和传播中的作用。
它认为,媒体的报道和解释对于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的社会机构也通过舆论来构建自己的形象和权力。
1.4 舆论引导的理论舆论引导理论则关注了政府、传媒等权力机构对舆论的引导和操控。
在这一理论视角下,舆论甚至可以成为权力的延伸和工具,被用来达到某种目的。
二、舆论学的研究方法2.1 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舆论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前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2.2 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则是通过设计问卷、访谈等调查工具,对大众的舆论态度和看法进行系统性的调查研究,从而揭示舆论的结构和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3 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通过实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验证理论假设,推动舆论学理论的发展。
2.4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一种深入研究舆论现象的方法,通过对特定事件和场域的实地调查,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2.5 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注重对某种因果关系的验证,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干预条件对舆论的影响。
三、舆论学的应用与发展3.1 政治舆论政治舆论是舆论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政治议题在公众中的传播和建构过程,以及政府和政治精英对舆论的引导和操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舆论斗争思想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舆论斗争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舆论斗争思想舆论斗争是一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舆论斗争能够得到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舆论斗争思想,旨在揭示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塑造,并关注舆论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舆论斗争是阶级斗争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舆论的产生与传播是受到社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影响,媒体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被利益集团用来反映、塑造和操控舆论。
马克思主义重视舆论斗争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媒体对于社会舆论的导向和引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媒体被垄断资本所控制,使得舆论往往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媒体则要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服务,传播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社会舆论朝有利于劳动人民的方向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出,舆论斗争具有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下的舆论斗争,其特点和内容也是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舆论斗争与时俱进,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适应。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媒体的资本性质和商业化导向,舆论斗争往往受到资本与商业利益的驱动,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舆论斗争应当以服务人民为导向,反映和推动社会的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不断纠正自身的错误和不足,提高媒体的工作效益。
再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舆论斗争思想注重建立和发展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
真实性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要求,媒体在报道事实时应当尽可能去掉个人主观色彩,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公正性则要求媒体在报道中不偏不倚,要给相关方发声机会,客观而公正地反映各方观点,以促进舆论多元化、民主化的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舆论斗争思想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
马克思主义认为,媒体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不仅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更是引导群众思想的重要力量。
因此,媒体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要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术独立性和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社会热点、关键问题,通过深入报道和分析、宣传独立意见,推动社会公正、民主和进步。
思想舆论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研究

思想舆论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研究作者:徐丹霞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04期【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构建与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当前我们党必须重视的问题,虽然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总体趋向良好,但也面临着网络意识形态负面效应凸显、邪教和极端宗教势力露头、个别党员干部政治敏锐性不强等挑战。
把握舆论引导话语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舆论导向、把握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优化舆论阵地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符合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舆论引导意识形态“是反映不同阶级、社会集团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展现着不同阶级、社会集团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本质、规律及其运行机制等问题的实然性探索和对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及过程的评判、扬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理想形态的应然性价值追求和思想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也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大背景入手,特别是结合网络时代舆论引导工作呈现出的新问题、新特点,进一步探讨了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如何构建舆论引导话语权的问题。
一、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一)网络意识形态的负面效应凸显目前,网络社交媒体已成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接受外界信息、社会交往的最主要渠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43亿,所占比例为87.6%。
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使信息的传播更加隐蔽,可控性更差。
另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在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与我国思想领域正面交锋更加直接,冲击着我们的主流话语体系,同时,境内外敌对势力从未放松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
他们将西方的普世价值、拜金主义等披上华丽的外衣,通过网络、社科论坛等方式向国民渗透,严重影响了我国民族观念的确立与强化。
三个舆论场博弈背景下的舆论引导研究

三个舆论场博弈背景下的舆论引导研究一、新传播科技赋权下的传播网络图景及三个舆论场的产生(一)新传播科技赋权下的传播网络图景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网络时代。
在该时代,传统媒体时期传播者、受众泾渭分明的情况宣告终结。
也就是说,在新传播科技赋权下,受众再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也传播着信息,承担着传播和接受信息的双重角色;而媒体再也不是唯一的信息传播主体,而且随着媒体对网民传播的信息的追逐和开发报道,媒体也成为了网民的受众。
媒体与网民间存在着传受身份交织的情况,双方共同构筑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传播网络图景。
1.媒体与网民传受身份的频繁互换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新常态。
(1)网民成为信息传播者。
网民不但接受网络媒体的信息,也传递着信息,特别是56网、爱奇艺、搜狐等知名网站鼓励用户生成内容,以及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网络论坛为网民提供发表意见、交流信息、发布信息的空间,使网民每天进行着大量的信息生产。
这样一来,网民就成为了信息传播者,扮演着传者和受众的双重角色。
(2)媒体也扮演着受众的角色。
在今天,我们经常会发现,网民热议的话题往往会成为主流媒体竞相报道的议题,许多引起强烈反响的事件,其最初的揭发者或者有关信息的传播者不是媒体而是网民。
例如表叔杨达才、嘉善县副县长黄晓明的“跨国家庭”、福来顺涮锅店挂清真卖猪肉等等事件,都是先由网民披露和传播,然后网络、传统媒体在看到网民传播的信息后,再进行跟进和挖掘,进而进行更深度、更持久的报道。
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媒体记者热衷于网络蹲点,看到网民传播有价值信息后立即进行挖掘报道。
这充分说明,媒体再也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网民也为世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信息,而且网民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往往能引起媒体的追逐,媒体在寻求、获取和筛选网民传播的信息时,其实就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受众,因为受众,即受传者,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1],所以不管是网民还是媒体,只要处于信息的接受和反应的位置,就是受众。
“立场三角”理论与“评价理论”结合视角下分析新闻发言讲话

“立场三角”理论与“评价理论”结合视角下分析新闻发言讲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闻发言讲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闻发言讲话的宣传、引导和解释性质,决定了其对于社会大众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在新闻发言讲话中,媒体和个人都会对事件、事实作出不同的评价和解读。
这时,“立场三角”理论和“评价理论”作为具有分析能力和辨析思维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分析和理解新闻发言讲话。
一、“立场三角”理论的解读我们先来解读“立场三角”理论。
“立场三角”理论是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罗伯特·康普顿提出的,是一种分析新闻内容所包含的消息和意义的理论。
该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媒体立场、受众立场和政府立场。
媒体立场是指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受众立场是指接收媒体消息的观众的态度和观点,政府立场是指政府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
这三个立场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新闻的传播和受众的看法。
在新闻发言讲话中,媒体会根据自身立场和价值观来选择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受众则会根据自身的观点和情感来理解和评价新闻事件,政府也会根据自身的政策和利益来表达对事件的态度。
这种相互关系决定了新闻发言讲话的呈现方式和受众的接受程度。
我们在分析新闻发言讲话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三种立场的影响和作用。
三、“立场三角”理论与“评价理论”相结合的分析视角由以上两种理论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合性分析视角:在分析新闻发言讲话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媒体、受众和政府三个立场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评价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我们需要考虑到媒体的立场对新闻发言讲话的影响。
媒体的立场决定了报道的内容和角度,也决定了报道的方式和程度。
媒体的立场可以是客观和公正的,也可以是片面和偏颇的。
在分析新闻发言讲话时,我们需要对媒体的立场进行评价和解读,以便更客观地理解和评价新闻发言讲话。
我们需要考虑到政府的立场对新闻发言讲话的影响。
政府的立场决定了对事件的态度和政策,也决定了对新闻发言讲话的引导和控制。
【常委宣传部长中心组研讨发言】巩固壮大新时代 主流思想舆论的着力点

【常委宣传部长中心组研讨发言】巩固壮大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着力点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巩固壮大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着力点》。
众所周知,舆论是一种力量,既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也可以阻碍和破坏社会的稳定。
因此,加强舆论工作,弘扬正能量,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新时代,我们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让正确的声音成为主流,从而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一、传播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作为党的宣传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它宣传到每一个人的心中,让所有人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如今,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这些行为往往冲击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破坏了社会的文明和秩序。
我们需要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让它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准则。
二、营造良好的宣传环境,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加大对人们的文化教育和知识普及力度,营造良好的宣传环境,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国家发展现状,增强自我认同和自豪感。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包括新闻、电视、网络等方式,宣传和普及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意义,让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变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其文化素养,提高其反应能力和批判能力。
三、拓宽宣传渠道,增强舆论引导力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良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
因此,我们需要拓宽宣传渠道,在各个媒体渠道上进行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接受能力。
通过优化宣传内容和形式,让它更加贴近民生,更加生动形象,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我们还可以适当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管工作,防止一些不良信息对社会和人民体面的伤害。
四、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管工作,推动社会和谐进步舆论引导和监管是保证舆论正面向的关键,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新思想引领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研究

新思想引领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也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舆论阵地作为传播思想、引导舆论的重要阵地,对于高校的发展和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何引领新思想,促进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成为当前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意义及现状分析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是指在高校范围内建立健康、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引领师生积极思想,传播正能量。
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可以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提高高校的整体思想文化建设水平。
然而目前的现状是,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传播媒体的多样性,高校主流舆论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高校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变得更加困难;一些不良信息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容易对师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对高校主流舆论建设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在当前时代条件下,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迫切需要新思想的引领。
新思想是时代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的思想理念不断涌现,需要通过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进行传播和引领。
新思想是教育的需要。
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阵地,需要引领新思想,促进师生的思想启蒙和成长。
新思想是舆论引导的需要。
新的思想理念可以通过引领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对师生产生积极的思想引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舆论建设水平。
在引领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新思想的引领。
1. 引领舆论氛围。
高校可以通过设置网络舆论专题、组织舆论引导活动等形式,引领师生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讨论、撰写理论文章等形式,引领师生认同新思想理念,促进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
2. 加强舆论引导力度。
高校可以通过加强舆论管理和引导力度,引领师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可以通过建立舆论监督制度、推出精品舆论作品等方式,提高高校主流舆论阵地的建设水平。
主流舆论年轻态“破圈”的路径探析

主流舆论年轻态“破圈”的路径探析发布时间:2022-04-26T15:56:12.415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月第1期作者:孟素芳[导读] 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孟素芳长城新媒体集团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
作为扎根网络的“原住民”,以80后、90后、00后为主的年轻人分流到了各个不同的网络传播平台,呈现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特点。
怎样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年轻人的引领力?这已成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不得不思考和深究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传播环境和年轻人的口味,主流媒体积极做好“年轻态”宣传,不仅要让年轻人“听得见、看得到”,还要“听得进、看得懂”,用“年轻态”创意表达实现主流舆论的“破圈”传播。
一、丰富传播手段,实现产品“破圈”互联网技术影响着当代青年,而青年也推动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繁荣。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青年仍是网民主力军。
研究发现,青年一代更加青睐于时效性强、互动性强、内容轻松活泼的信息产品。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将新闻产品进行不同形式的“加工”,在新闻策划中有选择地适配不同的传播平台,成为当前的重要工作。
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年轻态”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
人民日报在国庆期间发布了“国庆换军装”“十万只鸽子是借的”等新颖有趣、互动性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推送。
央视“朱广权说段子”以其新颖活泼的风格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这些内容在微博、微信,甚至哔哩哔哩、抖音上广泛传播,极大地拉近了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主流媒体的亲切感。
长城新媒体作为河北省的新型主流媒体,不断提升新时代的年轻化、可视化内容生产力,创新运用年轻人喜爱的RAP说唱等方式,打造富有时代感、年轻态的融媒精品。
《长城视频|Rap说唱,这个谱系超燃!》以手绘、快闪加三维空间的形式,展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青年网民的热捧。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着力点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着力点作者:许海来源:《前线》2013年第09期近期,针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强舆论引导的要求。
在社会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程度、媒介传播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加强舆论引导需要提高舆论引导主体的能力,增强完成特定引导任务的力量和本领。
在我国,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为相对抽象的能力建设确立着力的重点。
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在舆论引导中,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主要不体现在具体舆论活动的参与,而是体现在影响舆论引导整体的环境把握、设施建设、制度供给、规律探索等方面。
在一个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只能是一元的,否则就会思想混乱,社会动荡,无论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如此,都需要主流的价值思想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念。
对我国而言,社会转型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全方位转变,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结构、情感状态、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宏观管理者需要把握整体环境的变化,为社会转型背景下的舆论引导建立稳固的思想价值标准,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开展引导,又要根据新的社会现实,不断促进新价值共识的积累和凝聚。
在我国舆论引导的发展中,硬件条件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舆论引导水平的提高。
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提出了进一步加大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这就需要继续加强硬件建设,为提高引导能力水平创造基础条件。
尤其是在新媒体发展和传播模式变革的背景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组织结构、传播手段、传播内容等方面互相渗透,形成了媒介立体化传播局面。
这就需要宏观引导主体从重新思考布局的高度,创造在新媒介发展背景下的舆论引导硬件和技术条件,融合传播的传统形式和现代形式,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制度供给是管理主体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提供的法律、伦理或经济的准则或规则,其本质是制度的生产和对制度需求的回应。
三个舆论场博弈背景下的舆论引导研究

三个舆论场博弈背景下的舆论引导研究
杨逐原
【期刊名称】《新闻前哨》
【年(卷),期】2016(0)7
【摘要】在新传播科技赋权下,媒体和社会大众(主体为网民)都扮演着传播者和受
众的双重角色.媒体和社会大众传受身份相互交织,成为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的新常态,构筑了更为复杂的传播网络图景,也使社会舆论呈现出官方、媒体和民间三个舆
论场之间的舆论博弈、交织缠斗的局面.本文认为,三个舆论场在存在激烈斗争与博
弈的同时,也存在着交汇融合的情况.三个舆论场应该本着大局原则、注重舆论融合、重视民生、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在平等互信的协商中打造立体的舆论传播网络、引导社会大众理性表达诉求,共同引导主流舆论,以更好地维护主流价值观,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杨逐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媒介融合背景下两个舆论场的博弈与互动研究 [J], 马邹艳;
2.多元舆论场共存背景下湖北省舆论引导体系构建研究 [J], 陈明
3.媒体融合背景下舆论引导新生态、新机制的探索之作——评雷跃捷教授等著《舆论引导新论》 [J], 姚魁;吕文宝
4.新媒体环境下“双议程设置”博弈——《议程设置的博弈:主流新闻媒体议程设置与青年大学生舆论引导研究》评析 [J], 崔利宾
5.互联网背景下广电媒体提升舆论引导力的思路对策——基于南宁广电媒体舆论引导现状的调查 [J], 刘锦钢;常胜;曾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中共领导人舆论观及其变迁逻辑

当代中共领导人舆论观及其变迁逻辑
作者:张志安,晏齐宏
来源:《廉政文化研究》 2018年第3期
舆论思想是中共领导人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的构成部分。
通过梳理当代中共领导人舆论工作的相关论述,从舆论功能、舆论传播的中介、舆论主体等三个维度来理解不同阶段领导人舆论观特点及其变迁逻辑。
发现当代中共领导人舆论观变迁具有以下特征:舆论功能经历了从为革命服务到为建设服务、再到为治理执政服务的变迁轨迹;舆论传播中介经历了从宣传本位到对象本位、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传播模式的变迁轨迹;作为舆论主体的人民,经历了从能动主体到引导对象再到积极表达群体的变迁轨迹。
变迁过程中,领导人的舆论观始终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既坚持了党管舆论的核心理念,又做到了根据形势变化而有所调整,形成了拉卡托斯所说的“硬核”外加“保护带”的结构。
(《当代传播》2018年第2期)。
当前我国思想理论领域的舆情态势分析

当前我国思想理论领域的舆情态势分析温淑春(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天津 300191)[收稿日期]2008-03-11[作者简介]温淑春(1960-),女,山东利经人,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要] 我国思想理论领域总的形势和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动向、新趋势。
为此,要做好思想理论领域的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整合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意识;不断提高宣传工作水平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领域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
[关键词] 舆情 意识形态 态势分析[中图分类号] C91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8)08-0197-05当前,我国思想理论领域总的形势和主流是积极健康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已成为当今社会思潮的主流形态。
但是,随着社会转型加快,改革向纵深发展,新旧矛盾交织,利益调整剧烈,民众的思想和情绪日益复杂多样,这些给思想理论领域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对此,我们应坚持用积极的态度来辩证地看待和科学地分析。
一、当前思想理论领域的基本态势(一)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更加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阐述了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域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域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域学说是19世纪诸多学者探讨和总结的一项哲学思想。
它把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三个领域作为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则。
凭借其独特的学说,三域学说深深影响了人类的社会。
首先,三域学说认为,政治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
它要求社会要建立合理的政治体制,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政党制度、行政制度等。
政治上的改革应该从法律体系入手,维护人民的权利和公正,保障政府的权力,以便于实现公平正义。
其次,三域学说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第二要素。
它强调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等经济政策,强化财政、贸易、金融等体制,加强投资,提高生产力。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公民的经济权利,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平衡。
最后,三埭学说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第三要素。
文化的发展应该培养出开放的世界观,推广通用的文化理念,加强文化建设,完善文化立法,建立文化服务体系,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多元文化,发展文化交流,以便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
总之,三域学说是一种深远的思想,它认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领域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这三个领域的发展都不能达到平衡,则社会发展就不能顺利进行。
此,未来的社会发展应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强化,同步推进,保证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 1 -。
舆论导向三论

舆论导向三论
苏进跃;戴松
【期刊名称】《求索》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舆论导向是有层次的,根据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可分为政治经济、思想道德、生活消费等层次.舆论导向与正面宣传为主是辨证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报喜报忧、
为主为辅的关系.舆论导向的难点集中体现在把握本质真实、把握度、搞好监督、
把好审稿关等方面.
【总页数】3页(P124-126)
【作者】苏进跃;戴松
【作者单位】湖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
【相关文献】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对业内人士关于舆论导向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2.
现代化视角下的舆论导向问题--兼论舆论导向的历史方位3.浅议媒体的舆论导向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从药家鑫案到李昌奎案媒体舆论导向看司法审判的独立4.强
化喉舌阵地发挥舆论导向——浅谈县级电台的喉舌价值和舆论导向作用5.强化舆论导向意识——连云港“舆论导向与引导艺术”研讨会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舆论领域“三个地带观”研究
作者:宋志春
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6期
摘要: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既有昂扬向上的主旋律和和谐的伴音、和声,也有喧嚣刺耳的杂音、噪音,意识形态领域的交融交锋愈发复杂。
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舆论领域分为“三个地带”,即昂扬主旋律的红色地带,模糊摇摆的灰色地带,唱衰、攻击社会的黑色地带。
认清“三个地带”的格局和态势,守住红色阵地,管控压缩进而改变黑色地带,争取灰色地带;保持党的舆论引导优势,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輿论,对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色地带;灰色地带;黑色地带
一、“三个地带”观提出的现实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发展,网络日益成为一个重要平台,人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获取信息。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点,使得网络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为不法分子传播不良言论提供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些人会趁机利用舆论诋毁中国形象、攻击共产党的领导,会直接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二、“三个地带”观的内容
(一)坚守红色阵地,加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目前,红色地带主要由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构成,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
主流媒体既包括纸质媒体,如报纸、杂志等,也包括电子媒体,如广播、影视等,它们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主阵地。
1.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
红色阵地作为思想舆论领域的主要阵地,发挥着引领正确价值观念、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作用。
但是现如今由于传播方式的灵活性不足或者内容欠佳,使得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受到巨大冲击,网络成为负面舆情发酵、错误思想传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
要牢牢树立阵地意识,转变话语方式,提升主流舆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群众表达意见观点的新空间,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就必须重视互联网这个舆论场,占领网络阵地,抢占舆论制高点,营造良好的红色网络生态,壮大主流舆论。
2.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有利于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本质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当前,有些人把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把党和群众对立起来,鼓吹“私有化”“多党制”等言论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对做好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产生不利影响。
3.重视党员及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目前,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错综复杂,随之而来出现许多新问题,面临新挑战,我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形势严峻。
因此,党员及领导干部要勇于发挥表率作用,敢于亮剑,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坚决维护并巩固红色阵地,并及时澄清错误思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同时对于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党要积极主动表达中国观点,营造良好的舆论范围。
4.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阵地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应与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阵地,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基础,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础,推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二)引导灰色向红色转变,防止向黑色蜕变
意识形态领域“灰色地带”指的是超越传统伦理范围,处在模糊边界,具有不明确、难辨别、难监控的特点,它与传统意识形态内容范畴相距甚远,但是特征不明显,但是会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造成的影响难以判断。
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灰色地带”的问题时,要立场明确,采取有利措施,将其明朗化、目标化,积极引导转变,防止向黑色蜕变。
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引领导向能力
电脑、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崛起,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普及,使得各种信息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
“灰色地带”性质特征难以界定,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这就要求广大主流媒体,不仅要坚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对新型网络媒体舆论导向的引领,将其引导到一个正确的轨道和方向上。
在面对社会舆论问题时,要对其进行及时跟进,对群众易混淆和有争议的问题要分别设置澄清性和引导性的话题,营造良好的舆论范围。
2.界定灰色地带,为引导和争取创造条件
灰色地带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和影响的思想领域,具有不明确性,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灰色地带中的观念更容易被引导向红色转变,防止向黑色蜕变。
灰色地带在社会与个体生活方面均有体现。
在社会生活中,一些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重形式轻内容,一味迎合大众需求而失去其艺术特色。
还有一些小报小刊,专注于报道名人花边新闻,频频登上微博热搜,这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无意义。
个人生活体现在一些人以灰色心态用段子文化抨击社会不良现象,随大流不明事实真相便发表不当言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因此,个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各大主流网络媒体应明确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什么,及时进行思想澄清和价值引导。
3.运用底线思维,防范灰色向黑色转变
灰色地带作为中间地带,具有模糊性和边缘性的特点,在引导转变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运用底线思维,要加强灰色地带的舆论信息监管,根据网络舆情发展进行适当调整。
同时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反映党的主张,维护人民利益。
4.加强法制建设,积极引导灰色向红色转变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模糊扭曲了网络行为与现实社会的对接,人们在网上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无须在现实社会担负什么责任,这给造谣传谣者、侵害他人隐私者、垃圾信息制造者极大的危害空间,导致网络乱象丛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害者只能吃哑巴亏。
而相关部门也因为取证难、查处难等问题,增加了治理困难。
因此应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来规范网络管理,积极引导灰色向红色转变,有利于网络进一步朝着安全、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三)管控压缩黑色地带,逐步推动改变颜色
与红色地带相比,黑色地带在思想舆论领域不是主流,会对社会主流舆论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黑色地带,要压缩地盘,在意识上高度重视,采取合理措施逐步推动其改变颜色。
1.树立亮剑思维,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
黑色地带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中非主流思想,要及时发现并开展舆论斗争。
针对消极舆论信息,应明确反对和抵制。
在处理舆论热点和社会事件时,要注意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上的转变,将处于黑色边缘的群众的舆论观念转变到理性发展的轨道上,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
2.加强黑色地带管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好工作责任制,必须紧随时代发展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适应现代传播方式发展的新趋势,高度重视和积极运用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加强网络文化
建设,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平台。
同时,要努力培养全媒型、专家型的工作者,加强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工作队伍,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明确、制度健全。
3.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意識形态工作领导权
由于过去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单一,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它信息蕴藏量大,传播速度快,这就要求在面对黑色地带问题时,要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传统主流媒体要加强正面宣传,同时不能忽视网络上有影响力的媒体公众号,不断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管理模式,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4.明辨是非,加大对新媒体传播环境的信息监管力度
对于黑色地带相关势力及言论,因其传播平台日益丰富,传统媒体中对信息监管力度难度较小,而在互联网中监管难度增大。
一方面,在规范网络主体行为的同时,也要建立规章制度,对于在互联网中传播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看法,以及浏览不健康网页、网络欺诈等,应准确判断其性质,进行实时监督与管理;另一方面,对于严重违反法律的网络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理,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目的。
三、“三个地带”观的重大贡献
研究思想舆论领域“三个地带”,有利于引导人们区分辨别各个地带言论,坚定理想信念,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做斗争,同时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供坚强阵地,为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李宗建.精准把握思想舆论“三个地带”[J].理论导报,2016(9).
[7]杜永明.党管媒体的理论创新[J].红旗文稿,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