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完美版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背景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评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塞二首》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出塞二首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出塞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出塞王昌龄的诗有哪些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塞王昌龄的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塞王昌龄的诗1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王昌龄的诗2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塞下曲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出塞王昌龄的诗3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补充:文学成就成就综述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
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出塞的全诗解释

出塞的全诗解释《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文译: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出征万里长的人马尚未回归。
假使龙城飞将在的话,不会让外族的军马度过阴山。
欣赏:首联,互文起句,技巧非凡,时间从秦到汉到唐,空间拈出明月照边关近景景象,时空一路延伸,雄浑里含凄清,百感交集,令人浮想联翩。
次句拓写,万里,极言其遥远;长征,极言征途凶残险恶;人,包含将士全体;未还,极言其旷日持久,虽说未,实际上很多人是没还,不得还,不能还,没法还,战死在沙场。
明月边关自秦未变,含物是人非之意。
尾联,利用假设句,提出愿望,有一威武英勇的飞将镇守边关,就能实现理想,外族就不敢侵犯,不仅不用长征,人也能还,那时的明月边关,就是一幅和平的安居乐业景象了。
细释:本诗题在唐《才调集》为《塞上行》,宋初《文苑英华》为《塞上曲》,洪迈《万首唐人绝句》为《从军行》,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为《出塞》,明郭茂倩《乐府诗集》为《出塞》,又作杂曲歌辞盖罗缝。
唐宋没有王昌龄集,直到明代才出现其诗歌的几本专辑,才逐渐定名为《出塞》。
本诗为完全正宗的七绝格律诗,但在唐乐府里其音调题为盖罗缝,详见集评《升庵诗话》,难怪《唐诗三百首》将本诗纳到七言绝句后的乐府。
明月、关,乐府《横吹曲辞》里有《关山月》,《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
征人思乡思家,思妇怀人怀远,都是仰望明月,浮现边关景象。
也有人把首句翻译为秦时明月秦时关,汉时明月汉时关。
类似的诗句还有:云想衣裳花想容、烟笼寒水月笼沙、秦家御史汉家郎等。
龙城,一解是当年匈奴祭拜祖先处,位于今蒙古国境内;二是指卢龙城,汉右北平郡所在地,在现河北省境内。
也有说与卫青、李陵有关。
飞将,《史记》:(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魏志吕布传》:(吕布)号为飞将。
也聊记一笔。
龙城、飞将、阴山,《史记匈奴列传》:自马邑军后五年之秋,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
《出塞》古诗三首(完美版)PPT优秀课件精选全文

出塞
心系祖国情系人民
戍边辛苦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企盼良将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对边关将士的同情
对国家安宁的企盼
《出塞》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歌先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图景,并融情于景,表达了对边关久戍将士的同情以及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乱的强烈企盼。
出塞
题解:乐府旧题。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思
考
“秦时明月汉时关”能不能理解为秦朝时候的明月和汉朝时候的边关?
不能。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这里是互文的写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诗文大意:这明月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边关。久别亲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能回到家乡。
出 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许多爱国诗人写下了千古流传的爱国诗篇,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吧!
sài
塞
qín
秦
jiàng
将
zhēng
征
sài
qín
zhēnɡ
还
(还书)
例:下课后我还( )要去图书馆还( )书。
hái
(还要)
huán
hái
huán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出塞二首 其一》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译文、赏析
《出塞二首·其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所创作的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七言绝句。
该作品现入选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出关万里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曾被后世评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此句互文见义,含蕴丰富深远。
在时空的大背景上诗人挥洒如椽巨笔,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通过以侧面烘染的笔法点出诗篇的主题:假如李广将军还活着的话,就决不会让胡马越过阴山,边境安定,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但使”“不教”的假设句对古代英雄人物飞将军李广充满无限景仰之情,对现今将领的讽刺含意不言自明。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出塞唐王昌龄的古诗

出塞唐王昌龄的古诗
出塞二首⑴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⑵,万里长征人未还⑶。
但使龙城飞将在⑷,不教胡马度阴山⑸。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⑹,战罢沙场月色寒⑺。
城头铁鼓声犹震⑻,匣里金刀血未干⑼。
白话译文
其一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离家万里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
其二
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后战场上只剩下月光清寒。
城头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刀匣里的宝刀上血迹还没有干。
创作背景
《出塞二首》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出塞》是乐府旧题。
秦汉以来,边关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归。
诗人关心边
事,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认为边防上的要害问题是将领无用,不能抵御来犯的敌人,因此借乐府旧题《出塞》作诗以昔讽今。
其中第二首诗在《全唐诗》中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军行》。
唐诗之王昌龄:出塞(推荐9篇)

唐诗之王昌龄:出塞(推荐9篇)篇1:《出塞》王昌龄唐诗《出塞》王昌龄唐诗《出塞》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二首》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
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出塞》(完美版)PPT课件1

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主要用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主要用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
古诗三首
出塞
手
作者简介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绝,后人誉
长(亭jiàn外g ,军寒衔风名呼啸),白发苍苍的父母望着明为月挂“念儿七子.绝圣手”。他的诗多写边塞生活,风格雄浑,音调高昂,
【阴唐山】 :山王名之,涣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现,汉存时匈诗奴时一常从百这里八开始十南下余骚扰首侵占,中原有地区“。 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其代表作
飞 将 (jiāng 带领、辅助) (jiàng 军 衔 名 )
不 教 (jiào 令、 使 )
(jiāo
传授 )
朗诵诗歌比赛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句意指导
出塞 (唐)王昌 龄 秦时明月汉时 关, 万.里长征人未 Biblioteka 。 但使龙城飞将 在, 不教胡马度阴
领悟诗歌
凉州词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军人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
(hái 仍旧、依然) 青海长云暗雪山,
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
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 李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②,不教胡马度阴山③。
注释:①出塞:乐府旧题,原作二首,本篇为第一首。
②但:只要。
龙城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
他曾屡次打击骚扰的匈奴,武帝时任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龙城,应为卢龙城,当时为右北平辖地。
③阴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是古代中国北方的天然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赏析:这首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心理刻画;既表露了对边防战士的同情,又委婉讽刺了朝廷用人不当,同时表达了对平息边塞战事的美好愿望。
诗人把边境战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
“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开始就创设了一个雄浑苍茫的特殊境界。
声调高昂,气势博大,耐人寻味,统摄全篇。
边关月色,常为触发征人思乡的景物。
边塞诗中写到“关”“月”的不乏其例。
但本诗在“明月”与“关”前分别冠以“秦时”和“汉时”,把空间景物融入时间因素,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其意义便不仅限于表明在悠长的历史岁月里战争从未休止,而且还别有一种苍茫雄浑的意境,令人产生厚重的历史感。
表现了诗人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不还的深广悲慨,希望“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不只是当代,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民的共同愿望。
因此在发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慨叹之后,却无沮丧之意而有慷慨之气。
三、四句“但使”和“不教”在引导读者思考、体悟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了主题思想,流露出无比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李广那样的将领,才无愧于明月和雄关,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历史。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本文介绍的是当中的第一首,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出塞二首·其一》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及注释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鉴赏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出塞》译文及赏析

《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译文及赏析1《出塞》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出塞》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也有说是指卫青。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说明]《出塞》,汉代《横吹曲》曲名。
关塞并不都在边疆,内地某些军事重地也叫“塞”。
《出塞》原文注释及简析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背景】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
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
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名句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所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出塞》王昌龄

《出塞》王昌龄《出塞》王昌龄导语:王昌龄的出塞诗篇堪称一绝,展现了边塞的辽阔和艰苦,表达了人们向往和平的心愿。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出塞》,欢迎阅读!《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译文: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出塞》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唐王昌龄古诗全文

出塞唐王昌龄古诗全文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哎呀,朋友们,你们想想,这“秦时明月汉时关”,那明月还是秦朝
时候的明月,这关塞还是汉朝时候的关塞,时光流转,不变的是这守
边的责任,这像不像咱们一直坚守的梦想,不管经历多少风雨,都初
心不改?(就像咱们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坚决不放弃自己喜欢的事
情一样。
)
再说“万里长征人未还”,那些出征万里的战士们啊,到现在都还没
回来,这得多让人揪心啊!(这难道不令人感到悲伤和痛惜吗?这就
好比你满心期待一个人回家,可一直等一直等,就是不见人影。
)要是有“龙城飞将”在就好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有他们在,怎么能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来侵犯咱们呢?(这就好像
家里有个超级英雄,能把一切危险都挡在门外,咱们才能安心过日子呀!)
我觉得啊,王昌龄这首诗写得太有气势了,把那种盼望良将保家卫
国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读了就忍不住热血沸腾,对那些守卫
边疆的战士们充满敬意!。
《出塞》古诗三首(完美版)PPT优秀课件

互动环节及学生参与体验设计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并分享观点
奖励机制:设置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环节 体验设计: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有趣的互动游戏或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体 验学习内容
06
学习效果评估及总 结
THEME TEMPLATE
学习效果评估方式及标准制定
课件特点及优势
内容丰富,涵盖 面广
结合多媒体技术, 呈现效果佳
操作简便,交互 性强
注重实效性,具 有针对性
课件使用场景及适用人群
使用场景:适用 于课堂教学、课 外辅导、自主学 习等场景
适用人群:教师、 学生、家长、文 学爱好者等
03
古诗三首背景介绍
THEME TEMPLATE
诗作者介绍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课件背景介绍
课件主题:出塞古 诗三首(完美版)
课件背景:基于唐 代边塞诗的文学创 作背景
课件内容:涉及唐 代边塞诗的历史背 景、文化内涵、艺 术特色等方面
课件目的:帮助学 生深入理解唐代边 塞诗的文化内涵和 艺术价值
课件制作技术
内容:结合古典诗词,以出塞古诗三首为例 制作技术:PPT、动画、音效等多媒体手段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涵和艺术价值 制作过程:精心设计,反复修改,力求完美呈现
内容主题:《出塞》
古诗三首:《出塞》其一、其四, 《塞下曲》其五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创作背景: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是 唐朝,当时西域各国常常去攻打 大唐
景物描写:其四描写了壮美的边 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情怀; 其五则写了边塞的奇寒和天气的 恶劣
《出塞》古诗王昌龄_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

《出塞》古诗王昌龄_王昌龄《出塞》
原文及赏析
作者: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
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出塞王昌龄的诗词

出塞王昌龄的诗词《出塞》(其一)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衍生注释:1.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里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
明月和边关是边疆的典型景象,秦、汉两个朝代点明了时间的久远。
2.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极言距离之远,“长征”指长途出征,很多出征的战士一去就没能回来,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持续时间之长。
3. “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表示只要的意思。
“龙城飞将”一般指汉朝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这里用龙城飞将指代那些能够保卫边疆的将领。
4. “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教”就是不让,“胡马”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阴山”是北方的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这里是中原地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二、赏析:这首诗意境雄浑,情感深沉。
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画面,将时间的跨度拉得很长,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则把视角聚焦到征人身上,多少战士远离家乡,战死沙场,回不去故乡,满含着对战争中牺牲者的同情。
后两句通过假设,表达了对良将的渴望,如果有像李广那样的将领在,就不会让敌人越过阴山,入侵中原。
这不仅是对古代名将的追慕,更是对当时边将无能的批判,也反映出诗人对边疆安宁、国家和平的强烈渴望。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698 - 757年),字少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一生仕途不顺,多次被贬,但他的诗歌却反映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
四、运用片段:在历史课上,老师问我们:“谁能说说古代边疆战争的残酷啊?”我立马就想到了王昌龄的《出塞》,我站起来说:“老师,王昌龄的《出塞》里就有体现呢。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你看啊,从秦汉时候起,边关的明月就一直照着,可是出征的战士却有很多都回不来了,这得有多残酷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本意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 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 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 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 叫“互文见义”,那么这句的意思应该是: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诗人暗示, 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 了时间的久远。
朗读指导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重点词语
出
塞
【唐】王昌龄
出塞:乐府旧题。 塞,边塞。出塞, 就是到边防线上
去戍守边疆。
秦:秦朝
汉:汉朝
关:边关
但使:只 要,要是
不教:不让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未还:没有回家
出塞 _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的 兰 圃 。 这 座庭院 式的公 园以栽 植兰花 为主, 圃内兰 花共有 一百多 个品种 。 ⑤ 步 入 园 圃 ,两旁 葵、竹 像列队 欢迎, 前面的 桃花正 迎风含 笑。足 迹走遍 半个地 球 , 还 是 第 一次面 对“人 面桃花 相映红 ”的境 界。黄 竹给我 添上一 份新知 ,使我 感 到 学 无 止 境。穿 过路亭 、小径 ,走过 石桥、 水榭, 漫步到 一座小 山坡前 ,山坡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 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 空间辽阔。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 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这里的“ 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 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 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 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 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想象:
久未回家的边关战士, 面对明月会想些什么?
(战士对战争的怨恨, 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 和平的期待。)
这两句诗句反映了作 者对守卫边疆的将士们久 征未能回家的无比哀叹和 同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 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 志: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 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 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 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美 文 阅 读 网: 小编整 理了关 于《兰 圃漫步 》阅读 答案以 供各位 同学参 考和学 习 , 希 望 对 于同学 们的学 习成绩 更上一 层楼, 也祝同 学们的 阅读理 解的技 巧更好 , 祝 大 家 学 习进步 ! ① 一 九 六 一年三 月三日 ,朱老 总游罢 越秀公 园,再临兰圃 , 曾 经 赋 诗 一首: “越秀 公园花 木林, 百花齐 放各争 春。惟 有兰花 香正好 ,一时 名 贵 五 羊 城 。” ② 我 也 到兰 圃。 ③ 这 是 一座 很别致 的园圃 ,矮墙 绿瓦, 拱 形 小 门 , 墨绿色 的陶瓷 通花窗 框,两 只守门 石狮, 进道的 林荫小 径,使 人十分 意 外 , 里 面 竟藏着 一座五 万平方 米的绿 洲。 ④ 这 座 绿洲 在解放 前原是 一片荒 芜 平 地 。 一 九五0年 才建成 一所小 型标本 植物园 。据说 :朱老 总发现 园内茂 密的林 木 , 荫 凉 雅 静的环 境,很 适合种 植名贵 的兰花 ,便提 议在此 修建一 座兰圃 公园。 于 是 , 经 过 专家们 的设计 、改建 ,在一 九五七 年,这 所标本 植物园 终于变 成今日
上 的 杜 鹏 红 白相
自古以来,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战争 相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战争的诗 《出塞》
出塞
CHUSAI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主要用来 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
边塞诗是唐代的诗歌流派之一,王昌龄的诗 有很多是反映边塞生活的,这首是他的代表作。 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 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等。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是从一个退伍士 兵的角度,以老兵的见闻、 感受为内容,表达了对封建 兵役制度的怨恨。
出塞:乐府旧题。塞,边塞。
出塞,就是到边防线去守卫边疆。
出塞
(CH唐U)S王AI昌龄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 (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作太原 (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开元
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 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
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 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 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 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 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两句言外 之意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 ,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主旨
• 作者把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 修筑边关所进行的战争都概括了 起来,反映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 们久征未归的无比哀叹之情,表 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 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 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飞将:西汉名 将李广。英勇
善战,百发百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中,威震边疆, 被誉为“飞将
军”。
胡马:外族入 侵的骑兵
度:越过
诗句意思
出塞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
明月和边关,守边
【唐】王昌龄
御敌鏖战万里征人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未回还。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