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GWG)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流 行 病 学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 的较持久的免疫力,一般为1-4年,对异型病毒则 仅有短暂的免疫力。因此,受过某一型病毒感染的 人并不能保护不受异型病毒感染,而且在发生第二 次感染时还可能引起DHF(登革出血热)和DSS (登革休克综合征)。 当登革热初次暴发时,可使大量人群发病。如在 1980年广东、海南和广西流行区中居民登革抗体阳 性率分别为85.53%、76.7-90.7%和52.5%,表明 人群中有较高的感染率。
病原的发现:1779年埃及开罗、印尼、 1780年美国先后报道发生DF,至今已有 200多年;1940年代分离到病毒 病原的来源:非洲的可能性大 媒介的发现:1903年首次证实由蚊虫传 播;1906年进一步证实DF由埃及伊蚊传 播;1916年证实白纹伊蚊也是DF的媒介
一、概

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 登革热。 登革病毒黄病毒属(Flavirus),包括Ⅰ、 Ⅱ、Ⅲ、Ⅳ四个血清型。各型都能引起 本病,并能激发型特异抗体。各型间没 有明显的免疫保护。



北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行病科
一、概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 毒(D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 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本 病传播迅猛、发出血热(DHF) 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后两型病死 率较高。
一、概述
二、流行简史
自1779年和1780年世界上首次报道DF流 行以来,陆续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流行地区主要是热带与亚热带,涉及到 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地区流行 90 最严重 全世界每年DF病例多达1亿以上,DHF病 例达几千万,受威胁人囗达25亿 登革热已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流行简史
我国最早有关登革热的记载是1871年厦 门登革热流行。 1976年在援外人员中发现二例输入性登 革热病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首次 发现的登革热病例。 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生登革热流行。
(三)年龄和性别分布 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多局限于儿童,最敏感的年龄是8-10 岁。并且所有DHF病例抗体产生顺序都是先DEN-1型, 然后是DEN-2型。儿童易感的原因可能是儿童更容易 形成细胞因子介导的血管通透性增高。 DHF发生在疾病严重程度上似乎与性别有关。在温 和的DHF病例中男性稍多于女性,在严重的DHF病 例中女性较多;两种可能的解释是女性免疫反应比 男性强,可能导致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另一种可 能是女性细胞管基质比男性更易使毛细血管通透性 增高。 在局部流行地区男性与女性儿童感染率相同。
二、流行简史
198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最大的一次登革 热流行,流行地区主要为海南岛,共报告病人 近44万,死亡64例。本次流行我市合浦县共报 告病例数1353例,死亡1例。 1981年的流行实际上1980年流行的继续,全国 只有广东(当时海南岛属广东省管)有病例报 告。 1985年再次发生登革热流行,也是建国以来发 生的第二次大流行。流行的中心在海南岛,共 报告病例15万多。
四、流行特征
(三)年龄和性别分布
登革热: 登革热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不同地区 稍有差异,东南亚地区发病多数为15岁 以下儿童。我国从婴儿到老人均有发病, 以儿童和青壮年患病率最高。
登革热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男女几乎各 占一半,我国对2231例病例进行统计,男 性占49.6%,女性占50.4%。
四、流行特征
二、流行简史
1986年广东广西流行病例数近12万。 1987年广东流行病例数3万余。 1989年海南流行病例数7千余。 此后每年都有局部小范围流行
二、流行简史
1986年9—11月我市首次发生登革热流行。 发病波及造船厂、渔机厂、水运公司、 边检站、桂皮仓五个单位和多个居民点, 病人106例,发病率为12.6%,无死亡。 9月15日发生首例,10月下旬高峰,11月 中旬终止,流行持续66天。
三、流 行 病 学
(一)传染源、宿主 人和灵长类动物(黑猩猩、猕猴、长臂猴、恒 河猴、狒狒等)是登革病毒感染的自然宿主。 深山、丛林性深处的疫源地,猴类动物是主要 的传染源和宿主,形成猴-蚊-猴循环。 城市型疫源地,隐性感染者和病人是主要的传 染源和宿主,形成人-蚊-人循环。
病人在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5天内为病毒血症期,其 传染性最强。
四、流行特征
(一)地理分布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分 布相一致,主要分布在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 地区。凡有媒介伊蚊的地区均可发生本病的 流行。 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沿 海地区是登革热的流行区。云南未发现有流 行,但是具有流行的潜在可能性。
四、流行特征
(二)季节分布 由于本病的媒介主要是伊蚊,因此在大多数 的地区,登革热的流行似乎有明显的季节性, 主要在5-10月份。多发生在气温高、雨量 5 10 多的季节。一般雨后2-3周伊蚊密度上升, 导致发病高峰出现。 我国海南和广东主要流行季节在3-11月, 海南高峰为4-6月,广东为8月。
四、流行特征
(四)周期性 无明显的周期性,根据流行统计分析,菲律宾每3 -5年流行1次,泰国似乎2年1次。然而本病的流行 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当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有利 于蚊媒孳生,也适宜于登革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加 快蚊虫吸血频率,容易造成本病的流行和扩散蔓延。 一个地区发生登革热(DF)流行后,随后3-5年内 有发生登革出血热(DHF)的危险。我国海南1980 年DF暴发后,1985年出现DHF的流行。
三、流 行 病 学
(二)传染途径 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一般认为埃及 伊蚊是城市型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丛 林型和农村地区的主要传播媒介。流调、病毒分离继 实验室感染证明。 雌蚊叮咬了毒血症的病人或猴后,病毒在蚊虫唾液 腺内繁殖,经8-10天的潜伏期,病毒分布到蚊虫全身, 再次吸血时病毒随唾液腺进入易感者体内,把病毒传 播给健康人,在热带地区有时1只雌蚊可以把病毒传给 几个人。 伊蚊感染后无任何病变,可终身携带和传播病毒, 在蚊卵巢中可查到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